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论坛世界粟氏宗亲总会
中华姓氏论坛:姓氏,土家姓氏,张家界土家姓氏原考(6)

中华姓氏论坛:姓氏,土家姓氏,张家界土家姓氏原考(6) 中华姓氏论坛:姓氏,土家姓氏,张家界土家姓氏原考(6)梅梓隘首任土官副百户是周亮。
慈利县至德堂《周氏族谱》载:“周亮,祖母吴氏,魁梧越众,膂力超群,有古将之风。
因云南边寨苗寇侵疆,奉先朝朱太祖命,同所君唐随征剿有功,职授世袭百户??”。
其土官副百户世袭情况是:周亮──周永华──周元臣──周勇──周绍政──周流──周一国──周长爵──周汝杰。
3、九女隘:九女隘土官千户向飞雄的祖先是定居本地的土家人。
慈利县左师堂《向氏族谱》记载:“九女隘属慈邑西北古夷地也。
向氏得守此土,始自汉章武年间。
(向)明德以部长助(诸葛)武侯征服南蛮,封土官把守隘口,由晋而隋而唐、宋、元,代有伟人,详载县志。
明初,(向)孟祥公协征倭寇,调讨海贼有功。
洪武时,赐敕札券、铜符,授千户职,永镇九女隘。
暨清雍正十三年,各土司均改土归流,缴印解职,复敕千总职衔,子孙世袭”。
其土官千户世袭情况是:向飞雄──向文明──向大高──向汉宗──向海深──向永──向孟祥──向荣华──向斌──向世武──向世廉──向万忠──向万全──向廷位──向元承──向国忠──向紫宸。
4、青山隘:土官正、副百户均为刘氏,宋为九溪部长,元为安抚司。
慈利县《刘氏族谱》载:始祖(刘)“念庆以宋祥符六年授安抚??二世(刘)文思公以建炎四年迁(慈利)十七都小岩口、八方园等处,同胞弟(刘)静奉檄征十八峒。
乾道二年,封左都督,袭土官职,赐铁券。
配覃氏,俱葬灵罗庙前。
三世(刘)知义公于元成祖元贞元年袭安抚司职,配唐氏,麻寮土司之女。
四世(刘)源松,知义长子。
元文帝天历元年袭安抚司职,配覃氏,添平土司之女。
五世(刘)印富,源松长子,迁容美??”。
明初,刘敬甫为麻寮所青山隘正百户。
《民国九溪卫志》载:“青山隘土官百户。
十二世(刘)世达以功授土官百户??二世(刘)朝将归清”。
其土官世系为:刘敬甫──刘世达──刘志贵──刘得神──刘永华──刘广──刘名立──刘大海──刘良辅──刘尚德──刘安楚──刘朝将──刘应元──刘汉文。
中华姓氏论坛之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

中华姓氏论坛之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创立与发展的回顾只有认真地总结过去,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在,只有全面地认识过去和现在,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世界性的刘氏宗亲联谊会于1997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九个春秋,经历了四届联谊大会,形成了世界刘氏宗亲的统一整体,初步完善了活动的体制、章程和组织,升华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刘氏族威,弘扬了汉皇文化,加强了国内外友谊,发展了地方经济,为共振中华献上了刘氏族人、汉皇裔孙的一份微力。
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第一个提出并发出倡议书的是中国丰县汉皇祖陵发启修复主办人刘恒心宗长;第一个主办第一届世刘大会的是马来西亚柔佛州刘氏公会的刘南辉、刘振发、刘景森、刘一其等宗长;第一个将海外刘邦家族宗谱有关资料从海外寄到国内的就是香港刘氏宗亲总会会长的刘兴邦宗长;第一个将海外与国内的族谱及有关资料综合汇编出版成书而传播于国内外的是广东的著名归国华侨作家刘少卿宗长;第一个国外组团到中国大陆寻根问祖的刘氏团体就是马来西亚刘氏公会代表团。
由于以上诸位宗贤的率先起步和努力,方有了今日的一、二、三、四届……世界刘氏宗亲的大聚会,大荣耀,大自豪,其历史过程简述如下:第一届大会是1997年12月8日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召开,由柔佛州刘氏公会主办,刘南辉局绅出任第一届大会主席,刘景森宗长任秘书长,刘振发为筹委会主席,到会者一千多人,大会通过了会旗会徽和会章。
第二届是1999年10月27日在中国江苏徐州召开,大会主席刘景秀宗长。
第三届大会是2001年11月2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由泰国刘氏宗亲总会主办,刘暹有宗长出任大会主席。
第四届大会是2004年5月26日(因非典之故原为2003年召开改为2004年召开)在中国河南平顶山市召开,由平顶山市和鲁山县刘氏宗亲会主办,鲁山县委书记刘全新宗长出任大会主席,大会就刘氏始祖刘累公之有关事宜进行了研究,并推选了第五届主办单位为新加坡刘氏宗亲总会。
由于四届世刘会的召开,使天下刘姓族人走到了一起,欢聚一堂,共叙族情亲情,共谋发展大计,团结了族人,增强了友谊,弘扬了祖德,也启迪了后世,挖掘了文化资源,振兴了地方经济,为中华民族之再掘起献上了刘汉大姓的一份力!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的曲折道路,然后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

姓氏文化起源姓氏,是人根,是祖先魂,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 条件。
中华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 族的姓氏多达 11939 个。
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它们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
