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文献综述
年轻女性群体的汽车消费心理行为研究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年轻女性群体的汽车消费心理行为研究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1.女性自我概念本文对年轻女性汽车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时是基于女性自我概念来展开的,因此,本文也重点对女性自我概念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1.1女性自我概念结构自我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心理学原理中》,它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
詹姆斯强调自我概念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经验自我,另一个是纯粹自我。
经验自我有分为三种,它们分别为精神自我、社会自我和物质自我。
三者中,社会自我最高,组织自我次之,最后为精神自我。
结合Hassan等(2015)、孙颖(2013)、梁丽君(2016)等对女性自我概念的描述,本文认为女性自我概念的结构应该包括家庭自我、表现自我、情感自我、发展自我和心灵自我五部分。
(1)家庭自我自父系社会至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是她们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这样就导致了女性往往把家庭需要放在第一位,甚至是为了家庭需要牺牲个人需要和事业需要,所以在日常消费中,家庭消费就成了最重要的消费,女性的消费则显得无关紧要。
她们日常生活的重点是丈夫和孩子,自我常常被忽视。
(2)表现自我女性较与男性来说更爱美,她们爱欣赏美,更爱表现美。
她们表现美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外表,也可以通过被社会所接受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现在的年轻女孩大多数都喜欢时尚的东西,所以商家往往会提高各类时尚的物品供女性消费。
(3)情感自我相对于男性,女性的情感比较丰富,所以其情感的角色也是比较突出的,生活中很多形容情感的词语也与女性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比如“多情”这个词有时候甚至可以与“女性”一词划等号。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女性的情感比较丰富,情感的自我会使她在日常的消费中带走比较明显的感性特征。
(4)发展自我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进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女生让生活的关注点放在自我提升上,比如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培训、出国留学等等,这类提升自我的消费项目在其日常消费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消费者行为学文献综述

消费者行为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目前消费者行为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得出从总体上,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研究焦点逐步集中于消费者本身;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对象的延伸和转移,即对于新兴市场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模型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 对目标消费者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是营销活动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商学院里, 消费者行为学已成为重要的核心课程。
在营销实践中, 对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的深刻理解也已成为构建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
以中国市场为例, 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 例如, 雀巢、达能、可口可乐等公司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十分深刻, 在设计营销策略时, 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这不仅使它们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也使它们成为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品牌。
一、引言(一)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解释复杂的消费者行为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重心,有不尽相同的研究方法。
M.所罗门认为,消费者行为的不同学科研究展现出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群体环境)的视角。
J.C莫文认为,有3种切入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角度:基于消费决策的观点;基于消费体验的观点和基于影响消费行为的观点。
从文献分布量来看,“决策观点”的消费者行为学文献比重量大,后两种的比重和研究较少也较新,而其中第三种正是营销学所倾向和主张的1。
卢泰宏认为,消费者行为1《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卢泰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学可归纳为3种学科视角,即心理学背景角度、社会学背景角度和营销管理学背景角度,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营销管理学的角度。
M.所罗门将消费者行为学定义为:它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者处置产品、服务所涉及的过程2。
(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发展有些研究者给消费者行为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比如因特网采购和因特网帮助下的相关决策制定,还阐述了形成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者角色,他们带来了市场经济,这已经成为时下诸多出版社的热门主题之一。
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

Modern Marketing 现代市场营销, 2018, 8(4), 37-44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momhttps:///10.12677/mom.2018.84006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the Consumer’s Intention-Behaviour GapYu Yin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Received: Oct. 19th, 2018; accepted: Nov. 1st, 2018; published: Nov. 8th, 2018AbstractWith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consumer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onsumer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This leads to “speaking a set and making a set”, that i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willingness to consum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purchase behavior. This study combs the relevant results of the con-sumer’s “willing-behavior” gap research, explores the main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sorts out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latest re-search.KeywordsIntention, Actual Behavior, Gap, Reference Group消费者“意愿–行为”差距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殷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18年10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8日摘要随着可持续消费理念的形成和传播,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多关注消费伦理问题。
《消费者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300字

