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张仪的人物争议、历史评价、个人经历-实用word文档 (8页)

合集下载

读《张仪传》有感

读《张仪传》有感

读《张仪传》有感高中段有《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等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秦国与六国的历史,讲课的时候总感觉不连贯,暑假偶得《张仪传》,便利用乘车等边角时间读完,便把故事情况边了起来,对人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秦和张仪是同学,都是鬼谷子滴学生。

鬼谷子的学生历史有记载的只有四五个人,但其中四个人却都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而且《鬼谷子》一书也是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智慧之书,是弱者的智谋宝典,堪称“治人兵法”,可见,鬼谷子确实是一位令人神往的顶级人物。

鬼谷子还有两个很牛学生是孙膑和庞涓。

但鬼谷子的门下好象都不团结,苏秦讲合纵,忽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秦,最红的时候挂六国相印,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张仪搞连横,忽悠六国解散联盟,单独与秦交好,最后让秦国各个击破。

庞涓和孙膑也从同学变为死对头,庞涓假借罪名砍断孙膑的双足,在其脸上刺字;孙膑则围魏救赵,并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最终让庞涓死于乱箭之下,这件事并不能说明庞涓傻,只是急功近利而使判断失误,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孙膑能把知己知彼的战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令人敬佩!苏秦和张仪也有共同点,他们游说列国,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出现,野心勃勃,一往无前,为追求功名而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都是战国时期的大人物,是纵横家的代表。

先说苏秦。

苏秦能够纵横天下,靠的是一本书——《阴符》,可惜这本书已经失传了。

早年他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常受全家人鄙视,他发愤读书,留下了“锥刺骨”的典故,与孙敬头悬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共同成为发愤读书的楷模。

他先是把家里的书都读了一遍,发现这些书不能帮他荣华富贵,于是专注于《阴符》这一本书,整整读了一年,事实证明这本书确实帮他荣华富贵了。

看来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

古语说的学富五车,现在随便一个人也比五车多,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

宋朝初年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书要读深读透,不在读多读少。

赵普足智多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他出滴点子。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张仪 在历史上张仪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张仪 在历史上张仪最后怎么死的

如何评价张仪在历史上张仪最后怎么死的导语:张仪是个极有胆量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轻言放弃。

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而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

张仪他胆大张仪是个极有胆量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轻言放弃。

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而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

张仪他胆大心细,又极爱从背后入手,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猾之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过人的语言天赋。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

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

要之,此两人真。

”这句话是太史公对张仪的评价,而后人对张仪的看法,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态度。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一说秦武王二年。

他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中途落魄了。

据说,他是从鬼谷子和苏秦是同门,学成后游说各诸侯国,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在未发迹之前与苏秦的经历很相似,他也是游走在各国之间。

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公元前329年,张仪凭借出色的口才成为秦国的座上客,秦惠王很赏识张仪。

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是一个极其具有武士精神的时代。

所以,像张仪这样四处流浪于各国为各个君王效命是很正常的事,当初苏秦做燕的间谍削弱齐国为了燕昭王,前290年后才合纵攻强秦,五国“合纵”攻秦,表面上看行动一致,为攻秦而集结军队,但暗地却各有各的打算。

这给张仪的连横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张仪游走六国,一个个拆解了他们的联盟,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很多人说张仪狡猾阴险。

其实,纵横家最务实,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

他们是杰出的谋士和辩士,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只需要达到目的即可,不需要什么仁义道德,因此说张仪狡猾也好,能言善辩也罢,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张仪与韩信比较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张仪与韩信比较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张仪与韩信比较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很多优秀的军事家跃跃欲试,企图成为这个时代的霸主。

其中,张仪和韩信是两个非常著名的军事家。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从两个人的个人经历、策略和继承者等方面来比较他们。

一、个人经历张仪(?-309 BC),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张仪出身名门,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赵国的地位已经衰落。

因此,张仪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

在他早年加入赵国骑兵后,他很快就显示了他的才华,被赵国国君赵武认为是一个能干的人才。

紧接着,他被派遣去和秦国谈判,成功地达成了一项致胜协议。

在这之后,张仪成为赵国国内的重要人物。

在统治期间,以获得敌对国家的同盟为目标,在国际政治上充分利用了“降佞”(求和贡品)和“外交”等手段,最终成功地消灭了与赵国为敌的强国楚国。

韩信(三世纪 BC),洛阳人,汉朝的名将。

韩信从小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因此他不断地自学成才。

在军队中,韩信被西门豹看中,被擢升为后勤军官。

但是,他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他不断地改进战争策略,并在赵国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因此成为了赵国时期的军事领袖。

