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精品教案:《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教案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

《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
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2、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学生初中接触过压缩语段题的“给新闻加标题”和“概括一句话新闻”,所以对新闻有一定了解,因此小班更强调自学与习题的训练;A1班应更多地了解新闻特点,提高解答压缩语段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3课时第课时一、新闻的定义与特征1、定义“新闻”这个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是各种新闻载体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等;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
本书在大多场合下,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小结: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2、特征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
二、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1、新闻的六要素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
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精品教案:《新闻阅读与实践: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新闻阅读与实践:综合消息两篇》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综合消息的种类1、结合P25的“小链接”,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
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
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断。
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
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点化于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
2、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
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
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性结尾。
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作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
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
《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
还可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
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1《新闻是什么》教学设计

《新闻是什么》教学设计教材定位:《新闻是什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一章,主要介绍新闻的基础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准确理解将有助于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的学习。
教材通俗易懂,用较多生动有趣的新闻来介绍知识,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互交流获得对新闻知识初步把握。
学情分析:本人所教高二理科实验班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思维活跃,表现力强。
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过新闻和报告文学,对新闻并不陌生,但由于学习时间相距较远,学生对新闻基础知识的记忆较为模糊,准确性差。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新闻是什么》微视频和完成导学案,预习教材,重新回顾了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了解新闻中消息与通讯的不同特点。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对不同新闻样式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悟新闻语言的简练、精确之美,学会用“思维导图”分析展示新闻的构成。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
二、引导学生掌握新闻“六要素”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从新闻内容、发布时间、表达方式、语言风貌等四个方面对消息和通讯进行比较。
二、指导学生用准确、清晰的思维导图分析展示新闻的构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PPT演示法、问题探究法教学手段:微视频、PPT、投影仪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和李华同学一起解决一个问题。
李华是校文学社社员,接到了学校团委布置的任务——为学校的“中华诗韵—校园诗词朗诵会”写一篇新闻,用于发布在校园网上。
李华平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写作训练,一时感到无从下手。
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新闻阅读与实践》全套教案编者:刘素华第一章新闻是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2、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3、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4、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教学重点】新闻的要素、特点和构成。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新闻的知识教学过程一、新闻的“六位侍者”新闻的定义:经过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
【定义的四层含义】1、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2、是新近发生的事3、是真正发生过的事4、本来的“原料”是信息【新闻的要素】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的“六位侍者”: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
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
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典型实例】经过多年艰苦训练,中国运动员刘翔终于在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被媒体称为“亚洲飞人”。
