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热处理简答题

第六章  热处理简答题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1、什么是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的特点和目的是什么?答: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

钢的热处理的特点是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零件或毛坯的内部组织,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尺寸的热加工工艺.钢的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善零件或毛坯的使用性能及工艺性能.2、从相图上看,怎样的合金才能通过热处理强化?答:通过热处理能强化的材料必须是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组织结构能够发生变化的材料,通常是指:(1)有固态相变的材料;(2)经受冷加工使组织结构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的材料;(3)表面能被活性介质的原子渗入.从而改变表面化学成分的材料.3、什么是退火?其目的是什么?答:退火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可概括为“四化”,即软化(降低硬度适应切削加工和冷冲压要求);均匀化(消除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稳定化(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保证零件的形状和尺寸);细化(细化晶粒、提高力学性能)。

4、亚共析钢热处理时,快速加热可显著提高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为什么?答:快速加热可获得较大的过热度,使奥氏体形核率增加,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冷却后的组织晶粒也细小。

细晶粒组织可显著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韧性。

5、热轧空冷的45钢在正常加热超过临界点A c3后再冷却下来,组织为什么能细化?答:热轧空冷的45钢室温组织为F+P,碳化物弥散度较大,重新加热超过临界点A c3后,奥氏体形核率大,起始晶粒细小,冷却后的组织可获得细化。

7、确定下列钢件的退火方法,并指出退火的目的及退火后的组织。

(1)经冷轧后的15钢钢板,要求降低硬度;(2)ZG35的铸造齿轮;(3)改善T12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4)锻造过热的60钢坯.答:(1)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及内应力,退火组织为P+F.(2)去应力退火,消除铸造内应力,组织为P+F。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资料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1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回火稳定性:钢在回火时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可逆回火脆性:又称第二类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在400~650℃,当重新加热脆性消失后,应迅速冷却,不能在400~650℃区间长时间停留或缓冷,否则会再次发生催化现象。

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六章-热处理原理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六章-热处理原理

—下临界冷却速度
冷却速度对转变产物类型的影响:
可用VC、VC′判断。
当 V > VC 时, A过冷→M ;
当V<VC′时,
A过冷→P ;
当 VC′< V <VC 时, A过冷→P +M
**
实际中由于CCT曲线测量难,可 用TTT曲线代替CCT曲线作定性分析, 判断获得M的难易程度。
**
连续冷却的VC值是等温冷却C曲 线中与鼻点相切的VC的1.5倍,故可用 等温冷却C曲线中VC代替或估算.
2 奥氏体组织: 愈细,成分及组织愈不均匀, 未溶第二相愈多——左移。 T↑、t↑,晶粒粗大,成分、组 织均匀,A 稳定性↑ ——右移。
其它: 应力和塑性变形 1) 拉应力 压应力 奥氏体体积变化 2) 塑性变形
三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 Contin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CT )
第八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本章目的: 1 阐明钢的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2 揭示钢在热处理过程中工艺-组织- 性能的变化规律;
本章重点:
(1)C曲线的实质、分析和应用; (2)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及回火转变的 各种组织的本质、形态和性能特点; (3) 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的本质
§ 8-1 热处理概述
一 热处理的定义及作用
2 中温转变产物
——Fe不扩散,C部分扩散
α(C过饱和的)+Fe3C的机械混合物
┗ 贝氏体类型( B)
化学成分的变化靠扩散实现
晶格类型的转变非扩散性
——半扩散性
3 低温转变产物 Fe、C均不扩散——非扩散型
得 C 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 马氏体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六章至第七章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六章至第七章

