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明地理格局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航海历史的蒙昧时期——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00世纪—公元前21世纪)

中国航海历史的蒙昧时期——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00世纪—公元前21世纪)

原 始人 类 大都 聚居 在依 山傍 水 的 地方 ,以采 集渔
猎 为谋 生 的主 要 手段 。江 河 湖海 不 但 给人 类 带 来 了生
存所 必需 的水 ,而且 给 人类 带 来 了可 以 充饥 的 鱼 虾 贝 藻之 类 食物 。先 民们 开 始 在岸 边 采 拾 ,后 来 又 发 展到 涉 水 捕捞 ,我 国新石 器 时 代 的遗 址 中 ,常 发 现 鱼 又 、 鱼钩 、网 坠之 类 的遗 物 即 可 证 明 。但 是 ,滩 岸 浅水 的 捕 捞 显 然是 无 法 为 人类 生 活 提供 足 够 食物 的 。有些 水 生 动 植物 喜 欢 生 活在 较 深 的水 域 中 ,而有 些 陆 生动 植 物可 能 出现 在 河 流 的彼 岸 ,人类 为 了 突破 自身 条件 的 限制 ,到较 深 的水域 中去 捕捞 和 渡 涉 ,就 必 然 要设 法
长 成 的浮具 外 ,原 始 人类 还用 牛 羊 之类 的牲 畜 皮革 制
成皮囊 ,来 代替体 积 不能 改 变 的葫芦 。 然 而 ,用 葫 芦或 皮 囊 之类 做 浮 具 ,难 免有 两 个 先 天性 的 弱 点 :一 是人 的身 体处 于 半 浸润 状 态 ,水 中阻
江 河 与沿 海一 带 ,而且 有 可能 已开 始 借 助海 洋 自然 动
第 3卷 4 第 1 期
“ 涉 大川 ,乘 木有 功 也 ” 。原 始 人类 抱 着树 干 利
或 竹竿 在 水 上 漂浮 的 时 代 ,谅 必 不会 比抱 着 葫 芦或 皮 囊 过河 为 晚 。不过 ,一 开始 他 们 也许 遇 到 了上 述类 似
的闲难 。 为 了增 加 浮 力 与稳 性 ,他 们 逐渐 将 两 根 、三 根 ,甚 至 更 多数 量 的树 干或 竹 竿 捆编 起来 ,这 样 ,又 经 历 了漫 长 的实 践 与 反 复 的试 验 ,最 原 始 的水 上航 行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海洋是地球上最广袤的地理空间之一,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能够形成这样的奇妙景象,与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

海底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海底地貌。

它不像陆地那样波涛汹涌,牛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是隐藏在深深的水底下,默默地推动着整个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海底地形已经成为了海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 海底地形的形成大陆边缘海区的海底地形形成演变主要有三种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海槽扩张理论和隆起裂谷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外部硬壳中的板块是连续不断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迅速移动。

板块相互碰撞或发生断裂时,海底山脉、海山、海沟和地震波等地理现象就会产生。

一旦板块受到摩擦或冲撞,就会发生地震。

这个理论解释了大多数海底地形,包括海山和海沟的原因。

海槽扩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被提出的。

它认为,大陆边缘海区存在一个长达8万公里的反转地球的大运动带,是海底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多数海底地形,特别是海底山脉和海沟的形成。

隆起裂谷理论是新近提出的,它认为,海底地形的形成是由于热流驱动的岩浆从地幔喷涌到地表,形成了隆起和裂谷。

当海底隆起或裂谷拉伸时,形成了许多小的岩石裂缝。

这些裂缝中强壮的岩浆可以进一步升高,并且在离开海洋表面之前冷却和矿化。

2. 海底地形的演变海底地形的演变与板块构造有关。

随着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海底地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古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海底地形基本的碎裂形成。

在地球原始的形成过程中,岩浆经过开裂后缩小而形成了山脊。

第二个阶段是岛丘的形成阶段。

在这个时期,海底地形呈现出一个增高的趋势,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将岩石从山脊上移动到海洋的中央。

