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核物理基础
《核物理基础知识》课件

3
核安全保障的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通过国际组织和法律法规来促进核安全保障的国际合作。
4
核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核安全保障对防止核事故和核武器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核武器与核不扩散
核武器的概念及种类
核武器是指利用核能释放的巨大能量进行杀伤 和破坏的武器,包括原子弹和氢弹等。
核不扩散问题的背景
核不扩散问题是指阻止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 以维护全球核安全的问题。
3 核子的结合能
核子的结合能指的是原子核内核子相互结合 所释放的能量。
4 核能的转化
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或核衰变转化为其他形 式的能量。
核裂变与核聚变
1
核裂变的定义及特点
核裂变是指重核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分
核裂变的过程
2
裂为两个或更多的轻核的过程。
核裂变过程涉及核反应,一般会释放出
巨大的能量。
3
核聚变的定义及特点
放射性衰变的特点
放射性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在一定时间内衰变 为其他元素的过程,释放出辐射。
放射性的应用
放射性元素在医学、能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 广泛的应用。
核反应堆与核能的利用
核反应堆的结 构和原理
核反应堆是一个能够 维持核链式反应的装 置,可以通过核裂变 产生大量热能。
核能的利用
核能可以被用于发电、 航天技术、农业和医 学等领域,为人类创 造了巨大的福利。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结合形成一个更重
核聚变的过程
4
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在太阳和恒星中发生,释放出巨 大的能量。
放射性核素的性质与应用
放射性核素的定义及分类
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可以分 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核物理基础ppt课件

12.6h
0.81h
1.子体与母体的放射性活度建立起固定的比例关系
(常数): 2 2 1
2. 母体、子体、母子体均按照母体的衰减常数(半 衰期)衰减。与子体的衰减常数无关。
母子体的总放射性活度
子体放射性活度
母体放射性活度
子体单独存放时的活度
条件:
长期平衡
T1≫T2 或者 1≪2
例如:
9S 0 r 9Y 0 9Z 0(稳 r )定
衰变
不稳定的核素
稳定的核素
衰变类型
衰变 衰变 衰变
-衰变 +衰变 电子俘获EC 跃迁 内转换IC
α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α粒子而发生的转变
例如: 22R 6 a22R 2 n4 2He
α衰变的表达式与守恒量
一般衰变表达式: A ZXA Z42Y
质 量 数 守A恒X :AY4 电 荷 数 守 恒X Z:ZY2 中 子 数 守 恒 NX : NY 2
T2
λ2
0
0
N2
N3
母体A原子核数目的变化服从原子核衰变规律:
N1(t)N1e01t
dN1 dt
1N1
子体B的核数目变化情况:
ddN2t 1N12N2
子体B的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变化: N 2(t) 2 1 1N 1 ,0(e 1t e 2 t)
在连续放射性衰变中:
➢ 母体原子核的衰变,服从简单的指数衰减规律; ➢ 各代子体原子核的衰变,不再是简单指数规律,而
母子体的总放射性活度
母体放射性活度 子体放射性活度
子体单独存放时的活度
不成平衡
条件:
T1<T2,1>2,母体衰变比子体快。
例如:
第二章核物理基础

电离、激发、散射、韧致辐射、湮灭辐射
2020/3/28
• 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高能态向低能态 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过程也称为γ跃迁 (γtransiti只是能量改变。
2020/3/28
γ 内转换电子
2020/3/28
γ射线特性
• γ射线为光子流,不带电,穿透力强, 电离能力弱;
• γ射线在真空中速度为30万km/s。
β+衰变(正电子衰变)
• 衰变时放射出β+粒子。核内中子过少致 不平衡。质子转化为中子过程
β+ γ
p n+e+
2020/3/28
β+粒子的特性
• β+粒子实质是正电子; • 衰变后子核质量数不变,但质子数减1. • β+也为连续能谱; • 天然核素不发生β+衰变,只有人工核素
才发生。
2020/3/28
医用核物理基础
2020/3/28
2020/3/28
2020/3/28
2020/3/28
2020/3/28
2020/3/28
二、元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核素
1、元素 •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它们的原
子序数相同,但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可以不同, 例如碘元素中有几种不同的核。
2020/3/28
2020/3/28
2020/3/28
2020/3/28
三、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 稳定性核素 • 不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
2020/3/28
四、放射性衰变
• 放射性核素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 自发地放出而变为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而 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为“核衰变”。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
1.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核心位置,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Z)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即为原子的质量数(A)。
2.核力与稳定性:
-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部由于强相互作用力(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抗质子之间的电磁斥力,使得原子核保持稳定。
