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湿疹 转载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湿疹

中医辨证治湿疹

中医辨证治湿疹湿疹治疗时,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

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

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阻脾胃;脉沉细则为血虚等等。

(1)湿热: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萆??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丹皮15g,银花30g,连翘15g,苦参10g,苍术10g,萆??10g,黄柏10g,茵陈10g,生甘草6g。

热盛加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毒热盛时加大青叶30g;大便燥结加生大黄10g(后下)。

(2)血热: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佐以利湿。

方药:鲜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30g,黄连6g,山栀子10g,地肤子10g,茜草15g,苦参10g,海桐皮15g,生甘草10g,车前草1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阻: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山药15g,生苡仁30g,车前草1Og,泽泻15g,徐长卿30g,陈皮10g,茵陈10g,生甘草6g。

胃纳不香者加藿香、佩兰;渗出多时加萆薢、苦参;有热象苔黄者去苍术加黄柏、滑石。

(4)血燥: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养血疏风,除湿润燥。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一般将湿疹归类为非感染性皮炎,常采用抗过敏药物、外用激素等进行治疗。

然而,中医学认为湿疹与人体气血的失调有关,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析湿疹的病机、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湿疹。

一、湿疹的病机中医将湿疹归类为湿疹、湿病或湿热病,认为其病机主要有湿邪侵入、脾胃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不畅三个方面。

1. 湿邪侵入湿邪是指环境中的湿气侵入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

湿邪容易困滞在体表,引起湿热内蕴,导致湿疹的发生。

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生活,或长时间穿着湿气重的衣物,更容易导致湿邪侵入。

2.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脾胃的健康对全身的调节作用。

脾胃失调,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湿邪内生,湿热蕴结于体,久而不消,最终形成湿疹。

脾胃失调的常见原因有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情志不畅等。

3.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生命基本物质。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容易引发湿疹。

中医认为,湿疹常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相关。

二、湿疹的病因湿疹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内因和外因。

1. 内因内因主要指体质的不足,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例如,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不佳等,都会增加湿疹的发生风险。

2. 外因外因包括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

例如,潮湿环境、生冷食物、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都可导致湿疹的发生。

三、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差异,采用相应的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1. 辨证中医治疗湿疹首先要进行辨证,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

湿疹的辨证分为寒湿型、热湿型、湿热型、血热型等,每种辨证类型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

2. 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施治。

一般情况下,中医施治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下面通过一个个案分析来探讨中医如何辨证论治湿疹。

患者XX,女,40岁,主因皮肤患湿疹多年,反复发作,经西医治
疗效果不佳,于某月某日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观察,患者主诉皮
肤患处干燥瘙痒,搔抓后出现红肿丘疹,边缘模糊,伴随有大量清水
疱疹,局部渗液,且感觉疼痛灼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根据中医理论,湿疹主要是由于气血失调、体内湿热郁结所致。


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脉特点,辨证为湿热瘀滞型湿疹。

因此,针对
该辨证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湿的中药疗法。

方剂选用黄连解毒汤
加减,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主方。

同时,配合适量的祛风止痒的
中药,如柴胡滤泻汤,以舒肝解郁,疏风清热。

疗程为连服7剂。

其次,结合针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合谷、四白、曲池、太冲等穴
位进行配伍针刺,辅以拔罐疗法以加强结果。

每周进行一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

再者,配合中药外敷和艾灸疗法。

选用金银花、连翘、白蒺藜等中
药研磨外敷患处,每日两次,连续3周。

同时,在主穴周围进行艾灸,以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患者XX在中医辨证论治下,湿疹得到有效控制,皮肤
症状明显好转,病情稳定。

通过本次个案分析,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
疹中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希望广大患者对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共同护理皮肤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丰富且独特。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湿疹被归类为“湿疹病”,其发病原因与体内湿邪的侵袭以及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对湿疹的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中药调理和治疗。

下面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辨证分型中医对湿疹的辨证主要分为湿热型、湿寒型、血热型和血虚湿盛型等四个类型。

湿热型湿疹多见于湿热内蕴,肺热郁病;湿寒型湿疹多见于体寒湿困,脾胃功能低下;血热型湿疹多见于热毒内结,血分郁滞;血虚湿盛型湿疹多见于气血不足,湿邪蕴结。

对于不同的湿疹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湿热型湿疹的辨证论治湿热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湿热、红肿、瘙痒、溃疡等症状。

治疗时,应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有地黄、黄连、知母、黄柏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利湿燥湿的作用来治疗湿热型湿疹。

三、湿寒型湿疹的辨证论治湿寒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湿冷、肿胀、疼痛、痒冻等症状。

治疗时,应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附子、干姜、白芍、白术等,可以通过温阳散寒、祛湿化痰的作用来治疗湿寒型湿疹。