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 来。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为宋朝 《百家姓》 中排在前十六位的姓。
这里的“百” 是指复数和很多的意思, 并非按意特指百个之意,而今民间常说的老百姓亦源于 此,百家姓的称呼起自于宋代《百家姓》著作出来以后。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及甲 骨文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是有着 严格区别的,夏商周三代之际,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氏是贵族宗法制度的 代表和称号, 即远古时期的部落组织。
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珠存在方 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
宋朝版《百家姓》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丘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逢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郤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荆 红 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 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拔 夹谷 宰父 谷粱 晋 楚 阎 法 汝 鄢 涂 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第五 言 福百家姓终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中华姓氏论坛世界孙氏宗亲总会

中华姓氏论坛世界孙氏宗亲总会孙氏宗亲联谊总会章程INTERNATIONAL SUN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名称、性质及会址:1、本会名称:b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INTERNATIONAL SUN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简称“b孙联”。
2、本会是世界孙氏宗亲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
3、本会主办会员大会名称:b界孙氏宗亲联谊总会第X届大会。
4、本会常驻会址:香港中环永吉街21至27号诚兴商业大厦15楼A室。
5、本会通讯地址随当任会长之国家或地区更动。
第二条: 宗旨:1、至孝笃亲,融合各族,弘扬祖德,天下为公;2、联络宗谊,促进商贸,共谋发展,世界大同。
第三条:会徽,会旗,会歌:1、会徽象征吉祥欢乐、昌盛、和谐发展。
古“万”字代表万福、万安、万岁、万吉、万世、万众、万紫千红的意思;用古“万”字环环相连,组成一个大圆,是世界孙氏和世界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体现。
古“孙”字立于地球之中,寓意孙氏子孙遍布世界各地,兴旺发达。
2、会旗旗面为红色,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自信、勇气、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古“孙”字屹立于旗面中心,象征着孙氏宗族历经沧桑,枝繁叶茂,生机焕发;星为黄色,象征着智慧,希望和辉煌;八颗星紧密有致地衬托着古“孙”字,代表孙氏八个支派后裔紧密团结,并肩前进,共同发展。
3、会歌歌词:世界孙氏真大宗,男是龙来女是凤,古代有帝王,当今出英雄,枝繁叶茂真辉煌,宗亲乡情心相通,唐山过台湾,开垦打先锋,千年传祖德,青史志丰功(唐山闯世界,打拼敢担当)。
中山精神好传统,族亲团结向前冲,振兴咱中华,天下总为公。
永远有和平,世界会大同。
第二章会员第四条:本会吸收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
1、申请加入会员的条件:(1) 承认并拥护本会章程;(2) 孙氏宗亲;(3) 在各国各地区成立的孙氏团体。
2、入会程序:(1) 提交入会登记表;(2) 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3) 由常务理事会或授权的机构颁发会员证、会徽。
赖姓源于包信镇

赖姓源于息县包信镇近年来,众多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怀着爱国心,桑梓情,越过重洋,不辞千辛万苦,想方设法寻找自己姓氏的发源地,来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
为方便海内外“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寻根谒祖,加强与同胞、侨胞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和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息县赖氏研究会在民间历年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史料,并对遗址和出土文物进行了初步考证,证实了息县包信镇乃周封子爵赖国故地。