-当质子与中子的比例失衡或者总数量过大时,原子核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发生放射性衰变。
3.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衰变包括阿尔法衰变(α衰变)、贝塔衰变(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和伽马衰变(γ衰变)。
-阿尔法衰变是指原子核发射出一个氦-4核(α粒子,即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贝塔衰变涉及到中子转变为质子或质子转变为中子,同时释放电子(β⁻衰变)或正电子(β⁺衰变)及相应的反中微子。
-伽马衰变则是原子核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射出高能光子(γ射线)。
4.质量亏损与结合能:
-当原子核形成时,其总质量通常小于构成它的单独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这个差值体现为质量亏损,对应的能量遵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释放出来,成为结合能。
5.核反应:
-核反应包括核聚变(轻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合并成更重元素的过程,如太阳内部发生的氢聚变)和核裂变(重元素被中子击中后分裂成两个较小原子核的过程,如铀-235的链式反应应用于核能发电和核武器制造)。
6.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放射性射线包括α、β、γ射线以及中子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不同的穿透性和生物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辐射防护至关重要。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反应的科学领域。
在核物理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将对核物理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核稳定性、核衰变、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内容。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是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也约为1.67×10^-27千克。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加上中子数N:A = Z + N。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Z,因此原子核的电荷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核稳定性核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能够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衰变的性质。
核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密切。
在质子数较小的情况下,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时,原子核较为稳定。
当质子数增加时,中子数需要相应地增加来保持核稳定。
但当质子数超过一定的限制时,核稳定性会下降,原子核会变得不稳定,发生核衰变。
三、核衰变核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放射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而转变为其他核的过程。
常见的核衰变方式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指中子转变为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是指质子转变为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发出γ射线。
四、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钍等)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核的过程。
核裂变是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中子的释放。
核裂变产生的中子可以继续引发其他核反应,形成连锁反应,释放更多的能量。
核裂变在核能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核电站利用核裂变的能量产生电能。
五、核聚变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融合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需要高温和高压的条件,常用的反应是氘核和氚核聚变成氦核。
核物理基础知识

核物理基础知识核物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组成、性质以及核反应等现象。
本文将以提供核物理基础知识为主题,讨论核物理的重要概念、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决定,而原子核的电荷则由其中的质子数决定。
2.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内部的核子是通过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强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使得核子能够克服其带电荷之间的排斥力,形成稳定的原子核结构。
3.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类型。
裂变是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核片段,释放出大量能量。
聚变则是将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聚集为一个更重的核,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 辐射和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某些不稳定核通过自发衰变过程,释放出粒子和电磁辐射以达到稳定状态。