消费者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 国外研究综述1、消费者行为的含义消费者行为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20世纪60年代正式开始了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版本的定义,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丰富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Wood(1981)将狭义的消费者行为定义为人们为了得到需要的东西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括商品的选购、比较、购买以及使用和评价等活动。
Schiffman,Kanuk(1987)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是消费者在寻找、购买、使用以及评价与处理希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全部行为。
恩格尔(1996)将消费者行为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并且对该种消费品进行使用与处置,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及决定这些行动的决定过程。
各学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研究范式与判断角度不同。
2、消费者行为的特点Barry(1990)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并且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非理性以及不可预测性、可诱导性等特点,不能够简单的通过性别、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简单的说明。
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受到消费者个体差异的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偏好、需求和产品选择方式各有侧重;复杂性表现在消费者的同一种消费动机能够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同一种消费行为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消费动机。
但是,同一时期统一社会中的消费者,受到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消费行为上常常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点,例如消费者都希望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消费者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同一个消费者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消费行为;不可预测性表现在消费者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外,其他层面的需求均具有可替代性,即属于非刚性需求,因此消费行为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多边形,难以预测;可诱导性指消费者并不能够对自己的消费需求有客观、理性的认知,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营销措施来诱导消费者需求,刺激消费者行为。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的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的研究综述张磊(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B091105班南京210003)[摘要]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关系的研究,对于企业设计与执行顾客保留策略,降低顾客流失率具有意义。
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讨论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的内涵、两者间的关系,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弄清楚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与顾客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设计与执行顾客保留策略,从而降低顾客流失率。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在过去20多年时间内, 顾客满意一直是许多企业的战略要素。
20世纪80年代,追求较高的顾客满意度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目标。
90年代,人们已经广泛形成共识,即顾客满意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尽管顾客满意的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顾客满意对顾客保持的作用机制在市场营销实践领域却受到很少的关注,有关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仍然很缺乏。
在未来的研究中,顾客满意向顾客忠诚的转换机理将成为关系营销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1、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1.1顾客满意不同的学者对于顾客满意概念的界定基本是一致的。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亨利·阿塞尔也认为,当商品的实际消费效果达到消费者的预期时,就导致了满意,否则,则会导致顾客不满意。
Oliver 也曾经使用“比率模型”(ratio model) 来描述顾客满意感的产生,在这一模型中,顾客满意感的强弱取决于消费后感知实绩与消费前期望之间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顾客的期望得到了越高程度的满足,因此,顾客就越满意, 反之就越不满意。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顾客满意是一种期望(预期)与可感知效果比较的结果,它是一种顾客心理反应,而不是一种行为。
论文数据分析法开题报告(3篇)

第1篇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海量数据,成为企业和研究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消费者行为分析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方法,并分析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1. 消费者行为分析研究现状近年来,消费者行为分析已成为市场营销领域的研究热点。
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Kotler和Armstrong (2010)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提出,消费者行为分析应从需求、动机、购买过程、使用与满足、影响五个方面展开。
2. 大数据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将大数据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分析。
例如,Brynjolfsson和Smith(2013)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3.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消费者行为分析对于营销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Kumar等(2016)在《市场营销学杂志》中提出,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企业可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调整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从需求、动机、购买过程、使用与满足、影响等方面构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2)大数据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探讨大数据技术如何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分析,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
(3)消费者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对营销策略的影响,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2.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消费者行为分析、大数据技术和营销策略的研究现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分析其消费者行为分析方法和营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学教学资料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一)[编辑:陆卫平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83 更新时间:2006-7-1 文章录入:oson2000 ]编者按:整个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由06春博士高杰友情支持,再次感<谢高杰>博士的支持,我想对于消费者行为起源以及演进到目前的研究方向,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连续文章,这有助于您了解整个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和各个方向的轮廓。
