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电学基础教案(二)
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教案力学与电学的联系

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教案力学与电学的联系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教案:力学与电学的联系一、引言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和电学是两个重要的模块内容。
力学关注物体的运动、受力情况和力的效果,而电学则研究电荷、电流、电位差等电现象。
本教案通过结合力学和电学的知识,设计一系列物理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力学与电学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
二、实验一:负载的重量与电流的关系1. 实验目的通过改变负载的重量,观察电流的变化,探究负载和电流的关系。
2. 实验装置和材料- 电源- 电流表- 电灯泡- 不同重量的负载(如砝码)3. 实验步骤- 将电灯泡串联在电流表和电源之间;- 依次加上不同重量的负载,记录电流表示数。
4. 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负载的增加,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负载增加后,电路内的总电阻会增加,从而阻碍电流的流动。
实验结果验证了负载和电流呈负相关的关系。
三、实验二:电路中电流的分布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位置电线上的电流强度,了解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
2. 实验装置和材料- 电源- 电流表- 导线- 阻值不同的电阻器3. 实验步骤- 将电源连接到电路中;- 在电路中的不同位置插入电流表,记录电流强度;- 将不同阻值的电阻器并联在电路中,再次记录电流强度。
4. 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插入电流表的位置不同,电流强度也不同。
当并联电阻器时,电路中电流的分布与电阻器的阻值成正比。
实验结果说明,在电路中,电流倾向于从电压高的位置流向电压低的位置,且流经较小电阻的位置电流强度较大。
四、实验三:力对电流的影响1. 实验目的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电流的变化,并探究力对电流的影响。
2. 实验装置和材料- 电源- 电流表- 螺线管- 磁铁- 弹簧秤3. 实验步骤- 将螺线管与电源和电流表相连;- 放置磁铁于螺线管中心,记录电流表示数;- 改变磁铁距离螺线管的距离,并记录电流表示数;- 利用弹簧秤施加不同大小的力于磁铁上,记录电流表示数。
初中物理教案深入学习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的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深入学习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的知识初中物理教案——深入学习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的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是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将以这四个主题为中心,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计划,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力学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1 运动与力的关系首先,我们将介绍运动与力的关系。
学生们需要了解牛顿三定律,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摩擦力、重力和弹力等概念,来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受力情况。
1.2 力的合成与分解其次,我们将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
通过学习向量的概念,学生们可以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探讨平衡条件与受力分析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合力或分解为多个分力。
1.3 力的作用点与力矩最后,我们将讨论力的作用点与力矩。
学生们需要掌握力矩的概念,并了解力矩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计算的练习,他们将能够应用力矩的知识解决物体平衡问题。
二、热学热学是研究热与能量转化的一门学科。
在热学的学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2.1 温度与热量首先,我们将学习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学生们需要了解温度的测量和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他们也需要理解热平衡和热膨胀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与温度和热量相关的问题。
2.2 热容与相变其次,我们将介绍热容与相变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计算的练习,学生们将理解物体的热容特性以及物质的相变规律。
例如,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冰的融化和水的沸腾现象,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热的转化过程。
2.3 理想气体定律最后,我们将讲解理想气体定律。
学生们将了解气体的性质和状态方程,并能够运用这些定律解决与气体、压强和体积相关的问题。
他们也将学习如何使用摩尔概念进行气体计算。
高中电学与力学的联系教案

高中电学与力学的联系教案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自然界中运动和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电学和力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旨在设计一份高中电学与力学联系的教案范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大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与解题技巧。
## 引入课题:电学与力学的桥梁在开始探索电学与力学的联系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两者的基础概念。
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产生运动的力的性质,而电学则关注电荷的运动规律和由电荷产生的电场、磁场等现象。
虽然这两个领域看似独立,但它们实际上是通过能量这一基本概念相互连接的。
## 教学内容一: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 理论讲解在电学中,电能可以通过电路中的电流做功来表现,即电功\( P = IV \),其中I代表电流,V代表电压。
而在力学中,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而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
当电流通过电动机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这是电能与机械能转换的直观例子。
### 实例分析以电动机为例,详细解释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首先,电流在磁场中受到作用力(洛伦兹力),进而推动电机轴旋转,从而完成能量的转换过程。
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出功率的概念,进一步讨论效率问题。
## 教学内容二:电磁感应与力学定律### 理论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明,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两端产生电动势,进而产生电流。
这实际上是一种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也与牛顿的运动定律息息相关。
比如,当导体在磁场中以一定速度移动时,它所受的磁力会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与牛顿第二定律中力与加速度的关系相呼应。
###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使用手摇发电机,让学生亲手体验通过改变摇动速度产生不同强度电流的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验证电磁感应定律,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三:守恒定律的应用无论是电学还是力学,守恒定律都是贯穿其中的基本原理。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力学与电学的联系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力学与电学的联系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力学与电学的联系引言:力学与电学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电荷的行为。
虽然在学科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力学与电学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
本教案将探讨力学与电学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和示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
一、运动中的电能转化力学和电学之间最直接的联系在于电能在运动中的转化。
例如,在机械振动中,电力可以被用来改变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这种转化在一些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比如电动车、电梯等。
教学活动: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电力如何转化为机械运动。
使用电动小车和电路连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能来控制小车的运动。
二、电磁感应和电动机原理电磁感应是力学与电学之间的重要联系点之一。
当导线在磁场中移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设备中。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电磁感应。
使用一个磁铁和一根导线,当导线在磁铁附近快速移动时,将观察到电流的变化。
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如何应用于实际设备中。