同时,伴随着岩石的堆积,新的岛屿陆地也开始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海底地形向平原演化的阶段。

随着新的岛屿陆地的出现,原本中央地带的海底向两岸延伸。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

中国的海洋文明趋势中国的海洋文明是指中国在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海洋战略的重点调整,中国的海洋文明正逐渐展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首先,中国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生态补偿,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同时,中国加强海洋资源的科学调查和监测,加大海洋科研力度,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其次,中国加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一方面,中国加大对沿海地区和岛屿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合作,推进海洋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中国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海洋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海洋力量的文化基础。

中国通过加强海洋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加强对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丰富海洋文化产品供给。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海洋文明交流与互鉴。

第四,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治理和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和地区合作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中国加强与各国的海洋治理和合作,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和挑战。

中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争议和分歧,在南海、东海等海洋争议的处理中积极寻求和平与稳定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海洋法治,加强海洋法规制定和执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权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和有效的海洋治理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文明正呈现出保护与利用并重、发展与合作并进、传承与创新共存、和平与法治并举的趋势。

古生代海陆变迁情况概括

古生代海陆变迁情况概括

古生代海陆变迁情况概括
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地质时代,其持续时间跨度很长,大约从4.6亿年前开始,结束于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包括海洋和陆地的形成、消亡和重新分布。

在古生代早期,大部分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

这个时期称为奥陶纪和志留纪。

相对于陆地,海洋环境更为广阔和多样化。

大量的浅海区域形成,为各类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

在这个时期,海洋生物开始迅速演化,在地球上形成了第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地壳板块的运动。

这导致了陆地的分离和重组,以及海洋的扩张和收缩。

在中 - 晚古生代,陆地的扩张和隆起导致了大规模的陆地出现,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古陆地,如劳亚大陆和大部分现代北美洲的基础。

同时,海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晚古生代,大规模的海洋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导致了许多当时存在的生物群体的消亡。

这一事件被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它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和中生代的开始。

总结起来,在古生代期间,海洋和陆地经历了大规模的变迁。

海洋的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而陆地则经历了分离和隆起的过程。

这些变化对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和环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之后的地质时代奠定了基础。

沧海桑田——地球的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地球的海陆变迁

沧海桑⽥——地球的海陆变迁震旦纪⼜称迪卡拉纪(6.2——5.4亿年前)震旦纪⼜称最古⽼的动物遗迹可追溯⾄⼗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的埃迪卡拉⼭⽽得名。

埃迪卡拉动物和今天的⼤多数动物不同,它们既没头、尾、四肢,⼜没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们⼤概只能从⽔中摄取养份。

⼤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流⽽送上门来。

埃迪卡拉动物化⽯出⼟越多,反⽽越没有规律。

有⼏种化⽯⽐较像后来动物的先驱。

埃迪卡拉纪(Ediacaran)6亿年前的地球南半球⼤约7.5亿年前,罗迪尼亚⼤陆分裂成原劳亚⼤陆、刚果克拉通、原冈⽡那⼤陆(冈⽡那⼤陆除去刚果地盾与南极洲)。

原劳亚⼤陆进⼀步分裂,朝南极移动。

原冈⽡纳⼤陆逆时针反转。

在6亿年前,刚果克拉通位于原劳亚⼤陆各⼤陆与原冈⽡那⼤陆之间,三者聚合成潘诺西亚⼤陆。

寒武纪(5.43——4.9亿年前)寒武纪(Cambrian)是显⽣宙(Phanerozoic)的开始。

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包括现⽣动物⼏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量多细胞⽣物突然出现,这⼀爆发式的⽣物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命“⼤爆炸”。

带壳、具⾻骼的海洋⽆脊椎动物趋向繁荣,它们营底栖⽣活,以微⼩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为⾷物,其中最繁盛的是节肢动物三叶⾍,故寒武纪⼜称为“三叶⾍时代”,其次是腕⾜动物、古杯动物、棘⽪动物和腹⾜动物。