找出下面新闻的导语:新华网7月25日电,记者从青海省有关部门获悉,7月24日17时40分许,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一在建清真寺发生垮塌事故,截至25日记者发稿时,有8人死亡,3人重伤,20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青海省应急救援总队和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关部门已经连夜展开救治和善后工作。
新闻阅读与实践四(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新闻阅读与实践四(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教学目标:1、了解特写这种新闻题材的特点,体会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2、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不同特点。
3、把握人物特写、场景特写的写作要领,尝试写作新闻特写。
教学课时:四课时预习:1、阅读第四章,了解特写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作品后的思考题。
2、感受消息、通讯与特写的区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特写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吕伟跳水夺冠镜头。
思考:写一则消息和通讯会写哪那些内容。
2.、阅读下列特写:“飞天” 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洁然樊云芳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17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
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赏析:这篇优秀的新闻特写,再现了吕伟跳水夺冠的镜头。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教学参考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教学参考教学参考0316 1219《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教学参考本章说明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体会新闻评论情理结合、语言准确生动并富于鼓动性的特点。
二、学习阅读社论、短评等主要新闻评论类型。
三、能够抓住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弄清的主要观点。
四、学习依据新闻事实撰写简短的新闻小评论。
教学设想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就是议论文。
由于学生已经广泛接触并重点学习过议论文,教学不妨由此导入。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与课文作一些比较,讨论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这样学生对新闻评论的特点就可以了然于心了。
二、新闻评论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旗帜”,这主要体现在报纸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任选一份报纸,通过其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了解报纸的立场和态度。
也可以结合下边相关资料中的提示多作一些阐述。
三、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有两篇评论,像12课、14课可以分别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它们或性质、内容相近,或写作风格接近。
12课的两篇社论则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的特点,可以结合评论的文体特征,进行重点学习。
四、过去的评论,如果脱离了写作时的现实背景,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13课《奴隶与盗贼》一篇即是如此,放在本单元进行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写作的时期,发现触发写作动机的新闻事实,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它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五、14课是两篇外国评论,不妨让学生课下阅读并作简单评析,课上任选一篇进行交流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
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色也应在本单元教学中多予关注,并能引导学生应用于评论写作的实践。
七、学习本单元,要提示学生留意近期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的新闻事件或评论,为最后的写作实践做好准备工作。
相关资料一、关于新闻评论(一)什么是新闻评论关于新闻评论的概念,解释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新闻评论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所刊发的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教案-2 综合消息两篇1-人教版

综合消息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品读文本,理清行文思路,体会综合消息的特点。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新闻写作中“用温度书写零度”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探究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学习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高一必修一《新闻两篇》中初步接触过新闻,并且《综合消息两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基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特征没为进一步学习新闻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除了复习巩固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外,重点感受综合消息选材的广泛性,组材的严谨性,并且体会新闻客观叙述背后的情感。
新课导入:每天发生的新闻都会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席卷而来,我们每一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新闻包裹着簇拥着,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才会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什么样的新闻才算是新闻界的翘楚呢?我们又该如何提升新闻写作水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综合消息两篇》。
一、比较阅读,掀起你的盖头来《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篇文章荣获2002年度北京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二等奖。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比较就难以揭开他神秘的面纱,难以深入窥探其中的奥秘。
