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品读写--语文教学的本真

生创 造 多 角 度 感悟 空 间一 视频 、 图片 、 句 的 感悟 等 , 词 把 值 得 品味 的词 语 呈现 在学 生面 前 ,叠 加 ”于学 生 的感 悟层 “ 面, 促进 学 生的 理解 , 催生 学生 的 情感 喷发 。二 是 言语 表 达
形 式 得到 了 “ 大 ” 放 。整 篇 文章 作 者采取 了 两组 不 同 的词 句 来表 达 , 者既 塑造 了美丽 壮观 的瀑 布 , “ 作 也 破坏 ” 了瀑 布 在 读 者 心 目中 的形 象 , 引导学 生去 品 味 , 学生 也 从中 发现 文 章 情 感的表 达 、 息 的传 递是 用什 么样的 言语 方式 来 表达 的 , 信
说“ ” 品 是对 文 章 的感 悟 ,读 ” 语 言 的 体 验 和 积 累 , 么 “ 是 那 “ ” 是 一种 表 达 , 学 生 阅读 感 悟 后所 产 生 的对 心 中 情 写 则 是 感表 达的 心理 冲动 和需 求 ,也 是语 文学 习中的 回归 本位 的
在 品读 文 本 时 , 师 善 于使 用 “ 大 镜 ” 语 言 的 细 微 教 放 将 之 处 进行 了“ 大 ” 一 是教 学资 源 的面 得到 了“ 大 ” 给 学 放 。 放 。
功 不可没 , 现 了吗? 发
息、 日渐萧 条的 景象 。学 生正 是 通过 对文 本 的吟 诵 , 蕴 与
生 。作者 把 瀑布描 写得壮 观 美丽 , 人 流连 忘返 , : 令 为之 赞叹 , 者也 同样 用动 情 的笔调 写 出了 大瀑布 的现 在 , 人 作 让
心 痛。
涵 在 语 言 当 中的 作 者的 情 感碰 撞 、 流 、 鸣 , 得 了 自 己 交 共 获 独 特 的感 受和体 验 。不 同层 次 、 同形 式 的读 , 尊 重学 生 不 既 的个 体体验 , 又注 重及 时 引导 。学 生 的心境 流 入作 品 , 骋 驰 想 象 ,透过 语言 文 字与 作者 对话 ,学 生 的读 书实 践 逐步 深 入 , 出 了情 感 , 出 了形 象 , 出了 意境 , 出 了 品位 , 读 读 读 读 读
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真

寻找语文教学的本真——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林云假期里我拿到了一本书,也许大家对这本书都不会陌生,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写的《我怎样教语文》。
我是听过好几次于老师的课的,每一次听他的课都感觉如徜徉在温暖而明朗的境地之中,充实而感动,亲切而舒服。
细读于老师的这本书,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一位从教五十多年,并致力语文教学一线的前辈和长者,读他的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接地气。
不同于其他教学著作,他的文字率性、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如涓涓细泉纯净而透明。
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此书共有四辑,第一辑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青年教师,让我最受启发和引起共鸣的还是第一辑——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倒不是因为有先入为主的因素影响,实在是第一辑前的卷首语深深打动了我:“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
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
”在这一块内容中于老结合自己少时学习语文的经历,从他的老师的身上感悟到了语文的第一个本真:身教。
说到这一点,我跟于老有着相同的感悟。
我之所以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成为一名平常喜欢写写东西的文学爱好者,我想跟我读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是语文老师兼写字课老师,她在白纸上写的毛笔字,端正有力,充满墨香,对于那时的我,常常看得发怔发愣。
后来,她开始鼓励我写日记,并且有作文比赛的机会常让我去试。
那一年,我参加“保险杯”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是她带着我参加颁奖仪式,拿到了我平生第一次的奖金50元。
你都无法想象自从那时候起,我对语文,对写作产生了多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浅谈“本真语文”教学理念

