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凭异化的扬弃
人类的审美出路在于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美学思想诠释

2020年11月社科纵横Nov,2020总第35卷第11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5NO.11•哲学研究•人类的审美出路在于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美学思想诠释张子程(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容摘要】在《1844年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许多颇富性的美学思想,为人的感觉的形成人化自然的塑感觉的社会性必然内含于人类与自然的人类美感形成的根源在于人的本力量对化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具无限的丰富性,从使人的感觉的丰富性与自然本的丰富性相结合形成美的丰富性。
人类的美出在于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必须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前提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美关系。
对需通过“社会中介,采用的共产主义动能变为对于马克思的些观点从中能够得到许多极富启性的理论资源对于天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具极大的理论和义。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济学哲学手稿》生态美学思想诠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20)11-0025-05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中分析和批判了异化劳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所遭受的极端剥削和深重苦难,其中以正论的方式提岀了许多极富启迪性的美学思想。
特别是关于人的感觉的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重获对人的本的,以人与自然美关系的探讨,对天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借和理论意义。
本文下对马克思思想以性思,对论分析与论%以利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批判的,分析了人的感觉的形成人的感觉和动感觉的异,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是于的对的在,于人化的自然,生出的感觉的形成是为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指出人的感觉的形成的对,人化的自然的在人的感觉的形成主是人化的自然生出是的马克思了人的感觉对自然是生的人类过的自然是过人类形成的对人类其是自然的在义人类的历史和自然史是的的。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论文

`浅谈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摘要:“异化”一词本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在黑格尔哲学里才成为哲学概念。
文中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程,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异化思想的高峰,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
同时,也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马克思主义一、“异化”成为哲学畴要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异化”这个概念的历史。
“异化”这个词, 英文翻译为alienation,其意主要有两点,即“离间、使不和、使疏远”和“转移(财产的)所有权、让渡”。
“异化”一词先出现在经济学的文献中,意义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后来出现在政治学文献中,则转变为人的自然权利即自由的转移和让渡。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的含义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畴,马克思并不是最先使用的人。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 早在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都论及过异化问题。
包括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都曾运用这个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
霍布斯在运用社会契约论来论证“利维坦”时,是在权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的。
异化概念在卢梭那里则引申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哲学异化概念的实质涵。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我”规定“非我”,而“非我”又反作用于“自我”,二者正是一种异化关系:“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在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归到“绝对观念”自身。
在他看来,精神或意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把“自己变成他物,变成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
高校师生交往异化再论文

高校师生交往异化再思考摘要:师生交往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之一,师生交往的优劣对教学、教育及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作为高校社会关系构成要素的教师和学生之闻的交往活动呈现出异化状态。
本文力图对这些交往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以求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师生交往;异化;原因;途径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高校师生是高校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两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不可否认,近年来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并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交往异化现象。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了解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力求找到突破困局的方法。
一、对异化概念的界定及异化的表现形式“异化”原指属人的东西或人的活动的结果,在取得了独立性后,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
[1]而造成物对人的统治的原因,在于社会关系中如权力等对人产生负面影响,其结果表现为劳动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蜕变为谋生、异己、被迫的活动。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活动中,异化的师生关系表现出如下几种:(一)师生交往世俗化高校是学术与心灵交汇的场所,师生关系应该是人际关系中最神圣、最真诚、最纯洁的一种。
然而,现在高校的师生关系却日益扭曲,变得利益化、功利化。
一方面,学生对老师曲意奉迎,刻意讨好,请客送礼,向其谋求物质利益或某些不正当的精神利益及资格利益。
不正当精神利益一般表现为:隐性干预教师公平对待学生的权利,以期获得教师对自己的特别关心鼓励、支持和辅导等;不正当资格利益主要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及其社会关系成员通过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从学校领导、班主任等具有教育管理职权的教师手中获取的不正当誉和资格。
部分学生为了追逐奖学金、保送读研究生或其他深造名额及荣誉,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导致纯洁的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染上了金钱色彩。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1.引言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扬弃单一教育评价标准