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指某个放射性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氦核;β衰变指某个放射性核放出一个或多个β粒子,即电子或正电子;γ衰变指核内部能级发生跃迁并释放出γ射线。
5. 实验方法核物理实验通常包括通过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粒子,以及使用探测器探测和测量核反应、放射性衰变等过程。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康普顿散射实验、质谱法、闪烁探测器和核磁共振等。
6. 应用领域核物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核能技术是其中之一,包括核裂变发电、核聚变等,被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
核医学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例如核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武器是另一个核物理的应用,然而这方面的应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限制和禁止。
结论通过对核物理基础知识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核反应、放射性衰变以及核物理实验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核物理在能源、医学和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物理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核物理基础知识教案

核物理基础知识教案一、引言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次教案将介绍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包括核反应、核能和放射性等内容。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核物理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深入学习核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的变化过程,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类型。
核反应会释放能量,通常以放射性元素的形式体现。
核反应有很多重要的应用,例如核武器、核电站等。
1.核裂变核裂变是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碎片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产生一些中子和释放大量能量。
核裂变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过程,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才能控制它。
核裂变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制造核武器和核电站。
2.核聚变核聚变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原子核合并为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这个过程同样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核聚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反应过程,是太阳和其他恒星所采用的能量来源之一。
三、核能核能是指原子核内部的结合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和电能。
核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来源,在核电站中可以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1.核能的转化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这个过程通常以放射性元素的形式体现,在核电站等应用中非常广泛。
2.核能在能源中的应用核能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核电站中,核能可以通过核反应转化为电能,为社会提供电力。
此外,核能还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等方面。
四、放射性放射性是指物质自发地释放能量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
放射性物质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对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有着潜在的影响。
1.放射性的种类放射性有很多种类,包括天然放射性和人造放射性等。
天然放射性包括放射性元素和天然辐射,人造放射性则来自于人类活动。
2.放射性的危害放射性会对环境和人类生命健康产生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控制。
例如,在核电站中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放射性泄漏,以保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
五、结论核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今后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杭州 2023年核医学技术中级职称考试:第二章 核物理基础真题模拟汇编(共163题)

杭州 2023年核医学技术中级职称考试:第二章核物理基础真题模拟汇编(共163题)1、式中Y为()。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A2、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C3、99m Tc称为99Tc的()。
(单选题)A. 稳定核素B. 发生器C. 同质异能素D. 放射性核素E. 分子试题答案:C4、指γ光子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光子改变运动方向()。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B5、具有同样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C6、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C7、用适当修正系数对吸收剂量进行修正,把吸收剂量与射线对生物机体的影响统一起来的量是()。
