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四项能力解读

合集下载

土地整理岗位知识技能

土地整理岗位知识技能

土地整理岗位知识技能土地整理岗位是指从事对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和管理工作的职位。

在这个岗位上,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地整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一、专业知识:1. 土地法规政策: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土地法规政策,包括土地规划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

2. 土地规划:熟悉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块规划等规划文件。

3. 土地调查与测量:掌握土地测量和调查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够进行现场勘测、测量和制图等工作。

4. 土地评估与估价:理解土地估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土地进行评估和估价的工作。

5. 土地征收与补偿:了解土地征收和补偿的相关政策和程序,能够进行土地征收和补偿方案的拟定和实施。

6. 土地使用与管理:掌握土地使用和管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制定和实施土地管理计划、土地租赁合同等。

7. 土地利用与规划: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规划。

二、技能要求:1. 土地调查能力:能够进行土地调查和测量工作,熟练使用测量仪器和软件,准确获取土地相关数据。

2. 土地规划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地规划能力,能够根据政策和要求制定规划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3. 土地评估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地评估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土地评估工作,提供准确的评估报告。

4. 土地征收能力:了解土地征收的程序和要求,熟悉征收合同的签订和补偿方案的制定,能够有效处理征收过程中的问题。

5. 土地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土地管理计划和措施,确保土地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6. 土地利用能力:能够根据土地的特点和政策要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三、其他要求:1. 了解相关政策: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法规的更新,在土地整理岗位上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2. 沟通协调能力:土地整理工作经常需要与各部门和个人进行沟通和协调,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耕地等级评判标准

耕地等级评判标准

耕地等级评判标准
耕地等级评判标准是指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类的一套标准,它主要基于耕地的生产力、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旨在为农业生产、土地管理、农业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耕地等级评判标准:
1. 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反映土壤的肥力水平和供肥能力。

2. 土壤结构:土壤的质地、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等,影响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的保持。

3. 灌溉条件:灌溉水源的可靠性、灌溉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灌溉水的质量等。

4. 地形地貌:包括耕地的坡度、海拔、地势等,这些因素影响耕作难易程度和水土流失情况。

5. 环境因素:周边环境对耕地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城市扩张、自然灾害频率等。

6. 农作物产量:耕地的实际产出能力,通常以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来衡
量。

7. 生态环境: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碳固定等。

8. 社会经济条件:耕地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性、市场接近度等。

根据这些标准,耕地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一等耕地、二等耕地等,每个等级代表不同的质量和适宜性。

在中国,耕地质量评价通常采用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三个层次的标准,而具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特点有所差异。

通过耕地等级评判,可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高中地理四大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四大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四大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四大能力要求主要包括: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提取关键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如使用地图、地球仪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理现象,解释地理规律和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四大能力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和提高。

土壤地力等级划分

土壤地力等级划分

土壤地力等级划分
土壤地力是指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

土壤地力等级是按照土壤的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进行划分的,分为一至六级。

一级土壤地力为最高等级,表示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非常优良,适宜各类作物生长,产量高,品质好;二级土壤地力表示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良好,适宜大部分农作物生长,产量一般;三级土壤地力表示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较好,适宜一部分农作物生长,产量较低;四级土壤地力表示土壤肥力一般,农业生产能力较低,适宜种植少量的农作物,产量低;五级土壤地力表示土壤肥力差,农业生产能力很低,只适宜种植特定的农作物,产量非常低;六级土壤地力为最低等级,表示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能力极低,基本不能种植农作物。

划分土壤地力等级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选址、规划、管理和评价农业生产,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衡量耕地质量的标准体系,用于评估和分类国内各地区耕地的质量状况,以便科学管理和保护耕地资源。

该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保护土地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一、土壤质地指标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土壤中粉砂、粘粒和黏粒的比例。

质地直接影响土壤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等要素,因此是耕地分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二、土壤肥力指标土壤肥力是耕地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它涉及到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有机物质含量以及土壤pH值等。

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可以通过土壤试验和化验来测定,有机物质含量可以通过有机质含量测试来评估。

三、土壤水分指标水分是土壤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持水量、土壤排水性以及土壤含水量等。

四、土壤酸碱度指标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OH-)的浓度,它是评估土壤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酸碱度指标可以通过测定土壤pH值来评估。

五、土壤结构指标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组合和排列方式,它影响土壤通气性、保水性以及植物根系生长等。

土壤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土壤团粒形成程度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等。

六、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

土壤污染指标主要包括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以及有机物质含量等。

综上所述,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包含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土壤结构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科学地划分出不同等级的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耕地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步步为营—强化地理学科四大基本能力

