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
九年级历史原子论

九年级历史原子论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完成了化学理论上第一次伟大的辩证综合,是继拉瓦锡化学革命之后,化学发展史上又一个光辉灿烂的里程碑。
为什么道尔顿的原子论被称为科学的原子论或者说它与以往的原子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第一,道尔顿的原子论彻底剥去了长期披在它身上的哲学外衣,把模糊的猜测变成了明确的、经得起科学实验检验的科学理论。
它圆满解释了各种化学实验事实,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定比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的本质与内在联系,有着广泛的实验基础,并对以后整个实验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它是立足于物理和化学实验之上的运用科学的推理和严谨的论证方法,完全合乎科学理论建立的逻辑程序。
第二,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仅明确指出了原子具有重量的特征,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测定原子量的历史任务,并第一次用化学的方法测定了多种元素的原子量。
从此,原子不再是一十抽象模糊的概念,具有了可以用实验直接测量的数量特征,原子量成为区别原子种类的基本标志,使化学研究走向精确化、定量化和系统化这是道尔顿原子论与以往各种原子学说的根据区别,也是道尔顿首创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三,由于以往的原子论具有浓厚的思辨性质,因此它只能对物质的各种变化给子笼统解释和说明,但却无法在化学反应中加以具体操作。
既不能确定物质的组成t也不能准确地说明各种化学变化。
而道尔顿的原子论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而且通过原子量的求算。
可以准确测定物质的组成和反应中各物质量的关系。
使原子学说真正具有了可操作性,成为化学定量化的理论基础。
第四,道尔顿在接受拉瓦锡元素概念的基础上。
第一次把元素和原子联系起来,统一在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之中。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
元素是对原子的抽象和概括,原子则是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元素第一次真正找到了自己描述的对象。
不仅使人们对元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而且使道尔顿的原子概念更加明确和具体,从而奠定了整个化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原子学说的起源

原子学说起源的追溯1、两千多年前的原子论中国古代学者的观点古希腊哲人的原子观原子观点复活原子可分2、19世纪的原子分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论原子分子学说布朗运动看到原子3、元素周期律的揭示纽兰兹的八音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人们自然会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但在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庄子·天下篇》中却提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是说,一个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
当然,这里并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用什么方法分割的问题。
但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学者就能用思辩的方法来这样提出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古希腊哲人的原子观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也认为这是一种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后来伊壁鸠鲁又把这一概念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罗马人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年)曾用诗句阐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观点:物体或者说物质要素,都是由原始粒子集合而成;虽有雷霆万钧之力,要破坏物质要素也不可能。
……原始物质,由此可见,是既结实又单纯,由极小粒子之力牢固抱紧,但又不是粒子的堆集,其特征在任何情况下是无穷地单纯。
不能从它夺取什么,也不许缩小其本性,原始物质,世世代代,永远长存。
……原始物质,在无边无际的真空,当然不会静止,反而被迫不断地作各种各样的运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原子论者认为:一切物质都由最小粒子的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存在,它是永恒地运动着的。
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共同创立了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无的空间。
按照这种想法,人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都是由原子的多种排列和各种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
波义耳的原子论

波义耳的原子论
尼古拉·伯拉索(Nicolaus Copernicus)提出的“太阳中心说”也被称为勃拉克·斯普林格(B.S)提出的原子论。
勃拉克·斯普林格(B.S)的原子论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化学。
他提出,“物质是由更小的实体(原子)构成的,而且原子还具有结构和位置的特性。
”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勃拉克-斯普林格原子论”,该论着眼于物质的基本实体是原子,以及物质如何构成化学物质。
勃拉克-斯普林格原子论是化学工作一大突破,它为研究化学反应物提供了动力,使古老的化学哲学更深入地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的不同物质。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视角,使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成为可能。
勃拉克-斯普林格原子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为化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许多原来陈腐的假设和猜想也被证实,而且也有一系列新发现,如放射性现象、原子结构等等,都使人们对天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新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本质和构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勃拉克-斯普林格原子论促进了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
它是一个重大科学新发现,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公认为是物理学和化学实践研究的新起点。
原子论

