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言评论袁明玉的破坏,我听说实验小学老师黄建国教导了圆明园破坏,这是一个文字,通过阅读,学习,想象圆明园的光彩景观,了解它对过去的破坏,刺激学生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振兴中国的责任感。
在整个班级,我认为有几个亮点:nnFirst,过渡是自然的,clevernnAt的类的开始,老师给孩子们一个磁性的声音的时候的历史背景的简要介绍。
然后,1860年10月19日,在北京城市,烟雾笼罩。
人们羞愧,让世界震惊的东西。
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老师要求孩子们在文本中找出这个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历史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注重物品的破坏和无法估量的这两个字,从一个班,把那种愤怒的种子安静地埋在孩子们的心中。
第二,使用教室媒体只是正确的老师专注于圆明园的教学辉煌过去(2到4从然后)。
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他抓住了三个评价文字的圆明园句子是一个世界闻名的皇家花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中国花园艺术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建筑艺术的本质,通过玩圆明园视频,加上亲切的解释,帮助孩子充分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
我认为,课堂,主观阅读和课件直观的音视频信息双管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一旦辉煌,就会引起孩子的震撼和吸引力。
所以当学生们做出真诚的赞美之心,然后顺势而为,对这部分的圆明园的破坏,这起到了乘数效应。
三十三,激起了愤怒,点燃了爱国佛兰明的爱深,恨切,由于前面的全面学习和经验,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黄先生再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盎格鲁 - 法国联盟是如何摧毁圆明园,进一步激发学生英法联盟的愤怒和恨,以及弱者和无助的无奈的力量,伤心。
阅读视频,也立即让孩子们谈论这段时间的感觉,高潮的愤怒。
这个当孩子们都生气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表达,然后,黄设计了一支小笔面对这些废墟的圆明园,在这一刻,你想说什么?既刺激情感,又不忘记写training.nn一般来说,这是一个感人,灵魂迸发的语言类,虽然结束了类,但是给了我很多思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圆的毁灭》说课稿三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圆的毁灭》说课稿三篇导读:本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圆的毁灭》说课稿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方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这既是本课难点,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突破口,采用多种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感染力,拨动学生情弦。
(五)、教材处理本课安排两课时,本堂课是第二课时,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突破。
二、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教法、学法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美得心醉
毁得心碎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体会圆明园美得令人心醉。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体会圆明园毁得令人心碎。
三、注重情感投入, 增强 教学效果,升华爱国之情。
不过,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我个人觉得在拓展部分设计过于 简单,可以准备两个小材料:一个是当时清政府在英法联军破坏圆 明园时在做什么?(他无计可施,只能仓皇而逃);二是军阀联军 内战时,竟再一次洗劫圆明园!经过交流感受后,教师再次小结: 圆明园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痛,但痛定思痛,我们更重视它的警示作 用,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更激起我们为振兴中华而 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设计使学生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扩大了视野,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一篇:圆明园的历史与特点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大规模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桥街西北方向,始建于18世纪中叶。
圆明园占地面积达3,500亩,是清朝兴建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景观之奇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这座辉煌的皇家园林却在19世纪末被火烧毁,至今仅剩下一些废墟,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建造始于乾隆时期,历时近150年才完成。
整个园林分为三个景区:前、中、后三园。
前园主要围绕着昆明湖展开,湖面长近3千米,风景秀丽。
中园是圆明园的重要景区之一,其中头发亭、玉潭桥、山花烟柳、炮台等都是园林中的著名景点。
后园是圆明园规模最大的园区,其中有望京山、长春山、万春亭、建福宫等景点。
圆明园的建筑群以中式园林建筑为主,以宫殿、亭台、轩榭、廊桥、果树、奇石等装饰物为辅。
园内的建筑艺术精湛,独具特色,并融合了中西文明的元素。
“一园半山水,半山水一幅画,一幅画一派宫廷建筑”,圆明园的布局刊定了倚山傍水的风格。
圆明园是清朝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然而,在19世纪末,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使圆明园成为废墟,其壮丽巍峨的宫殿、精美绝伦的雕刻、优美秀丽的园林都被毁于一旦,人们才深深地认识到圆明园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痛心和遗憾的一页。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盟军不惜烧杀抢掠,对北京城、颐和园和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进行了残忍的破坏。
据记载,当时英法联军的一批士兵被派去圆明园打猎。
他们带着火炬和火油,烧毁了很多古物建筑和园林,包括翠濠、智慧海、昆明湖周围的建筑、游船和人工山水、廊桥、玉佛宫、台基、城墙等。
其中,为清朝皇帝用来欣赏江山美景的重要建筑——九龙壁和大量的瓷砖和石头,被英军拆下带回国内公开拍卖,让圆明园雕栏玉砌、壮丽奇妙的风貌消失于世。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6篇)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6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一篇课文,课文首先概括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写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最后写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是__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谁都知道,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和它毁灭的经过已成为历史,要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历史重演,让学生经历一下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那样,学生就会带着切身感受去理解课文,并能激发起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堂课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重现历史。
二、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选择本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倒叙的编排方式,首先感慨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再通过回顾圆明园昔日辉煌和被毁的经过进一步加以说明。