在刘邦的起义中,他被任命为刘邦的副官,帮助刘邦迎接了关键战役的胜利。

最终,他在汉朝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策略张仪的策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本来是指战火,但是在张仪看来,它可以通过预防性的方法来避免战争。

他认为,战争是不必要的,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许多问题。

张仪一直认为,如果一个政府能够使其领袖与外国领袖发生良好的关系,那么就很容易保持国内的稳定。

韩信的策略则是“子牙不死,未可定也。

", 这是他多年的总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都取决于领导层的能力。

如果领导层能够承担起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责任,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维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根据他们的策略,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主要区别。

张仪倾向于通过外交规划来战胜敌人,并且认为战争是不必要的。

张仪:玩各国于股掌之中的顶级大忽悠

张仪:玩各国于股掌之中的顶级大忽悠

张仪:玩各国于股掌之中的顶级大忽悠张仪:凄凉无说处,秋尽有寒云随着近来荧屏上战国题材电视剧的热播,那理不清关系的时代也渐渐被世人识得,特别是在《大秦帝国》和《芈月传》中,众多风云人物也从故纸堆中立体了起来,其中,张仪的形象尤为突出。

《大秦帝国》中扮演张仪的是喻恩泰,一位我很喜欢演员,他的出名好像是缘自于《武林外传》,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书生,对这类搞笑的剧作我是不会看的,我认识他是在《中华好诗词》的综艺节目,他的博学和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仪的传奇加上喻恩泰的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活,不仅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展现在人们面前,还将张仪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中,以七国为舞台,腾挪跳跃,长袖善舞,将他的人生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为历代所追捧,他们的嬉笑怒骂,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七国的神经,“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有此等人物操控朝局,左右天下,使战国时代精彩纷呈,好戏连台。

对张仪的评价,秦相李斯是相当高的,言“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但是,历代对他也是异音多多,唐代诗人徐夤就曾写诗表述了他对张仪的看法:“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

”对其逞口舌之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行骗天下的言行很是不齿,直接将他比作令人恶心的苍蝇,这也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人对张仪的看法。

张仪据说是魏国的贵族之后,家族早年也富贵过,但到了张仪之时,早已败落,居家耕读为计,很是贫困。

他肯定是个聪颖之人,且异常刻苦,在典故中有着一则故事,名为“张仪折竹”,说他年轻时替人抄书,看见好词妙句便写在大腿上,回家后折竹刻写,久而成册,所以,这个典故反映了早年张仪的困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是鬼谷子的学生,从其学纵横捭阖之术,但这鬼谷子是个谜一般的人物,几同神人无异,战国时的精英们似乎都出其门下,这个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正史或野史都从其说,尽管我很是怀疑,苦无证据反驳,只能权信之。

历史趣闻张仪为何要离开秦国?张仪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趣闻张仪为何要离开秦国?张仪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仪为何要离开秦国?张仪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导语: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

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

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

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

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

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

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

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

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

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

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生活常识分享。

评价张仪的作文

评价张仪的作文

评价张仪的作文提起张仪,那可是战国时期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说起他呀,我就想到他那如同战场般风云变幻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仪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可他却有着一颗不普通的心。

这小子从小就聪明伶俐,脑袋瓜转得比风车还快。

不过,命运似乎一开始并没有特别眷顾他,在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他也是碰了不少壁。

有一次,张仪去楚国谋求发展。

本以为能在那大展拳脚,谁知道却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

当时他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做事,有一天昭阳大摆宴席,把自己珍藏的和氏璧拿出来给众人观赏。

结果这宝贝一转眼就不见了,大家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

为啥?就因为他穷呗!这可真是冤枉啊,张仪那叫一个百口莫辩。

不管他怎么解释,昭阳就是不信,还让人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张仪回到家,他老婆看着他那惨样,心疼得直掉眼泪,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去到处谋求官职,哪会受这样的罪!”张仪倒是有股子倔强劲儿,张开嘴巴问他老婆:“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老婆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在呢!”张仪说:“只要舌头在,我就有翻身的机会!”你瞧瞧,这就是张仪,哪怕被打得遍体鳞伤,心中的志向也丝毫未减。

后来啊,张仪到了秦国,终于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那可真是鱼入大海,鸟上青天。

他凭借着自己的一张巧嘴,开始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

他的连横策略,那叫一个绝!一会儿跑到这个国家,跟人家说一堆好话,许下一堆好处;一会儿又跑到另一个国家,挑拨离间,把那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搞得是一团糟。

就比如说他去游说魏国,那口才,简直能把黑的说成白的。

他跟魏王说:“您看您跟着其他国家合纵抗秦,有啥好处?秦国那么强大,您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不如和秦国交好,还能得到不少好处呢!”魏王一开始还挺坚定,可经不住张仪天天在耳边念叨,最后还真就背弃了合纵,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再说说他对付楚国的事儿。

