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

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

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夏永梅异化消费理论最早由70年代末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提出,其某些独到见解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异化消费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忽视了其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时期的滋生蔓延。

本文旨在通过对异化消费在中国的现状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危机的研究,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防止其演化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The Alienation Consumption Theory,which was first raised by the western Marxism of ecology school in late 1970s,gave people some valuable inspiration.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people misconsidered the alienation consumption as the outcome of capitalist system,and ignored its creation and evolution in our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status quo of alienation consumption in China and a series of social crisis originated from it,and revealed its forming reason and growing tendency.Its purpose is to provoke social attention and prevent the alienation consumption from evolving and becom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the future society.一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把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满足的手段,把消费当作人生的唯一乐趣的一种状态。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异化现象的日益明显。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对自己消费行为的认同不足、价值体系偏离以及对消费过程和结果的怀疑和不满,其成因及表现包罗万象。

一、成因1. 社会经济因素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导致了城市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分化。

工薪阶层与白领精英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少人因此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焦虑和不满,消费异化因此产生。

2. 文化心理因素传统的价值观、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对于现代消费者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传统价值观念浓厚的国家,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感到自我认同不足。

3. 媒体广告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广告对消费者的渗透程度更深。

媒体广告通过各种渠道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制,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品牌的过度追求和不切实际的欲望。

这种对营销行为过度投入的消费理念也加剧了消费者的消费异化现象。

二、表现1. 肤浅消费肤浅消费是一种表面化的消费行为,即消费者只在于购买产品或服务,却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价格的合理性。

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还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消费狂热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消费者对商品的狂热程度明显增加。

不少人会在购物时产生过多的购物欲望,过度消费并非为了满足需求或享受生活,而只是为了追逐虚无的快乐。

3. 蜂群效应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被社交网络对商品的推荐所影响,产生蜂群效应。

消费者往往会为了跟上潮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进行消费行为,而非基于自身的需求和理性。

4. 低质低价态度在消费异化现象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标准越来越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却越来越高。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不仅影响了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关系,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大学生消费观文献综述

大学生消费观文献综述

.山东工商学院题目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浅析学院公管管理学院专业劳动关系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李亚军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浅析一、引言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0美元上升至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悉,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1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6.2%和39.3%[1],人们的消费观由过去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及重积累倡节约的保守型消费着渐向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过渡。

从1998年大学教育体制改革至今,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由过去的340多万增长至今天的2468万。

当然,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大学生人数的增长,他们的消费环境由过去的校园内部单一消费着渐向校园内部消费、校园外部消费和网络消费等多种环境相互组合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消费内容由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主导的单一模式着渐向学习、生活、交际、文化娱乐等共同主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的消费来源由过去的家庭支持单一渠道着渐向以家庭支持为主,奖学金及助学金和勤工俭学以及自主创业为辅的多来源渠道发展。

同时由这些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日益严重,消费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严重,人际交往消费高昂,消费方式和成才目标相脱离等也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消费观念(Consumption Concept))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在现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学生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同伴压力、媒体宣传等,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消费行为逐渐变得特殊化和异化化。

本报告将就学生消费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学生消费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消费中的家庭背景因素。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希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一切,无论是教育还是消费品。

由此,学生消费呈现出一种奢侈化的趋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高档品牌产品、高端娱乐等。

然而,学生消费异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校园内的消费差距加剧,一些学生面临负担过重的压力。

其次,同伴压力也是学生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龄人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往往成为彼此之间互相比较、竞争的标志。

学生群体格局的形成使得一些学生为了迎合同伴,不得不进行高消费行为。

即使是在物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选择通过贷款、兼职等方式筹集资金。

这种情况下,学生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满足自身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同和排他性。

另外,媒体宣传的影响也是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商品的广告宣传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

学生作为广告宣传的主要目标受众之一,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商品信息冲击。

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往往让他们对于品牌产品产生盲目崇拜,视其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社会认同的强烈需求导致学生不断地进行高消费行为,形成了学生消费异化现象。

