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进程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习必备)
核物理学重点知识总结(期末复必备)
1. 核物理基础知识
- 核物理的定义: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核反应以及与核有关
的现象和性质的学科。
- 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无电荷。
- 质子数(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
素的化学性质。
- 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
同的原子核。
2. 核反应与放射性
- 核反应定义:原子核发生的转变,包括衰变和核碰撞产生新核。
- 放射性定义:原子核不稳定,通过放射射线(α、β、γ射线)变为稳定核的过程。
- 放射性衰变: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3. 核能与核能应用
- 核能的释放:核反应过程中,原子核质量的变化引发能量的
释放。
- 核能的应用:核电站、核武器、核医学、核技术等领域。
- 核电站工作原理: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热能,再通过蒸汽发电机转换为电能。
4. 核裂变与核聚变
- 核裂变:重核(如铀)被中子轰击后裂变成两个或更多轻核
的过程,释放大量能量。
- 核聚变:两个轻核融合成一个较重的核的过程,释放更大的
能量。
- 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区别:核裂变需要中子的引发,核聚变则
需要高温和高密度条件。
5. 核辐射与辐射防护
- 核辐射:核反应释放的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 辐射防护: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人体暴露在核辐射下
的危害。
以上是对核物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的总结。
在期末复习中,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核医学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071 核医学考试大纲基础知识单 元细 目要 点要求 (1)核医学定义 (2)核医学内容 熟练掌握 1.核医学的概述(3)核医学发展简史了解 (1)定义 (2)原理 熟练掌握(3)优缺点 (4)基本方法 2.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5)主要类型及应用掌握 (1)原理 了解 (2)种类 3.放射自显影(3)应用熟悉 (1)基本概念 (2)基本方法 熟悉 4.放射性核素示踪动力学分析与功能测定(3)临床应用 掌握 (1)显像原理(2)脏器或组织摄取显像剂的机制 熟练掌握 (3)显像条件及其选择 掌握 (4)显像类型(5)图像分析方法及要点 (6)图像质量的评价熟练掌握 一、核医学总论 5.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7)核医学影像及其他影像的比较掌握 (1)组成和表示方法 1.原子核(2)核素及其分类 熟悉 (1)α衰变 (2)β衰变 (3)电子俘获 2.核的衰变及其方式(4)γ衰变熟悉 (1)放射性活度 熟练掌握 (2)衰变常数 掌握 (3)指数规律 (4)半衰期 熟练掌握 3.放射性核素的衰变(5)递次衰变熟悉 (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熟悉 (1)照射量与照射量率 掌握 (2)吸收剂量 二、核物理基础 5.电离辐射量及其单位(3)剂量当量熟悉 三、核医学仪器 1.核医学射线测量仪器(1)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2)固体闪烁探测器 掌握 (3)其他射线探测器 (4)脉冲幅度分析器 熟悉 (5)工作条件的选择 了解 (6)体内测量仪器 (7)体外测量仪器 熟悉 (8)辐射防护仪器 了解 (9)质量控制掌握 (1)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熟练掌握 (2)准直器掌握 (3)位置和能量电路 了解 (4)图像重建2.γ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5)γ照相机和SPECT 的性能指标与质量控制掌握 3.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PET) 符合探测原理熟练掌握 (1)放射性衰变的统计分布和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误差熟练掌握 (2)存在本底时误差的计算和应用 4.放射性计数的统计规律(3)减少统计涨落影响的方法熟悉 (1)硬件 1.核医学计算机的组成(2)软件 熟悉 (1)模拟数字转换2.图像的数字化和计算机显示 (2)图像的存储、传输、显示 熟悉 (1)图像采集方式 熟练掌握 四、电子计算机在核医学中应用3.图像的采集和处理(2)常用图像处理 熟悉 (1)作用机制熟悉 1.放射性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药物设计 (2)Hansch 构效关系学说 了解 (1)QA、QC、GMP 与GRP (2)质量检测的内容 (3)放射性核纯度的测定 熟悉 2.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4)放射化学纯度的测定掌握(1)正确使用总原则 (2)小儿应用原则 (3)育龄妇女应用原则(4)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的相互作用 3.正确使用、不良反应及其防治(5)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掌握(1)Tc 的主要化学性质 了解 (2)99mTc 的标记 熟悉 (3)99m Tc 发生器 掌握五、核化学与放射性药物4.99mTc 化学与99mTc 的放射性药物(4)临床核医学常用的99mTc 的放射性药物 熟练掌握(1)123I、131I、67Ga、111In、与201Tl 的来源(2)放射性碘标记(3)放射性铟标记熟悉5.放射性碘、镓、 铟、铊的放射性药物(4)临床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碘、镓、 铟、铊的放射性药物掌握 (1)核素的选择6.放射性治疗药物 (2)临床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治疗药物 熟练掌握 (1)受体显像剂 了解 (2)代谢显像剂 熟悉(3)乏氧显像剂(4)肿瘤导向诊断与导向治疗的放射性药物(5)基因显像与基因治疗的放射性药物 7.