赖国从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538年,立国584年,传位十四代。
后为楚所灭,迁于焉,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遗留在故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遂改姓傅和罗。
一、包信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北距新蔡县城20公里,闾河和广丰岭交叉贯穿全境。
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冷暖适中,雨水充沛,雨热同季,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中国名镇志》一书将其与回郭镇、朱仙镇并列为河南省三大名镇。
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境内的蛤蜊1山属龙山文化遗址(《息县志》1989年版)。
西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所封子爵赖国于此地。
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为楚灵王所灭。
秦时属颍川郡(《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汝南郡,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
……领县十一:汝阳、上蔡、平舆、郾城、西平、吴房、朗山、真阳、新息、褒信、新蔡)。
汉建武年间臵褒信县,后臵褒信侯国。
三国时期属豫州汝南郡。
晋泰始二年属汝阴郡,永熙元年汝阴郡分新蔡郡,改属之。
南朝刘宋八年改名苞信,南齐初属豫州新蔡郡,北魏太和十九年新蔡郡治苞信。
隋复褒信属汝南郡。
唐属舒州,天佑元年改名苞孚县。
宋归京西路蔡州。
金泰和八年属息州。
元废入息县为镇。
包信镇距汝南、新蔡较近,历代史书多称蔡州褒信而实为今包信镇也。
2二、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
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姓氏渊源

• 汪氏 •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 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 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 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宋代以 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 汪氏名人:汪国真 :著名诗人,代表作《热爱生命》 汪氏名人: 著名诗人,代表作《热爱生命》 清末著名革命义士, 汪精卫 :清末著名革命义士, , 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 民国日军侵华时期,摇身一变而成为最大的汉奸头子,后 死于日本。 死于日本。 汪道涵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创会会 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的汪辜会谈, 长,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的汪辜会谈, 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小组: 第五小组:全体组员
• • • • • •
班上的姓氏总数 ——39个 班上只有一个人的姓氏——31个 班上只有两个人的姓氏——2个 班上只有三个人的姓氏——1个 班上只有四个人的姓氏——2个 班上只有五个人的姓氏——2个
杜、旷、 林、蒋、 曹、粟、 龚、唐、 腾、彭、 童、 罗、史、 谢、郭、 肖、汪、 戴、文、 潘、熊、 姚、 邓、康、游、覃、胡、陆、朱、 万、洪 、
• 曹氏 • 曹姓为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 。曹姓 中国姓氏之一 中排第28。 曹姓为中国姓氏之一, 百家姓中排第 在中国的来源众多,主要有:一支出自嬴姓,为 在中国的来源众多,主要有:一支出自嬴姓, 嬴姓 古代曹氏的后裔。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 古代曹氏的后裔。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始祖。 • 曹氏名人:曹操 :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曹氏名人: 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他统一了中国北部。其子曹丕称帝, 诗人。他统一了中国北部。其子曹丕称帝,追尊 为武帝。 为武帝。 曹雪芹 :清代著名作家,他的名著 清代著名作家, 红楼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遗产。 《红楼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宝贵的遗产。
姓氏堂号的来源与意义