三、力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学和电学之间的另一个联系是力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两个电荷处于同一场内时,它们之间会产生电磁力的相互作用。
这种力可以用库仑定律来描述。
教学活动:展示静电引力的实验。
使用两个带电球体,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引力作用。
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电荷量、距离等因素对引力大小的影响。
四、电路中的运动方程力学中的运动方程也可以应用于电学中。
例如,在电路中,欧姆定律可以被视为电流与电压的运动方程,类似于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活动:通过电路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测量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欧姆定律,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五、综合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综合应用案例来理解力学和电学之间的联系。
例如,设计一个自动灯光开关系统,通过感应器、电路和继电器来控制灯的亮灭。
初中七年级物理教案深入学习电学与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初中七年级物理教案深入学习电学与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Lesson Plan: In-depth Study of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ity and Mechanic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e 7 PhysicsObjective:1.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lectricity and mechanics.2. To apply these principles to real-life situations.3. To develop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ments and activities.Duration: 4 lessons (40 minutes per lesson)Lesson 1: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ityIntroduction:In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electr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veryday life. They will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lectric current, voltage, and resistance.Teaching Methods:1. Start the lesson with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on examples of electricity and its uses.2. Us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o explain concepts such as electric circuits, conductors, and insulators.3. Conduct a demonstration to show the flow of electric current using simple circuit equipment.4. Engage students in a class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icity in their daily lives.Activities:1. Divide students into pairs and provide them with materials to create a simple circuit.2. Instruct students to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onductors and insulators to observe the flow of electric current.3. Ask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findings and reflec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ducting materials in electrical circuits.Lesson 2: Ohm's Law and Electrical EnergyIntroduction:This lesson will focus on Ohm's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lculating resistances, voltages, and currents in circuits. Students will also learn about electrical energy and its conservation.Teaching Methods:1. Begin by revisiting the concepts of voltage, current, and resistance.2. Introduce Ohm's Law through real-life examples and mathematical equations.3. Provide practical demonstrations of circuit calculations using resistors.4. Conduct experiments where students measure and compare resistances in differe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Activities:1.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provide them with lab equipment to measure resistances and currents.2. Instruct each group to design different circuit setups and record their observations.3. Encourage students to calculate voltages and apply Ohm's Law to analyze their experimental data.4. Ask each group to present their findings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tage, current, and resistance.Lesson 3: 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ForcesIntroduction:This lesson will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of mechanics, focusing on the concepts of motion, force, and inertia.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Newton's Laws of Motion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Teaching Methods:1. Start the lesson by asking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otion and forces.2. Us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o explain Newton's Laws of Mot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3. Conduct demonstrations to illustrate the concepts of inertia, action, and reaction.4. Engage students in discussions about examples of forces and their effects in everyday life.Activities:1. Divide students into pairs and provide them with materials to conduct simple experiments.2. Instruct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ce, mass, and acceleration using inclined planes.3. Ask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record their experimental data, explaining the observed patterns.4. Have each pair present their findings 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Newton's Laws in their experiments.Lesson 4: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ity and MechanicsIntroduction:In this final lesson, students will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ity and mechanic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hey will als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precautions in using electrical devices.Teaching Methods:1. Begin by discussing real-life examples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applications.2. Conduct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highlighting the impact of electricity and mechanics on society.3. Engage students in a debate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echnology reliance.4. Conclude the lesson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guidelines in using electrical appliances.Activities:1. Divide students into small groups and assign each group a specific 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application.2. Instruct the groups to research and prepare a presentation on their assigned application.3. Encourag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societal impact, benefits, and potent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ir assigned topic.4. Allow each group to present their findings, followed by a class discussion on responsible technology usage.Assessment:Throughout the lesson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will be assessed through class participation, group activities, experimental reports, and presentations.Conclusion:These four lessons aim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ity and mechanics. By actively engaging in experiments, discussions, and real-life examples, students willdevelop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be better equipped to apply these principles in their lives.。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 掌握重力和弹力的概念,能够区分重力和弹力。