(单选题)A. 比释动能B. 照射量C. 剂量当量D. 吸收剂量E. 传能线密度试题答案:C8、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的表示是()。
(单选题)A. T1/2B. Te1/2C. t1/2D. Tb1/2E. λ1/2试题答案:A9、1mCi等于的贝克数为()。
(单选题)A. 3.7×107B. 3.7×103C. 3.7×109D. 3.7×106E. 3.7×1010试题答案:A10、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
(单选题)A.C.D.E.试题答案:E11、γ射线和X射线既是电磁波,又是()。
(单选题)A. 康普顿电子B. 电子C. 光子D. 光电子E. 自由电子试题答案:C12、指γ光子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光子改变运动方向()。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B13、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
(单选题)A.B.C.E.试题答案:E14、1Gy等于()焦耳/千克(J/kg)。
(单选题)A. 10B. 0.01C. 1D. 0.1E. 100试题答案:C15、放射性活度的变化服从指数衰变规律,用A表示某一时刻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则指数规律可表示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半衰期(Tb) 有效半衰期(Teff)
• 核医学中还用到另外两种半衰期: • “生物半衰期”---- 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 出一半需要的时间,Tb。 • “ 有效半衰期” --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 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放射性活度减少一半所 需要的时间,Teff。 • 例如:用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时,要了解该患者的131I Teff。
粒子
粒子
湮灭辐射
• β╋ 粒子穿过物质 , 丧失动能后与自由电子 e 结合 ,转化为 两个方向相反 , 能量各为 0.511MeV 的 γ 光子,这种现象 称为湮灭辐射。
•
探测湮灭辐射产生的 γ 光子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即 PET的基础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β
-衰变
• 衰变时放射出β -粒子。核内中子过多 造成的不平衡。中子转化为质子的过程 。
β
-
np+eγ
β
-粒子的特性
• β -粒子实质是负电子; • 衰变后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加1。 • 的能量分布具有连续能谱,穿透力比a粒 子大; • 电离能量比a粒子弱,能被铝和机体吸收, • β -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为厘米水平。
核衰变类型(nuclear decay)
• α 衰变 • 核衰变时放射出α 粒子的衰变。 A X--A-4 Y+4 He+Q Z Z-2 2
γ
4He
α 粒子特性
• α 粒子实质上是He原子核, • α 衰变发生在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元素核素 • α 粒子的速度约为光速的1/10,即2万km/s, 2s绕地球1周。 •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为3-8cm,在水中或机体 内为0.06-0.16mm。 • 因其质量大,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即可 阻挡 • 但α 粒子的电离能力很强。
三、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 稳定性核素 • 不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
四、放射性衰变
• 放射性核素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 自发地放出而变为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而 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为“核衰变”。
核衰变方式
• 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原因不同,其衰变 有不同的方式。 • 以下介绍5种衰变方式及4种射线 ─ ╋ • 5种衰变方式: α、β 、β 、 k、γ • 4种射线 : α、β─、β╋、γ
N=N0
λt e
Decay constant(λ )
• 衰 变 常 数 : 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核在单位 时间内自发衰变的比率; • 它反映该核素衰变的速度和特性;λ 值 大衰变快,小则衰变慢,不受任何影响 • 不同的核素其λ 值不同。
放射性活度
•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称为 "放射性活度"即入N • 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 国际单位专门名称是“贝可”( Becqurel, Bq ) • 定义是每秒一次衰变。 1Bq=1S-1 • 派生单位:千贝可,KBq;百万贝可,MBq • 以前的专用单位是“居里”(Ci) • 1居里是每秒3.7×1010次衰变,即3.7×1010 Bq • 派生单位有毫居里,mCi , 即1/1000 Ci • 微居里,μci, 即1/1000 mCi
六、核射线对物质的作用
• 核射线可分为带电粒子与不带电的γ光子,它们对 物质作用的情况有一定差别。
1、带电粒子对物质的作用
• 带电粒子:α 、 β 、 β • 对物质的作用: 电离、激发、散射、韧致辐射、湮灭辐射
━ ╋
带电粒子
• 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 光电子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 • • • 多发生在低能量:<0.5MeV; 光子被物质原子完全吸收后发射轨道电子; 脱离轨道的电子称光电子,还可产生次级电离; 原子因电子空位处于激发态,退激时发射标识X线 或俄歇电子。 L 光电子
K
γ
X,俄歇e
康普顿效应 Compton effect
医用核物理基础