关于原子概念的学说目录 Nhomakorabea01 古希腊
03 德谟克利特
02 近代 04 道尔顿
原子论 是指关于原子概念的学说。德谟克利特探讨了物质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的 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的基本属性是"充实性",每个原子都是毫无空隙 的。虚空的性质是空旷,原子得以在其间活动,它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条件。道尔顿 使物质由原子组成这一概念 成为现实的、有用假说的,他给元素指定符号并将符号结合起来成为化合物,并且制作了14种元素的原子量表。 词条详细介绍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
古希腊
原子的数目是无穷的,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区别,只有形状、体积和序列的不同。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 。 原子永远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它们互相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复合物。原子分离,物体便归于消灭。 他甚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那是最精细的原子;当构成灵魂的原子分散时,生命灭亡了,灵魂也 就消失了。将他的认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即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不断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 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
近代
道尔顿西方文艺复兴后 ,自然科学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以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自然 科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由于法国学者伽森第等人的努力,德谟克利特等人的原子论在17世纪得以复活。 然而,此时原子论者感兴趣的问题已经不是设想如何组成世界,而是如何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物理学和化学 的基本理论。受到当时力学思维盛行的影响,笛卡尔否认原子的不可分割性,他认为最初的宇宙由大小相同的粒 子组成,这些粒子沿封闭曲线形成旋涡,结果造成今天的宇宙基本上由三种不同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的性质可 由质量、速度和运动的量等进行定量的描述。博斯科维奇则试图以没有大小、只有力学作用的原子模型来说明所 有已知的物理现象,这为后来的气体分子运动论打下了基础。
道尔顿及其科学原子论

高中化学选修一电子版鲁科版

高中化学选修一电子版鲁科版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一电子版一、原子论:1、原子的结构:原子由核、电子等组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距离核的距离较远,称为电子云。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一种基本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外部结构,无法经过化学反应分解而产生其他成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3、原子的模型:分子模型、能量级模型、电子云模型以及电子置换模型是近代原子模型的主要形式。
4、原子的测量:原子直径约为0.1-0.5纳米,可以根据离子互相吸引或排斥的方式来测量;也可以根据原子射线质谱仪的原子质量计算来测量。
二、微粒论:1、微粒的定义:微粒是指由原子和分子等组成,具有一定体积和质量,并以一定的行为模式进行运动的、具有实体存在形式的一种基本物质。
2、微粒的两种形式: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固体微粒具有定形、定体积、定体积等特点,而液体微粒具有流动、可暂时变形等特点。
3、微粒的抗力:微粒在运动过程中会遭受空气阻力、摩擦力等抗力的影响,其动力学行为是抗力和内在力的一种综合作用。
4、微粒的检测方法:微粒的检测技术越来越发达,现在主要有电子显微镜、激光散斑仪、定性管等技术。
三、反应机理:1、反应机理的概念:反应机理是指不同的反应激发物和产物的具体生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性能变化。
2、反应机理的结构:反应机理由反应步骤、反应向量和反应网络组成。
反应步骤是指不同反应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向量是指活性中间体族之间的转移,而反应网络则包括自由能作用和热力学作用等。
3、反应机理的作用:反应机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加快反应的速度、降低反应的能耗和合成成本,进而提高反应的效率。
4、反应机理的检测:反应机理的检测方法一般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可以应用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哲学意义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哲学意义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哲学意义哈!
你想想看,在那个古老的时候,大家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呀。
德谟克利特就像个超级好奇宝宝,他就琢磨着,这世界到底是由啥组成的呢。
然后呢,他就提出了原子论。
这原子论可有意思啦!就好像世界是由一堆小小的“积木”搭起来的。
这些“积木”就是原子啦。
这可太神奇了,一下子就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变得不一样了呢。
它的哲学意义那可老大了!它让我们知道,原来万物都有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呀。
就好像我们盖房子,得有砖头一样。
而且哦,原子在那自顾自地运动着,它们的碰撞和组合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哇塞,是不是感觉很奇妙呀!
这原子论还告诉我们,世界其实没那么复杂,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原子组成的。
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看似很复杂,但其实归结起来也就是那些基本的元素在起作用。
这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能以一种更简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你再想想,要是没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我们得少了多少对世界的有趣认识呀。
它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真的是超级重要呀!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哲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好啦,今天关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哲学意义咱就聊到这儿啦。
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它的奇妙和重要哦!下次再聊别的有趣的话题哈!。
分子论和原子论