四、血热型湿疹的辨证论治血热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糜烂、渗液、痒疹等症状。

治疗时,应清热凉血,解毒燥湿。

常用的中药有紫草、连翘、蒲公英、泽泻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来治疗血热型湿疹。

五、血虚湿盛型湿疹的辨证论治血虚湿盛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潮湿、糜烂、粘腻等症状。

治疗时,应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作用来治疗血虚湿盛型湿疹。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在于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适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疏风清热、温阳祛寒、清热凉血、健脾祛湿的目的。

此外,中医治疗湿疹还注重饮食调理,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促进湿邪的排出和体内津液的补充。

中医治疗湿疹案例

中医治疗湿疹案例

中医治疗湿疹案例:
患者张先生,年过不惑,长期在户外工作。

由于皮肤经常暴露在阳光和湿气中,他的湿疹问题反复发作,苦不堪言。

在尝试了西医的各种治疗方法之后,张先生决定寻求中医的帮助。

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之后,中医诊断张先生的湿疹为湿疮,认为其病因与湿、热有关。

因此,治疗方法应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为主。

于是,医生为他制定了口服中药汤剂、外敷中药药膏的综合治疗方案。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张先生积极配合,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他按时服药,定期回诊复查,同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湿疹症状逐渐减轻,最终完全治愈。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口服中药和外敷药膏之外,还包括针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这些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功效,针对不同类型的湿疹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同时,中医强调“治未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预防湿疹的复发。

只有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湿疹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效果。

中医以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内在环境,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红肿、瘙痒及慢性复发。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个案分析是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的关键。

个案分析一:女性,30岁,湿疹持续复发患者主诉:患者自15岁起,身体多处出现红肿、瘙痒的皮疹,病情时好时坏,使用外用药物无法根治。

最近一次复发时间为两个月前,症状较以往更加严重,出现红肿、渗液、糜烂等症状,伴有瘙痒和失眠。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反复发作,病情与机体湿邪有关。

由于湿邪内盛,郁而化热,热盛则血行不畅,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

瘙痒和失眠则是湿热郁盛,内外互结的表现。

辩证施治:首先,应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可选用中药方剂荆防败毒散,并加入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同时,配合采用外用药物如中草药湿毒祛痰膏等,减轻红肿渗液的症状。

个案分析二:男性,45岁,湿疹症状较重患者主诉:患者自20岁起湿疹发作,经过多次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患者皮肤干燥,出现红肿、灼热、剧痒等症状,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症状较重且经过多次治疗无效,与其体内湿邪与风邪相结合有关。

湿邪内阻,郁而化热,导致皮肤的红肿、灼热症状加剧。

加之风邪妨碍皮肤的腠理通畅,脱屑不畅,形成环形红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辩证施治:应疏风利湿,清热解毒。

可选用中药方剂败毒散,并加入川芎、地黄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同时,外用药物宣肺解毒贴膏等,改善湿疹的红肿、灼热等症状。

个案分析三:女性,50岁,湿疹伴有皮肤干燥患者主诉:患者自40岁开始出现湿疹症状,皮肤呈现红肿、糜烂,晚上瘙痒加重。

同时皮肤异常干燥,脱屑明显,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伴有皮肤干燥,与其体内津液亏虚有关。

津液亏虚,则湿邪内外易侵袭,导致湿疹症状的加重。

同时,津液不足,皮肤干燥,脱屑明显,加重了瘙痒的程度。

辩证施治:应益气养阴,滋润肌肤。

可选用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并加入天花粉、白芍等滋阴养肤的药物。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湿疹除了应用外用药物或内服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之外,中医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在缓解局部症状同时曾起病因入手针对性治疗,并且在短期内可逐渐恢复,安全性较高,不会遗留任何副作用问题。

那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有哪些?1、热毒型湿疹该类型湿疹发病较急,病程较短。

在发病早期皮肤以局部潮红、轻度肿胀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深入,丘疱疹可逐渐发生破溃而相互融合,但有渗液,抓破后痛感强烈。

主要是由于外邪袭表、湿性粘滞集聚于肌理,导致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去水利湿为主。

常用中成药物为:牛黄解毒片、黄连解毒汤、银翘散。

2、湿热型湿疹该类型湿疹发病比较缓慢,局部皮损为丘疹、丘疱疹,且伴有轻度瘙痒性症状,过度抓挠会引起丘疹破裂而糜烂。

其发病诱因多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影响气血运行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为主。

常用药物为:四妙丸、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3、血燥型湿疹该类型是诊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且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局部皮损干燥、脱屑、粗糙而皲裂,皮损主要呈对称样分布。

一发病诱因与患者精神因素有关,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致使心火炽盛、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引起发病。

中医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

适应中药为:凉血地黄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4、湿阻型湿疹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绵延不愈,局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明显瘙痒症状。