在5.4亿年前,或潘诺西亚⼤陆形成的6000万年后,潘诺西亚⼤陆分裂成四个⼤陆:劳伦⼤陆、波罗地⼤陆、西伯利亚⼤陆、冈⽡那⼤陆。

泛⼤洋随者潘诺西亚⼤陆的分裂⽽扩张。

寒武纪⽓候温暖,海平⾯升⾼,浅海淹没了⼤⽚的低洼地。

这种浅海地带为新的物种诞⽣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奥陶纪(4.9——4.38亿年前)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候变冷造成的。

中国古代海洋史

中国古代海洋史

中国古代海洋史
中国古代海洋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航海活动和渔业,但真正的“大航海”时期始于唐朝(618-907),当时中国通过海上贸易交往与周边地区建立了许多交通和经济联系。

随着宋朝(960-1279)的出现,中国的造船技术和海上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还开展了远洋航行,到达了印度洋和非洲东岸。

元朝(1271-1368)时期,中国继续通过海上贸易与东南亚、印度和中东建立联系。

明朝(1368-1644)时期,中国崛起为亚洲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了七次大型远洋航行,探索到了印度洋和非洲。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达到了顶峰。

清朝(1644-1912)时期,中国逐渐失去了先前的经济和海洋实力,但仍然保持着与周边国家的海上贸易往来。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化状态,海洋贸易逐渐被列强所控制。

在此期间,中国进行了多次海战,但都失败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海洋史展现了一个像其他文明一样,在离散了几个世纪的时期里忠实于自己国际地位的文化,以及探险和贸易能力。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
中国海岸的发育和演变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生代初期-中期(约4.5亿年前-
2.6亿年前):中国海岸并未形成,这个时期中国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

2. 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约2.6亿年前-1.4亿年前):陆地开始向海洋扩张,中国海岸出现了初步的形态。

由于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中国海岸线在不断变化。

3. 中生代中期-晚期(约1.4亿年前-6600万年前):中国海岸线逐渐稳定,出现了许多大型海湾和海峡,例如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4. 第四纪冰期(约230万年前-现在):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海岸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海平面下降,同时冰川活动也对海岸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的演变在这个时期加速,许多地区的海岸线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海岸线的发育和演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海岸线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为载体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化。

海洋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其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涵盖了丰富而多元的内容。

一、海洋文化的起源古人类生活在海边,海洋是人们最早的交通工具和经济来源,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海洋和海滨资源进行文化创造。

比如古埃及时期,法老们就将自己的巨大的光荣陈列在海洋中,让人们通过海上游览,来体验强大的统治力和财富。

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商周时期开始,富饶的海洋资源就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海船、渔网等器具在海洋运输和渔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汉代,海洋交通和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南沿海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唐宋时期,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完善,海洋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方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海洋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中世纪欧洲的航海时代,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在海洋上大雄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此后,欧洲的海运业开始逐渐崛起,海运和海关制度的发展也为海洋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殖民主义和殖民地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带来了新的境界。

在殖民地的建立过程中,殖民国家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等,这些元素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另外,20世纪以来,海洋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

海洋文化体验的载体也从传统的旅游和展览逐渐向虚拟现实、数字文化等新模式转变。

比如,许多海洋主题的动画、影视作品也逐渐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文化娱乐方式。

三、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历史的铭记和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通过中华海洋文化博物馆等海洋文化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海洋文化的历史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文明地理格局的发展演变
高乐华
重视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海洋文明自身的历史发展逻辑出发,审视中国海洋文明的嬗变轨迹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梳理其地理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也能为当代中国海洋文明的复兴提供思考和借鉴。

根据杨国桢先生关于中华海洋文明历史阶段的划分,可以将中国海洋文明划分为远古兴起、封建繁荣、殖民顿挫、当代复兴四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地理空间结构的变化。

1.远古时期中国海洋文明的地理格局
早期的中国海洋文明,是以北方东夷族和南方百越族建立起来的各“海洋王国”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此时的海洋文明地理空间格局是典型的双核式带状结构,如图1所示。

东夷人和百越人皆善航海,主要依靠海洋生物资源来生存,遗留下来的众多旧石器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是中国海洋文明最初的印记。