第六章 铸铁(P108)
第一节 铸铁的组织与分类
三、铸铁的分类: 铸铁的分类: 2、按石墨形态不同分: 、按石墨形态不同分: (1)普通灰铸铁:石墨呈曲片状 )普通灰铸铁: (2)可锻铸铁:石墨呈团絮状 )可锻铸铁: (3)球墨铸铁:石墨呈球状 )球墨铸铁: (4)蠕墨铸铁:石墨呈蠕虫状 )蠕墨铸铁:
<0.1%
2、性能:强度和塑性超过灰铸铁和可锻铸铁,接近铸钢,而 、性能:强度和塑性超过灰铸铁和可锻铸铁,接近铸钢, 铸造性能和切削性能比铸钢要好。 铸造性能和切削性能比铸钢要好。 3、牌号及用途: 、牌号及用途: 球铁”二字的汉语拼音字母字头“ 由“球铁”二字的汉语拼音字母字头“QT”,后面的一组表 , 示最小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数值的数字组成。 示最小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数值的数字组成。 用途见P114 表6-3 用途见
第六章 铸铁(P108)
第二节 常用铸铁简介
一、灰铸铁: 灰铸铁: 1、成分与组织:2.77-3.6%C、1.0-2.2%Si、S<0.15%、P<0.3% 、成分与组织: 、 、 < 、 < 2、性能和孕育处理(变质处理):就是在浇注前往铁水中投 ):就是在浇注前往铁水中投 、性能和孕育处理(变质处理): 入少量硅铁、硅钙合金等作为孕育剂, 入少量硅铁、硅钙合金等作为孕育剂,使 铁水内产生大量 均匀分布的晶核,使石墨片及基体组织得到细化。 均匀分布的晶核,使石墨片及基体组织得到细化。 3、牌号及用途: 、牌号及用途: 灰铁”二字的汉语拼音字母字头“ 由“灰铁”二字的汉语拼音字母字头“HT”及后面的一组表 及后面的一组表 示最小抗拉强度数值的数字组成。 示最小抗拉强度数值的数字组成。 用途见P111 表6-1 用途见
第六章 铸铁(P108)
第二节 常用铸铁简介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断裂2)求出屈服载荷下的取向因子,作出取向因子和屈服应力的关系曲线,说明取向因子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答:1)需临界临界分切应力的计算公式:τk=σs cosφcosλ,σs为屈服强度=屈服载荷/截面积需要注意的是:在拉伸试验时,滑移面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轴向力的作用。

当载荷与法线夹角φ为钝角时,则按φ的补角做余弦计算。

2)c osφcosλ称作取向因子,由表中σs和cosφcosλ的数值可以看出,随着取向因子的增大,屈服应力逐渐减小。

cosφcosλ的最大值是φ、λ均为45度时,数值为0.5,此时σs为最小值,金属最易发生滑移,这种取向称为软取向。

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φ=90°)或垂直(λ=90°)时,cosφcosλ为0,则无论τk数值如何,σs均为无穷大,表示晶体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6-2 画出铜晶体的一个晶胞,在晶胞上指出:1)发生滑移的一个滑移面2)在这一晶面上发生滑移的一个方向3)滑移面上的原子密度与{001}等其他晶面相比有何差别4)沿滑移方向的原子间距与其他方向有何差别。

答: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铜在室温时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发生滑移的滑移面通常是晶体的密排面,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

在面心立方晶格中的密排面是{111}晶面。

2)发生滑移的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在{111}晶面中的密排方向<110>晶向。

3){11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其值为2.3/a2,{00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1.5/a24)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高于其他晶向,原子排列紧密,原子间距小于其他晶向,其值为1.414/a。

6-3 假定有一铜单晶体,其表面恰好平行于晶体的(001)晶面,若在[001]晶向施加应力,使该晶体在所有可能的滑移面上滑移,并在上述晶面上产生相应的滑移线,试预计在表面上可能看到的滑移线形貌。

金属学及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六章

金属学及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六章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和断裂2)求出屈服载荷下的取向因子,作出取向因子和屈服应力的关系曲线,说明取向因子对屈服应力的影响。

答:1)需临界临界分切应力的计算公式:τk=σs cosφcosλ,σs为屈服强度=屈服载荷/截面积需要注意的是:在拉伸试验时,滑移面受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轴向力的作用。

当载荷与法线夹角φ为钝角时,则按φ的补角做余弦计算。

2)c osφcosλ称作取向因子,由表中σs和cosφcosλ的数值可以看出,随着取向因子的增大,屈服应力逐渐减小。

cosφcosλ的最大值是φ、λ均为45度时,数值为0.5,此时σs为最小值,金属最易发生滑移,这种取向称为软取向。

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φ=90°)或垂直(λ=90°)时,cosφcosλ为0,则无论τk数值如何,σs均为无穷大,表示晶体在此情况下根本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6-2 画出铜晶体的一个晶胞,在晶胞上指出:1)发生滑移的一个滑移面2)在这一晶面上发生滑移的一个方向3)滑移面上的原子密度与{001}等其他晶面相比有何差别4)沿滑移方向的原子间距与其他方向有何差别。

答: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铜在室温时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发生滑移的滑移面通常是晶体的密排面,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

在面心立方晶格中的密排面是{111}晶面。

2)发生滑移的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在{111}晶面中的密排方向<110>晶向。

