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差半车麦秸》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

《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

《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授课目的1、理解细节描述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认识本文语言幽默幽默,善用公众语言的特色。

授课重难点授课重点为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授课难点为细节描述的作用。

授课时数:一课时授课步骤及内容一、导入:姚雪垠( 1910- 2019),现、今世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 1976 年初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检查预习1、给予下字词注音嚏擤瘪舐嗝瞟谩阿谀茶盅霹雳2、讲解词语哽咽瞟诅咒阿谀三、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谈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第1页/共4页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外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夜晚”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况。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碰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今后他更为爽朗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 为革命差点牺牲。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色?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谈论归纳: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朴素、朴素、和蔼,但笨拙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窄、自私的看法和习惯。

小说经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可以!”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

为了节约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朴素和蔼和笨拙。

他以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看法和习惯。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碰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强盗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

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干第2页/共4页练的革命战士。

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

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

2021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明白得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进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明白得“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为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嚏擤瘪舐嗝瞟谩谄媚茶盅霹雳2、说明词语呜咽瞟谩骂谄媚三、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情况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那个外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冰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形。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锤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更加爽朗起来”到终止)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归纳: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受是忠厚、纯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明白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什么缘故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差不多上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

为了节约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纯朴善良和愚昧。

他认为,干革命总能够为自己捞点好处,拿了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锤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适应了“同志”那个称呼,从有些可怕到主动要求当探子。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

九年级上册《差半车麦秸》课文差半车麦秸一词来自姚雪垠(1910--1999)的作品中,是战争时期的一个邋遢乡下人的外号。

这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在于他热爱土地、对战友们很关心;缺点是愚昧无知而又落后。

下面是其课文原文:《差半车麦秸》“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在我们的工人游击队里边,近来最喜欢把别人叫做“差半车麦秸”。

有时我们问队长要烟吸,如果队长把烟卷藏在腰里不拿出来,我们就向他叫道:“喂,队长,‘差半车麦秸’!”在别人面前猛不防打了个喷嚏,鼻涕从鼻孔里蹿出来,你随手把鼻涕抹在袖子上,或擤下来抹在鞋底上,别人也会向你取笑道:“差半车麦秸!”我们全队的人,没有一个不长虱子。

平常不论虱子在身上怎样地爬呀,咬呀,我们只隔着衣服,用手搓一搓,搔一搔,至多伸手到衣服里边捏死一个两个。

到我们真正休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歼灭敌人的机会。

我们的两大敌人是:鬼子和虱子。

在歼灭战开始的时候,我们照例围绕着一堆烈火,把内衣脱下来在火头上烤着,抖着。

我们的敌人像炒焦的芝麻似的一个个肚子膨胀起来,落到火里。

火里边哔哔剥剥地响着爆裂声,腾起来一种难闻的气息。

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为胜利而快活得乱蹦乱跳,互相打着,推着,还互相叫着:“‘差半车麦秸’,格崩,格崩,用牙咬呀!”总之,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个词儿来取笑别人的机会非常多,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被我们称作“差半车麦秸”。

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泛地引用着,并不顾及到它是否恰当。

当我们叫出这个词儿的时候,并不含有一点恶意,只不过觉得这样一叫就怪开心罢了。

假若在我们队里没有这个宝贝词儿,生活也许会像冬天的山色一样地枯燥无味!虽然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

从他入伍的时候起,他就做了我们最有趣的好同伴,一直到他昏昏迷迷地躺在担架床上离开我们的时候。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案 语文版

《差半车麦秸》教案知识目标: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过程目标: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理解情感目标:“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方法:阅读、探讨、分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另有作品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

