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发展史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演变史ppt课件

原子结构演变史ppt课件

CHAPTER ONE
原子概念的提出
CHAPTER ONE 原子概念
原子概念的提出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是 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即原子。
CHAPTER ONE 原子概念
上古时代的原子论不是科学理论,它只 是一种哲学的推测。
CHAPTER TWO
近代原子学说
CHAPTER TWO 近代原子学说
卢瑟福
SUMMARY
纵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不难发现:人们对 于物质的认识总是从宏观到微观,一代代科学家在前人 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或验证或推翻前人的理论。而 科学的理论也就在这样的建立——推翻的进程中不断得 以修正完善。因此,我们对于科学也要抱着虔诚而又怀 疑的立场。
A T OM
THANK YOU
CHAPTER THREE 更小的微粒——夸克
夸克
1967年,三位科学家用此加速器进行 实验,并最终证明夸克的存在。 质子和中子的组成:一个质子由两个 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 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SUMMARY
总结
SUMMARY
德谟克利特
道尔顿
汤姆生
海森堡
波尔
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永无止境……
1
道尔顿
1803 实心球模型
2
汤姆生 1904 阴极射线实验
枣糕模型
3
卢瑟福 1911 α粒子散射实验
行星模型
3
玻尔 1913 量子论
玻尔量子化轨道
CHAPTER TWO 道尔顿原子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803年继承古 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 说: 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道尔顿原子论 复杂原子

道尔顿原子论 复杂原子

道尔顿原子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道尔顿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是化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于我们理解复杂原子的本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通过描述和解释道尔顿原子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探讨复杂原子的本质以及其在化学世界中的重要性。

道尔顿原子论最早由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在1808年提出。

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小且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被称为原子。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稳定的,具有质量和体积,并且不可能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他还提出了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组合和重组的概念,从而解释了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和组成。

根据道尔顿原子论,复杂原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这种结合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共价键是指两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来结合,形成分子。

离子键是指一个带正电荷的离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形成的结合。

金属键是指金属原子通过电子云的共享而形成的结合。

这些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是化学反应的基础,也是复杂原子形成的关键。

复杂原子的性质由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

不同种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方式导致了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

例如,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水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溶解性和极性的性质。

复杂原子的性质的多样性是由原子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所决定的。

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对于化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为我们解释了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性质提供了基本框架。

通过对原子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开发新的材料和药物,以及解决环境和能源等重要问题。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了道尔顿原子论的局限性。

事实上,原子并非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在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即原子核和电子云。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周围。

这个新的模型被称为卢瑟福模型。

卢瑟福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原子内部的复杂性。

重审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1803还是1805

重审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1803还是1805

重审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1803还是1805道尔顿原子论是化学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对物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化学革命的标志。

对于道尔顿原子论确切的建立时间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1803年,也有学者认为是1805年。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审。

让我们回顾一下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内容。

道尔顿原子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组成的。

这些原子具有自己的质量和体积,不同种类物质的性质差异就在于它们的原子结构和原子间的组合方式不同。

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往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成为了现代化学的起点。

关于道尔顿原子论建立的确切时间,最早由道尔顿自己在1808年的《化学哲学》中提出了1803年这个时间节点。

但后来一些学者却认为,道尔顿原子论的确立时间应该是1805年。

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文献和道尔顿的实验数据。

我们来看1803年这个时间节点。

道尔顿在这一年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科学论文《气体的吸附和与液体的吸附比较》,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气体分子的概念,并指出了不同气体的粒子质量比例。

这是道尔顿原子理论的最初雏形,开启了他对原子理论的深入研究。

还有一些历史文献也支持了1803年的观点,比如一些当时的学者对于道尔顿原子论的评论以及相关的会议记录等。

1805年这个时间节点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

1805年,道尔顿在他的《气体与其他物质的热吸收比较观察》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原子理论,并提出了道尔顿定律,即各种气体的分子体积相同、分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成简单整数比的结论。

这一定律可以说是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内容,对于后来的化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1805年这个时间节点更加准确。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无论是1803年还是1805年,道尔顿对原子理论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一问题的确定可能需要更多的历史文献和文献考证的结合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道尔顿自己的手稿、日记和信件等个人文献来查证。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模型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然而,这个理论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支持,直到19世纪才有了实验依据。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他还提出了混合物和化合物的概念,这些概念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这是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突破。

他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球体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电子的存在和原子的电性质,但没有解释原子的核心。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他提出了“太阳系模型”,认为原子是由核心和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的核心和电子的轨道,但没有解释电子的运动方式。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了电子的运动方式。

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模型”,认为电子是一种波动,存在于原子的空间中。

这个模型解释了电子的运动方式和原子的光谱,但没有解释原子的核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又一重要突破。

他提出了“液滴模型”,认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中性的中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核的结构和稳定性,但没有解释电子的轨道。

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是由量子力学和液滴模型组成的。

它认为原子是由核心和绕核心运动的电子组成的,核心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中性的中子组成的。

这个模型解释了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为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原子结构模型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原子发展史概括

原子发展史概括

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及过程如下: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古代原子论。

道尔顿原子论。

汤姆森原子模型和卢瑟福原子模型。

波尔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01年后汤姆生在1904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然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两年之后他的学生玻尔将量子学说引入了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现在,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的认识过程还会不断深化。

卢瑟福行星
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
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古希腊原子论

古希腊原子论

古希腊的原子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早在古希腊有多种。

泰勒斯认为是水,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是数,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巴门尼德认为是无限的一――和中国的道家看法类似,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土、气、火、水四种元素――和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类似,原子论者认为是原子。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原子论的观点最为科学。

