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和能量 全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和能量 全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和能量 全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来源。

2,了解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并能判断。 3,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重点:会计算反应焓变。 教学难点:会写热化学方程式

【课前自主复习】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断裂需要 ____ 能量,形成化学键要 __ 能量 2.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3.判断反应吸收或放出能量的依据: (1)从化学键键能的角度分析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 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从物质总能量的角度分析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

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取决于: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 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两条基本的自然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⑵能量守恒定律: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⑴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 的变化。 ⑵放热反应: 。 ⑶吸热反应: 。 【考纲点拨】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4、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自主研究例题】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

A.铝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Ba(OH)2·8H 2O 与 NH 4Cl 反应

2.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 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

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 A .浓硫酸与水 B .生石灰与水 C .熟石灰与水 D .氯化钠与水 3.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 )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氧化还原反应都会放出热量

B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反应放热和吸热密切相关

C .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D .化学反应中既没有物质变化也没有能量变化

5.对于放热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产物 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 H 2 和 O 2 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 H 2 和 O 2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 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 和 O 2 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 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 和 O 2 具有的能量相等 教师点评:

【小高考链接】

【例 1】对于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能量

C .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氧化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例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石灰石在高温下的分解反应

B .生石灰和水的反应

C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例 3】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B .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 .化学键断裂放出能量

D .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相等

【例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CO 燃烧是放热反应

B .H 2SO 4 与 NaOH 反应是放热反应

充电

2PbSO 4+2H 2O

C .CaO 与 H 2O 反应是吸热反应 【归纳与思考】

D .CaCO 3 受热分解是吸热反应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课前自主复习】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⑴特点:把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⑵构成条件:① ②

⑶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 正极:电子 的极, 电极(填“活泼”,“不活泼”),发生 反应。 负极:电子 的极, 电极(填“活泼”,“不活泼”),发生 反应。

电子流向:电子在外电路沿导线从______极流向_______极。 实例:Cu---Zn —稀H 2SO 4原电池(如图): 正极材料是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 反应类型 负极材料是 ;负极电极反应式是 ;

反应类型

电池总反应为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正极: 负极: 2、充电电池(铅蓄电池)

总反应为:

Pb+PbO 2+2H 2SO 4

放电

正极: 电极反应: , 负极: 电极反应: 。 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电池充电应如何接法: 。

3、燃料电池(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

正极:通入 气体, 电极反应: , 负极:通入 气体, 电极反应: 。 【考纲点拨】

1、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知道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自主研究例题】

1.如右图所示,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后插入稀硫酸溶液构成原电池。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Zn 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 .电子从锌片经外电路流向铜片

C .一段时间后溶液变蓝

D .铜片上可见气泡,一段时间后溶液总质量减少 2.下列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的是( )

...

H 2

稀硫酸 AgNO 3(aq) 蔗糖 稀硫酸

A B C D

3、右图是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极是负极

a b

H +

O 2 (空气)

B .正极的电极反应是:O 2+2H 2O+4e -=4OH -

C .电子由 b 通过灯泡流向 a

D .氢氧燃料电池是环保电池

电解质

H2O H2O

1

4.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H —-2e —=ZnO+H2O ;碳棒:2 O +H O+2e —=2OH —,

2

2

据此判断,锌片是( ) A .正极并被还原 B .正极并被氧化 C .负极并被还原 D .负极并被氧化 5.右图是生活中常用的锌锰干电池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

A .电池内部含有电解质

B .锌是负极,碳棒是正极

C .电池用完后可埋入土壤

D .锌锰干电池属一次电池

教师点评:

碳棒 MnO 2 糊 NH 4Cl 糊 锌筒

【小高考链接】

【例 1】氢氧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在航天飞机上,其反应原理示意图如右 图。下列有关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电池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该电池中电极 a 是正极

B. 外电路中电子由电极 b 通过导线流向电极 a

C. 该电池的总反应: 2H + O = 2H O

2 2

2

【例 2】右图为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变小

B .铜电极附近会出现蓝色

C .电子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

D .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例 3】右图为铜锌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锌片逐渐溶解

B .烧杯中溶液逐渐呈蓝色

C .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D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归纳与思考】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课前自主复习】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

的物理量, 常用单位时间内反

应物

或生成物

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 V =

?c

?t

单位

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加压强化学反应速率越 快

③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④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其他:反应接触面积的大小、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光照 、超声波、电磁波、溶剂等对 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3.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想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想逆反应方向进行。可 逆反应有一定限度,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Cl 2+H 2O HCl+HClO 2Fe 3++2I -