若按课文的编排,学生要经历由恨到爱再到恨的感情变化,这是一种由落到起再到落的折线型变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感情,我采用了顺叙的教学方式,首先领略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再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最后得出认识即“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样学生的感情经历的则是由爱到恨到更恨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逐步下降的直线型变化。
学生不同于演员,情绪感情变化说来就来,就学生来讲,直线型感情变化远比折线型感情变化要直接些、快捷些。
学生的感情变化是我这次教学的一条思路,不同的感情变化,预示着教学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圆明采风,萌发自豪感;第二阶段是名园毁灭,激发失园恨;第三阶段是再走圆明路,树立强国志;第四阶段是讨论建名园,增强报国心;第五阶段是总结全文,升华爱国情。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本篇课文的情境性、思想性较强,在圆明采风一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渲染,多媒体演示等,创设了一个“圆明园之旅”的情境,带领学生首先,园外观布局;接着,园内看景观;然后,屋内看收藏;最后,观后谈感想。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通用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通用5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训练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文章以简练的文字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指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是怎样的;第五自然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第六单元“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训练项目的继续。
这是教材小修改后所提出的单元训练重点,比修改前的教材要求有所降低,更加符合了学生学习实际。
因此本文教学重点可定为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或对侵略者仇恨这一思想内容。
就教材教学上的难点而言,我认为主要要从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来分析。
就本文标题来说,重点在于“毁灭”。
但从写法上看则是按圆明园及其毁灭这两个部分来分别安排材料的。
其中对圆明园的辉煌浓墨重彩,而对“毁灭”轻描淡写,给人以教材本身先天不足之势。
为此,我以为如何在教学中克服这一先天不足的劣势或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综合上述分析,即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通过朗读、想象、整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抒发自己对圆明园这一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3、自学生字生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导学设计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本文拟安排3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教具准备有两项:1、写有重点句子的文字投影片三至四张。
2、《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
第一课时导学设计:在检查学生预习并粗读课文后,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作者评价圆明园的句子(①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引言: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曾经被赞誉为“万园之园、园中之王”。
然而,它也历经沧桑,在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疯狂破坏和掠夺。
本评课稿将从教师语言的角度,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并进行评价。
一、教师语言的力量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明确传达情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圆明园的毁灭概述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其中圆明园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英法联军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将园内珍贵文物、艺术品和建筑毁于一旦。
圆明园的毁灭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的心灵,被视为对中国尊严和文化的重大侮辱。
三、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1.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基于史实讲述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对园内文物的掠夺和建筑的破坏的连续事件。
同时,语言的运用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震撼。
2.注重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可以采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内文物和建筑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
3.尊重历史、引发对侵略者的审视教师的语言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审视侵略者的行为。
通过对侵略者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和侮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评价1.对侵略者的谴责教师语言中应当包含对侵略者的谴责,使学生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
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的意识。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5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举世闻名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过渡自然巧妙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年月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
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二课堂媒介的使用恰到好处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至自然段)。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因此当同学们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起愤怒,燃起爱国之焰爱之深,恨之切,由于前面充分的学习与体验,为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黄老师再一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当时的英法联军是怎样把圆明园毁灭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无奈与痛心。
看完视频,还马上让孩子们谈谈此时心中的感受,把愤怒之情推上高潮。
这时的孩子们个个都心怀怒气,有很多的话想表达,这时,黄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面对着圆明园这些断壁残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既激发情感,又不忘落实写的训练。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课虽结束,但留给我很多很多的思考。
在这节课中,我似乎随黄老师穿越时空,畅游于昔日辉煌的皇家禁地圆明园,又似乎一下子让我经历了圆明园毁灭的整个过程。
这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强盛,才能够让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沉重屈辱的一笔永远成为历史。
我走出教室,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由在心里升腾,它化作一缕缕绵绵的思绪,飘向广阔浩渺的历史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