由于最早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并不是营销学者,而是经济学家,所以,这里是从“与营销有关”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开始溯源的。
“与营销有关”的提法取自于《消费者行为》(R·W·劳森(R.W. Lawson))。
对于“与营销有关”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来解释:所谓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指“研究个人、集团和组织究竟怎样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置商品、服务创意或经验,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营销管理》第10版)。
关于是谁最早开始关注消费者以及消费者行为,据考证,T.维伯伦1899年就有研究消费心理的个别论著(见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前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开始兴起并引起营销学者的普遍关注是在20世纪50年代,而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John C. Owen and M. S. Minor, Consumer Beh avior: A Framework. 4TH ed.)。
现有的资料普遍认为是在营销理论研究中开始运用“消费者导向的研究方法”开始的。
在郭国庆所著的《市场营销理论》一书中(第94页)有这样的阐述:“首先打破陈规,放弃传统模式,编写出与众不同的教材的人是查尔斯•菲利普斯,他的《市场营销学》于1938年出版。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消费者为导向,加进了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大多数作者对消费者表示关注,而菲利普斯不只是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影响消费者的条件感兴趣,对于指导消费者明智购买、节约消费等问题,也倾注了一定的心血。
大学生消费观文献综述

.山东工商学院题目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浅析学院公管管理学院专业劳动关系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李亚军当代大学生消费观浅析一、引言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第10位上升到第2位。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0美元上升至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向全面小康迈进。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悉,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1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6.2%和39.3%[1],人们的消费观由过去自然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及重积累倡节约的保守型消费着渐向以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过渡。
从1998年大学教育体制改革至今,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由过去的340多万增长至今天的2468万。
当然,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大学生人数的增长,他们的消费环境由过去的校园内部单一消费着渐向校园内部消费、校园外部消费和网络消费等多种环境相互组合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消费内容由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主导的单一模式着渐向学习、生活、交际、文化娱乐等共同主导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他们的消费来源由过去的家庭支持单一渠道着渐向以家庭支持为主,奖学金及助学金和勤工俭学以及自主创业为辅的多来源渠道发展。
同时由这些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攀比消费和盲目消费日益严重,消费中的享乐主义倾向严重,人际交往消费高昂,消费方式和成才目标相脱离等也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消费观念(Consumption Concept))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行为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目前消费者行为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得出从总体上,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研究焦点逐步集中于消费者本身;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对象的延伸和转移,即对于新兴市场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模型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 对目标消费者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是营销活动的基础。
西方国家的商学院里, 消费者行为学已成为重要的核心课程。
在营销实践中, 对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的深刻理解也已成为构建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
以中国市场为例, 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 例如, 雀巢、达能、可口可乐等公司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十分深刻, 在设计营销策略时, 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这不仅使它们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也使它们成为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品牌。
一、引言(一)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解释复杂的消费者行为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重心,有不尽相同的研究方法。
M.所罗门认为,消费者行为的不同学科研究展现出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群体环境)的视角。
J.C莫文认为,有3种切入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角度:基于消费决策的观点;基于消费体验的观点和基于影响消费行为的观点。
从文献分布量来看,“决策观点”的消费者行为学文献比重量大,后两种的比重和研究较少也较新,而其中第三种正是营销学所倾向和主张的1。
卢泰宏认为,消费者行为1《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卢泰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学可归纳为3种学科视角,即心理学背景角度、社会学背景角度和营销管理学背景角度,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应侧重于营销管理学的角度。
M.所罗门将消费者行为学定义为:它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者处置产品、服务所涉及的过程2。
(二)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发展有些研究者给消费者行为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比如因特网采购和因特网帮助下的相关决策制定,还阐述了形成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者角色,他们带来了市场经济,这已经成为时下诸多出版社的热门主题之一。
现在,还有很多与消费者行为有关的新兴领域,包括消费者行为的遗传或基因决定因素,美国政府斥资30多亿美元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类或其他科学研究很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研究不断发展演变。
二、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国外学者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理论大致分为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消费者需求、动机与价值理论;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消费者信息处理及决策理论以及终端购物行为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1.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两因素、三因素以及四层面理论。
两因素理论将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存在于消费者内部,一类存在于消费者外部。