2Fe 2++I 2

4.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反应物和 生成物的浓度 的状态 特征:动:动态平衡 V 正≠0, V 逆≠0 等:V 正=V 逆 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不是 相等,也不是某种比例)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5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控制化学反应条件的意义

通过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改变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 和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__ ,促进 对人类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 (2)、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措施 (1)尽可能使燃料 ____________ ,提高能量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 尽可能____________ ,且空气要 ____________ 。

(2)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热能,提高____________。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H2+O2=====点燃 2H2O 与 2H2O=====通电 2H2↑+O2↑互为可逆反应。

B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可达到 100%。

C 、SO2 和 O2 的反应可写为 2SO2+O2=====催化剂△2SO3。

D 、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 .空气量越多越好 B .应通入适量的空气 C .固体燃料燃烧前最好粉碎 D .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以雾状喷出 【考纲点拨】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主研究例题】

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 2+3H 2 2NH 3 在 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 2min 内,N 2 的物质 的量由 6mol 减少到 2mol ,则 2min 内 N 2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 . 0.4 mol/(L·min) B . 0.2 mol/(L·min) C . 0.3 mol/(L·min)

D .0.6mol/(L·min)

. ..

2.下列各组反应(表内物质均为反应物)刚开始时,放出 H 2 的速率最大的是

编号 金属(粉末状)

物质的量 酸的浓度 酸的体积 反应温度

A

B C

D

Mg

Mg Fe

Mg

0.1mol

0.1mol 0.1mol

0.1mol

6mol/L 硝酸

3mol/L 盐酸 3mol/L 盐酸

3mol/L 盐酸

10mL

10mL 10mL

10mL

60℃

30℃ 60℃

60℃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只能用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表示

B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并不只是温度和催化剂

C .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相等时的状态

D .催化剂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原料利用率或转化率

4.哈伯因发明了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 1918 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 器中充入 1mol N 2 和 3mol H 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到化学平衡时,N 2 将完全转化为 NH 3

B .达到化学平衡时,N 2、H 2 和 NH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 .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为零

D .达到化学平衡时,N 2、H 2 和 NH 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 教师点评:

【小高考链接】

【例 1】对于工业合成氨反应:N 2+3H 2 2NH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大反应速率

B .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C .增大 N 2 浓度可以使 H 2 转化率达到 100%

D .增大 N 2 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例 2】实验室用锌粒与 2mol/L 硫酸溶液抽取氢气,下列措施不 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

A .用锌粉代替锌粒

B .改用 3mol/L 硫酸溶液

C .改用热的确 2mol/L 硫酸溶液

D .向该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 【例 3】对于反应 2H 2O 2 2H 2O + O 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 .减小 H 2O 2 溶液的浓度

B .升高 H 2O 2 溶液的温度

C .向 H 2O 2 溶液中加人少量 MnO 2 粉末

D .向 H 2O 2 溶液中加人一定浓度的 FeCl 3 溶液 【例 4】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提高反应物浓度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归纳与思考】

【自主检测】

1.下列措施和节能减排无关的是 A .将白炽灯换成节能灯 B .发展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核能等 C .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 D .少开汽车,采取骑自行车或做公交车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合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反应放热和吸热无关

..

C .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D 。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是吸热反应

B .电解水可以获得 H 2 和 O 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只有吸热反应的发生才需要加热条件

D .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4.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 .灼热的木炭与 CO 2 反应

C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 .Ba(OH)2·8H 2O 晶体与 NH 4Cl 晶体的反应

5.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 A .煤 B .石油 C .氢能 D .天然气

6. “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 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可能是( )。

A .氯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生石灰

D .蔗糖 7.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右图的是 A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B .镁和盐酸的反应 C .氧化钙和水反应 D .水发生分解反应

8.酒精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热能 B.电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 C.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 D.光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 9.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右图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化学反应中有物质变化也有能量变化

C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能量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过程

12 题

10.已知化学反应 C(s)+O 2(g)

点燃

CO 2(g) 是放热反应。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 .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无法确定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11.人类对于能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柴草能源、化石能源、多能源时代。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始社会人类学会利用火,他们以天然气取暖,吃熟食,从事生产活动

B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做饭使用的都是化石原料

C .多能源时代指的是新能源时代,包括核能、太阳能、氢能

D .化石燃料的燃烧没有污染

【自主检测】

1.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

2.某课外活动小组使用下列用品设计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用品:铜片、铁片、导线、金属夹、发光二极管、橙汁 500mL 、烧杯。 A .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电子由铁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C .铁片上会析出红色的铜 D .实验过程中铜片逐渐溶解