据罗素推测,提出原子论的是留基伯(鼎盛期约公元前440年),而丰富和阐明这一学术的是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460-前370) 。

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伊壁鸠鲁说不知道留基伯,这至少说明德谟克利特对原子论的贡献相当大。

留基伯是古希腊爱奥尼亚学派中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这个词本身就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从而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是留基伯的学生,他对留基伯的学说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观。

他用多元和运动来解释宇宙:一切物质都由微粒组成,这种微粒无限小,世上没有比它再小的东西,因此它是不可再分的。

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或“虚空”中运行;原子是永恒存在的,没有起因,“不可分”,也看不见,相互间只有形状、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区别。

留基波的鼎盛期似乎约当公元前440年①,他来自米利都,继承了与米利都相联系着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哲学。

他受了巴门尼德和芝诺很大的影响。

关于他,人们知道得非常少,以致于有人认为伊壁鸠鲁(德谟克里特后期的一个追随者)曾经断然否认过他的存在,而且有些近代的学者还重新提出这种理论来。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很多提到他的地方,因而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神话而竟然会出现这么多的引征(包括对原文的引文),那就似乎是令人难于置信的了。

德谟克里特则是一个更加确定得多的人物了。

他是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地方的人;至于他的年代,他曾说过阿那克萨哥拉年老的时候(可以说约当公元前432年左右)他还很年青,所以人们认为他的鼎盛期是公元前420年左右。

浅析原子论的发展过程

浅析原子论的发展过程

原子论发展史与主要内容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己任,所以,“物质是什么构成的?”是化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然而,从上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到17世纪的波义耳(1627~1691年),上下2000多年,尚未做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到了17世纪的1661年,波义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这样的元素论: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是元素。

即西方的“土、气、水、火”四元素物质组成观。

这种物质观已接近原子论,但还不是科学的原子论。

因为,他当时称之为元素的物质,今天看来只是单质,而不是原子。

随着科学实验的深入、技术的进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渐渐地明确起来,并发生了认识上的飞跃,产生了科学的原子论,完成这一“飞跃”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那已经是19世纪初的事情了(1803年)。

由于原子的概念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的灵魂,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必然促进化学学科极大的发展。

事实正是如此:从科学原子论提出,到19世纪中期,已发现的化学元素就有60多种,证明了原子论的指导作用。

从此,化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揭开了物质结构理论的序幕,已能从微观物质结构的角度去揭示宏观化学现象的本质。

使化学发展到由材料的堆积至材料的整理,并使其条理化的新时期。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与发展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历代的史学家们已经对此进行过非常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在最初的30年里,化学家们由于研究的需要而运用它,又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思想方法上的差异,特别是狭隘经验论的影响又不敢信赖它。

分子论的命运更惨,它被原封不动地埋在意大利达半个世纪之久。

科学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选择。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总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认识论的根源,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原子结构发现史范文

原子结构发现史范文

原子结构发现史范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原子论。

然而,直到近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子结构的真正揭示才得以实现。

以下是原子结构发现史的概述:1.古希腊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他的学派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永恒的、不可见的原子构成的。

2.化学元素周期律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元素的原子论,并发现了元素之间的简单比例关系。

这为后来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3.汤姆逊的电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他提出了“葡萄干糕点模型”,即认为原子是一个正电荷的球体,内部均匀分布着负电的电子。

4.卢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金箔散射实验。

实验中,他发射了α粒子(带正电的氦离子)穿过金箔,观察到一些α粒子被散射的特殊模式。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了原子具有一个重量集中在中心的正电荷核,并且核与电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5.卢瑟福-玻尔模型根据金箔散射实验的结果,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对位置。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进一步发展了卢瑟福模型并提出了玻尔理论,认为电子绕着原子核以特定的能级和轨道运动。

这是第一个成功描述原子结构的模型,并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存在。

6.波尔理论的量子化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

玻尔的模型只适用于氢原子,无法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线。

1913年,玻尔发展了所谓的“量子化”概念,即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产生光谱线。

这一概念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约翰逊和波茨的发现1925年,美国物理学家沃德·约瑟夫·约翰逊和大卫·波茨通过对氢原子的光谱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存在一些奇特的线条,这些线条难以用波尔模型解释。

他们的发现表明原子内部存在着更复杂的结构。

8.施罗丹格和海森堡的量子力学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施罗丹格和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论发展史与主要内容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己任,所以,“物质是什么构成的?”是化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然而,从上古代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年)到17世纪的波义耳(1627~1691年),上下2000多年,尚未做出完全正确的回答。

到了17世纪的1661年,波义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这样的元素论: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是元素。

即西方的“土、气、水、火”四元素物质组成观。

这种物质观已接近原子论,但还不是科学的原子论。

因为,他当时称之为元素的物质,今天看来只是单质,而不是原子。

随着科学实验的深入、技术的进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渐渐地明确起来,并发生了认识上的飞跃,产生了科学的原子论,完成这一“飞跃”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那已经是19世纪初的事情了(1803年)。

由于原子的概念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的灵魂,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必然促进化学学科极大的发展。

事实正是如此:从科学原子论提出,到19世纪中期,已发现的化学元素就有60多种,证明了原子论的指导作用。

从此,化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揭开了物质结构理论的序幕,已能从微观物质结构的角度去揭示宏观化学现象的本质。

使化学发展到由材料的堆积至材料的整理,并使其条理化的新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