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作业19发达的古代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效作业 ( 十九 )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30 分钟满分:60 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 小题,每题 4 分,共32 分)1.(2019 ·包头市高三统考)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时节,量地力,则使劲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的结论。
这反应了古代农业拥有()A.和睦一致的生态观 B .就地取材的生产观C.谋事在人的世界观 D .精耕细作的发展观分析资料的含义是不违农时,掌握土壤条件,则会使农业生产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应选 A;资料也重申因时制宜,因此 B项表述不全面,清除;资料突出要尊敬自然规律,清除 C 项;资料没关精耕细作,清除 D 项。
答案A2.(2019 ·合肥高三质检) 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特别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也与田户保持劳动力不缺少的需求有相互相证的合理性。
该资料能够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B.劳动力的缺少是限制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保持了古代中国乡村的次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业劳动力的增添分析此题观察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以为伦理观点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儿女能够知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因此选择 A 项; B 项错误,题干中主要表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表现限制小农经济发展的要素; C 项错误,题干未表现伦理同乡村次序的关系; D 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添促使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点睛此题要从题意中剖析出在观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3.(2019 ·湛江高三模拟)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当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肯或不可以亲自服役者,可出必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取代;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新人教版

课时规范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18四川成都第一次诊断检测,2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
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开始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
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12月联考,2)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
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第二次联考,3)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江淮地区农业发展,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故A 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 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 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礼器.农具.食具.货币解析: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项正确;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项错误。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解析:选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
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项;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两项。
.《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项错误。
.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解析:选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农具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规范练19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2020河南濮阳入学测试)“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
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2.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3.(2021山东大联考第一次质量监测)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4.(2020广东一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
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 )5.(2021安徽合肥调研)《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
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6.(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曹魏时期的马钧居住在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溉之”,马钧制作工具,可用脚踏或者手摇,既可以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该工具为( )B.耧车7.(2020四川乐山三模)陆游《渭南文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
”上述现象( )贩运业繁荣8.(2020福建泉州一模)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这一变化( )9.据学者考证,陕西岐山出土的青铜器(卫盉、卫鼎)铭文中分别记载了周共王时贵族裘卫向邦君厉买田和与矩伯进行土地交易并通过在场的执政官界定土地四至的史实。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9 考点19《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考点复习试题及答案专题9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9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远古农业的产生B.古代中国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农时观念出现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4.下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壁画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反映了当时()A.战争对农业的破坏B.农业耕作的场景C.家庭手工业的兴盛D.庄园经济的发展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6.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宋人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
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7.南宋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高三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三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依据所学可知,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题干材料中铁农具的大量应用反映了这一现象。
故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进步2.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可知元代妇女从田中采摘棉花,织成布,给孩子做衣服,体现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C项符合题意;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B中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3.有史书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材料“风帆数扇,俟风转车”和“去泽水,以便栽种”可知此农具使用风力,用于排涝,是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工具的改进4.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由于土地兼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只好向地主租种土地,并交纳一定的地租,该图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答案选B。
高考历史考点专练: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专练: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曲辕犁的推广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高转筒车的出现【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A 正确;B是唐朝时期出现,排除;C是在魏晋出现,排除;D是唐朝出现,排除.故选A.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2.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看出,政府对宰杀耕牛的严厉处罚,是因为耕牛作为小农经济生产条件下的重要畜力,是保障生产的重要条件,保护耕牛体现的是保护小农经济,因此是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表现,故A项是表面现象,C项才是真正的反映.故排除A,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奖励“战”的内容,故排除B;材料中也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的内容,故排除D.故选C.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的小农经济和耕作方式的演进.认识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主要经济模式,对封建统治有重要影响.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认识对封建统治的影响.3.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农用动力”,即主要是指牛代替了人力,属于这一范畴的是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铁器、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等不是指农用动力的含义,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考查牛耕的使用及其意义.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关键信息“农用动力”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史实的识记和掌握.5.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 确立土地私有制B. 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 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给无地流民一定土地耕种,保证了小农户的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 B;均田制下,分给农民的土地大部分要收回国家,因此基本上属于土地国有制形式,故A排除;官僚地主也在均田制下享有分田权利,且均田制不触动官僚地主的土地,故C错误,排除;D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无法杜绝,故D排除.故选B.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着重考查均田制的相关知识.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该制度下,封建王朝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意义:1、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摇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3、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4、均田制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6.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农业发展转型的标志,题干中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都有,从齐国耕作工具齐全可以看出齐国农业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2.(2019·长郡中学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农具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
3.《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
”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为名所做的一首隐喻诗,暗含诛除诸吕之意。
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型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非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诸吕即以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没有体现对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借农谚而作的《耕田歌》讲述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草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项正确。
4.(2019·赣州联考)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
这一做法() 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
5.屯田制是中国古代由国家利用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制度。
曹魏时期的民屯每50人为1屯,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意离开。
这种民屯的经营模式是()A.宗族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选D屯田制下的土地耕作者是农民或士兵,他们未必是同一宗族,故A项错误;每50人为1屯,这种小规模经营显然与大规模的田庄经营相去甚远,故B项错误;个体农户耕作模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而非材料中的“屯”式经营法,故C项错误;屯田制的实质就是封建国家将国有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或士兵,受田者必须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属于典型的官府募民耕作模式,故D项正确。
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历史著作对南方社会发展的记载,但不能体现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7.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
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
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
这说明隋唐时期()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解析:选B“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
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可见隋唐时期,土地所种之物与国家的赋税政策有关,故B项正确。
8.(2019·肇庆一模)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
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
这反映出()A.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D.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解析:选B从材料汉武帝时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共49处,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可知南方的冶铁业发展有超过北方的势头,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表现,故B项正确。
9.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
唐中期以后,没有田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
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
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解析:选A题干反映户籍由客户与土著到客户与主户的变化,以及客户的含义由外来户到无田产者的变化,反映了土地日益集中的影响,故A项正确;客户含义的变化是均田制崩溃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错误;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C项错误;有无田产是农村土地兼并的结果与表现,故D项错误。
10.(2019·洛阳期中)“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A 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加,故D项错误。
11.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A.耕地面积缩减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解析:选C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 项错误。
12.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解析:选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魏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
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
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
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于16世纪开始大规模兴起,持续了三个世纪。
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羊毛价格的上涨促成的,许多领主买下农民的土地,领主的自营地得到扩大,将自营地作为租地农场加以出租,因此,土地多被用于放牧。
在较后的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更多的粮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被占的土地由人们用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耕种。
据统计,在当时的英国,面积超过100英亩的农场和牧场占多数,其在土地经营的共同特点是与市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且以雇佣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而这正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大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的大农业经营体制,尽管圈地运动致使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沦为工人,但对于英国近代农业、英国社会发展而言,毋庸置疑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作用。
——摘编自石强《英国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宋代租佃制的本质不同,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