17语文教学本身丰富多彩,肩负着诸多责任和使命。
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在这股改革的大浪潮中,自然是最活跃、最热闹的一门学科。
各种课改模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竞相登场,异彩纷呈。
客观冷静地观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热闹现象,不难发现许多问题。
2011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首次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
2012年,我写了《追寻语文的本真》一文,正式提出了“本真语文”的教学主张。
2014年,我的专著《本真语文》正式出版。
[1]“本真语文”不是一种教学流派,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学主张,是一种教学理念。
本真,即本质、本相、本性、本体、纯真等,指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本真语文”,是要还原语文本相,揭示语文本源,回归语文本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由此可见,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课程的本相、本源、本性,就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的。
基于这种基本理念,“本真语文”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诸多实践。
曹公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宝鸡市教育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理事,陕西省中语会副理事长。
一、抓住根本属性,兼顾其他属性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品位的提升、文化精髓的传承等语文学科的其他属性,都要依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这个根本属性来达成。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所在,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而去单纯地追求语文学科的其他属性,那就是本末倒置。
所以,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就是语文课程的“本真”。
同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通过“工具性”来实现,如果只讲“人文性”,忘了“工具性”,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语文教学的本真

分 数 之 间进 行运 算 等 , L常 生 活 无 关 ; 与 t 一
些 教 师 在 引 入 新 知 时 ,注 重 从 L常 生 活 中 t 的抽象 , 当新 知 形 成 后 , 主要 精 力 放 到 演 把 算 推 理 上 ,而 忽视 了揭 示 小 学 数 学 在 日常 读 、 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写 语文的“ ” 是说话 : ——言语 , 语 就 说
其二 , 读是 理解的过程。读 ,用 的) 、 ( 词 言语在心 理学上叫第二信
号 ( 所 独 有 ) 它是 第一 信 号 ( 体 实 物 ) 抽 象 , 以 , 的 过 程 , 、 人 , 具 的 所 读 词
面 积 。揭 示 小 学 数 学 在 L常 生 活 者 中 的作 t
渭 源
不能 教——传授 的 , 以 , 养 会说 、 所 培 会
写 能 力 最 基 本 的途 径 是 亲 自参 与 读 、 。 写
读与 写是相通 的 , 是 写 的基础 , 读 、 读 常
常写 , 的多 了 , 累 多 了, 读 积 自然 就 会 写 了 , 读 书 破 万 卷 , 笔 如 有 神 ” 理 在 其 “ 下 , 中。
用 , 仅 能 巩 固 所 学 数 学 知 识 , 能 提 高 学 不 还
生应 用 的兴 趣 ,从 而 自觉 地 把 小 学 数 学 应 用 到 L常 生 活 中 去 。 t 把 小 学 数 学 应 用 到 L常 生 活 中是 一 个 t
读 , 标将其分为默读 、 课 朗读 、 读 。 诵 读 的 原 意 就 是 “ 照 文字 念 ” 如念 诗 、 书等 , 有 声 的 , 然 , 的 本 依 , 念 是 实 读 意就是有声有凋的说话 , 即诵 读 。 诵 读 是 我 国 优 良的 教 学 传 统 , 有 深 遂 的 哲 理 : 一 , 是 记忆 的 它 其 读
语感培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所在

中。 体会情味感
情 味 感 ,是 指 披 文 人 情 ,品 味 文 彦所 蕴含 的感情和
1耳听 , . 感悟语 言的内蕴
先 说 “ ” 。听 是 一 种 言 语 实践 , 语 文 教 学 中 无 听 吧 在
处 不 在 。无 论 是教 师 的 范读 讲解 , 是 同学 的 交 流 评 述 还 或是录音的朗读欣赏 , 能使 学生获得语 音感的提高 。 都
有 味 、 痴 如醉地 看荷 花的 ; 读 , 江 如 品 让
学 生 默 读 课 文 ,体 会 文 中 哪 些 句 子 写 半
悟 和 运 用 语 言 文 字 的 能 力 。 教 育 家 叶 圣 陶 先 生 指 出 :文 字 语 言 的 训练 ,最 紧 要 的 是 训 练 语 感 。 多 读 作 “
在 长 期 良好 的 语 音 感 知 和 实 践 中 ,学 生 的 语 感 会 越 来 越 准 确和 敏 锐 ,会 对 特 定 的 语 音 产 生 相 应 的 生 理 和 心
理 期 盼 。重 音 、 顿 、 气 、 速 的 变 化 一 旦 顺 应 学 生 原 停 语 语 有 的 期 盼 , 生 便 会 感 到 顺 口悦 耳 , 得 审 美 感 受 , 学 获 提
0
那 么 ,在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如 何 致 力 于 学 生 良
好语感的培养呢?
一
、
耳 听 口诵— — 语感训 练 的万 能 之匙
耳 听 口诵 凭 借 的 载 体 是 语 音 ,而 语 音 则 是 语 言 存 在 的 一 种 形 式 。 话 说 :听 话 听 音 , 俗 “ 锣鼓 听 声 。” 受情 感
冬 梅
的支配 , 们总是 通过语 音的 高低长短 、 重 缓急 、 人 轻 抑 扬 顿 挫 来 表 情 达 意 。因 此 ,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首 先 要 培 在
课堂示范——语文教学之本真