楚怀王那可是被他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张仪说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愿意献出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楚怀王一听,眼睛都亮了,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张仪简介_精品文档

张仪简介_精品文档

张仪简介一、个人背景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是公孙衍的弟子,也是战国七子之一。

张仪以其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外交手腕,被后世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早年经历张仪出生在赵国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机智聪明,很早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在年轻时,他曾在赵国的官员处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并通过努力成为了公孙衍的门生。

在公孙衍的指导下,张仪熟悉了纵横家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纵横家。

三、政治成就张仪的主要政治成就源于其在赵国的执政期间。

公元前307年,张仪被任命为赵国宰相,他利用赵国内部的矛盾和外交手段,成功地扩张了赵国的领土,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他提出了“以权变制赵法”的纵横策略,通过灵活变通的政策来适应不同的国际形势和内外矛盾,使赵国在战国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

四、军事战绩除了出色的政治手腕,张仪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曾亲自领导赵军击败了强大的秦军,使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主张运用奇袭和伏击等灵活战术,而不是硬碰硬地与敌军正面交锋。

这种新颖的战术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得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为赵国赢得了多次胜利。

五、思想贡献张仪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近於者胜”的战略思想,认为国家需要与邻国保持友好而亲近的关系,以便在外交和军事上获得优势。

他还主张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和民族团结,认为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人民支持和团结。

六、晚年与逝世张仪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晚年并不如意。

公元前251年,由于政敌的陷害,他被赵国贬为庶民,并最终遭到杀害。

尽管他的生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思想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结论张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的政治成就、军事战绩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贡献,使他成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

历史趣谈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 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历史趣谈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 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利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仪骂孟子是怎么回事他为何被称作“天下第一
利口”
导语: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
有着“大才雄辩,天下无对”之美誉的一代儒学宗师孟子,对上生就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的“天下第一利口”的战国秦相张仪,两位名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却往往因为个中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不同而发生激烈的争论,那场面,就是用千军万马来形容也不为过。

争个面红耳赤的情况是常常出现,所以,才会有张仪大骂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谁?孟子是被大家称为“亚圣”的和儒家宗师孔子齐名的人物,和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也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孟子曾经模仿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君主施行仁政,但是最后和孔子一样都没有成功,于是孟子便不再周游列国,而是静下心来写书著文。

孟子写的文章逻辑清晰缜密,常常能够尖锐的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气势充足,很适合辩论。

而张仪也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本来只是一个落魄了的魏国的贵族,后来拜在鬼谷子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

学成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回到母国魏国向魏惠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魏惠王不懂也不喜欢张仪的政治策略,所以没有让张仪在魏国做官。

后来张仪就去到了楚国,在这里张仪得到了楚国相国昭阳的赏识,成为了昭阳门下的一个门客。

但是因为被昭阳怀疑偷取了和氏璧,而和昭阳关系破裂,辗转来到了秦国。

在秦国,张仪很快就受到了秦惠王的器重,他被秦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张仪的人物争议、历史评价、个人经历
张仪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为了让
大家对张仪有更多的了解,下面小编整理了张仪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的阅读!
张仪的人物争议
苏秦张仪年辈问题
两千多年来,苏秦和张仪一直被说成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
大搞合纵,而张仪坚持连横。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
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

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
没踏入政坛。

不同于《史记》与《资治通鉴》所言。

张仪的历史评价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甘茂: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
而以贤先王。

李斯: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刘向: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
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

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

圣人恶诸。

”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

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

”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

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左思: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张禄亦足云也。

(李周翰注:四海诸侯虽齐锋攻秦,一言以说,乃能敌之。

)
司马贞:仪未遭时,频被困辱。

及相秦惠,先韩後蜀。

连衡齐魏,倾危诳惑。

陈轸挟权,犀首骋欲。

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徐夤: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
放飞。

温会:危轩重叠开,访古上裴回。

有舌嗟秦策,飞梁驾楚材。

姚向:秦相驾群材,登临契上台。

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
而仪、秦、衍最著。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
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
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徐钧:再攻再相梁不悟,六百六里楚云何。

苏秦反覆何须道,反覆如君事
更多。

陈普:虎狼纵暴互奔驰,狐魅纷纭擅肆欺。

三二百年天地裹,十棚木偶弄
婴儿。

张仪的个人经历
受辱投秦
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秦国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魏国因此就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用以答谢秦惠王。

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张仪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农历四月,魏襄王、韩宣惠王为了对抗秦国,互尊为王。

于是,秦惠王派张仪为将讨伐并占领了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把那里的魏人全部交归魏国。

秦惠王命张仪修筑了上郡要塞。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地名)会盟。

魏国任相
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