该种类型湿疹发病主要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不洁等诱因所致。

中医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除湿祛风为原则。

适用中药为:补中益气汤、藿朴夏苓汤、胃苓汤。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疹的常见症状、中医辨证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湿疹的常见症状湿疹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皮肤瘙痒:湿疹患者常有皮肤瘙痒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会引起晚上无法入睡。

2.皮肤红肿:湿疹病灶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渗液、结痂等症状。

3.皮肤干燥:湿疹发作时,皮肤往往会变得干燥,容易破裂出血。

4.皮肤硬化:长期患有湿疹的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变得硬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二、中医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方面。

2.1 辨证中医辨证湿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湿疹的发病部位:湿疹的发病部位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发病部位反映了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例如面部湿疹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手足湿疹可能与气血失调有关等。

2.皮肤症状:中医辨证还需要观察湿疹病灶的皮肤症状。

例如,湿热型湿疹病灶皮肤湿热红肿且有渗液,寒湿型湿疹病灶皮肤冷凉发白等。

3.患者体质:中医认为,湿疹患者体质的强弱也会影响辨证施治的选择。

例如,阳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补阳气,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滋阴养血等。

2.2 施治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可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湿热型湿疹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寒湿型湿疹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等。

同时,中药外用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草药泡澡等。

2.针灸:针灸疗法在湿疹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中脘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等,缓解湿疹症状。

3.艾灸:艾灸疗法是利用艾草进行热熏烤,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神阙、太溪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湿疹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湿疹可采取以下常见方案:1.清热解毒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湿疹(转载)湿疹重在辨别湿热浸淫、脾胃湿蕴与血虚风燥。

以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比,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多为湿热浸淫证;以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差,神疲,腹胀便溏,多为脾虚湿蕴证;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者,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多为血虚风燥证。

湿疹治疗应根据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由于湿疹患者始终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痒,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适当的加用止痒的药物。

1.湿热浸淫证湿疹湿疹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泻肝汤组成与用法】龙胆草(酒炒)6g,黄芩9g,栀子(酒炒)9g,泽泻9g,木通6g,当归(酒炒)3g,生地黄(酒炒)6g,柴胡6g,生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龙胆泻肝汤功能主治】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湿疹、带状疱疹、足癣等属湿热浸淫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应用】皮疹发于上部者,加桑叶、菊花、蝉蜕;湿疹发生于中部者,加重龙胆草、黄芩用量;发于下部者,加萆薢、车前子;伴有青筋暴露着,加泽兰、牛膝。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足三里、曲池;2、长强。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药液:第一组穴用维生素B12毫克)注射液;第二组穴用非那根毫克)加维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于阴囊湿疹。

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

第一组穴每穴注射入药液1毫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二组穴,将药液全部注入长强穴,3日1次,2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述第一组穴治疗50例顽固性湿疹,结果显效以上占84%,总有效率达96%;第二组穴治疗顽固性阴囊湿疹35例,结果治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

中医治疗湿疹之体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湿疹点。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先找寻湿疹点,令湿疹患者背向光亮处,在背部仔细寻找出低于皮肤,灰色发亮,针头大,散在的小点,此即湿疹点。

找到后,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肤,右手持一寸长的毫针,直刺该点,进针七、八分,小儿可浅刺,进针后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针不留针,每次可针10~15个湿疹点。

每日或隔日1次。

另可配合服用维生素C200毫克,异丙嗪5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小儿酌减),每日3次。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达%。

中医治疗湿疹之穴位注射之二(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曲池、足三里、肺俞、三阴交、血海;2、箕门。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第1组穴用于治疗全身性湿疹,每次选2穴,交替按顺序轮用。

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拘橼酸钠注射液毫升,再抽患者自身静脉血液6毫升,立即摇匀,得气后注入所选穴位。

每周1次为一疗程。

第2组穴用治阴囊湿疹,双箕门穴交替选用,以当归注射液于得气后注入,注毕艾灸15分钟。

每日1~2次,20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全身性湿疹46例,痊愈4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6];阴囊湿疹42例,有效2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

中医治疗湿疹之电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同)。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以酒精消毒皮损区后,毫针由皮损边缘刺入皮下组织,针的方向与皮面平行,针刺数目按每块皮损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

然后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频率20次/分,强度可逐渐增大,至病人感觉适度为止。

每次电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疗慢性湿疹26例(内包括神经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5]。

中医治疗湿疹之耳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分2组。

1、肺;2、对耳轮(耳廓区域)。

配穴:神门、内分泌、交感。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第1组穴和配穴用毫针刺法,每次取1~3穴。

