氟罗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分析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分析作者:胡蝶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10期【摘要】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中的一种抗生素药物,是此类药物中抗菌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药物。
该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等特点,能够有效治疗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等感染类疾病。
临床上应用该药物时,往往会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但却存在一定的配伍禁忌。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配伍禁忌;对策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2021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抗感染类药物的配伍禁忌1. 1 与头孢菌素类药物配伍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头孢吡肟等头孢菌素药物共同使用后,可以发现澄清的混合液变为白色混浊液体且存在沉淀物,放置一段时间后,混浊物体并未消失,充分说明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1. 2 与喹诺酮类药物配伍采用2 ml生理盐水对0.2 g氟罗沙星进行稀释后,将其与2 ml 0.1 g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体立即变为混浊的液体,且液体呈现为淡黄色乳状。
将其放置30 min后发现,混合液体的上层逐渐呈现为澄清淡黄色液体,而混合液体的下层逐渐呈现为白色细末状的沉淀物。
于室温下放置1 h后,发现该混合液体中的沉淀物依然没有消失[1]。
1. 3 与抗结核类药物配伍采用5% 5 ml葡萄糖溶液对0.3 g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稀释,待其充分溶解后,再向混合液体中加入5% 100 ml葡萄糖溶液,采用注射器抽取1 ml左氧氟沙星溶液,然后再抽取1 ml利福霉素钠溶液,将两者充分混合后,发现混合液体立即转变为红色浑浊物。
改变抽取的顺序后,发现澄清的液体仍然存在改变[2]。
1. 4 与其他抗菌药物配伍采用0.9% 250 ml氯化钠注射液将0.5 g用夫西地酸钠进行稀释,先输注用夫西地酸钠,然后再输注左氧氟沙星,发现输液管内部出现乳白色混浊物,且存在小块状的结晶体。
左氧氟沙星与几种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研究

G S 、 0 . 4 5 %N S 、 0 . 1 5 %氯化钾 注射液 , 注射用水 , 1 / 6 摩 尔乳酸钠 的 1 0 0毫升溶液 中 ,分别贮存在 2 5 %, 3 天; 5 ℃, 1 4 天, 观察配伍外观 、 p H值和含量测定均无 明显 改变 。
左 氧 氟沙 星 与抗 生 素配 伍 稳定 性 。乳 酸左 氧 氟
口 兽 药
左 氧 氟 沙 星 与 几 种 药 物 配 伍 稳 定 性 的 研 究
杨 志 强 ( 黑龙江省富裕牧场畜牧科 黑龙江富裕 1 6 1 2 4 1 )
左 氧氟沙星系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 ,其抗菌 活性为氧氟沙星的 2 倍 ,尤其是对 甲氧西林敏感的 葡萄球菌 、 溶血性链球菌 、 肺炎链球菌等 的抗菌作用 增强 , 消除半衰期约为 5 . 1 7 . 1 小 时。本文就左氧氟 沙星与几种药物配伍稳定性作一简述 ,旨为临床合 理用药 提供 参考 。 左氧氟沙星_ 与1 1 种输液配伍稳定性。盐酸左氧 氟沙星注射液 4 毫升 ( 0 . 2克 )分别与 5 %葡萄糖 ( G s ) , 1 0 %G S , 5 %葡萄糖氯化钠 ( G N S ) , 0 . 9 %氯化 钠( N s ) , 林格氏液 2 5 0毫升 , 在0 ~ 2 4 小 时观察配伍
液 外观 , 颜色、 p H值 均无 变化 , 含 量 为初始 浓 度 9 9 %
青霉素钠 1 6 7 毫克 / 毫升 、 伴库溴铵 l 毫克 / 毫升、 青
霉素钠 5 0 0 0 0 0 u / 毫升 , 苯 巴比妥钠 1 3 0 毫克 / 毫升 、 盐酸去氧 肾上腺素 1 0 毫克 / 毫升 、 盐酸万古霉素 5 O 毫克 / 毫升、 盐酸多巴胺 8 0 毫克 , 毫升。 在2 4 %, 0 - 4 小时内观察配伍液外观、 H值和含量测定均无明显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多种药物配伍禁忌的研究进展