我们感觉更冷 了。 如果我们在“ 冷” 字前面加上一个字, 你会 加什 么字 ?
生: 极冷、 寒冷。 师: “ 寒冷” 的“ 寒” 的程 度 , 更让 我 们 感 觉 到 寒 气逼 人 。
令人觉得冷得 可怕。 来, 请你再把这感受到的滋味送到句子
l 中, 读读 。
教 师 通 过用 自己 的修 养 和深 刻 解 读 对文 本进 行 范 读 ,
的 阅读 兴趣 也就 相应变 浓 了 。 二、 看 我品 品析 课 文 中相 关 的 词 、 旬、 段, 是 引导 学 生 走 进 文本 的 主要 手法 之 一 。然 而 , 学 生毕 竟不 是成 熟 的 阅读 者 , 对 文本
( 学生齐读 ) 师: 你看看 , 就这一 句话 , 当你这样慢慢地 读、 细细地 品, 你获得的不仅是背后的信 息, 还有这样的感受。下面我 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读这段 的后几 句话 , 放开声音, 抓住
口议 、 动 手写 , 自觉 地去 探索 、 求知 。可 这 些好 的学 习方法 、 学 习习惯 从哪 里来 呢 ?那 只能 靠教 师适 时 引导 来形 成 。因 此, 教 师 要做 学生 学 习路 上的 灯塔 , 充分 发挥 示 范作 用 。在 这里, 我就 以 下几 个方 面 谈谈 自己的看 法 。
阅读经纬 ・ 说文论道
课堂 示 范
语 文教 学之 本真
师: 虽然我们是六年级 了, 可我们还是得静 下心来慢慢 地读、 细细 地品 , 我 们 才会 发现 词 后 面传递 的 信 息。现 在 再
读 这 句话 的 时候 , 味 道就 不 一样 了。 不信 , 你 来读读 。 ( 指名
师: 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一 自然段 。来, 放开声音读读。 . ( 学生齐读 ) 读得字正腔圆, 就这句话 , 我们再来读读 。 ( 学生 再读第一 句话 : “ 天冷极 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 )
听语文本真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语文本真教学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语文本真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语文本真教学强调的是回归语文的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的本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语文本真教学倡导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教学理念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语文本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转变。
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造。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也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责任重大。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语文本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本真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语文本真教学强调写作的实践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写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而忽略了写作的本质——表达和交流。
语文本真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看到了写作的真正价值,也让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而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在语文本真教学中,我还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作者:吉春亚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2期记得是教改初期,因为年轻的激情与活力写了许多文章,借助刊物表达自己对“本真语文”的认识——感恩。
教学刊物是激发我思考的动力,是我与大家相识的平台,是促进我成长的阶梯。
从教30余年,每天都在讲台上,从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循环往复,实践的经验告诉我:本真是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一、学科之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也正如叶老所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我想,如果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
这么说来,“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才合适。
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言语生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情况。
第一,“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在生活中,我们读文章着眼点在于获取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目的不仅要注意在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
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认识上有所提升、情感上得到熏陶感染,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规律,并积淀语感。
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不仅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用切当的语言将情感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当然不同年级的孩子的语文学习会有所侧重,低年级的侧重于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中年级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能力方面培养的启蒙性实践,高年级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
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
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
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
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
而且多数是优生“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
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
所触动。
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
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
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
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
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
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
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
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
我们应
积极推崇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要从学情出发,以人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有效的策略,积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