鉴于学生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消费。

其次,学校应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于消费的理性认识。

比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学生消费教育讲座,增强学生对于消费的辨别能力。

此外,媒体和广告商也需要对于学生群体在广告宣传中的特殊性进行深思和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负面消费行为的警示和引导。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当代中国的消费异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时,产生一种与自己真实需求或者价值观相矛盾的消费行为,导致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脱节和异化现象。

消费异化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成因和表现也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进行浅析。

一、经济方面的成因1. 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然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消费者在面临商品时的选择困难,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追求表面的炫耀而无法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从而导致消费异化。

2. 商品信息不对称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信息传递相对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广告宣传和媒体报道来了解商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商品的表面价值和功效,而忽略了商品的真实品质和实际效果。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被误导,产生一种与自己真实需求不符的消费行为,进而发生消费异化现象。

1. 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的时代,人们对消费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和生活态度。

消费文化的影响使得很多人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商品的外在价值和形式,而忽视了商品的内在品质和实际效果。

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时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出现了消费异化的现象。

2. 社会比较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比较心理,追求高档次、高品质的商品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比较心理使得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面子和炫耀,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价值,造成了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脱节和异化。

1. 社会竞争压力当代中国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消费主导,扩大内需成为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离不人文精神支撑和理想信念追求,人文精神和信念追求如同“普照的光”和“头顶的星空”。然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正在影响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的全面发展。无数事实表明,“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异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的人因过分的强调物质消费而陷入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进而导致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片面的将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然而,实际上,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更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使人们陷入了物欲的无限膨胀之中,最终酿成了看似“物质大爷”,实则“精神乞丐”的悲剧。如果人类的文化沦为物质的奴仆,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之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就理所当然的荡然无存了。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富人们用华丽的外表将自己“精心”的装扮,但却难以掩饰其内心心灵的空虚、精神动力的,中国社会中充斥着一种标榜性、奢侈性的炫耀性消费。消费不是为了真实的生存需要与尊严,而是为了个人内心欲望的满足,以此界定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进而构建区别于他人的虚假的炫耀性标志,以满足自身的虚荣与内心空虚,使消费能力成为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此,这种“个性”消费必然性的要通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得以展现,进而促进了奢侈品市场的急剧膨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由此可见,我国炫耀性消费存在的巨大“潜力”,而奢侈消费很自然的成为了部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首选。同样,浪费现象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除夕夜北京有上百万人外出聚餐,营业额达上亿元,但同时餐桌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依然很“丰盛”,这种浪费现象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饭店上演,到了春节等节假日则更加突出。这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罪恶,严重制约了消费主导转型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消费异化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合性电子服务平台增设农产品专用网络平台接口,为平泉县农产品网上零售搭建平台;其次,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的各配套体系,并针对平泉县农产品的具体特征,制定专门的电子商务管理办法、产品标准化规范及网上交易规则;最后,加强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融合,建设农产品专用配送中心和仓储物流基地,推动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针对食用菌蘑菇和新鲜山杏,建立鲜活农产品专用配送渠道,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平泉县农产品产业链的区域性比较强,未来应朝着整合整条产业链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靠近,即涵盖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模块的一体化模式,成为供应商、经销商、最终客户、物流服务商等众多价值链环节的整合者,不断提高运作效率,提升产业链价值。

五、结论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实际,我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未来需下大力气走中国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化道路。

品牌化发展、研发创新、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是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应依托地区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分阶段、分步骤推动农产品品牌、研发、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方面全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1]陈宁.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18.[2]张胜军,路征,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1(10).[3]龙东平.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的区位选择与提升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5.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消费活动是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自由活动。

通过消费活动个人不断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马克思否定消费的消极否定作用,申明消费对生产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看到了消费领域中的异化现象。

本文基于马克思对消费异化的研究,厘清中国社会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努力构建中国绿色消费话语体系。