3.在右图所示的柠檬水果电池中,外电路上的电流从电极X 流向电极 Y 。若 X 为 铁,则 Y 可能是 ( ) A .锌 B .石墨 C .银 D .铜

4.铅蓄电池是广泛应用于汽车、柴油机、等的启动电源。电池总反应式为: Pb+PbO 2+2H 2SO 4==2PbSO 4+2H 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电池的正极为铅

B.该电池反应中 PbO 2 起催化剂作用

C.该电池的正极为 PbSO 4

D.该电池的负极为铅 5.有右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装置实现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B .该装置中正极是 Cu 、负极是 Ag

C .该装置外电路中电子由 Ag 棒转移到 Cu 棒

D .该装置中 Ag 棒上的电极反应为:Ag ++e -=

Ag

7 题图

6.右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电动自行车主要部件之铅蓄电池结构 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B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无限次充放电

C .使用过程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D .铅蓄电池体积大有污染还不是最理想的电池

7.银锌电池广泛用做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电池反应是: Zn +Ag 2O +H 2O =2Ag +Zn(OH)2,则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

A. Ag

B. Zn(OH)2

C. Ag 2O

D. Zn

8.氢氧燃料电池是将多孔镍电极放置在 KOH 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 H 2 和 O 2,即可产生 电流。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通入 H 2 的电极为正极

B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O 2+2H 2O+4e -= 4OH -

C .工作时,负极区溶液 pH 升高

D .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正极 9.如图所示装置:

(1)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为 。

两极反应式为:正极 ;

负极 。

该装置将 能转化为 能。

(2)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 , 总反应方程为 。 【自主检测】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最根本的因素是( ) A .反应物浓度 B .反应温度 C .反应物本身 D .使用不同的催化剂 2.下列措施是为了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 .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 B .工业炼钢用纯氧代替空气 C .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 D .在加热条件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3.在一条件下,反应N 2+3H 2 2NH 3 在 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 2min 内,N 2 的物质的 量由 20mol 减少到 8mol ,则 2min 内 N 2 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 .1.2mol/(L·min)

B .1.0 mol/(L·min)

C .0.6 mol/(L·min)

D 0.4 mol/(L·min) 4.在反应:C+CO 2 2CO 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①增大压强 ②升高温度 ③通入 CO 2 ④增加碳的量 ⑤降低压强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用稀硫酸与铁片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增大的是( )

A .给反应体系适当加热

B .向反应体系中加水稀释

C .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浓盐酸

D .将铁片换成铁粉 6.下列四种 X 溶液,均能跟盐酸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A.10℃ 20mL 3mol/L 的 X 溶液

B.20℃ 30mL 2molL 的 X 溶液

C.20℃ 10mL 4mol/L 的 X 溶液

D.10℃ 10mL 2mol/L 的 X 溶液

7、100 mL 6 mol·L -1 H 2SO 4 跟过量锌粉反应,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 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 ) A 、碳酸钠(固体) B 、水 C 、硫酸铜溶液 D 、硫酸铵(固体) 8.下列措施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 .增大反应物浓度 B .降低温度 C .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D .使用催化剂

9.用 NH 3 制取硝酸的第一步反应为:4NH 3+5O 2

4NO +6H 2O 。对该反应的有关说法错误的

是( )

A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B .反应中 NH 3 能全部转化为 NO

C .催化剂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D .升高温度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10.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化学反应有利于人类 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下列各图所示的措施中,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木 头 电 煤

