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08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全攻略之历史考点一遍过

考点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一、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又称“刀耕火耨”, 泛指原始耕种技术。 持续时间很长。当 时使用的农具是木 器、石器等。
石斧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 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 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016·江苏·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 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 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冉有访诸仲尼。出仲现尼了曰“:私“田吾”不。识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
(1)材料一问反题映:的鲁是国什实么行制初度税?有何特点?
(2)与亩材,料承一认相了比土,地材私料有二制发。生什么变化?
(3)材料三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耕作方式 二、水利工程
三 、土地制度
四、小农经济
1、条件 2、特点
一、耕作方式 二、水利灌溉 三、土地制度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
——《诗经·小雅》
材料二 有煜(云兴制起度的:样井子田)制萋。萋特,点兴:雨祁
祁,雨我公田,遂及奴我隶私社。会的—土—地《国诗有经制·度小,雅》
材料三 季孙欲变一以化切田:土赋“地(公归按田周田”王收以所取外有地,。租),使
简单协作 小农经济 耕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4.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1.农具和牛耕技术: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背景: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第一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1
第一课
重点梳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中国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 始 农 业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石斧、石 刀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桔槔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据此回答题目。 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 )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2、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在 ( ) ①青铜农具的出现 ②开沟排灌技术 ③除草培土技术 ④沤制绿肥技术 ⑤治虫灭害技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井田制 (1)特点: ①土地国有; ②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 所有权;土地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④庶民与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铁制农具
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西汉
牛耕图
耒耜
石斧
牛耕Biblioteka 铁锄耕 作 方 式远古
古代
刀耕火种
锄耕阶段
铁犁牛耕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组织形式 原
【人民版高考总复习】考点12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
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 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 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 陕、甘、苏、川、蒙„„13个省区。
——《中国古代史》
角度1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
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角度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耕技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请回答:
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农业的特点。
答案 铁农具广泛使用;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5年15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考情感悟 第 一 层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核心内容,属课标、考纲
的重点内容
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影响、局限性,尤其 注意分析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以山东、广东再现率最高,山东、广东、天津出现非选 择题
模、男耕女织。因此选B。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经济,与手工 业无关,也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示范2】(厦门月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
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 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B.自然经济 D.中央集权制度 )。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4)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5)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利用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知识点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0题)《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
2.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3.(2010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高三联考15题)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4.政府按人口分田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A. 汉朝
B. 三国
C.北魏
D.唐朝
5.(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6.(2010年11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1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7.(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
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8.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①描写了隋唐时期开垦山地的现象②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④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0.(2010年10月广东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2题)《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1.(2010年10月厦门市高三联考27题)(15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分)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
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
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并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5分)
材料三:我国粮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分)
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材料反映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时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C
解析:ABD这些水利工程显然都与黄河的治理无关。
3.D
解析:钱泳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履园丛话》。
这本古代笔记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
全书分24卷,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等许多方面,堪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材料反映清代田地转移更频繁,土地兼并更猛烈。
根据所学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本题选D项。
4.C
解析:根据北魏最早实行均田制的史实,当时政府按人口分配一定土地给百姓,百姓每年要缴纳租税和服徭役兵役,故C项符合题意。
5.D
解析: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问题。
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的,可以自由买卖,然而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土地兼并是长期无法根治的问题,危害到统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只有宋代不抑制土地的兼并,而且还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ABC说法错误,也未从题干中体现。
6.B 7.C
解析: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8.D
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唐朝、在山中看到火耕。
耕田面积的扩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这种耕作方式也对自然生态是一种破坏。
9.C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11.(1) 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或粮食产量提高)(1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
(2) 状况: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1分)
原因: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
(2分)
关系: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许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2分) (3) 状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1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分)
(4)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