2 . 1 活血 、 化瘀类 中药 : 吴青 佩 报 道在输 注 完丹参 多酚 酸 盐补液后连续输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时 , 输液管 内出现 白
酸左 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禁忌综述如下 。
在此之前也有报道 。胡艳艳 等报道在输 注完 盐酸左氧 氟沙 星注射液后再输注复方丹香 冠心注射 液时发 现液体 滴速 明显 减慢 , 检查发现 在头皮针 处的过滤 器 内有 白色沉 淀物淤 积 , 同 时实验证实将两种药物混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乳 白色浑浊液 , 并随即出现 白色絮状物 , 放置 2 4 h 无 变化 ; 后来綦连 花 等 报 道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后 , 序贯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继续
续输注时输液管 e e l _ 速 出现絮状物 , 同时实验证 实两种药物混
合时瓶 内出现 白色絮状物 。
2 盐 酸左 氧氟 沙星 注射 液与 中成 药 的 配伍 禁 忌
所引起 的呼吸系统 、 泌 尿系统 、 生殖系统 、 皮肤软 组织等 中 、 重 度感 染 。近年来 , 在临床 工作中常发现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静脉滴注 , 6~ 7 s 后发 现输 液器茂 菲滴 管 内液体 变混 浊 , 继而
出现 颗粒 状 沉 淀物 , 同时 将 两 种 药 物 进 行 配 伍 实 验 出现 颗 粒 状
沉淀物 。丛英珍 ” 等报道 在输 注完丹参 注射 液后再输 注盐酸
左氧 氟沙星注射液 , 输液管 中立即 出现 褐色沉 淀物 ; 同一 年段
液, 输 液管 内就 会出现 白色浑浊 物 , 配伍时 出现乳 白色浑浊伴 沉淀物 ; 孙花 、 王 秀梅 等也发现 了此配伍禁忌 。 1 . 2 喹诺 酮类 : 张秀 清”’ 报道将氟 罗沙星用 2 m l 生 理盐水溶 解 与盐酸左氧 氟沙 星注射 液 2 ml 混合 , 澄清 液体立 即变浑 浊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是一种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碍细菌DNA的复制而达到抗菌作用。
临床广泛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呼吸、泌尿等系统的感染。
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简述和分析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资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与常用药物的配伍稳定性1.1 与注射用丹参配伍5%葡萄糖加注射用丹参混合液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5ml 混合在一起。
另外0.9%氯化钠溶液加注射用丹参混合液5ml 与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5ml 混合在一起,放置5〜10min,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混合液中都出现了絮状沉淀物。
但5%葡萄糖加注射用丹参混合液比0.9%氯化钠溶液加注射用丹参混合液组沉淀物更多,存在配伍禁忌。
1.2 与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配伍取5%葡萄糖250ml 加入0.125g 注射用夫西地酸钠,,先后输入夫西地酸钠液与左氧氟沙星水针,发现莫菲氏滴管内液体很快产生乳白色小团块状结晶体,将莫菲氏滴管静置20min,乳白色小团块状结晶体仍未消失,重复操作结果一致。
临床应用与实验结果都表明,注射用夫西地酸钠不适宜与注射用左氧氟沙星水针配伍使用。
1.3 与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配伍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的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2g 加入左氧氟沙星100ml 内摇匀,结果液体出现白色混浊,并有白色渣样物出现,放置12h 后为大量白色沉淀。
经临床实际应用,实验结果证明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确实存在配伍禁忌。