4.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2.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3. 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2.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的判断。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道具(如弹簧、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力有关?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例子。
二、讲解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15分钟)1.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举例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15分钟)1. 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的含义。
2. 讲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3. 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四、讲解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及区分(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力。
3. 讲解如何区分重力和弹力。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3.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如何区分重力和弹力。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及区分。
2. 强调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区分重力和弹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大学物理电学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授课对象:理工科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电容器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电容器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电容器的计算。
3. 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能够分析含有电容器的电路。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验证电容器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一、电容器的基本概念1. 电容器的定义2. 电容器的结构3. 电容器的分类二、电容器的性质1. 电容器的电容量2. 电容器的电荷量与电压的关系3. 电容器的能量储存三、电容器的计算1. 电容器的电容量公式2. 电容器串联和并联的计算3. 实际应用中的电容器计算四、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1. 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2. 电容器在滤波电路中的作用3. 电容器在延时电路中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电场和电势能的概念,引出电容器。
2. 提问:电容器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二、电容器的基本概念1. 介绍电容器的定义、结构和分类。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电容器的实际应用。
三、电容器的性质1. 介绍电容器的电容量、电荷量与电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容器能量储存的原理。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电容器电容量公式的推导。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电容器串联和并联的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提问:电容器在电路中有什么实际应用?二、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1. 介绍电容器在交流电路、滤波电路和延时电路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容器在不同电路中的作用。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电容器的基本性质。
2. 实验内容:测量电容器的电容量、观察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容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电容器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电学基础》教案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电学基础》教案教案:初二物理北师大版《电学基础》I.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理解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并能运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4. 能够分析简单的电路图,预测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II.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涵盖以下内容:1. 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4. 电路图的分析和预测。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电学基础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电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 知识讲解2.1 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单位为安培(A);- 电压:单位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能量,单位为伏特(V);- 电阻: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单位为欧姆(Ω)。
2.2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电流的计算:电流=电荷/时间;- 电压的计算:电压=能量/电荷;- 电阻的计算:电阻=电压/电流。
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串联电路:电流相同,电压分配;- 并联电路:电流分配,电压相同。
3. 实例演练以示例电路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计算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4. 拓展应用利用电学基础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计算,电器的功率计算等。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关键概念。
IV.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和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助学习,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V.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2.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模块一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任务一认识力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力的概念和平衡的概念,了解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2.能叙述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和平衡的概念难点:静力学的基本公理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一、力及力系的概念1.力运动效应(外效应)变形效应(内效应)(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力在图中的表示形式黑斜体大写字母F表示力的矢量,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合力。
合力的作用点仍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21RF F F +=公理5——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课题:模块一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任务二计算集中力、均布载荷、力矩、力偶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均布载荷、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及受力特点。