步步为营—强化地理学科四大基本能力

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阐释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考生对问题理解、
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提高概括能力,首先掌握好课本知 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简明、扼要的回答问题的能力;其次综合复
习时要寻找资料和素材 , 锻炼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形
成综合能力。如上题中第 (2)题,鱼类的生长繁殖离不开适合其生长 繁殖的水域条件和丰富的饵料条件。
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 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 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要准确地描述和阐释 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
这是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前提,而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正
散知识转化为组合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情景时能
自然顺畅地用得上活知识,从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触类练习要旁通] 2.(2013· 浙江五校联考 )(11分)读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C到B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了 ____________的地域 从沿海向内陆
1.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复习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 更要特别注意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实际应用领域。 在具体分析地理现象时 , 要注意地理原理的正确选择和合理解释及地 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的有机衔接 , 避免出现机械的生硬搭配。如上题中 第(1)题实际上是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
强化地理学科四大基本能力
战略总评
地理新课标的《考试说明》,突出“以能力立 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的 命题指导思想,地理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调 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三是描述和阐释地 理事物的能力;四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 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所有试题的 命制都体现了这四个方面,因此,强化学生四大 基本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所在。

农业干部应该提高到的七种能力

农业干部应该提高到的七种能力

农业干部应该提高到的七种能力
1. 农业生产能力:农业干部应该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农田管理等工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 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业干部应该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民,帮助他们
实施科学种植、养殖等环节,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 组织协调能力:农业干部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农业生产和
农村发展相关活动,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工作的开展。

4. 政策法规理解能力:农业干部应该熟悉国家农业政策法规,了解各项扶持政策和规定,能够
指导农民正确利用政策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5. 农业市场分析能力:农业干部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农产品的市场需
求和价格走势,协助农民进行种植、销售等相关决策。

6. 环保和资源保护意识:农业干部应该重视农业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倡绿色种植、循
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村资源。

7. 农民服务意识:农业干部应该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关注农民的需求和问题,尽力为农民解
决实际困难,改善农村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耕地质量标准

耕地质量标准

耕地质量标准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标准是评价耕地质量优劣的依据,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耕地质量标准应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通气性、土壤透水性、土壤抗腐蚀性等指标。

其中,土壤肥力是评价耕地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

土壤持水能力是评价土壤保水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通气性和土壤透水性是评价土壤通气、排水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土壤的通气性能、减少土壤涝渍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抗腐蚀性是评价土壤抗腐蚀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耕地质量标准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农作物类型进行分类制定。

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保水能力、通气性能、透水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耕地质量标准。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降水条件、地形条件,对土壤的肥力水平、保水能力、通气性能、透水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耕地质量标准。

不同的农作物类型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农作物类型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耕地质量标准。

最后,耕地质量标准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土地生态保护等相关政策相衔接,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应根据耕地质量标准确定土地利用的类型、强度、方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保障耕地的质量和数量。

土地整治工程应根据耕地质量标准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土地的肥力水平、保水能力、通气性能、透水性能和抗腐蚀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生态效益。