线

A

B

C D 杆 铁门表面喷漆

橡胶里加炭黑 扇子扇煤炉火 土壤

稍稍烤焦

A B C D

11.NO 和 CO 都是汽车尾气里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起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对此反 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催化剂不改变反应速率 B 、降低压强能加大反应速率 C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 D 、生成物会大大增加空气的酸度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A.6和8 B.11和13 C.11和16 D.12和17 2.下列微粒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A.Ca(OH)2B.H2O2C.Na2O D.MgCl2 3.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A.可溶于水B.有较高的熔点C.水溶液能导电D.熔融状态能导电4.下列表示电子式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5.NaF、NaI、MgO均为离子化合物,现有下列数据,试判断这三种化合物的熔点高低顺序()物质①②③ 离子电荷数 1 1 2 键长(10-10m) 2.31 3.18 2.10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 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碘晶体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C.酒精溶于水D.HCl气体溶于水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答案) 7.M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该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Z的熔点较低B.Z可表示为M2Y C.Z一定溶于水中D.M形成+2价阳离子 8.80年代,科学研制得一种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的结构,分子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C60含有离子键 C.C60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D.C60中的化学键只有共价键 9.膦(PH3)又称为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分子呈三角锥形。以下有关PH3的叙述正确的是()A.PH3是非极性分子 B.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电子对(或称孤对电子) C.PH3是一种强氧化剂 D.PH3分子中P—H键是非极性键 10.1999年曾报道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正离子N的化合物 N5As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正离子共有34个核外电子B.N中氮—氮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C.化合物N5AsF6中As化合价为+1 D.化合物N5AsF6中F化合价为-1 1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共价化合物的是()A.H2S和Na2O2B.H2O2和CaF2 C.NH3和N2D.HNO3和HClO3 12.A+、B2+、C-、D2-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现有以下排列顺序:①B2+>A+>C ->D2-; ②C->D2->A+>B2+; ③B2+>A+>D2->C-; ④D2->C->A+>B2+。四种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以及四种元素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A.①④B.④①C.②③D.③② 13.下列事实中,能够证明HCl是共价化合物的是()A.HCl易溶于水B.液态的HCl不导电 C.HCl不易分解D.HCl溶于水能电离,呈酸性 14.下面几种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极性最强的是()A.KCl B.NaCl C.AlCl3 D.Na2S E.MgS 15.已知:A、B两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元素的阴离子半径大于B元素的阴离子半径;C和B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C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A元素的原子半径。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A>B>C B.B>A>C C.C>A>B D.A>C>B 1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预备知识】 一、原子序数 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原子序数=== 【基础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课堂练习1]请大家根据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容。

[思考与交流] 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归纳与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 ⅦB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ⅣA称为元素 ⅤA称为元素ⅥA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 零族称为元素 [归纳小结]:(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 2、。 3、。 (二)、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的结构:。 族的结构:。[课堂练习2]请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五全册-导学案与随堂练习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新知预习 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机化学就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分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讲精练 1 ?按碳的骨架分类(课本第4页) 广 ______ 状化合物,如: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合物* ______ 化合物,如: _________ _____ 状化合物. J I __ 化合物,如: ___________ 课时跟踪训练(A 卷)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 氰化钾(KCN B .氰酸铵(NHCNO C.尿素(NK 2C0NH D.碳化硅(SiC ) 2. ?下列有机物是按照碳的骨架进行分类的是 A. 烷烃B .烯烃C .芳香烃 D .卤代烃 3. 下列关于官能团的判断中说法错误的是 A. 醇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OH B .羧酸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0H C.酚的官能团是羟基(一 OH D .烯烃的官能团是双键 4. 下列表示的是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中的一部分,其中不是官能团的是 2 ?按官能团分类(填写下A . — OH B . C C 5. 与乙烯是同系物的是 A .甲烷 B .乙烷 6. 四氯化碳按官能团分类应该属于 A .烷烃 B .烯烃 C. C = C D. C- C C.丙烯 D.戊烯 C.卤代烃 D.羧酸 7.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丙烷与氯气在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氯丙烷的反应 B .乙烯与溴的四氯化溶液生成溴乙烷的反应 C. 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 D. 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 &加成反应也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下列物质各组物质中不能全部发生加 成反应的是 ( ) A .乙烷、乙烯 B .乙烯、乙炔 C.氯乙烯、溴乙烯 D .苯、2—丁烯 .简答题 9.请同学们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导学案)

编号: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年___ 月___日 班级: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 编写:刘红旗 审核:张先斌 审批:苏自先 选选修修四四::第第一一章章 化化学学反反应应与与能能量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课内导学案(第1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知道焓变,△H 的“+”与“一”。 3、掌握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焓变 反应热 (一)焓变 1、焓( )是与______有关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_______( )决定。 2、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时,此时的反应热等于_______,用____表示,常用单位为_______。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1、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任何化学反应都有_______,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_____作用,这需要_____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时,即新化学健_____时,又要_____能量。 2、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 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 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 守恒和 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______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习】 1、化学反应的本质: 2、以H 2(g) + Cl 2(g) = 2HCl(g)为例,该反应的反应热为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

