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
(完整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二、三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2、3单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2.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制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A.《十二铜表法》B.英国权利法案C.美国联邦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3.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5.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C.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6.如果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雅典,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参加公民大会B.入选四百人议事会C.因破产沦为债奴D.参加审判活动7.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指出:“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段话说明( )A.罗马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B.世界各国的法律遭到罗马法的任意践踏C.法律是罗马帝国征服扩张的最有力工具D.耶林对罗马法的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8.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五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五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idskV1MGFD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idskV1MGFD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idskV1MGFD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5.右图谭嗣同内着中装,外披西式风衣,这反映了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idskV1MGFD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②效率意识③生活节奏加快④拜金主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1]
![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1]](https://uimg.taocdn.com/9710d13caa00b52acec7cade.webp)
高一历史检测试题(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A B C D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D.筒车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社生活6.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唐朝的A、票号B、飞钱C、交子D、柜坊8.从哪一时期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A 西汉时期B 东汉时期C 唐朝时期D 明清时期9.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明清时期10.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我国瓷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是在()A东汉 B 唐代 C 宋代 D 明青时期1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3.中国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时期是A隋唐时期 B宋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14.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同步训练第一、二单元训练

第一、二单元训练一、选择题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水稻、粟、南瓜、玉米等农作物。
据此可知()A.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这些地方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说明人类文明的兴起以农耕为基础,A项正确;题干材料还提到了中南美洲,因此不能得出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提及社会分工,排除D项。
2.研究表明,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从中可以看出()A.北非地区文明发展程度最高B.早期文明大都出现于大江大河流域和交通便利地区C.君主专制是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早期文明大都出现在大江大河流域和交通便利地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北非地区文明发展程度最高,故A项错误;早期文明大多是君主制,但是爱琴海地区也出现了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古代文明大都是各自发展,但是个别地区受外来文明影响较大,如爱琴海文明等,故D项错误。
3.按照希腊人的观念,即使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它还是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
由此可见,古希腊的城邦()A.常常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帝国”B.容易丧失独立地位而沦为附庸C.具有面积狭小、人口较少的特点“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议事会、执政官和法庭,它仍是一个独立的城邦”,可知古希腊城邦在政治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B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常常依附于一个强大的‘帝国’”与材料“城邦参加了某个‘帝国’”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邦的面积和人口问题,C项错误。
4.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2.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下列器物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青铜器②铜器③铁器④钢剑()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4.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A.丝绸 B.白瓷 C.铜钱 D.珐琅瓷瓶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6.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A.历史悠久政府经营 B.产品精美享誉世界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D.清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8.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种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在于A.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 B.大量的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形式 D.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9.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外传的最重要路径是()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阿拉伯商人 D.波斯商人10.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日工资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
宿迁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同步练习测验题(人教)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2课《古代手工业地进步》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地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2.以下为商代出土地青铜器()上图所包含地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地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金石并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b5E2R。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3.下列器物按其出现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地是①青铜器②铜器③铁器④钢剑()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4.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地打捞吸引了全球地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地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地是p1Ean。
A.丝绸B.白瓷C.铜钱D.珐琅瓷瓶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地最高水平地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地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地作用D.市场需求6.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地是A.历史悠久政府经营B.产品精美享誉世界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地D.清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地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DXDiT。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8.明朝时,浙江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地新特点在于RTCrp。
A.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下层B.大量地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物物交换成为市场交换地主要形式D.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生产独立性9.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外传地最重要路径是()A.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阿拉伯商人D.波斯商人10.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地情况有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日工资5PCzV。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wVX3FYOww01.对右图中1959年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A.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B.完成了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因为风调雨顺,所以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D.材料提供的信息不准确2.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这种变化情况反映了①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④到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wVX3FYOww0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3.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偏重于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改造C.发展生产D.生产方式的改造4.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6.右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它反映了A.当时渔业高产丰收B.渔业生态环境良好C.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D.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7.中国农村在人民公社制度下度过了整整26年。
在这一时期中,中国农村的发展或停滞,中国农民的希望或苦难,都与公社制度直接联系。
这26年是指wVX3FYOww0A.1951年—1976年B.1953年—1978年C.1958年—1983年D.1960年—1985年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10.1978年-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wVX3FYOww0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书写了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
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B.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D.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参考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控制在中国商人之手,中国商人用传统的商业和市场网络体系去经营大机器工业时代的代表性产品,并在同外国商业体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说明传统商业体系仍然具有活力,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发动的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洋货在中国的销售中中国商人相较于外国商人仍具有优势,不是在对外贸易中占有较大优势;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有活力,不是新式交通运输的迅捷便利。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 “对于一国本身来说,它将阻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它倡导多方面的合作,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裨益。