3){11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其值为2.3/a2,{001}晶面的原子密度为1.5/a24)滑移方向通常是晶体的密排方向,也就是原子密度高于其他晶向,原子排列紧密,原子间距小于其他晶向,其值为1.414/a。

6-3 假定有一铜单晶体,其表面恰好平行于晶体的(001)晶面,若在[001]晶向施加应力,使该晶体在所有可能的滑移面上滑移,并在上述晶面上产生相应的滑移线,试预计在表面上可能看到的滑移线形貌。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图文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图文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图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图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图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理论课教案章节课题课型新授课绪论§1-1金属的力学性能(一)课时2教具学具电教设施挂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知识金属力学性能的强度和塑性教学点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力学性能的作用和试验原理培养点德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及互相协作的精神渗透点重点各性能的符号、表示方法难点试验原理学法引导1、讲授法2、自主探究法教学内容更新、补充、删节参考资料补充《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相关内容《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体会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一)组织教学点名考勤,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二)复习提问1、谈谈对于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这门课的认识?2、什么是力学性能?(三)讲授新课绪论一.讲述金属的发展过程1.古代2.近代3.现在4.未来二.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方法1.认真做好课堂笔记2.理论联系实际3.按时完成作业,有不懂的问题及时问老师。

三.《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及重点和难点1.学习材料的两种性能(力学和工艺)2.金属的结构与结晶(微观角度看材料的性能)3.铁碳合金相图的纵向和横向分析4.碳素钢和铸铁的分类和用途5.几种有色金属的性能和用途、几种非金属的介绍第一章金属的性能由于中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所以现在我们主要是介绍金属的另外两种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第一节金属的力学性能(一)载荷1、概念:金属材料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受的外力。

2、分类:根据载荷作用性质分,载荷分三种:?、静载荷:大小不变或变化过程缓慢的载荷。

——如:桌上粉笔盒的受力,用双手拉住一根粉笔两端慢慢施力等。

?、冲击载荷:突然增加的载荷。

——如:用一只手捏住粉笔的一端,然后用手去弹击粉笔。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详细工序及操作手法)一、热处理的定义热处理是指金属在固态下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

热处理的三大要素:①加热( Heating)目的是获得均匀细小的奥氏体组织。

②保温(Holding)目的是保证工件烧透,并防止脱碳和氧化等。

③冷却(Cooling)目的是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

热处理后的组织加热、保温后的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根据冷却速度的不同将转变成不同的组织。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性能。

二、热处理工艺1.退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2.正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 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

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

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淬火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空气中快速冷却。

目的: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应用要点: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点三的碳钢和合金钢;2.淬火能充分发挥钢的强度和耐磨性潜力,但同时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故要进行回火以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第六章答案1.用 45 钢制造机床齿轮,其工艺路线为:锻造—正火—粗加工一调质一精加工—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一低温回火—磨加工。

说明各热处理工序的目的及使用状态下的组织。

答:锻造后的 45 钢硬度较高,不利于切削加工,正火后将其硬度控制在 160-230HBS 范围内,提高切削加工性能。

组织状态是索氏体。

粗加工后,调质处理整个提高了 45 钢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组织状态是回火索氏体。

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要提高 45 钢表面硬度的同时,保持心部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低温回火的组织状态是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既保持了45 钢的高硬度、高强度和良好的耐磨性,又适当提高了韧性。

2.常用的合金元素有哪些?其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一一一:碳化物形成元素有一一一;扩大 A 区元素有——;缩小 A 区元素在一一。

答: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锰、铬、钼、钨、钒、铌、锆、钛、镍、硅、铝、钴、镍、氮等。

其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镍、硅、铝、钴等;化物形成元素有:锰、铬、钼、钨、钒、铌、锆、钛等;扩大 A 区元素有:镍、锰、碳、氮等;小 A 区元素有:铬、铝、硅、钨等。

3.用 W18Cr4V 钢制作盘形铣刀,试安排其加工工艺路线,说明各热加工工序的目的,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是什么?为什么淬火温度高达1280℃?淬火后为什么要经过三次 560℃回火?能否用一次长时间回火代替?答:工艺路线:锻造十球化退火→切削加工→淬火+多次 560℃回火→喷砂→磨削加工→成品热处理工艺:球化退火:高速钢在锻后进行球化退火,以降低硬度,消除锻造应力,便于切削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球化退火后的组织为球状珠光体。