化学键 A组基础达标 1.短周期元素X、Y可以形成化合物XY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Y2是共价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1 B.若XY2是离子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相差8 C.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离子化合物XY2不溶于水 D.若X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6,则共价化合物XY2不可溶于强碱溶液 2.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化学键是相邻分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B.共价化合物中各原子都一定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 C.某化合物熔融态能导电,该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 D.某纯净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则组成该物质的微粒一定含共价键 3.由短周期元素形成的某离子化合物X中,一个阳离子和一个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为20。则有关X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一定相等 B.X中可能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C.若X只含两种元素,则两种元素可在同一周期也可在同一主族 D.X中阳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阴离子半径 4.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的离子化合物是( ) A.NaF、HNO3B.NaOH、KHS C.HCl、MgF2D.Na2O、Na2O2 5.下列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I2升华 B.NaCl颗粒被粉碎 C.乙醇溶于水 D.NH4HCO3加热分解时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6.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M两种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 B.M与X、Y形成的化合物均为离子化合物 C.X2M、YM2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D.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比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熔点高 7.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 精品导学案】高中化学 2.3.2化学反应的限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知道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方法。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对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时宜从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引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 1.可逆反应 (1)在同一条件下,①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②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能同时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2)可逆反应的特点有“四同”:同一反应;(反应处于)同一条件;(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3)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时,不用“”,而用“③”。 2.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H2和1 mol I2发生反应: H2(g)+I2(g)2HI(g) 对于以上反应: ①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④最大。 ②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速率⑤最大。 ③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达到平衡时,v(正)=v(逆)。 ⑤反应进行到⑥v(正)=v(逆)时,宏观上处于“静止”状态。 ⑥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⑦这个状态称为⑦化学平衡状态。 ⑧此时反应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任何一种物质反应掉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0。 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在生产、生活中,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主要是促进有利反应和控制有害反应两个方面: ①促进有利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加快有利反应的速率; ②控制有害反应,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减慢有害反应的速率。 (2)为加快煤燃烧的反应速率,对煤炭颗粒的要求是⑧越小越好,对空气的要求是保持适当过量,并保证煤炭与空气中的氧气⑨充分接触。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有机化学

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二 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 【学习目标】 1、了解甲烷在自然界的存在和用途,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电子式、结构式的正确写法。 3、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学习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预备知识】 1、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外,常有、_____,还含有、、、_ 等。其中仅含和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也可称为,该类物质中组成最简单的是。有机物种类繁多,迄今已发现种。【基础知识】 一、甲烷的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存在:。 2、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 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为:, 对应的CH2Cl2有几种结构? 常用的分子模型有两种。 3、物理性质: 甲烷是色、味、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或小)。用或收集甲烷。 4、化学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稳定,与不反应,与也不反应。因为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所以在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时一般 用箭头而不用等号。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写出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式:。 有机方程式与无机方程式写法的区别:。(2)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材实验3-3)将一瓶甲烷与一瓶氯气混合, 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高压汞灯照射, 观察到什么现象? 化学反应现象:光照时,氯气的黄绿色

逐渐,瓶壁上有 生成,液面, 试管中有少量。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①常如何验证HCl的生成呢? ②常温下,除了CH3Cl是气体外,其他三种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我们看到黄色油珠呢? 。其实,在该反应中,生成的有机产物除一氯甲烷外,还有 。 [课堂练习] 请写出一氯甲烷与氯气进一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③取代反应的定义: [思考与交流] 1.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它们之间的差别为: 2.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分子组成为CH4后,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正四面体型与平面正方形,科学家如何判断出甲烷分子是哪种空间构型的? [归纳小结]:甲烷取代反应 条件: 特点: 【过关检测】 1、下列关于甲烷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B. 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为正四边形结构 D. CH2C12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都不反应 B. 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点燃前不必验纯

江苏省高中化学知识点学案(必修2)

江苏省高中化学知识点学案(必修2) 复习材料 一、食品、药品与人体健康 1.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 人类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素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能给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它们在人体内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见下表: 营养物 质 食物来源代谢与功能 糖类葡萄糖:葡萄 等带有甜味的 水果、蜂蜜, 植物种子、叶 和动物血液 蔗糖:甘蔗和 甜菜 淀粉:植物种 子和块茎(大 米、马铃薯) 纤维素:干果、 鲜果、蔬菜等 糖类是生命的基础能源物质,提供人体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葡萄糖容易被人体吸收并能直接为人体组织所利用;淀粉和蔗 糖必须在酶的催化下,先水解为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 要: (C6H10O5)n(淀粉)+n H2O n C6H12O6(葡萄糖)。 葡萄糖在人体中的功能: ①氧化放能,C6H12O6+6O2→6CO2+6H2O; ②合成肝糖元,当血糖低于正常值时,再转变成葡萄糖补 充到血液中; ③合成肌糖元,供给肌肉运动时使用; ④转变成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水解为葡萄糖,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内的作用:①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 助于食物消化和废物排出;②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 间;③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④降低胆固醇、防治糖尿病。 油脂猪、牛、羊等 家畜肉类和大 豆、花生等油 料作物的种子 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人体摄入油脂后,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 油,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有: ①氧化热量,1 g脂肪在体内氧化时放出约39.3 kJ的热量, 远高于糖类和蛋白质; ②合成人体所需的脂肪,存于脂肪细胞中(相当于“能量” 的储存); ③合成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如磷脂、固醇(细胞的主 要成分)等; ④促进发育、维持健康和参与胆固醇的代谢等。 蛋白质动物性蛋白 质,如鸡、鸭、 鱼、肉等 植物性蛋白 质,如谷类、 豆类、菌类、 蔬菜、水果等 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一部分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 各种蛋白质,包括激素和酶,满足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 部分氨基酸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供给人体活动的需要。 另一方面,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质也不断地分解,生成尿素, 排出体外。高中生每天大约要摄取80~90 g蛋白质。 酶是一类特殊蛋白质,对于生物体内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复习目标】: 1、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原理(重点) 3、利用电子守恒进行计算(难点)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自主复习1】 一、反应热的概念 1、化学上规定,当化学反应在_______________下进行时,反应所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的热量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2、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和热 在________________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 三、燃烧热 25摄氏度,101KPa__________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四、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实验 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五、焓变的计算方法 1、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必修二离子键共价键判断练习题(附答案)