放射性药物新进展(6)反义显像和反义治疗的放射性药物了解 (1)放射生物效应及基本概念 熟悉 (2)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3)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4)内、外照射防护原则 熟练掌握 1.放射生物效应与防护原则(5)不同射线的防护原则了解 (1)实验室的三区布局 了解 (2)放射源的运输、保管 (3)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4)放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 掌握 2.核医学实验室(5)工作场所的防护监测了解 (1)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了解 (2)个人防护及防护用品 3.工作人员的防护(3)个人剂量监测熟悉 (1)申请核医学检查与治疗的原则 熟练掌握 (2)申请医师的职责 熟悉 4.工作人员的职责(3)核医学医师的职责熟练掌握 (1)核医学诊断中患者的防护原则 熟练掌握 (2)核医学诊断中特殊人群的防护原则 了解 5.患者的防护(3)核医学治疗中患者的防护原则掌握 (1)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熟练掌握 (2)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六、放射卫生防护6.放射卫生防护法规(3)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了解(4)临床核医学中患者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熟悉 (1)方法 1.决策矩阵 (2)指标 掌握 2.Bayes 理论 Bayes 理论 熟悉 七、医学诊断方法的效能评价3.界值特性曲线(ROC 分析)界值特性曲线 熟悉医学伦理学单元 细目要点要求1.医患关系2.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道德医学伦理道德 3.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和监督了解。
硕士生核物理复习总指导

基本概念1、核的自旋、磁矩及相互关系、测量方法2、核的电四极矩、核的宇称、核的统计性质、同位旋3、放射性活度、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平衡、比活度4、质量亏损、核的结合能、质量过剩、比结合能及曲线图5、β稳定线及衰变方式6、核的液滴模型、对称能和对能7、核力及其性质8、库仑势垒及隧道效应9、β能谱及特点、轨道电子俘获、三种衰变及发生条件10 衰变纲图、容许跃迁、禁戒跃迁及选择定则11 库里厄图及作用12 比较半衰期及判断跃迁级次13 γ跃迁选择定则及应用、内转换、内转换系数、14 γ-γ角关联15 穆斯堡尔效应16 核的壳模型及应用(成功与不足)17 核反应中的守恒定律、反应能Q、实验Q值、Q方程、阈能、L系和C系的动能及角度关系18 核反应截面、微分截面及角分布、L系与C系截面关系、核反应产额基本公式1、莫塞莱公式2、核的半径公式、电四极矩与形变参量的关系、3、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4、放射性活度5、T1/2、λ、τ三者之间的关系式6、连续衰变规律7、人工放射性的生长8、14C 鉴年法公式9、质量亏损定义式10、质量过剩(盈余)11、核的结合能计算式(分别用质量亏损、质量过剩)12、最后一个质子、中子的结合能计算13、β稳定线经验公式、球形原子核结合能半经验公式14、α衰变能的计算(液滴模型应用)、衰变常量与衰变能的关系15、α衰变能、α粒子动能及子核反冲能的关系16、β衰变三种类型,β衰变基本公式,比较半衰期17、单质子模型γ跃迁概率公式18、γ跃迁时核的反冲能、穆斯堡尔效应采用机械补偿的公式19、谐振子势的能量公式及能级排布、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后的能级20、反应能Q用质量亏损表示、用结全能表示,Q方程21、C系动能与L系动能关系、阈能、C系与L系下的出射角关系22、反应截面公式、微分截面公式、L系与C系微分截面的关系23、中子产额公式、带电粒子产额公式、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公式基本理论1、质谱仪测核质量(q/M)2、核磁共振法测核磁矩(磁场中能级分裂,共振吸收)3、放射性平衡的条件及应用(暂时平衡确定子体分离时间,长期平衡确定长寿命核半衰期)4、核的液滴模型及其应用(包括α衰变能),结合能半经验公式5、核力的介子场理论6、α衰变的基本理论(库仑势垒高度、隧道效应)7、β能谱的特点及其定性解释、定量解释8、费米理论的基本思想9、β衰变的跃迁分类和选择定则10、原子核的多极辐射(单质子模型)11、γ射线的共振吸收12、壳模型的基本思想13、核反应的两种机制。
第1章-核物理基础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说起来,每年物理师上岗证考试前三章的基础内容都是重点复习内容,尽管在日常工作中应用不多,但作为一个物理师,顾名思义,与“物理”是有着紧密关系的,这就少不了一个物理师对物理学知识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东东。
总的来说,前三章内容以记忆为主,另加一些理解!前三章的概念比较多,类似的、相同性质的,比较分析会对理解记忆有帮助,注意区分那些不同点!原子结构原子结构这部分内容较少,知识点也较明确。
相对容易掌握。
1、原子结构的数量级10(-10),原子和原子核的数量级关系:10000倍;2、每个电子的电量约为1.6×10(-19);3、核素: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的整体;4、同位素: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的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5、轨道电子数:每个壳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各壳层的顺序依次为K、L、M、N、O、P、Q;每个次壳层最多容纳2(2l+1)个电子;《肿瘤放射物理学》第二页表1-1:电子的壳层结构是要多加记忆的。
原子、原子核能级1、电子在原子核库仑场中所具有的势能主要由主量子数n和轨道量子数l决定,并随n和l 的增大而提高;2、基态的定义3、由于高原子序数的原子核比低原子序数的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大,因此对于同一个能级,当所属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大时,他的能量更低;4、能量值得大小等于壳层能级能量的绝对值,这些能量程为相应壳层的结合能;5、特征辐射、特征X线、俄歇电子6、当核获得能量,可以从基态跃迁到某个激发态。
当它再跃迁回基态时,以r射线形式辐射能量,能量值等于跃迁能级之差。