1.4 与香丹注射液配伍取香丹注射液滴入装有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试管中,结果两种溶液接触后,立即出现混浊,并伴有棕褐色颗粒物质,静置10min 后棕褐色颗粒物质大部分沉淀至试管底部。
现行药物配伍禁忌表上没有标明香丹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有配伍禁忌,但临床发现及经过相关试验证实,两者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分析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分析摘要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中的一种抗生素药物,是此类药物中抗菌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药物。
该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等特点,能够有效治疗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等感染类疾病。
临床上应用该药物时,往往会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但却存在一定的配伍禁忌。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配伍禁忌;对策1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抗感染类药物的配伍禁忌1. 1 与头孢菌素类药物配伍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头孢吡肟等头孢菌素药物共同使用后,可以发现澄清的混合液变为白色混浊液体且存在沉淀物,放置一段时间后,混浊物体并未消失,充分说明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1. 2 与喹诺酮类药物配伍采用2 ml生理盐水对0.2 g氟罗沙星进行稀释后,将其与2 ml 0.1 g左氧氟沙星注射剂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体立即变为混浊的液体,且液体呈现为淡黄色乳状。
将其放置30 min后发现,混合液体的上层逐渐呈现为澄清淡黄色液体,而混合液体的下层逐渐呈现为白色细末状的沉淀物。
于室温下放置1 h后,发现该混合液体中的沉淀物依然没有消失[1]。
1. 3 与抗结核类药物配伍采用5% 5 ml葡萄糖溶液对0.3 g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稀释,待其充分溶解后,再向混合液体中加入5% 100 ml葡萄糖溶液,采用注射器抽取1 ml左氧氟沙星溶液,然后再抽取1 ml利福霉素钠溶液,将两者充分混合后,发现混合液体立即转变为红色浑浊物。
改变抽取的顺序后,发现澄清的液体仍然存在改变[2]。
1. 4 与其他抗菌药物配伍采用0.9% 250 ml氯化钠注射液将0.5 g用夫西地酸钠进行稀释,先输注用夫西地酸钠,然后再输注左氧氟沙星,发现输液管内部出现乳白色混浊物,且存在小块状的结晶体。
将两种药物的输注顺序进行调换,发现混合液体的改变结果相同。
2 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中药注射剂类药物的配伍禁忌2. 1 与丹参类药物的配伍禁忌2. 1. 1 与丹红注射液的配伍禁忌采用4 ml丹红注射液与1 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体中立即出现絮状沉淀物,放置24 h后发现混合液体并未出现改变,提示左氧氟沙星与丹红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肌苷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1 2 药 品 氟 罗沙 星 注 射液 ( 0g I , 庄 建 兴 药 业 有 限 . 1 . 一 枣
公 司 , 号 0 10 ) 肌 苷 注 射 液 ( 京 第 三 制 药 厂 , 号 批 0 13 ; 南 批 9 02 )5 9 7 0 ; %葡 萄 糖 注 射 液 ( 京 小 营 制 药 厂 , 号 9 1 2 一 南 批 90 l
精 密吸 取 肌苷 注射 液适 量 , 配
成 2~2 ・ 0mg I 系 列 标 准 溶 液 , 蒸 馏 水 为 空 白 在 2 8 n 以 4 m
处测 吸收 度值 , 算 得 归 方程 : 计 c=2 .8A一0 12( I6 .0 r=
0. 9 8 I=5 9 9 ,1 )
良 好
体、 支原 体 等均 有较 强 的抗 菌作 用 ~临 床根 据 需 要 有 时将 氟 罗沙 星与 肌苷 配伍 使 用 , 关 氟 罗 沙 星 与肌 苷 配 伍 的稳 定 性 有
尚 未报 道 , 此 我 们 进 行 了 实 验 研 究 , 报 道 如 卜 l 为 现
2 1 2 肌 苷 标 准 曲线 的 绘 制 .
