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主旨整理
(完整word版)中考复习初中语文人教版各年级各册文言文文学常识主旨汇总表

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虽有嘉肴》
《礼记•学记》
《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者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 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 “经”的解说是“传”或“记”《学记》是《礼 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活动论著。 )
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 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 浪漫主义魅力。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
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 望。
孙权:关爱部下、平易近人、好学、善劝、以身作则。
吕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大有长进。 鲁肃:敬才、爱才、忠厚、坦诚
《口技》
林嗣环,清代进士。字 铁崖。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 记小说。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 的技艺。
《狼》
浦松龄,清代文学家。字 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 士。
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变成 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初中三年所有中考文言文主旨

七年级上册:1、《三峡》: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2、《论语》:八则:第一则的三句依次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第二、三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第四、五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第六则依次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的正确态度、教育人的正常态度。
第七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第八则讲的是教的方法。
七年级下册:3、《爱莲说》:这篇短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4、《小石潭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5、《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威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八年级下册:6、《马说》: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
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7、《陋室铭》: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送东阳马生序》: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九年级上册:9、《桃花源记》:作者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中考文言文主旨整理..共22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中考文言文主旨整理..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初中文言文课文主旨提纲

初中文言文课文主旨提纲1. 课文一:《孟子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 主旨:解析《孟子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的重要性和核心观点。
- 概要:探讨孟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爱、共同体、天命等,以及这些概念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2. 课文二:《岳阳楼记》- 主旨:探索《岳阳楼记》中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概要:分析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文中对人生观、社会问题和官场风气的批评和思考。
3. 课文三:《杜甫的诗为什么长流传》- 主旨:考察《杜甫的诗为什么长流传》的原因和杜甫诗歌的价值。
- 概要:探索杜甫诗歌的时代背景、主题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其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后世影响的重要性。
4. 课文四:《论语中的孝与仁》- 主旨:解读《论语中的孝与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概要:分析论语中关于孝与仁的经典篇章,深入探讨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5. 课文五:《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感情纠葛的原因》- 主旨:研究《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感情纠葛的原因》及其对人性与情感的启示。
- 概要:分析《红楼梦》中宝黛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社会背景,探讨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的复杂原因,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6. 课文六:《辛弃疾情感的主题特点》- 主旨:剖析《辛弃疾情感的主题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概要:通过阅读和分析辛弃疾的诗歌作品,揭示其作品中激情澎湃、忧国忧民、豪情壮志等主题特点,探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
7. 课文七:《论语中重要的道德准则》- 主旨:解读《论语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及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 概要:深入研读《论语》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如仁爱、诚信、忠恕等,探讨其在人际关系、社会治理和人生智慧中的作用和影响。
8. 课文八:《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 主旨:探究《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

总结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
初中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儒家思想:文言文中普遍包含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体现在文言文中,常常强调道德修养、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如《弟子规》中的“孝悌忠信”、“君子务本”,以及《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等,都是儒家思
想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表现。
2. 自然观念: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对自然的观察和赞美。
例如《琴操》中写道:“秋风遇桂,满堂皆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山中问答》中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关系,强调人应当依靠自然而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
3. 唯美主义:文言文中多以诗歌、赋文等形式表达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赞美。
例如《红楼梦》中的“闲云野鹤”、“金玉满堂”等
描绘了美好的景象;《离骚》以唯美的辞章描绘了屈原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追求。
4. 忧国忧民:许多文言文中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疾苦的忧虑和担忧。
例如《岳阳楼记》中记载了对国家覆亡的担心,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孟子》中强调了君王的义务和责任,呼吁君王要关心民生。
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思考社会问题和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总的来说,初中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念、对自然的观察和赞美、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担忧。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文言文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和传播,成为了文言文独特的魅力所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中心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作品,同时也能够获得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
初中必考文言文主旨知识点归纳汇总

韩愈
讽刺封建统治着埋没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昏庸和愚昧,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懑。
祗、辱、于、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石、食、见、等、安、策策之不以其道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以比美的切身感受推及朝廷大事,讽劝齐王纳谏除弊,齐国因此威名大振。
修、貌、昳丽、朝、服、冠、窥镜、窥、谓、孰、及、自信、旦日、若、美、孰、如、暮、寝、美、私、畏、欲、朝、诚、皆、以、左右、莫、观、蔽、面刺、刺、受、上、上书、市朝、闻、初、时时、间、期年、虽、朝
1、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3、王之蔽甚矣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发、举、士、故、大任、苦、劳、饿、空乏、扰、所以、动、忍、曾、恒、过、衡、作、征、喻、入、出、然后
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谪、越明年、具、旧制、属、作文、胜状、衔、横、际涯、晖、阴、大观、备、极、迁客、骚人、若夫、淫雨、霏霏、开、排空、曜、潜行、樯、楫、薄、暮、去国、谗、萧然、景、惊、集、锦鳞、芷、汀、长烟、一空、偕忘、把酒、微斯人
初中文言文主旨