2020年03月08日化学必修二离子键共价键判断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A.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称为离子键 B.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不一定形成离子键 C.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D.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也可能形成离子键 2.下列关于离子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达到平衡时形成的 B.只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C.凡是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不同的是( ) A.NaCl和K2S B.H2O和NH3 C.CaF2和CsCl https://www.360docs.net/doc/3a15622400.html,l4和Na2O 4.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称为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C.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一定形成离子键

D.某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6.下列关于离子键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B.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存在离子键 C.离子键不可能存在于单质分子中 D.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Cl的电子式为H:Cl B. H2O2中含有离子键 C. 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为12C D. 用电子式表示KBr的形成过程: 二、填空题 :①碘的升华②氧气溶于水③氯化钠溶于水④烧碱熔化⑤氯化氢溶于水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1)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 (2)既发生离子键破坏,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 (3)N2的电子式为;Na2O2的电子式为;CO2的电子式为 。 9.写出NH3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10.写出(NH4)2S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1)H2O2 ; (2)N2 ; (3)NaClO ; (4)CCl4; (5)用电子式表示MgF2的形成过程. 12.写出下列各粒子的化学式。 (1)由2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分子是;阴离子是。 (2)由4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分子是;阳离子是。 (3)由3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8个电子的分子是。 (4)由5个原子构成的具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是。 13.写出Cl-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同步学案汇总 核素 1、质量数 忽略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 +

2、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练习(1) (2)判断:任何微粒都有:质子( )、电子( )、中子( ) (3)1mol 下列物质的质量分别为:H 2O : D 2O : T 2O : 3、核素和同位素 核素:把具有 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同位素: 注意:(1)同位素 性质基本相同, 性质不同 (2)不论游离态、化合态,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物质的量百分含量)不变 同位素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考古时利用 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用于制造氢弹,利用 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 制原子弹、核反应堆原料。 4、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1、已知铀元素有235U等多种核素,则铀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35()2、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问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碱金属元素 课前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钠与氧气常温: 钠与氧气加热: 钠和水(滴加酚酞):反应: 现象: 2、完成教材P5 碱金属元素表格,并总结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结合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思考: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上有哪些相似性和递变性。(写在书上) 课上 1、碱金属元素符号: 名称: 2、碱金属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5、碱金属物理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导学案2.2.2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学习目标 (1)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 (2)了解发展中的原电池; (3)能依据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自主学习 1.请写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能源分类 (1)一次能源: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等。 课内探究 一、原电池原理深化认识 【例题】下列各装置能构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的是() [练习1] 下列组合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有() [练习2]

由X、Y两种金属和稀硫酸组成一个原电池,结果发现X表面无气泡而Y的表面有气泡产生。X与Y分别作什么极?哪个金属性更强? [练习3] 用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 [练习4] 用铜、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分别插入稀硫酸、浓硝酸溶液中,判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并写出相关电极反应方程式。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负极(锌):(反应) 正极(石墨):2N+2e-2NH3↑+H2↑(反应) 2.二次电池 (1)铅蓄电池。 负极(Pb):; 正极(PbO2):; 总反应:。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电压高、质量轻、寿命长等。 用途:作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的电源等。