原子、原子核的质量1、1u=1/12C(12,6)原子质量------描述方法不好输入,凑合着看吧。
2、N A=6.02×10(23)3、1u=1/NA=1.66×10(-27)kg质量:中子>质子>>电子质量和能量的关系1、E=mC(2)2、电子静止能量:0.51MeV质子静止能量:938.3MeV中子静止能量:939.6MeV3、运动的物体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关系式。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

单位质量(摩尔、容积)物质所含放射性的多少, 后 者常称为放射性浓度。
§4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电离与激发(ionization and excitation)
电离:指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中性原子变 成离子对的过程。 激发:如果核外电子所获动能不足以使之成为自由电子, 只是从内层跃迁到外层,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一过程 称之激发。 电离密度:单位路径上形成的离子对的数目。它表示的是 射线电离作用强弱的量。与带电粒子所带电荷数、行进速 率及被作用物质的密度有关,α>β>γ。
(二)核反应:快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作用放出带电粒子而形
成新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形成的新核如果是放射性核素则继续 衰变放射出β、γ射线,使物质原子产生电离或激发,称为感生放 射性。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核反应是中子反应堆工作的基础 ,也是中子弹的杀伤因素。
比如: 23Na+10n→24Na+γ可写成23Na(n、γ)24Na。
§1 核射线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基本概念
1.定态: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既不吸收也不放出 能量的状态。
2.基态:能量最低的定态。 3.激发态:能量较高的定态。 4. 元素:凡核内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之
为元素。 5.核素(nuclide)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
和核能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衰变公式:N=Noe-λt
N = N0e-t
二、半衰期
1、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其原子 核数目或活度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 表示
2、生物半衰期(Tb): 3、有效半衰期(Te): 引入半衰期概念以后,核衰变的公式可改写成:
核物理复习资料

核物理复习资料一、核物理的基本概念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原子核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学科。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在 10^-15 米到 10^-14 米的范围内。
虽然原子核很小,但它包含了巨大的能量。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
一般来说,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或相近的原子核比较稳定。
但对于一些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相对较多时更稳定。
另外,存在一种神奇的“幻数”概念。
具有特定质子数或中子数等于“幻数”的原子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三、核力核力是将质子和中子紧紧束缚在原子核内的一种强大的作用力。
它是一种短程力,只在原子核的尺度内起作用。
核力非常强大,比电磁力大得多。
核力具有饱和性和交换性等特点。
四、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从而使原子核的质子数和质量数都减少。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并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β⁻衰变则是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γ衰变通常是在α衰变或β衰变后,原子核处于激发态,通过放出γ射线(高能光子)回到基态。
五、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在外界粒子的轰击下,发生性质和结构变化的过程。
与化学反应相比,核反应涉及的能量变化要大得多。
核反应可以分为人工核反应和天然核反应。
人工核反应是通过加速器等设备使粒子加速并撞击靶核来实现的。
六、核能核能的释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重原子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较轻原子核的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例如,铀 235 在吸收一个中子后会发生裂变,产生多个碎片原子核,并释放出中子和能量。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

核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和核反应的科学领域。
在核物理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
本文将对核物理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核稳定性、核衰变、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内容。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是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是不带电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也约为1.67×10^-27千克。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Z加上中子数N:A = Z + N。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Z,因此原子核的电荷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核稳定性核稳定性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能够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衰变的性质。