扬弃单一教育评价标准构建系统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评价就要有比较,就需要有一个科学指标体系支撑的奖优罚劣的体制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构建起的分数比较、论文比较、职称比较,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
但是,将这种比较单一化、等级化、工具化,反而造成评价体系的异化,不仅难以涌现高水平的人才和高质量的成果,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人才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迫在眉睫。
同时,尽快确立起新的评价标准也迫在眉睫。
教育评价改革不破不立,破立并举才能取得成功。
一是破除单一化,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所谓单一化,是指用一种或两种固化的标尺作为标准,这必然导致挂一漏万,难以全面反映人才或成果的价值,也难以就此决出具有竞争性意味的名次。
比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就是以分数为标尺,谁的分数高,就可以当仁不让地获得保研、优秀学生等荣誉,这种单一性评价看似公平也便于操作,却抹杀了人才培养的深层内在价值。
还有在教师晋升职称时,往往采取比较论文和项目数量的方式,谁的文章多、课题经费多,谁就占有先机。
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却导致了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和片面性,也使得一些人才和成果因没有契合这一标准而被淘汰。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破除上述不正确的评价导向,正本清源,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然要“破”字当头,但要辩证理解这个“破”。
破不是完全否定,而是一种扬弃。
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在否定黑格尔唯心论的同时把他的辩证法也一并抛弃了,正如一个糊涂的老太婆,在给婴孩洗了澡后,把婴孩和脏水一块泼到门外去了。
以前“五唯”的关键失误在于“唯”字,这就必然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但反过来完全不讲分数、论文,当然又是另一种层面的形而上学。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明确分数、论文等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方式,不能完全简单否定。
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针对单一性评价而抓紧建立起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评价就要从德、智、体、美、劳等多重维度,特别是注重从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短板;对于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从同行评价、校内外评价、学生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等多方面结合,全面把握其教学和科研的价值。
建国60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