一、消费异化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

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文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变革,但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变革的起点上,相反,他们在“进入”理论时还深刻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起点,就如他们后来揭示的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创造历史的条件一样,但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实践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这使得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从马克思“异化”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全文如下:异化消费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消费形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相悖离,它是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第二发展阶段下的人的否定。

消费行为由原本的需求消费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人们消费不是真正地为了满足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和工具。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在今后都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尤其在我国逐步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的过程中,异化消费形式作为前进中的绊脚石,必须将其摒弃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推动我国消费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从“异化”到“异化消费”“异化”一词最早可追溯到霍布斯的作品《利维坦》中,后来的黑格尔将异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但他将劳动看成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使他并未探寻出劳动的真正本质。

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并将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指出异化劳动是造成社会中的压迫及阶级斗争的根源,并系统阐述了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条件,使异化理论在发展上迈出了更为重要的一步。

“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异化研究文献综述一、理论概述:(一)消费异化提出的理论渊源一般认为,“消费异化”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思想,但马克思本人并未就消费异化做过专门论述,在他的著作中,对消费的讨论总是和资本主义生产联系在一起。

尽管如此,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一个是哲学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可以为我们进行消费异化的研究提供某种借鉴和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的“商品拜物教”,其实是“异化”的有一种形式,它使由人创造的价值以一种自然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商品拜物教”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拜物教”容易使人们错误地吧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的本质,错误地把市场、商品、消费、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人的需要被异化。

因而,在消费活动中,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来满足,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这就是异化的一种表现。

(二)消费异化的提出及主要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较早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

他们从人性的角度,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进入了富裕社会,当时人被异化的范围更广泛了,已经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

他们认为,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这一功能却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

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是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

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

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消费与认得存在展开研究,把消费的本性和功能发生异化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探讨消费异化后消费的意义和人的存在状态。

此外,其他一些学者的消费异化界定亦值得参考。

如生态学社会主义学者从人鱼自然角度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界定。

他们认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当作目的本身,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

这样,消费与人的真正需要背离了,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

正是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

还有一些学者把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在此基础上界定消费异化。

他们认为所谓消费异化,即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

二、国外研究现状(一)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消费异化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消费异化的长生与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的需要不仅有了量的增加,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基本型需要发展为享受型需要。

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大大这个目标,就必须:第一,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把现有的消费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以便制造心的需要;第三,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加快了生产的步伐,也加快了交换、消费的步伐。

而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由此形成。

非常明显,消费文化是根据商品生产的逻辑而不是人类全面发展的要求生产个人的需要。

在这种意义上,它已是一种“异化”的文化。

其次,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消费异化的产生。

按马克思的理解,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不仅使自然人化,也使人自然化。

现代社会,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虽然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人们在工作中是去了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成为了装配线上的一个固定零件,工作重复、单调和无思想,创造性、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第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日渐盛行对消费异化其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消费异化与异化的消费观念的传播与盛行有极大的关系。

为了夸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必须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就需要摈弃禁欲苦行的新教伦理,将追求无穷无尽享乐的奢侈观念作为夸大生产的精神动力。

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播功能发生了异化,其实事求是的基本功能越累月淡化,更多地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手段和传播消费文化的载体。

(二)消费异化的影响及危害消费异化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它造成了人们对物质的极端尊崇和全社会的奢靡浪费之风,导致了人的价值取向的错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对西方消费社会中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整聋发聩的批判。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人们陶醉于经济繁荣的景象之下,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追求时尚,许多人沉浸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之中,没有了对精神完善的追求和终极关怀。

人们被消费所操纵而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能力。

所以马尔库塞一阵见血地指出,发达工业文明的人们,是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向度的人,是地位提高了的消费物品奴隶。

在消费文化的浸淫下,许多人形成了新的“商品拜物教”,把毫无节制的消费、挥霍无度的物质享受和追求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美景。

由此而产生各种奢侈浪费的夸示性消费行为。

在让·鲍德里亚看来,夸示性消费已经构成了社会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他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得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流。