姓氏堂号的来源与意义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着名家族堂号,如:任姓——五知堂、赵姓——半部堂、周姓——爱莲堂、杨姓——四知堂、王姓——三槐堂、张姓——百忍堂、鲁姓——三异堂、丁姓——御书堂、郑姓——玉麟堂、陈姓——三益堂、黄姓——江夏堂、谢姓——宝树堂、冯姓——善德堂、高姓——聚庆堂、彭姓——述古堂、景姓——念祖堂、贾姓——积善堂等等.“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一、堂号的来历“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孟姓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孟姓又以"平陆"等为其堂号.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谢姓的“东山堂”,出自东晋着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字安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薄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北伐,收复青、兖、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东汉末年,刘备家居涿县,幼年丧父,贫苦无依,和母亲一起织席卖草鞋为生.起事后,常被政敌蔑称为“织席贩屦小儿”.刘备称帝后,常思其母编织蒲席之苦,茶饭无味.刘姓后人遂以“蒲编”为堂名,以告诫子孙勿忘祖先创业之艰辛,以简朴勤奋为本.杨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东莱太守杨震路经昌邑,当晚昌邑县令王密求见.王密为讨好上司送来“十金”,并对杨震说:“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惭而退.杨震后来担任司徒、太尉等重要的职务.为了纪念杨震的一身正气、廉明清正,杨姓后人将“四知”作为家族的堂号,鞭策子孙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王姓的“三槐堂”,出自北宋王祜“植三槐,自知子必贵”的故事.王祜是开国名臣,曾任尚书、兵部侍郎等要职.他曾亲手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说:“我的后代一定有担任‘三公’一类高官的.先用这三棵槐树当标志吧.”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当上了宰相,天下人都称之为“三槐王氏”.“三槐堂”由此得名.韩姓的“昼锦堂”,是北宋社稷重臣韩琦致仕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统兵破咸阳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韩琦以“昼锦”为堂号,绝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昼锦堂”诗刻于石上,以告戒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郑姓的“着经堂”,是赞颂东汉着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郑玄潜心着述,聚徒讲学,融会贯通,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博陵河北安平崔姓的堂号为“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黄鹤楼,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看到黄鹤楼的美景,提笔也要题诗,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一个“堂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实际上,这些文艺家已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斋名”.文人为书斋所取之名,又称为“室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现代文学艺术家刘半农的“含晖堂”、丰子恺的“缘缘堂”、陈寅恪的“寒柳堂”、冯友兰的“三松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刘海粟的“艺海堂”、李可染的“耕牛堂”等都是着名的斋名.单字的斋名,在20世纪前期较为盛行,如王国维的“观堂”、鲁迅的“俟堂”、郭沫若的“鼎堂”、周作人的“知堂”、孙犁的“耕堂”、冯其庸的“宽堂”等,已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近代许多政客、名人迁居天津,他们在天津购买私人住房时往往用“堂号”,却不用本人姓名.例如: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以“树德堂袁”的名义买下河北区元纬路和地纬路之间20多亩土地,建起规模宏大的袁氏花园公馆.1912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黎元洪在旧英租界盛茂路今河北路,以“大德堂黎”的名义,购买土地,建造高级住宅.1927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以“宝墨堂徐”的名义,购地15亩,建起8所住宅.吉鸿昌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0年以“有余堂”的名义购置的.