核稳定性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密切。
在质子数较小的情况下,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时,原子核较为稳定。
当质子数增加时,中子数需要相应地增加来保持核稳定。
但当质子数超过一定的限制时,核稳定性会下降,原子核会变得不稳定,发生核衰变。
三、核衰变核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放射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而转变为其他核的过程。
常见的核衰变方式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质量数减少4,质子数减少2。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是指中子转变为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是指质子转变为中子,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发出γ射线。
四、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钍等)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轻核的过程。
核裂变是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中子的释放。
核裂变产生的中子可以继续引发其他核反应,形成连锁反应,释放更多的能量。
核裂变在核能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核电站利用核裂变的能量产生电能。
五、核聚变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融合成一个更重的核的过程。
核聚变需要高温和高压的条件,常用的反应是氘核和氚核聚变成氦核。
核物理基础知识教案

教案授课内容:核物理基础知识授课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使用教材:《检验核医学》第2版孟庆勇黄定德主编授课时间:2学时主讲教师:管超楠一、教学背景核物理基础知识是学习检验核医学专业的物理基础,本专业涉及到的核物理基础仅仅局限于对原子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层面的理解,不涉及更深层次理论物理。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核素和同位素概念;α衰变,β衰变,γ衰变三种衰变类型;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对物质的作用熟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的特点;轫致辐射的概念;光电效应意义;康普顿效应特点✧能力目标掌握核物理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用理解。
✧情感目标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核物理的兴趣,建立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的信心。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放射性衰变三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意义;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机制;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难点轫致辐射的理解,辐射防护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象形式教学、对比教学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五、教学内容(一)课程导入:通过从核能的开发利用和战争的威慑带入学生的兴趣进入到核物理基础中。
通过介绍两位物理人物的背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二)课程纲要:1.核素的分类2.放射性核素的三种衰变类型3.三种放射性衰变射线的特点4.不同放射性核素衰变射线对物质的作用效应(三)课程内容1,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生平简史。
1896年3月,贝克勒尔发现,与双氧铀硫酸钾盐放在一起但包在黑纸中的感光底板被感光了。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铀盐发出了某种未知的辐射。
同年5月,他又发现纯铀金属板也能产生这种辐射,从而确认了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2,通过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生平介绍,导出放射性活度单位贝克勒尔的概念名称:贝克[勒耳]符号:Bq量的名称:放射性活度单位SI表示:1 Bq = 每秒1次放射性衰变3,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e Skłodowska Curie)生平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 M Z ,A m Z ,A Zem B Z , A Z 1 , 1 c 2 M A Z m n c 2 M Z , A c 2
15
比结合能及比结合能曲线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 :
Z ,A B Z ,A A
单位是 MeV/Nu,Nu代表核子。
比结合能的物理意义: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 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的平均功。 或者说,它表示核子结合成 原子核时,平均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表征了原子核结合的松紧程度: 比结合能大,核结合紧,稳定性高; 比结合能小,核结合松,稳定性差。
16
比结合能曲线: 7.07
2
