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以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比较难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
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相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运用PPT课件,配以舒缓的古筝曲,将一件件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历史文物,逐一展示,引发了学生一阵阵的惊叹,伴随着课件的展示,教师进行深情讲述:“漫漫几千年年,中华民族积蓄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可重复的历史。
这其中的许多就珍藏在圆明园中。
”这一情境的创设,深深地激发起了学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为后面学习毁灭部分做好了铺垫。
再例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先播放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视频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破碎一地的文物,扣人心弦的音乐,悲愤的画外音……真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公启课《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之阳早格格创
做
付白兵:《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道读课文,课文形貌了圆明园昔日灿烂的景瞅战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踩而毁灭的情形,表白了做家对于祖国暴虐文化的无限景仰,对于侵略者霸道止径的无比愤恨,激励人们没有记国荣、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战使命感.盘绕目标尔带领教死扎扎真真天明白谈话笔墨,带领教死把阅读、感悟、设念分离起去深进天明白课文,明白含意深刻的句子.
曹金玲:导教安排粗致到位.《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虽然没有少,然而真质歉富,更加是沉面段昔日的灿烂,波及真质非常多.果此,粗致、指挥性较强的自教导航,更有好处教死介进教教,教死自教起去也得心应脚.原节课,教死们诵读感悟,资料补充,设念感受恣意展示.纵然孩子们有些搁没有启,稍隐死涩,然而是可睹教授通常的锻炼是到位的,只消孩子们是正在没有竭的收展,先进,超出,那便是死原最大的目标天圆.
闫白云:教死展示歉富百般.由于自教导航安排的粗致领会,央供粗确,可支配性强,教死第一关节的自教计划接流仍旧比较充分的.教后的展示效验也很佳,有有感情天朗读,有对于某些真质举止补充,有根据文中的风景举止合理的设念……粗彩的谈话常常闪现.然而是展示的仍旧没有敷充分,
然而疑赖教授少久的脆持,大家皆是有机会得到锻炼的.
柳健好:教授的感情朗读指挥稍隐逊色.也许是课文的真质太多,也许是教死合做展示的形式不利于情感的激励.教授正在感情朗读指挥圆里便略隐单薄,更加是沉面段降处理的有些沉率.本去,无论是教死的自教,仍旧计划接流皆是部分的,那里教授便把教死的那些集降的珠子脱起去,那便是对于课文的完全感悟.
那么正在以后咱们的死原教教中,咱们下段的语文教教仍旧要正在自教、计划、展示等圆里加强锻炼,让教死会教习会展示.其余教授正在处理课本时要敢于将取目标无闭的,取沉面无闭的怯于放弃,缩小无效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课程名称: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听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圆明园的建造历史、规模和特色。
3. 分析: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包括战争、侵略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师表现
1. 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讲解清晰。
2.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四、学生表现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活跃。
2. 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六、建议
1. 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结合实际的听课情况进行调整。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4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14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一幅圆明园的复原图或照片为引,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曾经是怎样的辉煌?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它的毁灭?”3.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对圆明园的了解和感受,为学习新课营造氛围。
学生活动:1.学生观察图片,对圆明园产生初步印象。
2.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圆明园的了解。
3.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和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过程点评:教师以直观的图片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导入新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背景介绍:1.详细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使学生全面了解其辉煌过去。
2.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圆明园曾经的繁荣景象。
2.文本阅读: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及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情感体验:1.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
2.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和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背景介绍,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自主阅读课文,关注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态度。
4.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
5.认真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人的启示,并尝试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讨论。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记录
薛玉华:本节课中电教手段,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或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多种情景,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得课文声情并茂,让学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赵爱美:《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利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即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个奇迹又让学生观看到圆明园的毁灭,从而更有利于学理解课文的内涵。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需老师刻意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被调动起来。
赵建立: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电教手段的运用必需为这个目标服务,设计者和使用者必须吃透教材,认真推敲本课有无必要使用电教媒体,哪些环节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益处。
这些都值得思考?
辛德军:本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那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美轮美奂,当这一切被毁掉时,孩子们又是何等的惋惜,这些都与课件带来的感官刺激密不可分,确实把多媒体的作用落到实处,但是也要注意课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想象。
王连峰: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己去搜集、处理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教师只是将重点问题,稍适点拨学生就大有收获,设计的环节比较合理,而且教师不但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课后还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让孩子们思想共享,各抒己见,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点评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点评桑庆文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努力营造了一个朴素、实在、富有“文气”的课堂氛围。
可以说是一节较有语文味的好课。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亮点有五:一、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桑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合理,为本节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本课的亮点之二。
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
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然而,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桑老师让学生认真读书,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宏大的布局,然后重点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当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
更喜的是教师巧妙地引出“……也有……”这个关联连词语让学生感受其妙处,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也”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应有尽有,同时也体会到这样的句式在这句话里所表达的含蓄的自豪感,从而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用词讲究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之范读、引读、齐读、默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就有滋有味地将自己的感悟尽情地表达出来了。
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一个如诗入画的、梦幻般的皇家园林已在脑海中了……三、注重以情激情,以情传情是本课的亮点之三。
整堂课都将一种揪人肺腑的情感贯穿始终,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以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比较难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
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相信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运用PPT课件,配以舒缓的古筝曲,将一件件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历史文物,逐一展示,引发了学生一阵阵的惊叹,伴随着课件的展示,教师进行深情讲述:“漫漫几千年年,中华民族积蓄了无数的奇珍异宝。
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可重复的历史。
这其中的许多就珍藏在圆明园中。
”这一情境的创设,深深地激发起了学生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为后面学习毁灭部分做好了铺垫。
再例如: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先播放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视频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破碎一地的文物,扣人心弦的音乐,悲愤的画外音……真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抓住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的落没进行对比,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由圆明园中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的照片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文学沉淀,让学生感知圆明园的历史价值。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身处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然后抓住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化为灰烬”的心痛。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也为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老师再引导学生说话“你心痛些什么?”“看看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3、运用录象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以特定的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播放了一个圆明园被毁灭的大致经过的录象,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而李老师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最后创设情境“假如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会想些什么?”,这样为学生写话练习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