宋哲元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2年以“明德堂”的名义购置的.张自忠将军在天津的住所,是1936年以“安庆堂”的名义购置的.张学良将军的胞弟张学铭在天津的住所,是1931年以“大福堂”的名义购置的.爱国工商业者周叔弢先生的寓所,是1935年以“诗礼堂”的名义购27亩地建造的;爱国实业家毕鸣岐先生的寓所,是1944年以“永顺堂毕”的名义购买的.政要名流购买私人住宅乐于用“堂号”之名签署登记,究其原因,一是为了显示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二是不必显示张扬自己的姓名.这种作法也体现出天津近代民俗的一种习尚.二、堂号的意义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三、堂号的类别和特色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着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着,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着,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如宋代着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以祥瑞吉兆为堂号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佑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四、各堂的代表姓氏“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吴兴地.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陕西大荔县地.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陕西省扶风、凤翔一带.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
粟姓源流新考

粟姓源流新考作者:粟舜成来源:《寻根》2019年第03期粟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从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记:“粟姓在中国是比较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280位,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17%,总人口约22.8万。
湖南是当代粟姓第一大省,人口约占粟姓总人口的38.5%。
广西、四川、重庆、贵州四省区市集中了粟姓人口的52%。
”粟,上古曰“稷”,即小米。
许慎《说文解字》云∶“粟,嘉谷实也。
从卤从米。
”魏人宋均的《春秋说题辞》云∶“其字西米为粟,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而为粟。
”粟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官姓和改姓。
一是出自官名。
秦代设治粟内史,为掌管谷物钱货的官吏,属九卿之一。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
”汉初因袭。
汉武帝时,置治粟都尉,掌军粮,不常置。
久官者遂以官名为氏。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粟,汉治粟都尉,因官为姓。
”宋代郑樵著《通志·氏族略》、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姓氏书如《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國四百大姓》《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等,均本此说。
二是改姓。
《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四百大姓》云:“明正德中,蜀人宿进后裔以音讹改为粟姓。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则云:“由孙、米、孔、熊等姓所改。
”通观粟姓发展脉络,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官为姓的汉代粟姓不断繁衍发展,最终成为华夏粟姓主体。
粟姓的发源地在今陕西省渭南市西北的白水县,汉朝为京兆之粟邑。
《汉书·地理志》:“粟邑,莽曰粟城。
”粟姓氏族会聚白水县,数代生生不息。
东汉末年,白水县的粟氏族人,为逃避战乱,纷迁至长江流域的江陵郡。
明代吴沉《千家姓》云:“江陵族粟氏,远祖粟举。
”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粟,望出江陵。
”袁义达、邱家儒编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国四百大姓》记载更为具体:“粟姓郡望:江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姓氏论坛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粟者,地因各异,风土不一,且朝代更迭,累月经年,兵荒马乱,人祸天灾,故而繁杂陈积,所说迥异。
赖天地厚德,祖宗庇佑,吾粟生生繁衍,开枝散叶,至今森森大木蔚然成林焉。