土地生态保护应根据耕地质量标准保护好耕地资源,减少土地的荒漠化、盐碱化、侵蚀化,保护好土地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耕地质量标准是评价耕地质量优劣的依据,应包括土壤肥力、土壤持水能力、土壤通气性、土壤透水性、土壤抗腐蚀性等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农作物类型进行分类制定,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土地生态保护等相关政策相衔接,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这一层次要求的核心要素有:准确识别、选择知识;准确 地调动、运用知识;准确地认识、说明问题。
“认识”和“说明”其实就是试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它 决定了应用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而对试题的 认识和说明其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比如在设问中的要求就 有“是什么”“为什么”“将怎样”等的差异。“是什么”主 要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而“为什么”“将怎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 运用知识上。这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 这些差异,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 问题。
【答案】
乙地 乙地位于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地
区;据等高线特征判断,乙地地形为低山、丘陵。
(2014· 湖南长沙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某区域局部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在图示季节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并分 析其主要原因。 (2)描述南回归线以南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 (3)图中R区域的两片沼泽地在不同季节会呈现离合变化的 现象,请予以说明。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 5.8 6.5 7.5 8.5 9.4 9.6 10.2 9.9 8.7 7.6 6.3 5.8 ② 8.1 8.7 9.6 10.5 10.7 11.2 10.2 9.5 8.9 8.8 8.1 8.0
(1)简述甲图中断层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类型,并分析该 断层的成因。 (2)比较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冬季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原 因。 (3)瓦德地区种植了大量的椰枣树,请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 特点,分析椰枣树的生长习性。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解题时明确试题 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 读题干,从题干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确试题考查 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命题的考查意图。
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 么,为解答问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 程、原因等限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 掉以轻心。
【信息提取调动和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
冰期,含沙量较小。
(2014· 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五次诊断)古代阿拉伯人把今突 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地区统称为马格里布地区。甲 图为马格里布地区示意图,乙图为该地区瓦德市的气候资料统 计图,下表为甲图中①②两城市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单位:小 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如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次数); 结冰期(凌汛);含沙量;落差,流速,水能资源。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 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第 二 篇
解题策略篇
专题三
地理高考四项能力解读
题型策略 能力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试卷中的信息包括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 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 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 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 思维能力。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 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 异,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013· 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茶树适宜生长在温度为10~35℃,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 上,空气湿度较大,坡度和缓,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图中所示甲、乙两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是 __________。你是依据图中哪些信息判断的?请列举两条并说 明。
【获取和解读信息】 文字信息:茶树适宜生长的环境——温度范围、年降水 量、空气湿度、地形坡度、排水条件。 图中信息:
解析:断层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类型应从等高线的分布 进行判断;断层的成因应从板块构造角度进行分析。此处位于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线,岩层受挤压,发生断裂,并产 生位移。
由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两城市冬季①城市比②城市日照 时数少;从纬度位置考虑,①城市比②城市纬度高,冬季昼长 更短;从气候角度考虑,①城市靠近地中海,地中海气候特征 更加明显,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强,阴雨天气较多;从坡向考 虑,①城市处于迎风坡,多阴雨;从地形考虑,①城市比②城 市海拔低,日出较晚。 瓦德附近多沙漠、盐湖说明其耐干旱、耐盐碱、耐湿润的 特征;同时当地总体年均温较高,说明其耐炎热。
解析:(1)两地降水多少受风向和洋流影响,该季节盛行东 南风,甲地处在由海洋吹向陆地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经 过,所以降水多,而乙地受从陆地吹向海洋风的影响,且沿岸 有寒流经过,所以降水少。两地位于同纬度地区,影响两地气 温的因素主要是洋流和地势,甲地受暖流影响,且地势低,所 以气温高,而乙地受寒流影响,且地势高,所以气温低。
4.从前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是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围 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如果前一题 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产生连锁 反应。
为此,在答题过程中一是要做到前题设问结论的正确,在 明确下题设问的基础上,构建两者的内在联系;二是要结合上 一要求,能充分调用与此相关的地理知识为解答问题提供条 件。
(3)当地总体年均温较高,说明其耐炎热;当地年降水量小 (周边多沙漠分布),说明其耐干旱;当地有大量盐沼分布,说 明其耐盐碱,同时又喜湿润。
能力三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
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 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 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 能力。
2.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复习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特别注意理解知识 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实际应用领 域。 在具体分析地理现象时,要注意地理原理的正确选择和合 理解释及地理原理和地理现象的有机衔接,避免出现机械的生 硬搭配。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自然地理偏重原理、 规律的运用,要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考生要理解、熟记 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 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 注重思维的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综合(多维)分析,注重回 答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2)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分布分析,海拔高,四周地势陡, 可判断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面地势起伏和缓;海岸线较 平直,岸边等高线分布密集,表明沿岸平原狭窄。 (3)从图中等高线分析,两片沼泽地之间地势较高,且该地 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湿季时,降水多,地表积水 多,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干季时,降水少,地表积水少, 且蒸发量大,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
3.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迁移、重组、 整合到一起,形成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具有综合思维价 值的知识新体系。既点明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注重揭示知 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多角度、多系 列、抱成团的知识新体系。这有利于考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主干知识,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把分散知识转化为组合 的、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情景时能自然顺畅地 用得上活知识,从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把握概念,才能正确描述 和阐述事物。如冷锋的内涵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而形成 的锋,外延包括太阳辐射、下垫面、气压状况、风向、降水特 点等,这样就可以准确描述和阐述锋面气旋图的天气特征及对 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2.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阐释事物的能力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显示着分析、综 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阐释事物的能力,可以通 过考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提高概 括能力,首先掌握好课本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简明、扼 要地回答问题的能力;其次综合复习时要寻找资料和素材,锻 炼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如综合 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10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 河流、植被、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城市。
答案:(1)甲地降水量大于乙地;甲地气温高于乙地。甲沿 岸有暖流经过;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地处迎风坡);且海拔比乙 地低。(或乙地沿岸有寒流经过;为岸风;且海拔比甲地高) (2)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和缓;海岸线较平直或沿海 分布狭窄平原。(任答一点)
(3)两片沼泽之间地势较高;沼泽的补给水源位于热带草原 气候区;湿季时,水源补给量大,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干 季时,水源补给量小且蒸发量大,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 (言之有理即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文字材料是地理试题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解答题 的重要信息。平时解答试题很多同学有“轻文字、重图表”的 习惯,这是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具体在读图过程中要坚 持“材料读三遍,信息自然见”的思想,即阅读材料要细致、 认真,要在材料找到其可能包含的所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 与图示及设问相结合,为解答试题提供良好条件。
答案:(1)断层南侧以高原为主;北侧以山地为主。位于板 块交界块,岩层受挤压,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 (2)冬季①城市比②城市日照时数少。 原因:①城市比②城市纬度高,冬季昼长更短;①城市较 ②城市更靠近沿海,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强,阴雨天气较多;① 城市处于迎风坡,多阴雨;①城市比②城市海拔低,日出较 晚。
能力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 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 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已有知识与 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为 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