初中文言文主旨
文言文主旨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是文章所要表达的
重点。
在文言文中,主旨通常表现为文章的题旨或开头所述的“以……为论”、“论……之说”等等。
例如,一篇名为《论学》的文言文文章,其主旨可以理解为:学
习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源泉,学习需要为人所爱,而且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文章中,会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学习的重要
性和方法。
同样的,一篇名为《论友》的文言文文章,其主旨可以理解为:
朋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伴侣,友谊需要真心相待,而且需要以义为重。
在文章中,会描述友谊的种种美好和价值,同时也会提出如何维
护友谊的建议和方法。
总之,在读文言文之前,应该先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更好
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战争治国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左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诸葛亮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二,写景抒怀篇1,《三峡》郦道元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吴均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陶渊明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范仲淹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欧阳修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作者通过写众山之小,侧面烘托了西山之高,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消极遁世”的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本文通过比美小事,联系到治国大事,劝谏齐王不要在赞 美声中陶醉,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位高权重者容易受到 阿谀和蒙蔽,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 极地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 • 邹忌的特点是: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并敢于劝谏。 • 齐王的特点是:虚心纳谏,勇于实践(积极付诸行动)。
中考文言文主旨整理
• 《论语》 •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 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 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陋室铭 • 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 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高尚节操。 • 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通过描写幽美清雅的居 室环境、学问渊博的来往客人、恬然自适的日常生活,揭示“德馨” 的内涵,反映了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高雅脱俗的情怀、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 因。 • 末句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 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 遥相呼应。 • 爱莲说 • 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高雅自重的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 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 文中以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作为衬托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 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公输 • 本文通过叙述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 宋的故事,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别国的 “非攻”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 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 辩的政治才能。本文说理技巧高超,巧譬 善喻,旁敲侧击,引对方进入自己圈套。
• 曹刿论战 •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 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 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 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 曹刿的特点是:有政治远见,善于把握战机,沉着冷静, 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鲁庄公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急躁冒进,虚怀若谷,礼贤 下士。
• 《马说》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 达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 情。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 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 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 《出师表》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 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 伤仲永 •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 变化的三个阶段:幼时显露异才,十二三 岁才能衰减,二十岁时才能消失,成为普 通人。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在为方仲永惋惜 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 奋努力地学习。
•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 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 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以及天涯遇知音的喜悦之情。
• 《答谢中书书》课文的主旨是:作者通过描写自 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 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 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 林泉的志趣。
• 核舟记 • 本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等, 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 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表达了作 者对民族工艺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 狼 • 本文通过叙写屠夫从遇狼、避狼到毙狼的 经过,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 的本质,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勇敢,也告诉 我们一个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 《满井游记》本文是从早春气候、水光山 色、飞禽走兽、城居游人等方面描写了生 机勃勃的满井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愉悦,情意盎然 的心情。 • 比较: • 岳阳楼记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醉翁亭记 寄情山水,随遇而安 满井游记 心情愉悦,情意盎然 • 小石潭记 寄情山水,心情凄凉
• 《隆中对》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 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 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 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 凡的政治才能。
• 小石潭记 • 本文借景抒情,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通 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清的氛围,含蓄地抒 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 想感情。
• 岳阳楼记 • 本文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描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 种不同“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及旷达胸襟。 • 醉翁亭记 • 本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寄情 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 本文描写了自然山水之乐、滁人游山之乐、太守宴游之乐、太守与民 同乐之乐。
• 记承天夜游 • 本文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清澈空明的月色,抒发了压抑、无奈的苦闷 心情。 • 文末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洒脱达观多种 况味。
• 陈涉世家 • 本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生动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根 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直接原因:会天大雨,失期当斩) 和过程(起义的谋划、发动起义的经过、起义胜利的形势、 起义的结果),说明了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 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 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 陈胜吴广的特点: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有卓越的政治 见解和才能;有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 • 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 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军事准备:并杀二尉;设坛而盟。
• 《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 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 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 《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 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 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 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 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 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 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 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 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 否“得道”。
• 生于忧患,生于安乐 • 本文采用列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 点。 • 其中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 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阐述了“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入则……出则”阐述了“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的道理,此二处在论证思路上形成正反对照,阐 明了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 桃花源记 • 本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用客观记叙的方式, 虚构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 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宁静优美 • 桃花源的生活情况:幸福祥和,安居乐业。(老 有所养,幼有所育) • 桃花源的社会风尚: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睦 相处的人际关系。
• 《愚公移山》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 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 《鱼我所欲也》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 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 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 是应该停止的。
• 《三峡》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 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 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 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 的不同景象。 •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 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 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 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 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 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