奈何古时往来不便,千山万水,交通闭塞,片纸言书,信息阻隔,于是粟氏源流之说纷繁复绕,众说纷纭。
有改自“宿”说,改自“西”说,改自“米”说,改自“宋”说,改自“熊”说,改自“黄”说,改自“孙”说等等各说,存留各地。
今天下升平,海内澄清。
各大姓氏,多已宗亲立会。
竟有“谭”、“ 覃”两氏同称一族,共言一室。
而我同为粟氏,竟以改自他姓源流不一为由,操口舌之戈而自乱宗室。
可谓贻笑“谭”、“ 覃”,如此自扰,岂非母鸡头上皇冠大,笑话于天下诸姓乎。
凡姓粟者,皆为同族。
但有分你我谁个为先、谁个为祖者,皆为不尊历史、不重事实而纯粹主观臆造之徒也,此中多为沽名钓誉之辈。
“谭”、“ 覃”异姓尚且同族,何况你我同姓乎?古人云:抬头三尺有神明,粟姓族人皆头顶“西米”组合之“粟”姓,此乃祖上灵犀,各姓一点皆通,由是遂改为粟。
如此“渊源”,此等美事,当为上天恩赐。
吾观天下诸姓,大姓者百家,小姓则万千,可有他姓如此备受恩德蒙受苍天眷顾?无他,独独粟氏也。
如是说来,愚谓之“粟姓”为“国宝之姓”,不为过耶!赞哉,神明之庇,上苍护佑;于是吾族繁茂,十步芳草,人才济济。
如是如兹,粟氏必须敬天仰祖,吾族必须团结忠孝,方可千秋鼎盛,万世荣芳。
余观吾粟孜孜,信可至也。
今有吾族热心子裔,沟通网络,信息飞鸿;于是四方辐辏,奔聚邕州,共商粟氏宗亲总会大事。
不才永禄与卫国、业辉、盛军、志德、厚林诸兄,幸得天下诸宗亲信赖,参与筹建世界粟氏宗亲总会,荣耀之极,当以沐浴焚香,告谢祖宗神明。
亦谢以天下宗亲同门也。
须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为国为民皆为大事,方今家族兴旺,粟氏殷殷。
不论姓源,凡吾粟氏子裔,必须年年各祭自家之祖,三年一祭小宗之祖,五年一祭中宗之祖,十年一祭大宗之祖。
如若不为,则神人共愤、当遭惩戒。
戎之以国者,战事也;而以之民者,商也。
又,邓公有旨曰:发展才是硬道理。
联络宗谊,沟通信息,力促宗族商贸,共谋吾族发展,为子孙后代幸福与繁荣计,发展须以和谐共赢,此当为世界粟氏宗亲总会之职责和宗族商业“王道”之所在。
噫,值此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筹备立会之际,经筹委会授权,愚谨以宗亲总会筹委会之名义,立约:凡我姓粟者,不论同宗同源与否,皆为同姓兄弟,必为同族宗亲。
同姓兄弟仁义忠孝,同姓兄弟友文明良;同族宗亲团结共进,同族宗亲合作共赢。
愿此千古不变,万世不移耶。
吾伏祈粟氏鼎盛千秋,荣耀万世!粟永禄作于南宁西园凹凸庐时壬辰季秋夜倭寇侵钓鱼台-注: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筹委会秘书处发布-此文听取海南大学教务长、海南社科联曹锡仁副主席意见后-由《粟氏综述》改为《粟氏团结综述》关于成立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的倡议书(试行)各位粟氏宗亲:大家好!木必有本,水必有源,则物尚且然之,而况于人乎。
念祖思宗,追本溯源,使人伦彰显,忠孝永存。
当今各姓氏“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续写家谱,彰显祖德”已然成立诸多宗亲联谊会,而我粟氏落后甚远。
今议定成立世界粟氏宗亲总会之事,吾粟姓族人甚为热心,十分支持这一“功在当代,泽荫千秋”之盛事。
一、成立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的说明粟姓氏族因地各异,风土不一,且朝代更迭,兵荒马乱,人祸天灾,故而繁杂陈积,所说迥异。
有改自“宿”说,改自“西”说,改自“米”说,改自“宋”说,改自“熊”说,改自“黄”说,改自“孙”说等等诸说,存留各地。
于是粟氏源流之说纷繁复绕,众说纷纭。
幸而得赖天地厚德,祖宗庇佑,吾粟生生繁衍,开枝散叶,至今森森大木蔚然成林。
今天下升平,海内澄清。
各大姓氏,多已宗亲立会。
竟有“谭”、“ 覃”两氏同称一族,共言一室。
故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筹委会告之宇内粟氏兄弟姐妹曰:凡我姓粟者,不论同宗同源与否,皆为同姓兄弟,必为同族宗亲。
同姓兄弟仁义忠孝,同姓兄弟友文明良;同族宗亲团结共进,同族宗亲合作共赢。
此千古不变,万世不移耶。
粟姓氏族兴旺,近百万之众,广西,湖南,陕西,湖北,贵州,四川,重庆,山西,山东,广东,北京,云南,福建,江西,香港,台湾等等诸多地区,广有聚落,远者更徙居海外,以马来西亚、美国较多。
不论居处何方,粟氏族人皆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虽则支派繁多,散居各地,然皆恪守族风族训。
所谓务农以桑,经商以诚;为官奕奕,尚武赳赳,习文孜孜。
绵延数千年来,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俊彩星驰,我粟姓族人腾蛟起凤,光宗耀祖。
族谱修缮、续修亦有多次,虽则加强宗谊,沟通亲善,然则至今尚缺统一组织,联络诸多不便,交结多有阻隔,于公于私、于己于人多有不利。
现有部分名望宗亲提议,在世界粟氏宗亲聚集最多地区之一的中国广西首府南宁市成立世界粟氏宗亲总会,成立宗亲总会,旨在增强宗亲凝聚,大力弘扬祖德,传承粟氏文化,团结共进,共创辉煌。
以盼吾族忠孝团结,千秋鼎盛,万世荣芳。
二、联谊会的性质原则及资金来源:世界粟氏宗亲总会为服务世界粟氏宗亲联络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
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
前期成立资金靠会员捐赠,后期维护靠自有实体支撑。
三、入会的基本要求凡我粟姓族人不论男女均可入会。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四、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会员享受联谊会章程中规定的一切权利。