先将浸湿3%硫酸锌的衬垫紧贴于皮上,依次接电极板,盖以塑料布并用胶布固定。

术者将毫针刺入耳穴,接通直流电针仪,负极接耳针,正极接极板;治疗15分钟后,交换极性,再治疗5分钟,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第2组用刺血法,双侧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对耳轮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钢笔式紧握针(或三棱针)针柄,按对耳轮弧形切线的垂直方向,用针头于对耳轮轻轻划割,长度小于5毫米,划痕间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盖创面,约3~4小时后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脱落。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以第1组治65例,痊愈4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8];第2组治疗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达100%。

中医治疗湿疹之刺血(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肺俞、委阳。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令湿疹患者取俯卧位,暴露后背上部和双腿。

先以三棱针点剌肺俞,然后挤压穴区出血,即在其上拔罐。

之后,再点剌委阳出血加罐。

每穴留罐10~15分钟。

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手部顽固性湿疹38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湿疹之皮肤针(一)中医治疗湿疹之取穴主穴:大椎、膀胱经线(大杼至白环俞段)。

配穴:血海、风市、阿是穴。

(二)中医治疗湿疹之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应加阿是穴。

令患者取俯卧位或端坐位,以皮肤针自上而下弹剌,重点为背腰段,叩剌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

穴区可在直径1cmm内反复叩剌至潮红。

阿是穴可从外向内围剌,法同上。

每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

(三)中医治疗湿疹之疗效评价共治40例湿疹,临床痊愈2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湿疹之食疗(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绿豆海带粥:绿豆30克,水发海带50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

水煮绿豆、糯米成粥,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湿疹中药方-胃经积热【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湿疹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湿疹外洗法】用艾叶一把,加鸽粪一把熬水,温洗秃疮后,再用温水淋洗一次,拭干。

【湿疹按语】湿疹由于胃经积热,化风生虫所致。

故方中以荆芥、防风透散风热于外;大黄荡涤胃热于下;连翘、百部、白藓皮泄热杀虫;当归养血祛风。

【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湿疹中药方-脾虚化热【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湿疹治法】养血清热,祛风除湿【湿疹方药】归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黄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乌9克,胡麻仁5克,黄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参6克,蝉蜕3克,红花3克,蛇蜕3克【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忌辛辣腥发之物【湿疹按语】此型湿疹,以四肢为多,四肢为诸阳之本,脾主四末,并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湿,湿聚生热,热则生风,风湿博结,发于皮肤,四肢尤甚,所以治以养血,清热、祛风、除湿之法。

湿疹中药方-血热外感【湿疹症状】周身疹点细小坚硬为粟,质白根红,瘙痒异常,抓破则有黄色水液浸淫蔓延,痒极则肤红发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湿疹治法】疏风祛湿,败毒泻火【湿疹方药】金银花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藓皮15克,野菊花10克,炒黄柏10克,炒黄苓10克,干生地10克,连翘10克,蝉蜕10克,荆芥3克【用法】浓煎,分三次服。

三剂为一个疗程。

疮愈后则停服,未痊愈可续服三剂。

如经数月或一年后再发时,可照方再服【湿疹按语】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热败毒而消肿;生地、黄苓、黄柏、连翘清热凉血泻火,并能燥湿;土茯苓、白藓皮祛风除湿;蝉蜕、荆芥疏风散热。

湿疹中药方-风湿蕴毒【湿疹症状】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脱屑,皮纹增宽加深,色素沉着、苔藓样明显,瘙痒无度,色薄白苔少,脉细数。

【湿疹治法】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湿疹方药】全虫方全虫(打)6克,皂刺12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灵仙12克,黄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军15克【用法】久煎,一日一剂,每两服。

忌食辛辣【湿疹按语】方中全虫性辛、甘、平。

有毒。

入肝经,走而不守,能息内外表里之风;皂刺幸散温通,功能消肿托毒,治风杀虫;猪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肠之气,涤清胃肠积滞,消风止痒散毒。

盖“热”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湿毒,非攻发内托幸扬不得消散,而全虫、皂刺、猪牙皂角三者为伍,既能熄风止痒,又能托毒攻伐,对于顽固蕴久深在之湿毒作痒,用之最为相宜。

白藓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热散风,燥湿止痒,协同苦参以助全虫祛除表浅外风蕴湿而止痒;刺蒺藜辛苦温,祛风“治诸粉病疡”、“身体风痒”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刺蒺藜协同祛风除湿通络的威灵仙,能够辅佐全虫祛除深在之风毒蕴湿而治顽固性的瘙痒。

另外脾胃气滞则蕴湿,湿蕴日久则生毒,顽湿聚毒,客于皮肤则瘙痒无度,故方中佐以炒枳壳、黄柏、炒槐花,旨在行气清肠胃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根源,标本兼顾,寓意较深。

川军能活血破瘀,少用则泻下,多用反而厚肠胃,与诸药相配合,不但止痒功效增强,而且可以促进肥厚皮损的消退。

湿热型湿疹:【湿疹证见】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

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湿疹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湿疹方药】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