两因素理论有不同的表述,有称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或称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三因素论则将“营销”视为影响消费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单独分离出来从三方面(内在、环境和营销)分析消费者行为受到的全面影响。
四层面理论由P.科特勒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
2.消费者行为总体解释模型,包括:消费者行为综合模型(CTM)、消费者行为黑箱模型、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DP)和消费者信息处2《消费者行为学》(美)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杨晓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理模型(CIP)。
其中,消费者行为综合模型由霍金斯模型、阿塞尔模型、所罗门模型以及彼得模型构成。
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分为5阶段、7阶段、一般模型。
3.消费文化的生成和扩散方面分别有滴渗理论和向上渗透理论。
在时尚系统的推进中,关于创新如何转为时尚流行,有两种理论解释。
第1种理论由C西梅尔1904年首次提出,称为“向下滴渗理论”(trickle-down theory),是解释时尚的最有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该理论声称,主导性风格起源于社会中的居高阶层,并滴漏渗透到低的阶层。
有两种冲突的力量推动时尚变化。
当从属阶层试图开始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时,他们会尽力采用高于自己阶层地位的象征。
而高阶层的反应总是采纳更新的时尚,面对下层阶级的模仿意图,以确保自己在“阶梯”上不被模仿。
该理论对应的模式常被称为“法国宫廷模式”。
第2种理论相反,认为创新来源于社会下层,发源于街头创意,称为“向上渗透理论”(trickle-up theory)。
最典型的是,生活中的革新往往来自在主导性文化中缺乏声望的基层无名之辈(如黑人摇滚、乡村音乐、牛仔裤、嬉皮、各种“酷”、KUS0、刀郎等)。
时尚的推动力在于下层或低层既贴近大众的感受?又并不怎么在意保持现状,因此能够自由地创新和冒险。
恰如当代音乐市场上大众歌星取代专业歌星的现象,由此认为,精英时尚(elite fashion)很大程度上己被大众时尚(mass fashion)所替代。
该理论对应的模式常被称为“意大利模式”。
(二)消费者需求、动机与价值理论1.动机的理论分别有:本能论、驱力理论、诱因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本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麦独孤,他们都对本能进行了分类并列出了本能的细目单,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归结为几种或几十种本能形式。
这种区分往往存在循环定义的缺陷,如看到人类具有爱心,就把它归结为慈爱的本能等,然后再用这种本能概念(慈爱本能)去解释人类的这种行为。
驱力理论是如果人处于一种需要状态,就有一种紧张的状态驱使消费者试图减轻或消灭这种需要。
人们认为减轻紧张状态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机制。
消费者当前的状态和理想的状态目标(goal)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造成某种紧张的状态,紧张的轻重程度决定了消费者缓解紧张的迫切程度,这就激发起一种驱力(drive),推动或驱使其为寻求能满足需要的东西而采取行动。
诱因理论又称为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该理论认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诱因的期望牵引,而不是受内在因素推动的。
2.关于消费者需求分类有后天习得理论一些心理学家将需要区分为:原始需要(primary needs/innate needs)和后天(习得)性需要(secondary needs/acquired needs)。
习得性需要不同于生理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环境中学习而得,包括心理需要,如权利需要、交往需要、亲和需要、合群需要、独特性需要;功利需要,如成就需要、地位需要:享乐需要,如奢侈需要、旅游需要。
3.关于消费者价值有消费价值模型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用来解释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原因的模型,与其他复杂的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组成部分较少,并且强调——系列特殊的测量方法,以确保在测试和应用模型中必要输入的变量。
因此,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与理解和细分市场相关。
该模型着重于评估与消费相关的价值以解释为什么买或不买某一特定的产品,为什么选中某种类型的产品而不是其他类型,为什么选择某一品牌而不是其他品牌。
Sheth-Newman-Gross消费价值模型列出了5种核心的消费价值,即: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和条件价值。
(三)自我概念和生活形态理论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20世纪80年代,M.J.Sirgy提出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该理论认为包含形象意义的产品通常会激发包含同样形象的自我概念,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或门我形象一致是影响购买动机的重要因素,自我形象/产品形象一致理论奠定厂消费者研究中自我概念理论的应用基础。
自我形象一致模型(self—image congruence models)认为当产品的属性与自我的某些方面相符合的时候就会被选择。
这些模型假定了一个产品属性和消费者白我形象间的认知匹配过程。
(四)消费者信息处理及决策理论1.类别购买决策理论:FCB方格原理2.消费者态度理论:态度ABC要素模型、多属性态度模型、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理论(五)终端购物行为理论1.终端购物行为的基本模型2.关于购物情境与冲动性购买行为有商场氛围影响模型3.关于购后行为有购后过程模型三、国内外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就研究层次而言,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
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目前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所进行调查,多数也属于生活方式调查,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入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根据四个维度的表现,消费者被从总体上分为若干类型;其中,美国SRI 国际公司开发的VALS2就是一个著名的生活方式测量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的有用性也受到诠释主义的质疑,研究发现,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区分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如此,这种方法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应用也很少。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多属于解释性研究(interpretive research)。
对于营销者而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容易直接观察,因此,在营销者眼里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指消费者在广告认知、信息沟通、购买决策等方面表现出的消费行为。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中国消费者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20 世纪90年代起,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学者,他们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包括对中国消费者研究方法的研究等(杨中芳, 1997)。
这些学者中,对大陆、香港及台湾三个地区消费者的比较研究更为关注,此外,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其核心是摆脱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套路,寻求适合于中国消费者社会和文化心理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消费者特有的行为模式。
在国内,卢泰宏教授从1999 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
目前,已有三位博士毕业生,他们分别就中国青年一代生活方式、消费者气质行为模式、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等方面进入了深入研究;同时,分别于2001 年和2002年出版了《营销在中国》和《营销在中国II》。
这两本书不仅在国内销售上万册,在台湾和日本也深受欢迎。
这表明,对于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而言,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信息。
可见,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刚刚起步,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