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第一节化学组成学案
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编号8【学习目标】1.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概念,把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构建学问体系。
3.体验争辩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系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积淀科学素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进行学问梳理,把握元素与物质组成分类的方法,以及各类别物质之间的常见反应。
并划出重要学问,完成课前延长案,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我的疑问栏内。
提前思考完成课内探究案。
【重难点】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方法;2、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各类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学会以元素为核心生疏物质。
第一部分课前延长案【学问连接】:填写创新设计P19设计1【自主学习】:1、化学争辩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和争辩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问,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争辩,发觉的规律。
2、分类法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法?3、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K2CO3、K2SO4四种盐分类:(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盐和盐。
(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盐,又属于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盐。
【预习自测】: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接受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我的疑问】:其次部分课内探究案课题一:概念辨析①纯洁物和化合物②化合物和单质③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问题1: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缘由。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科目:化学
主题:物质组成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和组成成分的基本概念;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提出问题:“物质的组成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二、学习物质的组成(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分别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三、讨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0分钟)
1. 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2. 给出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概括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强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深入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通过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的不同组成形式。
同时,通过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 活化能 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23)高中化

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活化能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23)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3课时活化能[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
2.能用简单碰撞理论说明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体会理论模型的建构过程,强化模型认知意识。
一、基元反应与反应历程1.基元反应大多数的化学反应往往经过多个反应步骤才能实现。
其中__________都称为基元反应。
如2HI===H2+I2的两步基元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机理先后进行的____________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反应历程又称____________。
3.飞秒化学(1)基元反应的整个过程一般分为:始态→过渡态→终态(或中间体、中间产物)。
(2)跟踪和检测化学反应中某些寿命______的中间体或过渡态,必须采用________ s的时间分辨技术,可以分辨分子、原子飞秒级变动图像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跟踪、观察基元反应的整个过程。
(3)对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称为飞秒(fs,1 fs=10-15 s)化学。
(4)飞秒化学对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利用物质和能源等非常重要。
1.由反应物微粒一步直接实现的化学反应称为基元反应。
某化学反应是通过三步基元反应实现:①Ce4++Mn2+―→Ce3++Mn3+;②Ce4++Mn3+―→Ce3++Mn4+;③Ti++Mn4+―→Ti3++Mn2+。
由此可知:(1)该反应的总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催化剂是________。
2.甲烷气相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CH3—CH3+H2,该反应的机理如下:①CH4―→·CH3+·H;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CH4+H·―→·CH3+H2;④·CH3+H·―→CH4。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优化课堂】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cf748207dd36a32d737581f4.png)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散系的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重点)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重点) 4.了解胶体的鉴别方法。
(重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1.烟、雾是两种胶体分散系,其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是什么状态?【提示】烟中分散质为固体,分散剂为气体;雾中分散质为液体,分散剂为气体。
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得Fe(OH)3胶体。
2.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
①科学探究: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性质的比较。
②概念: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2)可透过滤纸:科学探究Fe(OH)3胶体与泥水的性质比较。
(3)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
2.Fe(OH)3胶体和Fe(OH)3沉淀两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提示】 两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它们之间转化时只是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成分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判断(1)在少量酒精溶于水后得到的分散系中分散质是酒精。
( )(2)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3)混合物均是分散系。
()(4)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钠。
()(5)溶液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6)烟、雾、云都是气溶胶。
()【答案】(1)√(2)√(3)×(4)×(5)×(6)√2.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粒子。
化学中的构成组成教学设计

化学中的构成组成教学设计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组成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一种针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构成组成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化学物质和混合物,并能够准确描述它们的构成和组成。
2. 学生能够应用构成组成的知识解决与化学物质相关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分析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构成1.1 化学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质量等。
1.2 原子结构:讲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它们在原子核和电子壳层中的分布。
1.3 分子结构:介绍分子的组成,例如共价键和离子键,并通过示例深入了解不同的分子结构。
1.4 化学化合物:教授学生化学化合物的概念,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并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组成和命名规则。
2. 混合物的组成2.1 混合物的种类: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如空气、水溶液等,并讲述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2.2 分离技术:教授常见的分离技术,如过滤、蒸馏和萃取等,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分离不同组分的混合物。
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帮助他们理解物质的构成和组成。
2. 客观题训练:设计一系列的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对构成组成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特定的案例或问题展开交流和思考,以加深对构成组成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铁、盐和水等,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构成和组成的思考。
2. 知识授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化学物质和混合物的构成组成知识点,并提供例子进行说明。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烧烤法分析木炭的组成、将铁与硫混合后用磁铁分离等,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构成组成的理解。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2013.9.3