定 供 试 液 中 氟 罗 沙 星 和 肌 苷 的 含 量 , 观 察 外 观 、H 值 的 变 化 结 果 并 p 变化 两 药 含量也 无 明显 改变 。结 论 关键 词 氟 罗 沙 星 ;肌 苷 ; 伍 ; 定 性 配 稳
配 合 液 在 两 种 温 度 下 外 观 、 H 值 、 外 吸 收 图 谱 无 明 显 p 紫
维普资讯
安
徽
医
药
Anmi ̄e i l n h r c u i l l , d c d I a ma e t a I aa O c
Ⅲ£ 2 0 e ; ( ) , 0 2S p 6 3
氟罗沙星与5种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研究

精 密 吸 取 1% 氟 罗 沙 星 注 射 液 2 l 0 m ,用 5 葡 % 萄 糖 注 射 液 稀 释 至 lO l O m ,吸 取 稀 释 液 以及 下 述 的 “ 验 方 法 ” 项 下 的 配 伍 液 和 对 照 液 各 0 2 m , 分 实 .5 l 别 加 盐 酸 溶 液 ( — 10 ) 稀 释 至 lO , 在 2 0~ 9 00 O ml 0 4 O m波 长 间 扫 描 ,也 可 见 氟 罗 沙 星 供 试 液 及 氟 罗 0h
维普资讯
中国 药 事 2 0 1 2年 第 1 3 6卷 第 8期
・4 3 ・ 9
色谱 柱 可 以很 轻 松 的 达 到 5柱 体 积, 的 流 速 , 而 分 标准 的色 谱 柱 只 能 达 到 0 5柱 体 积, 的 流 速 。故 . 分
7 m直 径 的 色谱 柱 系 统 在 5分 钟 之 内等 度 洗 脱 即 可 m 达 到分 离要 求 ( 1 ) 而 利 用 2 0 图 1, 5 mm×4 6 m 的 .m
消柱 外 效 应使 色 谱 谱 带 增 宽 的负 面结 果 ,因 此 可 以 用 于 传统 的 H L 系统 。在 分 析 过 程 中 由 于 它 可 以 PE
0 1 2 3 4 5 t m l , 兀
图 l 对 烷 基 苯 酚 乙 基 酸 的 分 离 色 谱 图 1
色 谱 柱 :3 r X7 m, 15 d l iu E SC8 胶 色 谱 柱 。 洗 脱 3 m m a . pPa nm P I硅 t 液 :7 2 2 (/ )醋 酸 一四 氢 呋 喃 一水 ; 流 速 : 23 ・ n 。 最 0:8: vv .mlmi- 。 高 的吸收峰 为七聚 物 。
色谱 柱 系 统则 需 要 5 O分 钟 。 4 结论
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11种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明本 品经 1 0倍稀 释 , 用 灵 敏 度 为 0 U ・ 。 使 .5 E mL 鲎试剂 检查 内毒 素可 消除 干扰 。
表 2 供 试 品 干 扰 试 验 结 果
关 键 词 : 菌 内 毒 素 ;鲎试 剂 ; 细 大蒜 注 射 液
中图 分 类 号 : 2 R9 7 文献标识码 : A
2 2 细 菌 内毒 素 限值 的 确 定 本 品 热 原 检查 剂 量 . M 为 1mL ・k 。 ,细 菌 内毒 素致 热 阈值 K 为 5 g E ・ ~, U mL 根据 公式 : L: K/ , M 计算 大蒜 注射 液细 菌 内毒 素 限值 ( 为 5E ・mL L) U 。
摘 要: 目的 建 立 大蒜 注 射 液 细 菌 内毒 素 检 查 法 。 方 法 按 中 国 药典 20 0 5年 版 ( 部 ) 菌 内毒 素 检 查及 指 导 原 则进 行 二 细 实验 。结 果 干 扰 试 验 表 明 , 试 品 1 供 0倍 稀 释 液 可 消 除 干
扰 。结 论 细 菌 内毒 素 检 查 法 可代 替 家 兔 法 进 行 大蒜 注射 液
维普资讯
西北药学杂 志
20 0 7年 4月 第 2 2卷
第 2期
大蒜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探讨
王 超 华 ( 西 医科 大 学 第 四附 属 医 院药 剂 科 , 西 柳 州 广 广
5 00 45 5)
2 4 2 干 扰 试 验 按 药 典 “ 方 法 作 供 试 品 干扰 试 .. 验 。选 用 3 批经 热原 检 查合 格 的供试 品 , 鲎试 剂溶 用 解水稀 释成 1:1 0的稀 释液 , 同 1支 内毒 素工作 品 将
1 试药 鲎试 剂 ( 门鲎试 剂试 验厂 , 厦 一0 5E ・ 一, . U mL 0 5mL 支 , 号 0 0 0 ) 鲎 试 剂溶 解水 ( 门 鲎试 . / 批 42 8 ; 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氟罗沙星注射液与两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方法观察氟罗沙星与双黄连注射液及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后,其外观、颗粒数及pH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配伍后液体中氟罗沙星的稳定性。
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呈透明红棕色;鱼腥草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混合后,溶液出现轻微浑浊。
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后6 h内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较小,较为稳定,并且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第0、1、2、4、5 h测定5%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的含量分别为100.00%、100.48%、98.01%、99.50%、107.10%,各時间点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RSD=0.66%)。