比较《上课应该晚一点》和《上课能否晚一点儿》内容上的异同?要求:后发言的同学可以补充,可以纠正,但不可以重复。
解题:要解决内容上的异同,先要明了内容,理清思路。
1.家长建议学校早晨上学晚一点;导语提出建议上学晚一点2.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学生早晨上学确实有点早;早晨上学确实早3.采访家长和老师得知早晨上学早带来的诸多不便;上学早的弊端4.教师的观点;5.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6.大学专家的看法;晚点上学的好处7.教育部门的反馈。
教育部门的现状文章思路:1段导语提出早晨上学晚一点,2段学生上学确实有点早,3、4段上学早的弊端,5、6段上学晚一点好处,7段教育部门学校的现状。
上课应该晚一点近日,记者接到家长来电,说现在的孩子每,天上学的时间太早了,这与不少年轻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发生了“冲突”,希望早晨能够晚一点上学。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讲义 第5章 12 Word版含答案.doc

12 社论两篇[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寰.宇(huán) 恢弘.(hón ɡ) 巍.然(wēi) 棘.手(jí) 华裔.(yì) 夙.愿(sù) (2)多音字轴⎩⎨⎧ (zhóu )轴线(zhòu )压轴戏 刹⎩⎨⎧ (chà)一刹那(shā)刹车 模⎩⎨⎧ (mó)模式(mú)模具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五zhōu (洲)四海神zhōu (州)大地⎩⎨⎧ zhèn (振)奋人心zhèn (震)耳欲聋 ⎩⎨⎧ 不屈不náo (挠)xiāo (骁)勇善战⎩⎨⎧壮志难chóu (酬)一chóu (筹)莫展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申明 声明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香港回归的日子里,全国普天同庆....,人们用各种喜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悦。
(√)请说明理由:“普天同庆”,指全天下的人都在庆祝。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连续两天上《新闻联播》,这对于国足来说还是首次。
但这次与以往不同,国足给国人带来了希望,这也让国足扬眉吐气....了一把。
(√)请说明理由:“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3)在这场夺宝大战中,丹麦还只能算是小角色,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大秀武力甚至兵戎相见....,瑞典、芬兰和冰岛也跃跃欲试。
(√)请说明理由:“兵戎相见”是战争的委婉说法。
注意和“短兵相接”区别开。
“短兵相接”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比喻面对面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开心航海》中的海盗年纪稍长,因而经验丰富、高瞻远瞩....。
(×) 请说明理由:“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属于褒义词,只适用于正面人物中的领导层面,不能用于海盗。
(5)中央政府的决心很明确,就是要用时间换空间——给保障房建设一定的时间,给产业结构调整一定的时间,给摆脱土地财政依赖一定的时间,时间到了,房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当前湖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一些有名的新闻评说节目及主持人导入,
引
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举具体的新闻评论文章进行分析, 把握新闻评论的特
点;最后当场学写新闻评论。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并当堂训练增强学习兴趣。
PPT 课件,网络新闻资源,课本,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一.导入
二.新闻评论的 含义及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抽象分 析和奸商新闻评 来自的能力。四.当堂写作请根据材料写一 篇评论: 2008 年 11 月 20 日,长沙市中级 人民法院分别对 郴州市原市委书 记李大伦受贿案 及原市委副书 记、市纪委书记 曾锦春受贿案作 出一审判决。李 大伦涉嫌受贿 1434 万,另有不 明来源赃款共计
1767 万,判处死 刑,缓期二年执 行;曾锦春犯受 贿罪及巨额财产 来源不明罪,决 定执行死刑。
3.说理艺术: 据事说理 对比说理 辩论说理
活动三: 以《书记、省长 带头, 四川为 台湾灾区募捐》 和《爱国也要讲 究风度》为例, 分析新闻评论写 作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引述材 料,摆出现象; 第二步:从现象 中提取论述的观 点; 第三步:分析论 证观点; 要联系实际,紧 紧围绕论点,运 用各种论证方法 第四步:总结全 文,提出倡议。
教室活动(教学 学生活动(学生
内容的呈现)
活动的设计)
1.罗京、李瑞英 活动一:
《新闻联播》 ;李 同学们能否列举
锐、张丹丹《晚 一些你们知道的
间新闻》 ;李兵 新闻节目和主持
《乡村发现》等 人?
待。
1、含义: 新闻评 活动二: 论是报刊、 广播、 以《车文明》为
电视等新闻媒体 例,从篇幅和针
阐述观点、发表 对 性 上 进 行 总
活动四: 1. 请同学自己课 后去收集一些新 闻素材,对新闻 事件进行思考, 经 常写 一写评 论。 2. 针对某个你感 兴趣的话题,摘 抄一些好的新闻 评论。
写作并当堂评 批,有助于问题 的发现和能力的 提高。
自我反思
2
主要特色与创新 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 足
互动较多,注重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
材料不典型或引导语不够明确, 可能导致互动过程不流畅, 互动安排流于 形式,效果不理想。
3
议论,表达立场 结:属于小文章。
的评论性文章。 ?
也许你对某件事 有几种看法,但
2、特点: ( 1)很强的针对 性;
也应该抓住其中 某一点来阐析。 不要贪多求大,
( 2)鲜明的思想 切忌面面俱到。
性;
只要求针对某一
( 3)广泛的公众 件事或某一种现
性。
象,选准切入点,
深入剖析往往能
出奇制胜。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同时, 从学生熟悉的电 视新闻导入,能 够从开始就吸引 他们的兴趣。
引导学生对新闻 评论特点进行理 性把握。
1
三.主要表现手 法和写作基本的 思路
表现手法: 1.夹叙夹议:
对一件事发表 看法的文章,它 既要写事又要写 看法,所以,夹 叙夹议就成为主 要的表现手法。 2.亦理亦情:
论述文体,在 对事件作出理性 评判和分析时, 并不排斥动之以 情的作用。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李玉英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一中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课题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新闻阅读与实践
模块
选修
教材出 版社
年级
人民 教育 出版 社 高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课时 第一课时
1. 了解新闻评论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 了解新闻评论常采用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说理艺术; 3. 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格式,学习写作新闻评论; 4. 关注社会事件,培养对新闻的兴趣。 了解新闻评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写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