2.1 原子与原子核
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元 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原子表征量为物质的物理、化学性 质和光谱特性。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通称为核子。 其表征为原
原子的直径约为 10-10米。
原子核在中心约原 子 直 径 的 1/10000 。
60Co 60mCo
两种核素,A、Z、N 同,能态不同。 8
2).同位素(Isotope)和同位素丰度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称为某元素的同位素。 (即Z相同,N不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具有基 本相同化学性质。)
1 1
H
2 1
H
3 1
H
氢的三种同位素;
U 2 3 5
92
U 2 3 8
辐射剂量学
谢腾飞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TEL:0734-8160771,15096001925 E-mail:272710xtf@
2011.03
1
原子核与放射性的物理基础
1.原子与原子核的组成
2.放射性粒子产生的原因
3.质量亏损
4.衰变规律
5.射线与物质作用的机制
6.射线减弱规律
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 一样,分别为:
mp = 1.00727644u
mn = 1.00866522u
实际上核素符号X和质子数Z具有唯一、确定的关系,所以用符
号AX足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核素 11H,21H,31H
5
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核的半径
Rr0A1 3
原子核的体积
V3 4R33 4r03AA
ro为原子核半径常数(1.2×10-13 cm),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核素图共包含2000 个核素,其中天然存在 332个核素(280为稳定 核素),人工放射性 核素1600多个。
12
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
质量亏损
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所有核子的质量之和的,少
的那部分质量称为质量亏损(Mass Defect)。表示为 mZ,A
m Z ,A Z p m A Z m n m Z ,A
者之差为
m 1 ,2 m n m p m 1 ,2 0 .00u 183
14
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
既然 △m>0,则相应的能量就减少,表明当若干质子 和中子结合成一个核时,将释放一部分能量,这个能量称 为叫结合能。
B Z ,A m Z ,A c 2
B Z ,A Z p c 2 m A Z m n c 2 m Z ,A c 2
原子的质量几乎全
集中在原子核上
++
电子的质量仅为质
+
子质量的1/1840。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 荷为1.6×10-19库 仑(C),定义为 单位电荷。
原子核 中子 质子 电子 (电子云)
4
原子核的表示
核子数
元素符号
质子数
A Z
X
N
XA 中子数
ZN
原子质量单位等于一 个碳-12核素原子质 量 的 1/12 , 记 为 u 。 1u=1.6605655×10-27 kg。
所有的核都存在质量亏损,即 m Z,A 0
13
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
氘是氢的同位素,氘( 2
1
H
)由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所
组成。
中子的质量: mn 1.00866u5 质子的质量: mp 1.00727u6
mn mp 2.0159u41
而氘核的质量: m1,22.014u 102
可见,氘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两
1).核素(nuclide)
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 或原子称为核素。
核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有一个不同,就是不 同的核素。
20886Tl
90 38
Sr
60C o
208 82
Pb
3991Y
58C o
两种核素,A同,Z、N 不同。 两种核素,N 同,A、Z 不同。 两种核素,Z 同,A、N 不同。
92
铀的二种同位素。
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称为同位素丰 度。
1 1
H
2 1
H
99.985%、0.015%
1 6 O 1 7 O 1 8 O 99.756%、0.039%、0.205%
U 2 3 5
92
U 2 3 8
92
0.724%、99.276%
9
3).稳定核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1 1
原子核半径近似正比于A1/3,原子核体积近似正比于A。
6
原子核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核子数):
nV A4/3A R343r031308 /cm 3
一个核子的质量
m N1 .6 6 1 0 24 g
则核物质的密度:
NnN m 1.6 6 110 g 4/c3 m
可见,原子核密度为常数,且非常大。
7
原子核物理常用术语及意义
59Con,60Co
工业上应用于食品和医疗器具的杀菌、消毒的钴源
( 60Co ),其活度达几十万至百万居里(Ci)。
11
5).核素和核素图
根据原子核的稳定性, 可以把核素分为稳定的核素和不稳定的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 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把核素排 在一张所谓核素图上。
H
2 1
H
3 1
H
氢的三种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但其放射性却不同。
其中,稳定同位素为:
1 1
H
2 1
H
99.985%、0.015%
而3H 为放射性同位素,具有β放射性,放出最大能量约
为18KeV的β射线,其半衰期12.3年
。
10
4). 人工放射性核素
人工放射性核素是指非天然和自然界的因素生成的放射 性核素,而是在反应堆或加速器所生成。 广泛的放射源---钴源(60Co)就是在反应堆中生成。将金属 钴,即59Co ,其丰度100%,放在反应堆孔道内,利用中子照 射59Co ,发生如下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