第1课时思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具有较大差异,组成细胞的元素还有那些?(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屏幕展示以下资料)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元素地壳细胞O 48.60 65.0Si 26.30 极少C 0.087 18.0N 0.03 3.0H 0.76 10.0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答: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但是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_________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_____性。
(2)细胞和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具有________性。
(3)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它可以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那么元素在各种细胞中的含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图2-1-1和图2-1-2。
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是否相同?答:不相同。
问:人体细胞在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下哪种元素含量最大?答: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别是C元素和O元素。
图2-1-1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2-1-2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细胞鲜重中元素相对含量高的为O >____>_____>_____;干重中为C >_____>_____>______;此四种元素又称基本元素;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玉米与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质量分数/%)元素玉米人O 44.43 14.62C 43.57 55.99H 6.24 7.46N 1.46 9.33K 0.92 1.09Ca 0.23 4.67P 0.20 3.11Mg 0.18 0.16S 0.17 0.78Cl 0.14 0.47Zn —0.01Fe 0.08 0.012Si 1.17 0.005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答:是C。
初中化学材料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材料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材料的组成及其基本特性。
2. 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3. 能够利用实验手段进行化学材料的组成鉴别。
教学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化学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同化学材料。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化学材料的组成是什么。
二、讲解 (15分钟)1.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常见的元素有哪些。
2. 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化合物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3. 介绍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混合物与化合物之间的区别。
三、实验操作 (20分钟)1. 提供不同化学材料的实验样品,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2. 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别出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之间的区别。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化学材料的组成。
四、讨论 (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材料的组成对其性质和用途有何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化学材料的组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 (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书面形式总结化学材料的组成及其基本特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发现化学材料的组成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注意巩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Word版含答案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标要求]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2.组成3.分类(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1.三种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2.一个本质: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胶粒大小(胶粒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
3.一个特性: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
4.三种方法(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一是加热,二是加入电解质溶液,三是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由此决定。
[特别提醒] (1)分散系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2)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1.将下列分散系与所属类别连接起来。
分散系 类别(1)食盐水 A .浊液(2)泥水B .溶液(3)豆浆 C .胶体答案:(1)—B (2)—A (3)—C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溶液B .悬浊液C .乳浊液D .胶体解析:选D 雾是由小水珠(直径1~100 nm)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属于胶体。
1.制备[以Fe(OH)3胶体的制备为例]色,停止加热,得红褐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3FeCl 滴6滴~5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3HCl +)胶体(3Fe(OH)=====△O 23H +3FeCl 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H)系即为到的分散2.性质胶体的制备、性质及应用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特别提醒] (1)有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整个胶体呈电中性。
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3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二周第1课时编写人:李波审核:李永华班组姓名:组评:师评: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知识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2、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完成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1、阐述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类别。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
【学习重点】阐述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学习难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
【自主学习】
一、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科学家对各种细胞的化学元素分析,发现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种,在细胞中的平均含量在以上的称为大量元素,如
等;在细胞中的含量不足万分之一的称为,如等;还有些元素含量很少,但却超过万分之一的为,如。
2、构成细胞的这些元素都是中常见的元素,说明了
和具有。
二、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细胞中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细胞内。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除了和外,、、和都是由C、H 、O原子通过连接成的作为分子的基本骨架。
2、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可用试剂检测;植物油等脂肪可与发生特定的;蛋白质能与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以上三种化合物的检测过程中需要进行沸水浴加热的是。
【合作探究】
1、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自然界的元素在含量上有何关系?这种含量上的区
别说明了什么?
2、鉴定可溶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所用试剂及产生的颜色反应依次为:
(1)可溶性还原糖:试剂颜色
(2)脂肪:试剂颜色
(3)蛋白质:试剂颜色
【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的是()
A.Na、K、O、S B.I、Zn、Cu、Mo
C.N、H、O、P、C D.Fe、Ca、Cu、Mg、C
2、组成大熊猫身体的主要元素是()
A.H、O、K、Mg、S、Cu B.K、S、Ca、Mg、
C.H C.N、P、K、Ca、S、Zn D.S、C、H、O、N、P
3、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依次是()
A.蛋白质、水 B.蛋白质、无机盐 C.核酸、水 D.脂质、水4、青苹果汁遇碘液显蓝色,熟苹果汁滴加班氏试剂后,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A.青苹果汁中含有淀粉,不含还原性糖
B.熟苹果汁中含有还原性糖,不含淀粉
C.青苹果汁中含有淀粉,熟苹果汁中含有还原性糖
D.青苹果汁中含有淀粉,熟苹果汁中含有葡萄糖
5、某些单子叶植物,如菠菜、鸢尾等叶子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还原糖,但这些植物的叶子不宜做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材料,原因是()
A. 这些植物的叶片不宜磨碎
B. 在研磨时糖类易被破坏
C. 叶片中的叶绿素颜色较深,掩盖了发生的颜色反应
D. 叶片中光合作用的产物以淀粉的形式存在
【疑问和收获】。
【知识延伸】为什么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颜色:欧洲人肤白,亚洲人肤黄,非洲人肤黑,澳洲人的皮肤是棕色的。
人的皮肤是以一定的遗传因子为基础的,主要取决于皮肤内黑色素的多少,黑色素是种深色颗粒,能挡住太阳光里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保护皮肤。
当阳光强烈时,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显著增多,我们就被晒黑了。
白人皮肤内的黑色素含量较少,皮肤为白色;黑人皮肤内黑色素的含量很高,皮肤就呈黑色或者棕黑色;黄种人皮肤介于两种人之间,由于还受到了皮肤厚薄、血液供给情况和其它色素的影响而呈黄色。
【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万分之一;C、H、O、N、P、S、K、Ca、Mg;微量元素;Mn、Zn、Cu、B、Mo、Ni;半微量元素;Fe;
2.无机自然界;生物界;非生物界;统一性。
化合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共价键;碳架;
3.班氏;苏丹Ⅲ;颜色反应;双缩脲试剂;还原糖的鉴定;
二、合作探究
1.构成生物体的元素都是自然界中普遍的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生物体含有的元素跟自然界的元素含量差异很大,以上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差异性。
2.(1)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2)苏丹Ⅲ试剂;橘黄色;
(3)双缩脲试剂;紫色;
三、课堂检测
1.B;
2.D;
3.A;
4.C;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