结论氟罗沙星注射液不宜与鱼腥草配伍,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氟罗沙星;双黄连;鱼腥草;中药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中药注射液中一般含有多种、复杂成分,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 值息息相关,因此pH值出现变化时,溶液极易出现各种物理或者化学反应导致有效成分失效[1]。
如果注射液的稳定性不高,则容易甚至出现浑浊或者产生沉淀等现象,在使用时,造成微循环阻塞,因而进一步对人类机体产生副作用等。
氟罗沙星属于一类新型的抗菌药物,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
氟罗沙星的抗菌谱较为广泛,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且作用时效较长,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目前,氟罗沙星常与其他抗感染的药物联用,因此对联用药物的配伍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文就氟罗沙星与双黄连注射液及鱼腥草注射液分别配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提供科学依据,支持临床合理配伍用药。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与药品pHS-2C数字酸度计(杭州东星仪器厂),UV-2501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成光仪器有限公司),GWJ-3型智能微粒检测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厂),氟罗沙星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04072001),双黄连注射液(哈药集团中药二厂,批号Z13020772),鱼腥草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0012072),5%葡萄糖注射液(安徽丰原淮海制药有限公司,H20144478)。
1. 2 方法
1. 2. 1 外观变化模拟临床用药剂量,将20 ml鱼腥草注射液、40 m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加入25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震荡摇匀,观察混合后溶液的外观、颜色及浑浊情况等。
分别取2 ml氟罗沙星注射液分别加入上述两种溶液中,摇晃均匀后,观察混合后溶液的外观、颜色及浑浊情况等。
1. 2. 2 pH值及微粒数检测模拟临床用药剂量,将20 ml鱼腥草注射液、40 m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摇晃均匀,测定溶液的pH值,计算直径>10 μm、25 μm的微粒数目。
分别取2 ml氟罗沙星注射液分别加入上述两种溶液中,摇晃均匀后,同上测定pH值及微粒数量,并观察8 h内其pH值及微粒数目的变化情况。
1. 2. 3 药物含量测定
1. 2. 3. 1 制备储备液配制溶液A:用5%葡萄糖注射液精密配制200 mg/L 的氧氟沙星溶液。
配制溶液B:精密量取1 ml氟罗沙星注射液及0.8 ml双黄连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到500 ml,制备成200 mg/L的氟罗沙星标准溶液。
配制溶液C:精密量取0.8 ml双黄连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到500 ml。
1. 2. 3. 2 选择测定波长精密量取2.5 ml A溶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将其稀释到100 ml,并作为空白对照;扫描空白液后发现氟罗沙星在292 nm出有最大吸收峰。
再以C溶液作为空白,扫描后发现双黄连在280 nm及270 nm处有吸收峰出现。
再用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测点B溶液中氟罗沙星的质量浓度。
1. 2. 3. 3 制备标准曲线分别精密量取A溶液1.5、2.0、2.5、3.0、4.0 ml,并用5%葡萄糖注射液将其稀释到100 ml,制备标准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3、4、5、6、8 mg/L)。
以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波长292 nm处测定标准溶液中氟罗沙星的吸收度[3]。
分别精密量取B溶液1.5、2.0、2.5、3.0、4.0 ml,并用5%葡萄糖注射液将其稀释到100 ml,制备标准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3 、4、5、6、8 mg/L)。
以5%葡萄糖注射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波长280 nm 及270 nm处测定标准溶液中溶液的吸收度。
1. 2. 3. 4 稳定性测试模拟临床用药剂量,将40 m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摇晃均匀,分别取2 ml氟罗沙星注射液分别加入上述溶液中,摇晃均匀。