2、写作背景——《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二、检查预习:1.字音字形——喷嚏(tì)擤(xǐng)麦秸(jié)歼(jiān)灭绰(chuò)号拭(shì)分泌(mì)颤(chàn)抖毡(zhān)帽枪毙(bì)瘫痪(t ān huàn)冷峻(jùn)掘(jué)发瘪(biě)凹(āo)碍(ài)事倒霉(méi)舐(shì)饱嗝(gé)噙(qín)瞟(piǎo)谩(màn)骂忌讳(huì)规矩(ju)患(huàn)难羞涩(xiū sè)窘(jiǒng)诌媚(chǎn mèi)胆怯(qiè)茶盅(zhōng)感慨(kǎi)享(xiǎng)福掠(lüè)过弧(hú)线哽咽(gěng yè)霹雳(pī lì)2、词语注释枯燥——单调,没有趣味。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九年级语文课本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九年级语文课本

第7课差半车麦秸(语文版九年级上,):九年级语文课本第7课差半车麦秸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52—69页。

《差半车麦秸》是现代小说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够正确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3.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

4.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4.分析本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

2.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应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难点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突破1.结合流传甚广的抗战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及其代表意义,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新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教师让学生阅读本文,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并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故事,加强学生对抗战时期历史环境的认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本文,找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找出一两处自己喜欢的细节描写;了解抗战时期的历史,搜集抗战时期的小故事。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差半车麦秸》课件1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差半车麦秸》课件1

热血沸腾,做奴隶还是斗争?就算是死亡,也不要让侵略者指着你的
尸骨说:这是个胆小鬼。这曲1935年诞生的歌曲,只要是中国人就知 道,几十年前,多少好儿郎,就是唱着这首歌别妻离子、义无返顾的
踏上征途,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
《差半车麦秸》,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曾经做奴隶的劳苦大众——差半 车麦秸,如何在革命队伍的熔炉中成长为坚强勇敢的革命战士的!
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他很胆小,他拿日本旗”,“他很勇敢,他 打过土匪,他敢先冲进村子去探路”,“他很老实”,
“他爱抽烟,他粗中有细”,“他很想他的老婆和孩
子”,“他有点自私,他拿老百姓的牛绳”,“他是 个好同志,他知错就改”,“他恨土匪,恨日本鬼子, 他想过上平静的好日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 本文塑造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为代 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
敌后战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差半车麦秸”的成
长经历 。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用绰号打趣 初到部队时 集体生活时 激烈战斗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2.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 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 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
然的。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語文
“他拭去了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 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二单元7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7*差半车麦秸01 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màn(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

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

我心里有一点yuē mo(约莫),便向“差半车麦秸.(jiē)”偷看了一眼。

“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zhàn lì(战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着集中在他身上。

2.词语积累——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若无其事)(2)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其不意)(3)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谩骂)(4)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谄媚)(5)思想不集中。

(心不在焉)3.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他带着讽刺的口气说:“俺是庄稼人,俺不懂新规矩哪!”于是他又沉思起来。

(2)“喂!”有一天我对他说,“你应该称别人做‘同志’哪!”(3)“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

”我向他解释道,“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哪。

我们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的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4.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肖像描写)(2)“大家都这样叫我。

”“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语言描写)(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动作描写)5.语言运用——品析下列句子的语言。

(1)“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他大大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再把下边的话和着烟雾吐出来,“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会长这么深的草!”通过主人公“差半车麦秸”的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质朴、本分的庄稼人,以及他对土地的热爱。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差半车麦秸》课件(共18张PPT)+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差半车麦秸》课件(共18张PPT)+

给下列生字注音
xǐng jiē cuān tì 秸 蹿 喷嚏 擤 sāo yè yē kēlā 搔 坷垃 噎气 哽咽 piǎo shì xū biě 瘪 吱吁吁 舐 瞟 谄媚 chǎn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A、主人公出场前,游击队员用绰号打趣,引
出对主人公的回忆。 B、介绍“差半车麦秸”的身世、身份。 C、 “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 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 D、“差半车麦秸”在伏击敌运输车的战斗 中,英勇战斗,光荣作细节:
“噙着小烟袋” ——鲜明的北方农民特征。 2.擤鼻涕后往鞋尖上抹;吃完饭用手指甲剔牙 ——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表现其陋习。
细节举隅二
动作、神情、语言细节:
“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 指把坷垃捻碎,然后把头垂下去轻轻地点几点, 喃喃地说道‘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对土地痴迷般的热爱, 这只能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才会有的动作、 神情、语言。
讨论思考三:
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些细
节来加以刻画,看看有哪些细节?请找出来。 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课后 练习四)
知识链接 实例分析
细节知识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语
言、动作、行动、肖像、心理以及周围环境 和自然景物的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 写。概括起来,细节描写分为情态细节和生 活细节两大类。人物描写中的细节属情态细 节。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作者简介:

姚雪垠,现、当代作家。 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幼 时家贫,读书不多,曾被土匪 队伍抓走,在土匪队伍中生活 100天,这成为他自传体小说 《长夜》的素材。1929年考入 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开始以 “雪垠”的笔名发表小说。后 又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 史和古典文学作品。抗战爆发 后的1938年发表了短篇小说 《差半车麦秸》。他的代表有: 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 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 麦秸》,中篇小说《重逢》, 长篇小说《戎马恋》,其最著 名的作品是5卷本的长篇历史小 说《李自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差半车麦秸》导学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学生对小说诸要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所处的环境等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分析,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入了解文中人物,并对人物形象作出合乎情理的解读。

学习内容分析
《差半车麦秸》是现代小说家姚雪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本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学习目标
(一)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及变化原因。

(二)明白本小说的思想意义:它表现了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
细节描写的作用。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他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作品采用传统叙述方式,结构严谨缜密;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将——1.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2.能够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分析,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差半车麦秸》(共一课时)
导学过程与方法
一、知识链接
二、整体感知课文,快速阅读
三、达标测评
1.给下列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分泌.()颤.抖()哽咽
..()忌.讳()
喷tì() màn()骂 pī()雳()chǎn媚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捻(niǎn)碎噙(qín)着坷垃(kē lā)瘫痪(huàn )
B、谩(màn)骂谄(xiàn)媚霹雳(pī lì)舐(shì)
C、冷峻(jùn )噎(yē)住忌讳(huì)哽咽(yē)
D、喃(nán)喃蹿(cuàn)出擤(xǐng)鼻涕喷嚏(tì)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到我们真正修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纤灭敌人的机会。

()
(2)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乏地引用着,并不顾忌它是否恰当。

()
4.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①谩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谄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出其不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心不在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哽咽:
5.“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是一个的农民,但他又愚昧落后、懵懂无知。

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了坏习惯,思想不断进步,接受了革命理念,变得,并且开始识字。

在破坏铁道的战斗中,成长为一名的革命战士。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
(2)“大家都这样叫我。

”“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
(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
(4)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母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

()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名著续写难似乎是世界级难题,除《飘》的续集《斯佳丽》赢得赞誉外,像高鹗续书之于《红楼梦》,果戈理付之一炬的《死魂灵(二)》之于原著,都难逃画虎类犬的命运。

B.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评头品足,称赞该剧将近年来花样男子的娇柔一扫而光,重新定位了中国男人应有的气质。

C.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D.春节联欢晚会上,蔡明在小品《梦幻家园》中的台词“为什么呢”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这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都付诸东流。

8.本文语言风趣幽默,作者善于使用北方地区口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觉得“方言”应该受到保护,还是摈弃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2. A D 中“蹿”应读“cuān”;B中“谄”应读“chǎn”;C中“咽”应读“yè”。

3.(1)修息——休息纤灭——歼灭(2)广乏——广泛顾忌——顾及
4. ①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②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③趁对方没有料到就突然采取行动。

④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5. 憨厚老实活泼开朗勇敢干练
6. (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动作描写
7. C A项,“画虎类犬”比喻模仿得不到家。

不符合文意,可改为“狗尾续貂”。

B项,“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感情色彩、使用对象有误。

D项,“付诸东流”指心血白费,这里贬词褒用。

8. 示例一:应该保护方言。

因为方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示例二:应摈弃方言。

因为方言的四、小结课文
师生共同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