3.燃料电池(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 (1)用酸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2)用NaOH等碱性电解质时: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三、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 废旧电池中含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对、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旧电池中的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随堂检测 1.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硫酸中,锌片() A.发生氧化反应 B.发生还原反应 C.为正极 D.为负极 2.某金属能与稀盐酸作用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A.Mg B.Fe C.Al D.Cu 3.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另一组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分别形成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4.如图所示的装置,M为活动性顺序位于氢之前的金属,N为石墨棒,关于此装置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上有气体放出 B.M为负极,N为正极 C.稀硫酸中S-移向M极 D.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流方向是由M到N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 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

1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学案 人教选修4

1.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人教选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焓、焓变的概念、符号、单位 ②、掌握从两种角度判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方法 ③、掌握从键能角度定量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探究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 【学习过程】 一、重温旧知 典型的放热反应类型: 。 典型的吸热反应类型: 。 二、新课探究 1、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思考1:液态H20转变为气态水时要吸收热量,吸收的热量是反应热吗? 注意: 阅读教材P2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2)焓:①、概念: ②、符号:③、单位: (3)焓变:①、概念: ②、符号:③、单位: 思考2:①、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阅读教材P2第四、五自然段,仔细领悟图1-1,并思考如何用坐标图呈现图1-1内容: 0 反应过程0 反应过程1molH2与1molCl2反应能量变化示意图2molHI分解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思考3:①、对比反应过程中放出、吸收热量的数据,判断这属于那种类型的化学反应? ②、从物质的总能量角度来看,放热反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③、图中生成物总能量对应纵坐标在什么位置?在反应物总能量纵坐标的上方还是下方? ④、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和从物质总能量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否一致?1molH2与1molCl2反应实际产生多少能量? ⑤、反应热中“/mol”针对具体的物质吗?如果是,是针对那种物质呢? ⑥、如果是2molH2与2molCl2反应,反应放出多少能量?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和此图一致吗? 已知化学键的键能:H-H键436KJ/mol,H-I键298.7KJ/mol,I-I键152.7KJ/mol;请在坐标图上画出2molHI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4)、结论: 反应类型从物质总能量的角度(宏观角度描述)从键能的角度(微观角度描述)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应用 H 0H 0 ③、从键能的角度计算反应热: 【课堂反馈】 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Al与稀H2SO4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灼热的C与H2O蒸汽反应 D、CH4在O2中的燃烧反应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木炭常温下不燃烧,加热才能燃烧,说明木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B、焓变是1mol物质参加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C、C(石墨)=C(金刚石) ?H= +1.19KJ/mol,所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D、放热反应的反应热总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热 3、已知:1mol硅晶体中含有2molSi-Si键,1molSiO2晶体中含有4molSi-O键,试计算2molSi 完全燃烧时的?H= 。 4、已知生成4molNH3时放出184.8KJ能量,试计算N≡N键的键能为。

高中化学必修二《导学案+课时作业》(全套)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2.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一、原子的构成 [自主学习] 1.原子及构成的微粒 原子 2.质量数 3.原子构成的表示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氢原子(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点拨提升]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练习与活动] 1.下列关于微粒A Z R n-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答案 A 解析A Z R n-的质子数=Z,中子数=A-Z,电子数=Z+n,电荷数=n,A不正确。 2.已知R2+核内共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m g R2+中所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m(A-N) A mol B. m(A-N-2) A mol

C. m (A -N +2) A mol D. A -N +2 mA mol 答案 B 解析 R 原子与R 2+的质量数都等于A ,其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A ,R 2+的质子数为A -N ,R 2+的核外电子数为A -N -2,1 mol R 2+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 -N -2) mol, m g R 2+的物质的量为m A mol ,所以m g R 2+中含有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 (A -N -2)A mol 。 规律方法 (1)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且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11H 。 (2)任何微粒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但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 (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元素,如Ne 和H 2O 。 二、核素 [自主学习] 1.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 01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 02质子数决定的。 2.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03质子和一定数目□ 04中子的一种原子。 3.同位素 (1)概念:□ 05质子数相同而□ 06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2)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新教材) 全书导学案

第1章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原子结构 核心素养发展重点学业要求 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深化对原子 结构的认识。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明确质量数和A Z X 的含义。 2.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 原子核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 ? ?原子核 ? ? ? ? ? ?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决定原子质量 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序数=□0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02质子数(Z)+□03中子数(N)。 3.原子构成的表示方法 如16 8O表示质量数为□0416,质子数为□058的氧原子。 核素同位素 1.核素 具有相同数目的□01质子和相同数目的□02中子的一类原子。

