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1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大学 古代文学史 诸子散文1

大学  古代文学史 诸子散文1
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 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 学观点。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一、孔子及
一、庄子与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 369—286前),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 人。 《汉书·艺文志》载, 《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七篇)、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 篇)。
二、《庄子》的思想 1、哲学观:“பைடு நூலகம்”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 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 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 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 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 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

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
(二)认识论: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 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 “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依靠感觉器官来把 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思维器官称为 “天君”或“心”,“征知”就是对感觉印象进行 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
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 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第二节 《荀子》
一、《荀子》概况
3.重要注本: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释》,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五)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 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学习的重要性是提高人的才智和品行。学习的 正确策略是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 成果。学习的正确态度,就是要专心致志,心无旁 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点滴知识积累做起。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三)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 “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 的道德观念。荀子以为,就先天本性而言,人天生性 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 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 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四)礼论: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 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人的天 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 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 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 “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高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译文 学生版)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阶段代表作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阶段代表作

1、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2、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一、简答题1、诸子散文有什么主要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2、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3、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二、论述题1、试论述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第二章孔子的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习题一、简答题1、《论语》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3、《论语》的影响:主要是思想的影响。

4、《论语》的作者及其成书。

二、论述题1、试论述《论语》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孟子》《荀子》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习题一、简答题1.《孟子》的文章为什么善辩?这一特点在作品中有什么具体表现?2、举例说明《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论述题1、孟子文章的气势与他的思想和为人有什么关系?第四章老、庄思想与《庄子》其书习题一、简答题1、《老子》一书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其实就是它寓言的特色?请举例说明《庄子》寓言有哪些特色?3、简述《庄子》的散文风格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二、论述题1、论述《庄子》一书的思想。

第五章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二、论述题1、韩非散文的峻峭风格是怎样形成的?这种风格和他的思想有什么联系?第六章其他各家思想及主张简述习题一、简答题1.《墨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简述《墨子》的文风。

第七章诸子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意义习题论述题1、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说习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诸子散文有什么主要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向人们提出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春秋以来思想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极大地动摇了商周时期的天命神权观念。

产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战国散文热切地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共26张)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1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共26张)

真实的孔子?
实际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 专研道德的伦理学家。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年轻位卑、管仓库畜牧 十五岁好学不厌、三十而立授徒讲学 鲁国内乱、去了齐国 回到鲁国、弟子遍国 任命中都宰、又升大司寇 抱负难施、周游列国 回到鲁国、战胜齐军 未得重用、致力教育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变革了。 不太平:群雄争霸、礼崩乐坏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 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 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 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 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 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 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 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
得肯定的。
混乱无道
不被理解
蔑视批评
人物 仪封人
长沮 桀溺
楚狂接舆 荷蓧丈人
作业
1、归纳本课知识点: 通假字;词类活用;“而”字的用法;
2、谈谈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看法,字 数 不超过150字。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 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 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 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你眼中孔子的形象?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学者。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思想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论语》教学设计单元概述: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

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

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圣人对“道”的态度。

3.了解孔门弟子对隐居者的态度、孔子在不同阶层的人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隐居者的相互态度、子路对道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孔子担当精神的概括、评价,比较孔孟的处世方式。

教学过程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

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耰()辍()荷蓧()食之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

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五、问题探索。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教学反思《当仁,不让于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