分子论和原子论
分子论和原子论是两种不同的化学理论,它们是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进行解释的。
分子论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原子论则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分子论最早由伏特和阿伏伽德罗提出,他们认为物质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分子构成的。
这些分子根据其不同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质。
分子论的主要思想是认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所决定的。
原子论则是由道尔顿提出的,他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这些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元素和化合物。
原子论认为,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原子的性质所决定的。
现代化学中,分子论和原子论被广泛应用。
分子论被用来解释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制,而原子论则被用来解释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性质。
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解释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论
有一种观点,即万物都由二、三个简单的部分所构成。
这种观点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期间原子论的哲学中。
原子论由希腊哲学家卢萨普斯创立,他的弟子德莫克里特更充分地发展了这一哲学观点。
德莫克里特给他的基本粒子命名为原子,意思就是不可分割。
他把原子想象为小而坚硬的粒子,由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相同物质组成。
在公元前3世纪期间,一位名叫伊彼究鲁的希腊哲学家把德莫克里特原子论融汇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大约公元前50年,罗马哲学家和诗人克里蒂斯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原子论的基本原则。
在中世纪这段时间,原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部分原因是因为亚里斯多德拒绝接受原子论。
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理论统治了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
然而,原子是形成所有物质基本单位的观点却留存了下来。
在16和17世纪期间,现代科学的缔造者们,如英国的培根和牛顿以及意大利的伽利略都相信原子。
但是这些科学家仅为德莫克里特所描述的原子理论增添了少许内容。
现代原子理论的诞生
1750年,出生在现克罗地亚的科学家布斯卡维齐提出,德莫克里特所认为的原子"不可分割"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
布斯卡维齐认为,原子包含更小的部分,而更小的部分中还含有再小的部分,如此下去,直到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单元。
他认为这些结构单元肯定是没有大小的几何学上的点。
今天,大多数原子物理学家接受这种想法的现代形式。
当化学成为18世纪末期一门精确科学的时候,原子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化学家发现,只能根据某种固定的质量比例将元素组成化合物。
1803年,一位名叫道尔顿的英国化学家提出了一种原子理论,对这一发现进行解释。
道尔顿假设,每种元素都由特别种类的原子构成,并且元素的不同性质是由于它们的原子上存在的差异所致。
他进一步指出,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在大小、形状和质量上都是相同的。
根据道尔顿的理论,当原子结合并形成一种特定化合物的时候,总是以特定的数目比例实现。
结果,一种特定化合物的质量组成总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结构的首次描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原子是"可分割的"。
在研究真空管中的阴极射线时,他发现了这种现象,并确认这种射线由质量很轻、带负电荷的粒子构成。
由此,汤姆森发现了电子。
他随即意识到,电子一定是原子的一部分。
他假设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在带正电荷的球体中。
尽管汤姆森的描述距离人们现在所了解的真实情况还很遥远,但他的工作却激励了其他科学家去对原子结构进行研究。
1911年,汤姆森以前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
他宣称,几乎全部的原子质量都集中在微小的原子核中。
他还指出,原子核被电子所包围,电子在原子核的外部空间高速运动,速度大得惊人。
卢瑟福这种理论的依据是他所做的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结果。
实验中,大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这表明金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但是,有一些粒子就好像它们碰撞到了固体似的,被反弹了回来。
卢瑟福得出结论,这些粒子被极微小、但是很重的原子核强力地反射。
卢瑟福的理论并没有解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然而,在1913年与卢瑟福一起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对电子结构做出了描述。
波尔指出,电子只能在围绕核的某一轨道上运动。
虽然波尔原始粗糙的原子图像不够清晰,但是这种观点的许多方面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电子有着一些波的性质。
到了1928年,通
过许多物理学家的努力,对电子的排布有了正确的描述。
原子核的研究
尽管到1928年时,物理学家已经掌握了电子的运动状况,但是,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个谜。
1902年,质子得以确认,并且卢瑟福在1914年提出,质子是原子核组成的一部分。
但是科学家意识到,原子核不会只由质子构成。
1932年,一位名叫.查德维格的英国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也包括不带电荷的粒子(或叫做中子)。
同时,到了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家研制出了粒子加速器,以便产生足够高的能量来研究原子核。
原子核物理学的先驱们并没有期望看到他们的知识很快就能被实际利用。
然而,研究人员在1938年发现,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核,可以使核分裂成两部分,并释放出能量。
他们称这个过程为核裂变。
核裂变在1939年二次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被发现,并用于原子弹中,在1945年帮助尽快结束了这场战争。
原子武器的发展使许多国家政府认识到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性,因此,战后这些政府为原子核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金。
有了资金,使建造更大规模和能量的加速器成为可能。
通过这些加速器,有关原子核的细节情况越来越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研究人员意识到,质子和中子不是简单的物质。
他们还发现,中子并不完全缺少电荷,相反,它包含相同数量的正、负电荷。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数以百种新粒子。
这些粒子与其它粒子以及质子和中子都十分相似,这表明,所有核子可能仅仅是一些简单基本的不同排列而已。
新近发现
到了1964年,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足够的线索来证明,质子、中子和其他核子的基本部分可能是相似的。
为此,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两位物理学家--美国人杰尔曼和俄罗斯裔的茨威格提出了一种理论,用来描述这些部分。
杰尔曼将这些部分命名为夸克。
到1971年,物理学家已经能够证明,这些粒子比质子和中子要小很多。
夸克理论的成功导致了亚原子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由于这些粒子很复杂,一直没有形成对质子和中子相互之间力的作用的准确描述。
不过,使夸克保留在一起的力已经被充分认识,这可以最终帮助物理学家理解核力。
无论夸克是否是原子的最终极端,基本的结构单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很多研究一直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