2.能计算集中力、均布载荷、力矩和力偶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计算集中力、均布载荷、力矩和力偶的大小。
难点:能计算集中力、均布载荷、力矩和力偶的大小。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任务二计算集中力、均布载荷、力矩、力偶一、集中力正负规定:由投影的始端a到末端b的正向一致时,投影为正;反之为负。
正负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为正,反之为负。
2.合力矩定理设作用于平面内一点的n 个力F 1,F 2,…,F n 力为F R ,则该合力对某点的力矩等于各个分力对该点Fd F M O ±=)(本节课的重点:能计算集中力、教案纸首页课题:模块一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任务三认识约束力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常见约束的类型及其受力特点。
2.能画出约束的约束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常见约束的类型及其受力特点。
难点:能画出约束的约束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教案纸二、光滑接触面约束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方向沿接触表面的公法线,并指向被约束物体,恒为压力。
限制构件的移动,但不限制转动。
限制构件沿垂直于支撑面方向的移动。
课题:模块一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任务四画杆件的受力图教学目的、要求:能对工程构件(如桥梁、桥墩、基础等)进行受力分析,并能画受力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能画受力图。
难点:能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能画受力图。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二、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思路:1. 取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
任务实施:应用案例:案例1:对图中的平衡杆AB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案例2:对图中的梁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已知梁的自重为G1,汽车的自重为G2。
案例3:重力坝结构,水位如图所示。
已知坝体的重心,忽略扬压力。
对坝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
本节课的重点:能对工程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能画受力图。
最后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
课题:模块二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务二平面力偶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分析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平面力偶力系的合成的方法。
2.能对平面力偶力系进行平衡分析,并能计算相应的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面力偶力系的合成的方法。
对平面力偶力系进行平衡分析。
难点:能计算平面力偶力系相应的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合成结果:合成为一个合力偶,其合力偶矩等于各个力偶矩的代数和。
课题:模块二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务三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分析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方法。
2.能对平面一般力系进行平衡分析,并能计算相应的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的方法。
对平面力偶力系进行平衡分析。
难点:能计算平面一般力系相应的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2.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的简化平面一般力系向任意一点O简化,可得一个力F R和一个3.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结果分析案例2:图示刚架受力如图,试计算A、B两处的支座反案例3:图示为连续梁的受力图,试计算A、B两处的支座反力。
案例4:三铰刚架受力如图所示,试计算A、B两处的支座反力。
本节课的重点: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合成的方法。
能对平面一般力系进行平衡分析,并能计算相应的力。
重点强调了它们的运用,最后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
课题:模块三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承载能力分析任务一计算轴向拉压杆的内力教学目的、要求: 1.能够识别工程中常见的轴向拉压杆的结构。
2.能够计算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并能画出轴力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计算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并能画出轴力图。
难点:计算轴向拉压杆的内力,并能画出轴力图。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2.轴向受压杆二、轴力与轴力图3.绘制轴力图轴力图是反应杆上所有截面轴力大小沿杆长度方向分布情况的图形。
(1)用截面法确定各杆段的轴力数值。
(2)取与杆轴平行的方向为x轴,与杆轴垂直的坐标轴为F N轴。
(3)按选定比例,用x轴表示杆横截面的位置,案例:阶梯形圆截面直杆受力如图示,已知载荷F1=30kN,F2=70kN。
试求段杆AB、BC 的轴力并作内力图。
本节课的重点:能对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计算,并能画受力图。
最后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
课后习题教案纸首页课题:模块三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承载能力分析任务二分析拉压杆的承载力教学目的、要求:1.能用强度条件判断杆件的安全性。
2.能用强度条件选择拉压杆的截面。
3.能用强度条件判断拉压杆的承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用强度条件判断杆件的安全性。
2.能用强度条件选择拉压杆的截面。
难点:3.能用强度条件判断拉压杆的承载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教案纸隔离体截面上任一点K,绕K点取一微小面积△面积上分布内力的合力为△F,则△A上分布内力的平均K点处的总应力为平均应力的极限值,用2.横截面上的正应力1)平面假设(1)计算公式模块三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承载能力分析模块三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承载能力分析σ(1) 当时,正应力最大,其值为,即拉压杆的最大正应力发生在横截面上,其值为。
(2) 当时,切应力最大,其值为,即拉压杆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与杆轴成的斜截面上,其值为。
(3) 当时,,即与横截面垂直的纵截面上不存在应力。
(4) 当时,。
切应力互等定理。
0=ασσ=max 45=α2max στ= 452σ 90=α0==τσ 901+=αααατασαστ-=-=+=sin2290sin221)(4.应力集中的概念由于杆件形状和尺寸的急剧变化引起局部应力急剧增大课题:模块四剪切实用计算教学目的、要求:1.能对工程中的铆接、对接、搭接等构件进行受力分析。
2.能分析剪切构件的承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对工程中的铆接、对接、搭接等构件进行受力分析。
2.能分析剪切构件的承载力。
难点:能分析剪切构件的承载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本节课的重点:能对工程中的铆接、对接、搭接等构件进行受力分析;能分析剪切构件的承载力。
最后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
课后习题教案纸首页课题:模块五扭转构件承载能力分析任务一计算圆轴扭转构件的内力教学目的、要求: 1.熟悉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
2.掌握扭转变形中,外力偶矩的计算方法。
3.能应用截面法计算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4.掌握扭矩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悉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难点:应用截面法计算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教案纸矢量方向垂直于所切横截面的内力偶矩,称为扭矩。
用“T”表示。
表示扭矩沿轴线变化情况的图线,称为扭矩图。
扭矩的正负符号规定右手螺旋法则:【案例2】一根圆直杆力学模型简化如图示,其中M B=138N·m,M C=92N·m,M D=54N·矩图并指出哪段钢管扭矩最大。
本节课的重点:熟悉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应用截面法计算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内力。
的形式进行巩固。
课后习题课题:模块五扭转构件承载能力分析任务二计算圆轴扭转构件的应力教学目的、要求: 1.能描述应力的分布状况。
2.能计算应力,并判断危险截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计算应力,并判断危险截面。
难点:计算应力,并判断危险截面。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例】一旋挖钻机,假设其钻杆为空心圆截面圆轴。
课题:模块六受弯构件承受能力的分析任务一计算平面弯曲构件的内力教学目的、要求:1.能判断弯曲变形。
2. 能计算静定梁平面弯曲变形时的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判断弯曲变形。
2.能计算静定梁平面弯曲变形时的内力。
难点:计算静定梁平面弯曲变形时的内力。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中国劳动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基础》授课执行情况分析:工程中常的梁截面形式F 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