氢元素有氕、氘、氚三种核素,分别用□0311H、21H、3 1 H表示。 2.同位素 □04质子数相同而□05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例如 1 1 H与□0621H、31H互为同位素。同位素分为□07稳定同位素和□08放射性同位素。 课堂互动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1.离子的质量数是否等于其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提示:是。因为离子是通过得失核外电子形成的,而质量数只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2.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吗? 提示:不一定。11H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有中子。 1.原子的相对质量(M)=原子质量 m(126C) 1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2.原子、离子组成中的数量关系 (1)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4)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知识拓展 核力是使核子组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的一类。原子核中有中子、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所以质子之间会互相排斥。是非常强大的核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使它们在非常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原子核尺度上才显现出来。 1.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核内有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b a R B.a+b-2 a+2 R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导学案

课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自学评价] 1、形形色色的反应都有对应的反应热,这些反应热数据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吗? 2、怎样准确的获得“2C(s)+O2(g)==2CO(g)”的△H值? [互动学习] 一、盖斯定律 问题一盖斯定律含义 大量事实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_______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_______和_______有关,而与反应的_______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问题二盖斯定律应用 间接计算某些反应(反应热无法直接测得)的反应热。若某个化学反应可由另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而得到,那么该化学反应的焓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的焓变的代数和。如: △H=___________ [经典范例] 例1、已知25℃、101kPa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O2(g)=CO2(g);△H=-393.51kJ·mol-1 C(金刚石)+O2(g)=CO2(g);△H=-395.41kJ·mol-1 据此判断,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___________(“放热”还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___________(“高”还是“低”); 例2、发射“神六”时用肼(N2H4)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NO2为氧化剂,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 N2(g)+2O2(g)==2NO2(g)△H=+67.7kJ/mol N2H4(g)+O2(g)==N2(g)+2H2O(g)△H=-534kJ/mol。下列关于肼和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2N2H4(g)+2NO2(g)==3N2(g)+4H2O(l)△H=-1135.7kJ/mol B、2N2H4(g)+2NO2(g)==3N2(g)+4H2O(g)△H=-1000.3kJ/mol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三节 化学键 一.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二. 能力目标: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2.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五. 知识分析: 写出下列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Ca Mg Na O Cl 、、、、 (一)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

子叫做电子式.例如: ::...Cl . .....O .Na ..Mg ..Ca 1. 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例如:锂原子 ?Li 铍原子:..Be 硫原子:. .....S 2. 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除复杂阳离子如+4NH 等要用中括号外),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 ”电荷字样阳离子. 3. 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于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 ”电荷字样. 例如:氧离子:-2....:][:O 氟离子:- :][:....F 电子式是用“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来表示的,一般要求要表明成对的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并注意对称. ..?,..?,...?,....?,.....?,......?,.:. ...? (二)离子键 1. 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原电池(学案)

第1课时 原电池(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1.熟悉能源的分类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2.知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会说明原电池的原理,会判断原电池的正极、负极,会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熟知原电池的应用。 一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1.电能 使用电器时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2.火力发电 火电(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换过程,该过程可表示为 化学能――→燃烧 热能――→蒸汽 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其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3.化学能与电能的直接转化 化学能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直接转化成电能。 [归纳总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B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 .火力发电是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 .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①煤②石油③天然气④煤气⑤电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 2.原电池 (1)原电池的概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理论上,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构成原电池。 具体条件是:①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 ②溶液:两电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导线: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①根据原电池反应原理,分析下图并填空

高中化学 1.1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情感目标: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自身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1、①什么叫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②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有何关系? 2、结合原子示意图看课本,观察元素周期表 (1)每一横行有什么相同点?每一纵行有什么相同点? (2)原子序数如何排列? ①按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将的元素按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加油,你能行!【合作探究】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①概念:周期表中的族。

②.有多少纵行?每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吗? ③A、B、0、Ⅷ有什么意义? ④族又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各包含哪些纵行?哪个族包含的元素种数最多? ⑤据你所探究,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何特点,与其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 3.小结:树状分类法小结元素周期表: 周期个(共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族个(共个纵行)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Ⅷ三。 4.判断下列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19号元素 53号元素 【针对训练】 1.请写出Na、C、Al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a.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指出硫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____________ b.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 族它是_ __元素。 训练案(练一练,学习再上新台阶) 学生姓名:班级:_________ 【达标检测】 1、某元素X,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X在周期表中位于() A.第二周期 B.第三周期 CⅦA族 D.ⅥA族 2、有短周期元素A、B、C,其中A、B同周期,B、C同主族,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核电荷数之和为31,则A、B、C为() A.C、N、Si B.N、P、O C.N、O、S D.C、Si、S 3、某主族元素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则该元素一定是()A.ⅠA族元素 B.第ⅦA元素 C.第三周期元素D.金属元素 4、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元素处于()A.第三周期ⅥA族 B.第三周期ⅥB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