淬火和回火:高速钢的优越性能需要经正确的淬火回火处理后才能获得。

淬火温度高(1220-1280℃)的原因是:合金元素只有溶入钢中才能有效提高红硬性,高速钢中大量的 W、MO、Cr、V 的是难熔碳化物,它们只有在 1200℃以上才能大量地溶于奥氏体中,使奥氏体中固溶碳和合金元素含量高,淬透性才会非常好;淬火后的马氏体才会强度高,且较稳定,所以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为 1220-1280℃。

由于高速钢合金元素多,使其导热性差,传热速率低,淬火温度要高(1220-1280℃),所以淬火加热时,必须进行一次预热(800-850℃)或两冷预热(500-600℃、800-850℃),而冷却多用分级淬火,高温淬火或油淬。

正常淬火组织为马氏体+粒状碳化物+(20-30%)残余奥氏体。

为了减少残余奥氏体,稳定组织,消除应力,提高红硬性,高速钢要进行多次回火。

第一次回火后约剩 15%~18%残余奥氏体,第二次回火降到 3%-5%残余奥氏体,经过第三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才基本转变完成。

高速钢回火后组织为:极细的回火马氏体+较多粒状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1%-2%)。

4.试比较 20CrMnTi 与 T12 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

答:20CrMnTi 是一种中淬透性合金渗碳钢,其中有提高淬透性的元素Mn、Cr、Ni 等,因此淬透性较好。

又因这种材料的含碳量较低,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少,所以,淬硬性差一些。

而 T12 钢是一种工具钢,含碳量高淬硬性好,淬透性差一些。

5.如何提高钢的耐腐蚀性?不锈钢的成分有何特点?Crl2MoV 是否为不锈钢?要想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提高钢的耐腐蚀性的方法有:①金属镀层、②阴极保护、③磷化、④发蓝、⑤阳极化、⑥涂漆层等。

⑦涂防蚀油膏。

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腐蚀是化学腐蚀,在常温下的腐蚀是电化学腐蚀。

因此在常温下要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一方面要尽量使合金呈单一均匀组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合金本身的电极电位。

所以不锈钢的成分特点是:组织中加入了较多的 Cr、Ni、钼、钛、铌等合金元素。

Crl2MoV 不是不锈钢。

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常用除应力处理,即加热至 250-425℃进行回火,在 300-350℃保温 1-2 小时,然后空冷。

6.常用的耐热钢有哪些类型?它们在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是什么?答:耐热钢类型有:抗氧化钢和热强钢。

抗氧化钢在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

热强钢在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有:珠光体、马氏体、奥氏体。

7.判断下列钢号的钢种、成分、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及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T8:答:碳素工具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预备热处理:①球化退火、②正火、③除应力处理。

最后热处理:①淬火、②回火。

使用状态下的金相组织是:20Cr:合金渗碳钢(低淬透性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渗碳钢的预先热处理一般采用正火工艺,渗碳后热处理一般是淬火加低温回火,或是渗碳后直接淬火。

热处理后表面渗碳层的组织是针状回火马氏体十合金碳化物十残余奥氏体,满足耐磨的要求:全部淬透时心部组织为低碳回火马氏体,末淬透时为索氏体十铁素体十低碳回火马氏体。

16Mn(新标准是Q345):低合金结构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低合金结构钢一般在热轧或正火状态下使用,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热处理。

其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一般为铁素体+索氏体。

有特殊需要时,如果为了改善焊接区性能,可进行一次正火处理。

Mnl3(新标准是 ZGMn13):耐磨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水韧处理(加热到 1000~11000C,保温一定时间,在水中快速冷却。

使用状态下的金相组织是:单相的奥氏体40Cr:调质钢(低淬透性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调质钢零件的热处理主要是毛坯料的预备热处理(退火或正火)以及粗加工件的调质处理。

调质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20CrMnTi:合金渗碳钢(中淬透性渗碳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渗碳钢的预先热处理一般采用正火工艺,渗碳后热处理一般是淬火加低温回火,或是渗碳后直接淬火。

热处理后表面渗碳层的组织是针状回火马氏体十合金碳化物十残余奥氏体,满足耐磨的要求:全部淬透时心部组织为低碳回火马氏体,末淬透时为索氏体十铁素体十低碳回火马氏体。

4Crl3:马氏体型不锈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①淬火+低温回火。

使用状态下的金相组织是:回火马氏体。

GCrl5:常用着轴承钢和量具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预备热处理:①正火+球化退火。