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参议权及获得宗亲总会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的各项权利。
会员享受权利的同时,遵守联谊会章程、积极参与活动的义务。
五、宗亲总会的组织机构设名誉顾问一人,顾问若干人。
会长一人,名誉会长若干人,执行会长若干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
总会设立理事会作为常任机构(建议为全国性,各省选出全权代表出任理事),设理事长一人,执行理事若干人,理事若干人。
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山西,陕西,山东,贵州,北京,云南,福建,江西,台湾,马来西亚,美国,香港等各地设分会、代表处若干,各分会设会长一人,代表处设主任,主持分会、代表处工作。
会员代表大会是宗亲总会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参与会议组织和管理工作,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主持工作,贯彻会员代表大会的意图和决定。
日常工作由常设机构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理事会负责。
六、宗亲总会的主要工作和作用1,每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会员登记和审议、修改联谊会章程,并对会员中一些共同关心的大事进行表决。
一经通过,会员须自觉执行。
2,宗亲总会监督和组织:不论姓源,凡吾粟氏子裔,自家年年祭祖,必须三年一祭小宗之祖,五年一祭中宗之祖,十年一祭大宗之祖。
如若不为,则开出惩戒。
3,对会员家中的红白大事、生病有灾等,宗亲总会将以组织形式参与,为其增光添彩,以增强家族凝聚力。
4,设立“世界粟氏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世界粟氏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世界粟氏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世界粟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设立“粟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粟氏文物、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发展。
(如平话山歌、八音、舞狮、师公戏等)5,对会员特殊困难,宗亲总会将给以资助或发动宗亲幕捐,给以帮助,渡过难关。
并将善举公布官网,以示粟氏恩爱团结。
6,经济发展上,为会员牵线搭桥,互通信息,提供方便,起桥梁纽带作用,特殊情况,可以提供启动资金。
7,设立“英才奖学金”,对会员家中条件欠佳,子女靠自己奋斗考上清华、北大名牌大学者,给以奖学金。
对考上本科者,家庭供养确有困难的,给予一定资助,帮其完成学业。
“英才奖学金”为递进式赞助,如滥用“英才奖学金”,不务学业,则取消赞助。
8,设立“光宗耀祖英魁风范” 匾。
会员家中凡取得博士以上学位,及事业有成影响较大并对家族贡献较大者,经宗亲总会集体研究决定,宗亲总会将敲锣打鼓为其挂匾,以鼓励教育族人立志成才,建功立业。
9,设立“贤达名儒录”,把取得硕士学位以上人员且仕途通达者(副处及以上),事业有成者(千万财产及以上),贤德昭著者(市、省及以上),文艺丰登者(市、省及以上),收录集中,镌刻碑文,立于重要宗庙左右。
并官网通报会员,起表彰激励作用。
10,设立“忠孝” 匾,对会员中赡养父母老人,口碑特佳者,经宗亲总会计论公认者,将挂“贤孝匾”激励族人,弘扬祖德。
如忤逆虐待老人,则开出会籍,予以惩戒。
如作奸犯科,危害家国,则开除族籍,直至获得政府免除惩罚之后,总会会议再行恢复族籍。
11,设立“名门第” 匾。
对会员家中连续出多名本科以上大学生(三名及以上),或仕途上多名科处级以上干部(三名及以上),经研究决定,可对其父母赠送“名门第” 匾(今每家子女单一居多,建议赠予其祖父母为宜)。
12,每年组织一次国内会员联谊总会,三年组织一次世界会员联谊总会。
为地域便捷,可由各分会组织,形式自定,然后派至总会举办地。
举办地可以抽签轮换形式,具体由总会决定。
这项活动和会员登记以年会形式出现为好,或选择更合适的时机。
所有奖惩均在代表大会上评选公布。
13拟定一个全世界粟氏宗亲纪念祖德的日子,如同国庆,中秋一样,为我全球粟氏宗亲的喜庆节日。
来感恩祖德,祈福安康。
随着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的成立,粟氏宗亲的联络规模从广西宗亲会扩展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宗亲的沟通和交往合作,世界粟氏宗亲总会筹委会主任粟卫国积极筹划,筹委秘书长粟业辉和粟氏总会官网首任站长粟永禄等筹委会执行委员们正在大力操持,筹委会集体表示:“世界粟氏宗亲总会官方网站为世界粟氏宗亲总会成立予以大力的宣传和支持,筹委会计划在成立世界粟氏宗亲总会之后将会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世界粟氏宗亲联谊会(办事处),南宁作为总会驻地是第一个”。
筹委会执委集体表示,届时将邀请全国粟氏贤达名人亲临南宁为世界粟氏宗亲总会揭幕挂牌。
倡议书发起人联络地址现在中国广西南宁市。
请支持或愿意参加这一工作的领导和知名人士能来信来函,以便邀请您参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