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学案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 学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学案
1、概念: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 ,地球自转的方向: 。
3、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一直指向 (恒星名)也称为帝星。
4、从北极上空看呈 旋转,南极上空看呈 旋转。
【牛刀小试】画图:
(同学们自己用箭头标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5、填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
参考点 所用时间 旋转角度 太阳日
恒星日
【牛刀小试】填空: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
(恒星日、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恒星日、太阳日)。
S N。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3. 地球自转的周期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5. 地球自转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实际例子讲解地球自转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3.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
5.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地理现象的认识。
4. 评价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展示地球自转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地球的自转学案(配套课堂练习,带答案)

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学导引: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定义:地球围绕自向旋转。
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旋转3.周期:由于度量的参照物不同,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
以恒星为参照物,周期为1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转过角度为;以太阳为参照物,周期为1个太阳日,时间长度为小时,转过角度为。
速度: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地球表面除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为;自转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的意义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②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该力始终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随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随纬度增高而加大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影响:对河流,北半球岸冲刷,岸沉积;南半球岸冲刷,岸沉积对气流、对洋流都有一定的影响③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23时56分4秒360°24 360°59′南北两极点15°/小时三【图表解读】教材图1—12 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据图分析(1)地球从E1位置运行到E2位置,地球自转了这表示一个日。
(2)地球从E1位置运行到E3位置,地球自转了这表示一个日。
(3)从E1到E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公转了。
(4)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原因是什么?四【活动探究】①教材16—17页活动1、答案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360°(约为360°59')。
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就完成一个自转周期。
其演示方法和原理如图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转360°, 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一节《地球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挂图、黑板、粉笔、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自转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
期。
4.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
(2)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周期:约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通过观察天空、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案(含答案)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含答案)第一节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3.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判断1我们所说的一天就是一个恒星日。
2纬度越低,自转速度越快。
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时间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判断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地球自转》教案《地球自转》教案1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材分析^p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根底。
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根底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根底,因此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根底。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展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当午”需要多长时间?【学习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展示〕1、理解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根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展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展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
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多少?〔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导学案主备人:李秋菊审核人:李红英[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实例,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3.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概况(1)概念和方向:地球围绕地轴自①____向②____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呈③____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④____时针旋转。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就是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于选取参照物不同自转周期不同,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⑤________日,它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⑥______,所用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⑦________日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续相交的时间间隔,地球自转了360°59′,所用时间为⑧____小时。
(3)速度:自转角速度除⑨____________外,其他各地○10________,都为⑪________/时;自转线速度则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⑫________。
2.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⑬____________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2)使地球上⑭____________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⑮____________力的作用产生偏向。
该力只作用于⑯________运动的物体,始终⑰________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并随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
北半球⑱______偏,南半球⑲________偏,沿⑳________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二、地方时、区时、时区与日界线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21__________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2____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个小时,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划分与区时换算(1)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3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占○24____________,以该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25________,又称○26________。
(2)区时的换算: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27____个小时。
在同一日期内,东○28____西○29____。
3.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30__________穿行的折线,也叫○31________,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又为了保持○32________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探究材料】毛泽东在他的诗词《送瘟神》中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了他宽阔博大的胸怀。
欧洲的航天发射基地建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属圭亚那;俄罗斯的航天基地建立在哈萨克斯坦在拜克努尔;继太原、酒泉、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后,我国正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场将于2012年建成,2013年具备火箭首次飞行条件。
1.在地球什么地点能做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呢?为什么?其线速度约为多少?2.在选择发射场时,为什么尽量选择低纬度地区?海南发射基地与我国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有哪些优势?3.“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4.今晚20时,某人观测到某恒星位于天顶(天顶位于观察者正上方处),明晚该恒星仍位于天顶的时刻是多少?【规律总结】(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天体周日运动中,地平高度最大时的位置;即在观察者的头顶正上方),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几点()A.19时56分4秒B.7时56分4秒C.20时3分56秒D.8时3分56秒探究点二昼夜交替现象【探究材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明昼夜更替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昼夜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有什么不同?【规律总结】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探究点三地方时与区时日界线【探究材料】有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4月10日乘班机由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
上机前1小时,在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货币,看到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 000美元的彩票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
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
(马绍尔至檀香山飞机仅需航行1小时)1.若你是吕萨,你如何帮助老太太?2.解释你的做法。
3.有个孕妇乘坐海轮时于区时12时左右生了对双胞胎,首先生下了一个女孩,然后过了半个小时又生了一个男孩。
可按日期计算,男孩反而是哥哥,女孩却是妹妹,这是为什么呢?【规律总结】1.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1)等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2)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0°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0°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3)计算地方时的步骤:①确定两地的经度差;②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③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④代入公式计算。
2.区时的计算:区时的换算涉及知识较多,如经纬度、日界线、北京时间等,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步骤如下:(1)先求两地时区差,如题目中只有经度,必须先算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
(2)若两地(已知和未知)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相减;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相加。
这样可算出时区差。
(3)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的方法。
(4)注意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
(5)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去所得数的绝对值,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3.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条(1)自然日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即自然日界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2)人为日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全球为同一天。
【考例探究3】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1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
读图回答(1)~(3)题。
(1)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A.9日14时15分B.9日15时15分C.8日15时15分D.7日16时15分(2)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A.172.5°E B.170°EC.165°E D.172.5°W(3)若此刻轮船处于东十一区时,则下列与西十一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区是( )A.东八区 B.西一区 C.东二区 D.西五区答案课前准备区①西②东③逆④顺⑤恒星⑥360°⑦太阳⑧24⑨南北两极点○10相等⑪15°⑫递减⑬昼夜交替⑭水平⑮自转偏向⑯水平⑰垂直⑱向右⑲向左⑳赤道○21正午12○2224○2324○2415个经度○25区时○26标准时○271○28早○29晚○30180°经线○31日界线○32 180°经线探究点一1.赤道。
因为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每日地球自转一周,赤道上静止的人们行程约八万里。
1 670 km/h。
2.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可以获得最大的初速度。
运输条件便利;周围是茫茫大海,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纬度更低,初速度大。
3.不正确。
地球的自转方向不论是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19时56分4秒。
考例探究1(1)北半球。
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 应为北极点。
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时,由题意可知C点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今天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时为19时56分4秒。
探究点二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为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向着太阳的一侧是昼,背着太阳的一侧是夜;昼夜交替是指因地球的自转,昼夜状况不断发生周期性变化。
考例探究2B[本题考查昼夜产生的原因及晨昏线。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
既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探究点三1.带(或代)老太太到檀香山兑换中奖彩票。
2.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的檀香山比西侧的马绍尔日期晚1天。
3.孕妇生下女孩,海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再生男孩时,因日期要减去一天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考例探究3(1)C(2)A(3)D[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日期变更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
从图中可知东十二区与东十一区的分界线位于180°经线西侧的东经172.5°,西十一区与西十二区分界线则为西经172.5°,并且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题干也没有表明航行方向、航行时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所以其存在四种可能:当东十一区时间为8日15时时,则0时所在的时区为西四区,则从西四区向东到东十二区的范围内,日期都相同,剩余时区日期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