一、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 质子(Proton;P) 中子(Neutron;N) 组成,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核子(Nucleon)。
Z & A
• 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 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 核内的质子数称为原 子序数,用符号 Z 表 示; • 核内质子和中子数之 和即原子质量数,用 A表示。
2、β衰变
• 原子核发射出电子的衰变为β衰变。 ━ + • β衰变发射的射线分为β 射线或β 射线 β━衰变 β衰变
β+衰变
β 衰变
• 核衰变时放射出β 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 的衰变。 • β 衰变后核素的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 但质量数不变。 • 分β -衰变、β +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 类型。 • β 粒子的速度为20万km/s。
带电粒子
粒子
γ (退激)
轫致辐射 bremsstrahlung
• 高速带电粒子通过物质原子核电场时受 到突然阻滞,运动方向发生偏转,部分 或全部动能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称为 轫致辐射;产生几率随带电粒子的能量 和物质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粒子
X
散射 scattering
• 入射粒子与粒子或粒子系统碰撞而改变运动方 向与能量的过程。仅改变运动方向而能量不变 者为弹性碰撞。 • α 粒子的质量较大,径迹基本呈直线,发生散 射较少。β 粒子轻,运动为曲线,散射明显。
2、同位素
同一元素中,有些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则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如上例各种碘互为碘的同位素。
3、同质异能素
如果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但是核的能级状态不同,那么它们互为同质异能素。 • 例如: • 99Tc和99mTc
4、核素
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核能级处于同一状态的一类原子, 称为一种核素。 下面是六种不同的核素 123 125 127 131 I, I, I, I, 99mTc, 99Tc
e+ 511keV
七、几种射线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α、β、γ穿透能力 比较
八、记录方式
• 根据临床需要来选择对核衰变的记录方式,主 要有三类:
1、计数 (放射免疫分析) 2、时间/空间一放射性活度曲线(甲状腺吸碘率、放射性肾图、 单光子骨密度等) 3 、放射性分布图像 (核素显像)
1、计数,γ计数器
β
+衰变(正电子衰变)
• 衰变时放射出β +粒子。核内中子过少致 不平衡。质子转化为中子过程
β
+
γ
p n+e+
β
• • • •
+粒子的特性
β +粒子实质是正电子; 衰变后子核质量数不,但质子数减1. β +也为连续能谱; 天然核素不发生β +衰变,只有人工核素 才发生。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EC)
• 电离:α 、β →物质→核外电子→e-脱离轨道→自由电 子;失去e-的核带正电荷,两者形成一对离子。 • 自由电子还可使其它原子发生电离:次级电离
带电粒子
正负离子对
e次级电离
33.85eV
• 激发:α 、β →物质→轨道电子获能→ 由低能级→高能级 , 使整个原子处于激 发态;退激时可发射标识X射线和Auger 电子。
半衰期
• 因为衰变的原因,样品的放射性活度总是随时间而减 少,半衰期是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指标。 • 放射性活度因核衰变而减少到原有的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称作“物理半衰期” • 各种核素的T1/2是不同的。 131I__8.04d; • 125I__59d; • • 99mTc__6.02h
• 长者可达1010a,短者仅有10-10s。 • 半衰期<10h的核素称为短半衰期核素。
• 核衰变时原子 核 从内层轨道(K)俘获一 个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化为一个中 子。 。它是核内中子数相对不足所致。
特征X线 γ
Auger 电子
P+e-
n
γ 衰变
• γ 衰变是伴随其它衰变而产生; 上 述 四 种衰变形成的子核可能处于激发态 • 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高能态向低能态 跃迁时放出γ 射线的过程也称为γ 跃迁 (γ transition);γ 衰变后子核质量数 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能量改变。
γ 内转换电子
γ 射线特性
• γ 射线为光子流,不带电,穿透力强, 电离能力弱; • γ 射线在真空中速度为30万km/s。
三种衰变的比较
• α 衰变质量、质子数都变; • β 衰变质子数变,质量数不变; • γ 衰变质子、质量数都不变,而能量改 变。
五、核衰变规律
• 放射性核素是不稳定的,它要自发地发 生衰变而变成新元素的核。 • 放射性原子核并不是同时衰变的,对于 某一个原子核而言,何时衰变是各自独 立没有规律的,但对于某一种原子核的 群体而言,它的衰变是有规律的,即原 子核数目随时间增长按指数规律减少。
• 多发生在中等能量:0.5-1.0MeV
• 入射光子将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核外电子,其 余部分能量被散射光子带走;入射光子多为与 外层轨道电子弹性碰撞,光子与电子的相互作 用。
散射γ
入射γ
康普顿e
电子对生产效应 electron pair production
• 发生在能量足够大的光子:>1.02MeV(两个电 子的静止质量); • 光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完全吸收,产生一对正负 电子; e- 511keV 入射γ • 光子能量被正、负电 子任意分配带走(超过 1.02MeVEr转化为正负 电子动能);
2、γ光子对物质的作用
γ光子不带电,它对物质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γ光子能量不同,表现形式发生机率不同) (1)光电子效应(photo electric effect) (2)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3)电子对生成(electron pair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