建国60年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冯颜利;任政【摘要】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翻译出版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目前为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出版了一个<选集>版、两个<全集>版和四个单行本.当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者主要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1980年以后,研究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文本结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2)001【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述评【作者】冯颜利;任政【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重庆,400715;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初至8月,是马克思早期一未完成著作,由保存下来的三个笔记本构成。
《手稿》第一次以德文原文全文发表于1932年,正如马尔库塞预言的那样,《手稿》的发表,成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西方一度出现了“《手稿》热”,《手稿》的解释成为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我国对《手稿》的关注较晚,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陆续出版研究《手稿》的专著。
今天,《手稿》已成为马克思著作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文本之一,有关马克思的争议,很多是围绕《手稿》进行的。
因此,对《手稿》的出版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由于我国在较长时间内对《手稿》的内容并没有给予很大的关注,对《手稿》的研究也比较晚,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开始研究,开始主要是一些美学研究者围绕《手稿》美学思想所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
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
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
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
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博士论文中的哲学异化理论⑴现象是本质的异化。
这一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站在黑格尔辨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他认为现象是本质的异化,单个原子同他的“纯本质”(原子概念)不是直接符合而是各有差异,这就是本质与存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作用使现象世界产生了。
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正义成为了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正义的探讨俨然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在大量研读马克思丰富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文章选择从三个方面来梳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正义思想: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以人本为核心的正义观;以异化为核心的正义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自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腐败等阶段性问题也已深刻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当务之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
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是正义的独特见解,对于正确分析并解决当下社会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德谟克利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学术著作,其“主题的底蕴却是通过对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的阐述,确认认的崇高地位和价值,以构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哲学的基础。
”[1]对自我意识的肯定更是其在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正义的基石,认被视为正义的主体,人的自我意识被看作正义的评判者。
“哲学就是要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这些神并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2]伊壁鸠鲁对于自我意识的肯定获得了马克思极大的赞赏,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运动偏斜学说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赋予原子偏斜运动是赋予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3]它是“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
”[2]换而言之,伊壁鸠鲁以原子确立了自然物质的基础,与此同时又以抽象的人的自我意识确立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在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中,人被赋予了绝对的地位,马克思对自我意识、人的自由平等的推崇在其中显现:他认为:“哲学无非是人的自我意识,而正义无非是人的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凭异化的扬弃
[摘要]马克思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开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入手,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上所出现的“文凭热”现象,意在说明文凭异化的后果,并试图探讨扬弃文凭异化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异化文凭异化扬弃
一、异化理论与“文凭热”
“异化”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从霍布斯、卢梭提出异化问题后,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对异化问题的探讨为马克思所批判继承。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或反对主体自身的过程。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其异化劳动理论:第一,物的异化,即劳动者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相对立,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
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不再是一种自愿的需求而成为被迫的生活手段。
马克思通过对“物的异化”的进一步考察,推导出劳动活动的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把作为人的类的本质的自由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他个人的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即生产劳动中人们相互间关系的异化,劳动产品为他人占有。
但是马克思还赋予了“异化”范畴新的内涵,认为异化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否定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持续地实施扩招,使得高等教育有了“大跃进”式的发展。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
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几年内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各级部门对在职人员的学历文凭也顺应地提高了要求,一股“文凭热”的风悄然吹起。
于是文凭越来越重要,且文凭越高越好。
为了提干,评职称,评优……在职人员不得不为文凭而奋力拼搏,大学毕业生因难以就业也只好继续深造。
拿文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普高、自考、脱产、函授、网校、成人高考、电大、夜大……各用各的法,各走各的道,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目的只为拿到一纸证书。
“新华网北京2002年3月3日电(记者熊艳贺劲松)在四川某高校成人专升本的两个班中,报名的160多人中正常上课的仅34名,但没有上课的人在毕业时仍然“混”到了文凭。
来自四川省的部分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应尽快治一治这种变了味的‘文凭热’,挤一挤各类文凭的水分,还教育一方净土。
”
文凭本来应该是获得知识的一种简单的表征,但随着人们对文凭的狂热追求,文凭已成为一种人不能自由驾驭的异己力量,影响甚至控制人们的行为。
物对人的统治导致目的和手段的颠倒,人不再追求知识,转而追求文凭;人不再崇拜知识,转而崇拜文凭。
于是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愈倡愈弱。
二、当代中国文凭异化现象透视
高等教育的扩招,及其所引发的人们对文凭的重视,对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对文凭的过分热衷,已产生了令人担忧的隐患,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文凭异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成为一种财富、一种法码。
一个人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要保持相对的平衡,没有一定的质量是不行的。
无论在哪行哪业,离开了知识恐怕都寸步难行。
所以为了提高“质量”,人们“求知若渴”。
为了满足人们的“求知”的需要,公办的、民办的、长期的、短期的、高层次的、低层次的各式各样的学校、各式各样的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膨胀。
高校连年大幅度扩招,学校办学层次不断的丰富,使得高校就读人数与相应的办学条件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基本的教学资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日趋下降。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管理要面对不同的学习者,用应接不暇来形容教授知识者却也不为过。
尤其在一些刚升格的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为了提高效益,各种层次的教育齐头并进。
教师上午教中专,下午讲本科,晚上是成人,周日是函授。
同一名老师,教授不同的层次,甚至不同的课目,教师成了在为任务忙碌而不是为教育忙碌的万金油。
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
为了弥补教室不足,经常压缩课时,大班制授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没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机房等普通的设备,那教师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只能任思绪随意驰骋。
很多学生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这样的教学何言质量?然而这样的教学在今天的高校教育中却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2.“文凭”异化必然导致教育腐败
2003年中国某媒体进行的调查显示,教育腐败名列中国五大腐败之一。
2004~2005年广西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教育系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218件,涉案243人,涉案金额2371万元。
广东省原高教厅成教处副处长周之行以一个电大文凭卖6000元,竟然违法批准发放了16740个电大文凭,并靠卖文凭当上了百万富翁。
从2004年度审计报告中看出:18所高校违规收费8.68亿元。
陕西落马的7名厅级高校干部,最高受贿款高达62万。
而中小学生的择校也成为教育腐败的又一个催化剂。
一个又一个的腐败案例让我们看到作为知识传播的殿堂,已被利欲薰天的金钱铜臭味笼罩的让人窒息。
无怪乎胡星斗先生说:中国大学的媚俗、屈从权力与堕落已令大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
然时至今日,教育腐败的趋势竟未有收敛,呜乎哀哉!
作为教育部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内部出现的腐败现象,其影响是相当恶劣的。
当腐败的手伸向教育,它在社会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比其他领域的腐败更容易摧毁一个社会的良心和玷污社会的未来。
3.“文凭”异化导致假文凭泛滥
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
但在如何去界定和衡量人才的问题上,却是一味地强调文凭,唯文凭马首是瞻。
因此许多人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红本本”,作为“成长进步”或找工作的“通行证”,只求文凭不求水平。
而随着教育的产业化更准确的说是教育的商业化,使得高校“向钱看”盛行,出现如任意索取降分费、赞助费,兜售假文凭等等的教育腐败,完全违背了教育事业的目的,祸国殃民。
大学教育全面工具化和功利化,教育被异化为读文凭。
二者的一拍即合,其结果必然是弄虚作假。
然还有一大怪现象:即中国的很多假学历竟然大都是“硬通货”,无论拿到哪里去检验都是真的。
“假的真文凭”的流行,各大高等院校显然功不可没。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教育投资的回收期是长远的,但其影响是深远的。
知识在不断地快速更新,我们提倡的是终身教育,而不应只是那一纸退色的文凭。
我们需要的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而不只是一个有红本本的人。
4.“文凭”异化导致社会不公平
央视《焦点访谈》曾爆广州市劳教一所70人集体伪造文凭竞争上岗的丑闻。
央视报道中表示,“……尊重知识异化成了尊重文凭,文凭成了岗位竞聘的一道铁门槛,不论工作能力强弱、贡献大小,唯文凭是举。
导致人才优劣难分,鱼龙混杂。
多少自学成才者因一纸文凭被阻于职场门外,又有多少南郭先生因一纸伪文凭而登堂入室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