最后热处理:①淬火、②低温回火。

使用状态下的金相组织是:回火马氏体+粒状碳化物+少量的残余奥氏体。

60Si2Mn:弹簧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淬火+中温回火。

使用状态下的金相组织是:回火托氏体。

3Cr2W8V:常用着压铸模钢,属于过共析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淬火和回火。

38CrMoAl::调质钢(中淬透性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调质钢零件的热处理主要是毛坯料的预备热处理(退火或正火)以及粗加工件的调质处理。

调质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9CrSi:合金刃具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低合金工具钢的预备热处理通常是锻造后进行球化退火,目的是改善锻造组织和切削加工性能。

最终热处理为淬火+低温回火,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末溶碳化物+少量残余奥体。

5CrNiMo:热模具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对热作热模钢,要反复锻造,其目的是使碳化物均匀分布。

锻造后的预备热处理一般是完全退火,其目的是消除锻造应力、降低硬度(HRS197~HRS241),以便于切削加工。

其最终热处理为淬火+高温(中温)回火,以获得回火索氏体或回火托氏体组织。

Wl8Cr4V:高速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在锻后进行球化退火,以降低硬度,消除锻造应力,便于切削加工,并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球化退火后的组织为球状珠光体。

经过三次回火后基本转变完成。

高速钢回火后组织为:极细的回火马氏体+较多粒状碳化物及少量残余奥氏体。

Crl2MoV、CrWMn:合金刃具纲。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预备热处理是球化退火。

退火组织为球状珠光体+均匀分布的碳化物。

最终热处理一般是淬火+低温回火,经淬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弥散粒状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

1Crl8Ni9Ti:奥氏体型不锈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①除应力处理、②敏化处理、③稳定化处理、④消除σ相处理。

Crl2、冷模具钢。

属于莱氏体钢。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预备热处理是球化退火。

退火组织为球状珠光体+均匀分布的碳化物。

最终热处理一般是淬火+低温回火,经淬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弥散粒状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

8.说明下列钢号中 Cr、Mn 的作用:15MnTi、20CrMnTi 、GCrl5、、5CrMo、ZGMnl3.0Crl3、40MnB、9Mn2V、CrWMn。

答:15MnTi:是低合金高强度钢。

Mn 的作用是提高淬透性。

Cr 能促进Mn 对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敏感性;Mn 还有促使晶粒长大倾向。

20CrMnTi:Cr 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它能强化铁素体和增大淬透性。

Mn Mn 提高淬透性。

GCrl5:Cr 能提高淬透性和减少热敏感性,与它碳形成的合金渗碳体(Fe·Cr)3C 在退火时集聚的倾向不无 Cr 的渗碳体小,所以 Cr 能使渗碳体细化。

Mn 提高淬透性。

ZGMnl3: Mn 的作用是:保证热处理后得到单相的奥氏体。

0Crl3:铬是使不锈钢获得耐腐蚀性的最基本元素。

在氧化性介质中,铬能使钢表面很快生成-层氧化膜,防止金属基体继续破坏。

含铬钢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随铬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含铬最达 13%左右时(1/8原子比),大大提高了钢的电极电位,使耐腐蚀性发生一个跳跃式突变,所以不锈钢中含铬量一般均在 13%以上40MnB: Cr 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它能强化铁素体和增大淬透性。

MnMn 提高淬透性。

9Mn2V:高碳低合金冷变形模具钢。

Mn 溶入铁素体后起强化作用;溶入渗碳体中形成(Fe·Mn)3C 渗碳体类型的碳化物.CrWMn:Cr、Mn 能提高淬透性。

Cr 是碳化物形成元素,能使钢中有较多的碳化物,因此 Cr 提高了此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9.材料库中存有: 42CrMo、GCr15、T13、60S12Mn。

现要制作锉刀、齿轮、连杆螺栓,试选用材料,并说明应采用何种热处理方法及使用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答:锉刀:T13。

热处理方法有:预备热处理:①球化退火、②正火、③除应力处理。

最后热处理:①淬火、②回火。

齿轮:42CrMo。

热处理方法:淬火+低温回火。

10.40 钢及 T12 钢小试样经 950℃水冷、950℃空冷、760℃水冷,720℃水冷处理后的组织各是怎样的组织?解:钢号 950℃水冷 950℃空冷 760℃水冷 720℃水冷40 钢 M+A’S+T M+A’+F M+A’+FT12 M+A’S+T M+A’+Fe3CⅡM+A’+Fe3CⅡ11.对一批 45 钢零件进行热处理,不慎将退火件与正火件弄混,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为什么?答:退火的目的:降低硬度、细化晶粒、提高素塑性、消除偏析、消除内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