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材料评价的国际组织是A. B. C. D.参考答案:B由材料信息“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可知,该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故B项正确;A项是欧盟,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D项是亚太经合组织,三个组织都不符合“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故ACD错误。
3.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高一历史同步练习:第一单元《单元总结》人教版必修二
历史·必修2(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城市的特色及体现的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
(1)特色: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商品大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
(2)体现的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期经济的发展状况。
2.北宋时期的城市(以东京为例)。
(1)特色: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2)体现的时代特征:北宋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
(1)特色:城市中的商业贸易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这时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体现的时代特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二、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迟滞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出现了近代化因素,但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实现农耕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与西方工业文明相比,却已逐渐落伍。
1.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1)原因: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局长期稳定。
②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鼓励垦荒,调整赋税政策。
③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④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带动。
(2)表现:①农作物产量提高。
②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③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2.近代化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条件: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
②大量货币投入流通领域。
(2)特点:①从行业和地域看,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
②从表现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③从程度看,局限于个别地区的个别手工业部门。
3.向近代经济转型的机遇:(1)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
(2)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白银流入中国,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契机。
高一历史:第1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2).pptx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 2) (本试题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最早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品种有
①小麦 ②水稻 ③玉米 ④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①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产品主要满足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学无 止 境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③
6.以下各项水利工程,修建于汉朝以前的是
A.龙首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
7. 下列各项中,有助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因素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对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地主兼并小机户的现象严重
C.明清工商业者热衷于土地兼并 D.官府的政策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25. 清代商人地主“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导致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B.造成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C.政府崇本抑末,限制手工业生产 D.影响海外贸易,导致闭关政策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3分)
28.(8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冬,有司言:“县官(国家,下同)用度太空,而富商大 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不左国家之急……”“……诏禁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没入其器物。”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 19 材料二 郡国多不便[于]县官[所]作铁器苦恶,价贵,或强令民买之…… ──杜佑《通典·食货十》 材料三 令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间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曰:“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盐 铁酒专卖机构),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则以为:“此国 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往者豪强之家,得管山海之利,采石鼓铸煮盐,一家 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皆放流之人,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相聚深山穷泽之中,成 奸伪之业……今纵人于权利,罢盐铁以资强暴,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 不制,并兼之徒奸形成矣。盐铁之利,佐百姓之急,奉军旅之费,不可废也。” ──杜佑《通典·食货十》 结合材料简述汉武帝时期采取的盐铁政策,并说明它的利弊。(8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市剑桥国际学校高一历史:《第一、二单元》同步练习(人教版必修2)第Ⅰ卷(选择题共90分)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秦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A.严禁猎杀家犬B.禁止进山伐木C.封闭山林牧场D.保护生态资源3.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6.2006年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在香港举行,有一只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拍出。
你认为这只碗最有可能是哪个朝代的A.宋B.元C.明D.清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垄断B.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C.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D.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8.关于家庭手工业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农户的一种副业B.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C.剩余部分拿到市场销售D.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可有可无9.“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B.商业繁荣C.商人众多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10.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11.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D.提倡农商并重1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这段材料实质说明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13.《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14.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1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16.《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17.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1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D.封建主阶级衰落19.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英国人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B.工业革命C.殖民扩张D.世界市场的形成20.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1.右图是欧洲人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该图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A.丝绸之路畅通后B.《马可·波罗行记》出版后C.新航路开辟后D.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2.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扩张的必然产物②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③英国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④客观上为中国工业化带来了机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23.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24.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蒸汽机的推广B.相对论的提出C.内燃机的出现D.发电机的发明25.工业革命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殖民侵略,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其含义是A.东方国家日益贫困,无力对抗西方 B.东方国家完全沦为殖民地C.东方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东方国家未取得民族独立26.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840 1870 1900 192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2 14.8 8.4 7.1A.工业化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27.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8.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29.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
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下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①珍妮纺纱机②蒸汽机③电灯④汽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0.下列对世界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①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②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③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④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⑤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31.(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6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6分)32.(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围地法令与日俱增。
……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
……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
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
……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
……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6%。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
1834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