秦汉之前,北方相继出现的齐国、燕国、莒国、莱国,南方的吴国、越国,乃至汉朝时的东瓯国、闽越国、东越国、南越国皆属于此时期的海洋王国,初步创造了以“舟楫、纹身、珠贝、商贸、海战”为表征的中国海洋文明。

东夷和百越是中国在远古时代率先向亚太地区传播海洋文明的族群,他们通过漂流、航海、迁徙等方式将雏形中的中国海洋文明先后输送至环渤海、环东海和南海以及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由此奠定了“东亚文化圈”和“南岛语族文化圈”基本地理格局,也为中国海洋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基础架构。

2.封建时期中国海洋文明的地理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东夷人和百越人曾北上、南下、西进与内陆社会力量角逐,尽管秦汉的建立实现了对中华地区文明的统一,海洋文明开始受到更多内陆农耕文明的渗透,但封建时期中国海洋文明的地理格局在原双核式带状结构的基础上完成了不断延展和更新。

中国海洋文明的封建时期自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公元前111年)开始至郑和下西洋(公元1433年)结束,属于海洋文明发展的繁荣时期。

一方面,汉唐朝廷和民间以陆地为本位共同推进的海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对海洋文明的自然演进产生了一定异化和负面作用,但另一方面当时相对宽容的宏观环境也促使海洋文明得以进一步传承、积累与发展。

随着航海能力的提升,中国沿海地区渐渐组建出通往越南、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波斯等更广阔地区的海洋贸易及文明交流空间网络体系。

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江苏南唐国、浙江吴越国、福建闽国、广东南汉国以海洋贸易立国,开辟了更多航海路线,以至宋代以后,中国海洋文明中心不断南移东倾,形成了杭州(临安)、泉州等新的海洋文明节点,如图2所示。

明代“郑和下西洋”更是将中国海洋贸易及文明交流空间网络推向极致,扩展到东亚、西亚以至非洲东海岸,如图3所示。

总之,在1544年的时间里,中国海洋文明地理格局由最初的双核式带状结构经由向东南西北的蔓延,发展至以南北两大沿海区域为主的块状空间结构,继而又拓展为纵横交错覆盖半个地球的多核式网络空间结构,且不同于西方海洋国家的侵略和占领,极尽地展现出中国海洋文明包容、互惠、和谐、平等的风范。

3.殖民时期中国海洋文明的地理格局
中国海洋文明在从封建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内部禁锢锁国和外部列强入侵的双重压制,陷入了顿挫、徘徊的低潮。

所幸的是尽管政府封锁了中国通向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航道,但在民间层面,随着一批批海商违令下蕃、海外移民重振商贸,他们在环中国海重构了以南方海港城市为重点的海洋贸易和文明传播网络,创造了新的海洋生存空间。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的漳州、泉州、厦门、潮州、广州逐渐成为为数不多的中西海洋文明交汇点,闽粤人在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强大海洋势力中艰难周旋,并在适应海外侨居环境中再次拓展了中国海洋文明的辐射范围。

直到接连的战争彻底扭曲并停滞了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演进。

该时期中国海洋文明初始继续维持着小范围的网络式空间结构,随后却回到以散点式空间结构为主的简单地理格局。

4.复兴时期中国海洋文明的地理格局
1949年至今,中国海洋文明在“重陆轻海”观念的转变下重新起航,在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海洋文明现代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港口、海权、管理、文化、科研等多个维度创新发展模式,走向了立体化复兴的道路。

经过60多年的努力,依托更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沿海地区重新形成了以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海峡两岸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为基本架构的海洋生产、贸易和交流多核式网络空间结构,对外海洋贸易和文明交流的范围及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由近海挺进大洋乃至极地的力度不断增强,力图实现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华丽转身。

但由于海洋文明层几百年的断裂,中国海洋文明至今取得的成就仍以现代经济贸易、国家海防军事为主,应深挖人文基因的根脉,体悟中国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和人文精髓,弘扬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包容、和谐、共存的海洋文明精神,形成在亚洲乃至全球海洋文明体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重建中华海洋文明传统和精神,这在当前至为关键。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课题组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