分别在0、1、2、4、6 h五个时间点,从原溶液中吸取1 ml溶液,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50 ml,摇晃均匀,在测定其吸收度。
并根据吸收度及标准曲线计算对应的质量浓度。
将0 h处的质量浓度记为100%,此后每个时间点的药物质量浓度均与0 h处的质量浓度作对比,并以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含量变化[4]。
2 结果
2. 1 外观双黄连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后,呈现淡红棕色透明外观;加入氟罗沙星注射液后,溶液仍为澄清棕红色。
鱼腥草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后,呈现无色透明状;加入氟罗沙星注射液后,溶液出现轻微浑浊现象。
2. 2 pH值及微粒数目变化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后,溶液的pH值及在0、1、2、3、4、5、6 h这六个时间点处的变化情况,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适量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后pH值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同
时微粒数目也并未出现明显增加的情况,均符合药典规定。
2. 3 含量测定以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吸收度为纵坐标,对结果进行回归,并得到相应的标准曲线方程式。
由结果可知,氟罗沙星的标准曲线方程为:C=11.5312A-0.199,r=0.9999(n=5),其线性范围是3~8 mg/L。
同理,双黄连的标准曲线方程为:C=39.1512A-0.064,r=0.9995(n=5),其线性范围是3~8 mg/L。
2. 4 稳定性考察由实验结果可知,氟罗沙星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在6 h内均能保持稳定。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第0、1、2、4、5 h测定5%葡萄糖注射液中氟罗沙星的含量分别为100.00%、100.48%、98.01%、99.50%、107.10%,各时间点氟罗沙星含量无明显变化(RSD=0.66%)。
3 討论
鱼腥草注射液在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出现了轻微的浑浊现象,可能是由于加入了氟罗沙星后,溶液出现了反应导致溶液中有不溶物产生,因此导致溶液出现浑浊。
由此可知,鱼腥草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后,能否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实验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液与氟罗沙星注射液配伍混合后,溶液在6 h内能够保持稳定,未见外观、pH值、微粒数目等明显变化,同时检测到配伍后溶液中的氟罗沙星含量稳定[5-9]。
但是,配伍后双黄连注射液的有效成分是否改变,配伍后溶液是否具有毒性等,均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余干林,陈水平,等. 氟罗沙星注射液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07.
[2] 许丽贞,陈燕丽,邹艳. 奥硝唑注射液与头孢哌酮钠他巴唑钠、氟罗沙星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826.
[3] 许威,李翔. 氟罗沙星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的探讨. 安徽医药,2011,15(10):1228-1229.
[4] 黄国整.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香丹注射液的配伍禁忌一例报告.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6):161.
[5] 邓金雁. 萘普生钠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氟罗沙星存在配伍禁忌. 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3):657.
[6] 祝永明,李士敏,吴筱丹,等.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2):90-93.
[7] 于露,刘玉辉. 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抗菌药配伍后的稳定性研究.
工企医刊,2010,23(4):83-84.
[8] 陈瑛,张锋,韩莹旻.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稳定性.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1):40-42.
[9] 梁翠霞,吴丽霞.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两种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