这种夸耀财富的消费习惯一旦风行,就会控制习俗,成为供人的体面标准,然后,就会成为下一股消费潮流的起点,使全社会的奢侈浪费之风愈来愈盛。

另外,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司空见惯的一次性消费、产品的过度包装等现象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地球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就在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极端繁荣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许多人却并不感到更加快乐,反而市场觉得空虚、烦恼、孤独和米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弗洛姆认为,同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西方社会虽然在物质上更加繁荣,但人却陷入了困境。

亚伯拉罕·马斯洛通过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满足与对金钱、物质的无端追求,不仅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而且是导致神经病症的重要原因。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消费异化引起的。

其观点可以慨括为两点:第一,消费异化直接导致生态危机;第二,以生态危机逐步取代经济危机。

三、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个人财产的存在。

这样,分工、交换和个人财产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从这个意義上将,目前我国存在异化现象出现的条件。

此外,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异化消费观念也随之而来,加上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固有的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越累月缺少约束力,而新的科学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整整形成。

由于以上多钟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領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石敦国认为,消费异化对经济领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异化消费是经济虚假繁荣。

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异化消费现象表面看来是在拉动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实质上却有可能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

对异化的消费来说,需求本身是虚假的。

虚假需求下的消费也是虚假的消费。

虚假的需求和虚假的消费的结果是经济的虚假繁荣,导致泡沫经济,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消费异化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贫富差距是消费异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使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陆海娟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指出,消费异化在消费领域中对消费主体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费异化剥夺了人的自由,消费主义将所有人都卷入“虚假需求”中,使人们陶醉于经济繁荣的景象下,沉浸在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之中,没有了对精神完善的追求。

人们永远都出于对消费的饥渴状态中,无止境地追求高消费,使消费从手段变成了目的。

在人们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中,使消费者有限性的胜利需求转化为了无限性的心理欲求。

这种“自由地消费”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恰恰是对人的自由的剥夺;另一方面,消费异化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异化的消费形式扭曲了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满足于物欲,没有了精神上的需求,消费者抛弃了本真的自我,最终陷入萎靡不振的精神痛苦之中,阻碍了它们的多样化的发展。

陶达从社会发展效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消费异化对社会资源利用造成极大浪费的影响和危害。

大量的过度消费和盲目性消费,使得商品并没有被真正有效消费,而是被用于炫耀。

因此而造成的浪费耗损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严重阻碍着社会的正常发展。

黄平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指出,异化消费是一种“符号化”消费。

消费行为“符号化”是指人们消费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于各种消费品一般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具体需求以外的某些符号表征。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服务和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符号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异化了消费品的基本功能,是消费行为的异化,但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扭曲,从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

吴梦指出了消费领域中的广告异化影响。

他认为现代的广告文化,在功能上它是一种促进销售的消费文化,因此,广告也被成为折射社会的一面“扭曲”的镜子。

广告策划者乐于引导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把非必需品转换为必需品、把非迫切要求转换为迫切要求、把需求度低的产品转换为需求度高的产品、把可替代性转换为不可替代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转换过程,巧妙地把自己的商业目的隐藏起来,从而唤醒消费者对产品的虚假需求,因此,广告宣传创作超出尺度就会对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

李慧敏從消費異化與認的全面發展間的拒斥和建構關係中指出,消費異化是一種特殊的客體主體化過程,它是物的依賴關係社會階段特有的消費形式。

消費的過程不僅沒有導致客體對主體的肯定,促使主體更好地生存發展,提高人的主體性,反過來客體支配主體、阻礙主體自身的生存發展,也就是消費客體導致主體本質力量的喪失和對主體的否定,消費成了同主體對立的、異己的力量。

四、研究简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消费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补偿”理论及“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消费异化的批判上,更多地从哲学的层面分析消费异化的形成基础,影响机理。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消费社会,消费异化出现较早,消费异化给这些国家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存在带来的影响也较早地呈现出来。

因此,这些国家对消费的研究,特别是对消费异化的研究要早于中国,在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深度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因此有很多值得参考的理论和观点。

我国对消费异化的影响研究,在研究的背景基础上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