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堂评价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
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
凭借教材,贾老师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
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
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贾老师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于是,贾老师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并结合图片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缺点 圆明园的毁灭教后反思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缺点1. 引言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花园,也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的瑰宝,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
然而,它在1860年发生的火灾中遭到了毁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文化灾难。
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话题,我们需要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深入的教学,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文将对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教学反思优点2.1 引发学生兴趣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富有戏剧性和感情冲击力的历史事件,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教授圆明园的毁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2 增进学生历史知识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末年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在教授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了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等。
这种综合性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学生需要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的思考,从中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有重要意义。
2.4 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次巨大破坏,通过教授这个话题,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历史悲剧的同时,培养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3.1 过于单向传授在传授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讲解的方式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3.2 缺乏跨学科融合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单一学科的内容,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这样就无法全面地呈现圆明园毁灭事件的多面性,给学生带来限制和狭窄的认识。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课程名称: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听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圆明园的建造历史、规模和特色。
3. 分析: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包括战争、侵略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师表现
1. 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讲解清晰。
2.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四、学生表现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活跃。
2. 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六、建议
1. 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结合实际的听课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点评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点评桑庆文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努力营造了一个朴素、实在、富有“文气”的课堂氛围。
可以说是一节较有语文味的好课。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亮点有五:一、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桑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合理,为本节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本课的亮点之二。
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
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然而,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桑老师让学生认真读书,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宏大的布局,然后重点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
当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
更喜的是教师巧妙地引出“……也有……”这个关联连词语让学生感受其妙处,使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也”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应有尽有,同时也体会到这样的句式在这句话里所表达的含蓄的自豪感,从而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用词讲究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之范读、引读、齐读、默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就有滋有味地将自己的感悟尽情地表达出来了。
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一个如诗入画的、梦幻般的皇家园林已在脑海中了……三、注重以情激情,以情传情是本课的亮点之三。
整堂课都将一种揪人肺腑的情感贯穿始终,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

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作者:涓涓细流评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一次走进他的课堂,聆听他的教学。
收益颇多。
在王老师简单“下课”二字之后,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的是四个字“大师风范”。
真的大师不愧是大师,特级教师不愧为特级教师。
能在这样的秋季走近他,我很荣幸。
他的课堂应证了那句话:教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艺术。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王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足可跟任何一个有名的主持人一决高下,对我们老说,也无疑上了一堂生动的语言课。
我想,这些本事,我是学不来的,惟有在今后寻找差距,设立目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使自己的课堂更多有些活力、多一些意境、多一些思想。
下面就谈谈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一、排山倒海般的激情王老师整堂课情感的基调掌握得非常好,教师的语言精彩,富有情感,特别是大段大段排比句式的的使用,很煽情。
如学生在感受圆明园的瑰丽、宏伟、举世无双之后,教师在幽怨的民族乐器声的琴声中深沉地、饱含感情地倾诉:“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化为了灰烬;这一切的一切早已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早已被两个强盗一把大火给毁灭了。
”学生情感在刚才得知圆明园的美好而无限向往的时候,来了个大转折,为学习后文奠定基础。
可以说,教师的情感、特别是这些富有情感的语言在课堂中从始至终都散发着魅力。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课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语言再好,如果不能使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也是徒劳无功。
但王老师做到了这两者的结合。
他用自己的激情调动起了学生的激情,并用自己的语言使学生整堂课都沉浸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
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老师在大段独白之后,紧跟着说:“下课!”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反应过来,过了很久才回过神来。
二、不露痕迹地引导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课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王老师在课堂上不着痕迹地引导,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课文伊始,教师和学生一起板书课题,每板书一个字,教师就停下来说明:“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对话式的名师课堂——课堂观察与评价:《圆明园的毁灭》引言背景: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
她首创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刮起一阵狂潮。
《圆明园的毁灭》是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对我而言,窦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即第21课。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环节及教学时间分配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时候,对教材的安排主要以学生的思路为主,跳跃式讲解。
该课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如表1-1。
表1-1:《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图1-2: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饼图从表1-1和图1-2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窦老师强调学生的朗读。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达环节除了回答问题就是朗读课文,初读和精读一共所占的比例为84%。
在课后阅读窦老师编写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中,我发现窦老师这么做的原因,“读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
”1“朗读是每个人自我感受的外化,书法的是自我真实的情感,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了‘朗读的主人’,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
”2二是窦老师将生字词等疏通性的问题与初读课文相结合。
在初读课文之时,同学们就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
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3初读的时间占38.76%为下文的升华做好铺垫。
三是窦老师有一个资料补充的环节,所占时间为精读部分的16.7%,这节阅读课是以朗读为主,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者能够对语言所描绘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引言: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曾经被赞誉为“万园之园、园中之王”。
然而,它也历经沧桑,在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疯狂破坏和掠夺。
本评课稿将从教师语言的角度,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并进行评价。
一、教师语言的力量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明确传达情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圆明园的毁灭概述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其中圆明园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英法联军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将园内珍贵文物、艺术品和建筑毁于一旦。
圆明园的毁灭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的心灵,被视为对中国尊严和文化的重大侮辱。
三、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1.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基于史实讲述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对园内文物的掠夺和建筑的破坏的连续事件。
同时,语言的运用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震撼。
2.注重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可以采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内文物和建筑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
3.尊重历史、引发对侵略者的审视教师的语言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审视侵略者的行为。
通过对侵略者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和侮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评价1.对侵略者的谴责教师语言中应当包含对侵略者的谴责,使学生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
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圆明园的毁灭》课堂评价
殷付庆: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态大方,对课本熟悉!紧紧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展开的。
一次次地读小珍珠鸟在我肩头睡熟的段落,使信赖、境界深深扎入学生的心。
张京英: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速度读课文,读完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学生一下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样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整篇文本的思路,抓住了行文的基本思路,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课文的粗略感受。
王延:教师让学生学习圆明园昔日的画面。
这些画面的想象,其实就是再次让学生梳理了文本,理清了整体的思路。
而后面老师抓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同桌两个人来读一读,这个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
从言语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言语,文字被赋予了生命,有了自己的温度。
一次次地整体感知,条理越来越清晰,学习越来越深入。
沙西叶:教师通过先进的电教设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能顺利地找到文章的重点,祥写和略写。
当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老师出示了相应的图片,加上美妙的音乐,更让学生体会深刻。
无疑,先进的电教手段的运用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胡凤云: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展现自我,尤其小组讨论时,组长真正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讨论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设计讨论的问题合情合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幻灯片制作精美,拓展延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达到了主题的升华。
汪玉霞:教师课前导入非常新颖,通过珍珠鸟的图片的观察,学生在课文中找珍珠鸟的外貌时也容易多了,只是课堂检测时时间有点短,有些学生没有完成校对。
顾少华:本课中心突出,重难点把握很好,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教师教态大方,语言感染力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