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二章章末检测试卷(二)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一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2)根据组成化合物的粒子类型判断 化合物中,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是离子化合物,其他的是共价化合物。常见的阳离子 有K+、 Ca2+、Na+、Mg2+、Zn2+、Fe2+、Fe3+、Cu2+、Ba2+、Ag+、 NH+ 4 等, 常见的阴离子有 F-、Cl-、Br-、I-、O2-、O22-、S2-、ClO- 3 、ClO-、SO24-、SO23-、 HSO- 3 、NO- 3 、CO23-、HCO- 3 、SiO23-、MnO- 4 等。
子通过
静电作结用合在一起,形成新物质氯化钠。
2.离子键 (1)概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成键三要素 ①成键粒子: 阳离子和阴离子。 ②成键本质: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③成键元素:一般是 活泼金属元素与 活泼非金属元素。
3.离子化合物 (1)概念:由 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2)常见类型 ①强碱:如NaOH、KOH等。 ②绝大多数盐:如NaCl、K2SO4等。 ③活泼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MgO等。 (3)性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离子键一般比较牢固,破坏它需要很高的能量,所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 一般较高,常温下为固体。 ②离子化合物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 够导电。
深度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将下列电子式与错因用线连接
返回
02 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
GONG JIA JIAN YU GONG JIA HUA HE WU
1.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氯分子的形成过程两个氯原子各两个原子间形两个氯原子均达
形成稳定的
→
→
→
提供一个电子
成共用电子对
到8e-稳定结构
氯气分子
请你根据上述图示,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01 乙酸
YI SUAN
1.乙酸的分子结构
2.乙酸的物理性质 (1)乙酸俗称醋酸,是一种有强烈 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2)熔点:16.6 ℃,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凝结成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冰醋酸。
3.乙酸的酸性
(1)乙酸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写出乙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a: 2Na+2CH3COOH===2CH3COO-+2Na++H2↑。 ②NaOH: CH3COOH+OH-===CH3COO-+H2O 。 ③Na2O: 2CH3COOH+Na2O===2CH3COO-+2Na++H2O。 ④Na2CO3: 2CH3COOH+CO23-===2CH3COO-+H2O+CO2↑。 (2)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的方法
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1)1 mol该有机物和过量的金属钠反应最多可以生成__1_.5__m__o_l _H2。 (2)该物质最多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3_∶__2_∶__2__。 解析 金属钠可以和羟基、羧基反应生成H2,1 mol该有机物中含有1 mol羟基和2 mol 羧基,故1 mol该有机物和过量的金属钠反应最多可以生成1.5 mol H2,同时消耗3 mol Na,NaOH、NaHCO3均只能与该有机物中的羧基反应,所以消耗NaOH、NaHCO3的物 质的量相同都为2 mol。
作反应器的大试管倾斜45°角的目的:增大受热面积
导气管
导气管末端的位置:不能伸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
反应物
先加入乙醇,然后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试剂 催化剂 吸收剂
操作
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既加快了反应速率又提高了反应物 的转化率 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的目的:溶解乙醇,和乙酸反应,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液体分层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2课时苯的结构和性质一、苯的分子结构(1)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碳碳双键。
(2)研究表明:①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②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
③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1)苯分子中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 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2)苯中含有碳碳双键, 所以苯属于烯烃(×)(3)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可以分成两类不同的化学键(×)(4)苯分子中既不含有碳碳双键, 也不含有碳碳单键(√)(5)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12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6)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1. 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提示13个解析与苯环直接相连原子和苯环上原子共面, 共有12个, —CH3上有一个H与苯环共面, 最多13个共面。
2. 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提示16个解析苯环和乙烯上所有原子都可以共面, 所以最多16个共面。
3. 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最多有多少原子在一条直线上?提示17个4个解析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和苯环上的原子共面, 共有12个, —CH3上有一个H与苯环共面, 根据乙烯的结构知—CH===CH2中所有原子共面, 都可与苯环共面, 所以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最多有17个。
1. 分子中原子能否共面的判断方法(1)典型有机物分子的立体构型①平面形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
如:或。
②正四面体(或四面体)形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如:。
(2)分子中原子能否共平面的判断方法①展开立体构型法:其他有机物可看作以上两类典型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后的产物, 但这三种分子的空间结构基本不变。
如CH2===CHCl, 可看作Cl原子代替了乙烯分子中H原子的位置, 故六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中化学必修1步步高全套学案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并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正误判断,初步掌握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
一、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验探究按下图所示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①图甲实验的现象是无明显变化,因为溶液中K+、Cl-、Na+、SO2-4相互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图乙实验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原因是溶液中Ba2+与SO2-4结合生成硫酸钡。
③结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
2.离子反应方程式(1)离子反应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氯化钡和硫酸钠在溶液中反应为例:①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BaCl2+Na2SO4===BaSO4↓+2NaCl;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2Na++SO2-4+Ba2++2Cl-===BaSO4↓+2Na++2Cl-;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SO2-4+Ba2+===BaSO4↓;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1)书写步骤:“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2)书写关键:①要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电解质写成离子的形式;②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如水、弱酸、弱碱)等写成化学式。
例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2-4+Ba2+===BaSO4↓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选项A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选项B中H+与OH-参加反应生成水;选项C中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乙烯一、乙烯的组成和结构1. 分子结构2. 立体构型(1)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2)乙烯的电子式为(×)(3)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4)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丙烯(CH3—CH===CH2)中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在同一平面?提示7个解析因为乙烯中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而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 最多只有3个原子在同一平面, 而丙烯可以看作—CH3取代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 —CH3中的C与双键碳原子及其上的3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 而—CH 3中最多只有一个H 与双键碳原子及其上的3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
二、乙烯的性质和用途1. 实验探究(1)实验现象①B 中溶液紫色褪去; ②C 中溶液橙红色褪去;③D 处点燃后, 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2)实验结论石蜡油(烷烃)分解产物中有不同于烷烃(饱和烃)的物质产生, 即不饱和烃(烯烃)。
2. 不饱和烃与烯烃3. 物理性质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难溶于水, 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4. 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①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放出大量热。
CH 2===CH 2+3O 2――→点燃2CO 2+2H 2O 。
②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烯被氧化为CO 2。
(2)加成反应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写出乙烯与下列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①Br 2: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②H 2:CH 2===CH 2+H 2――→催化剂△CH 3CH 3; ③HCl :CH 2===CH 2+HCl ――→催化剂△CH 3CH 2Cl ; ④H 2O :CH 2===CH 2+H 2O ――→催化剂高温高压CH 3CH 2OH 。
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2高一下学期步步高配套学案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特点。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一、常见的化学电源1.锌锰干电池(1)结构:锌锰干电池是以锌筒为负极,石墨棒为正极,在石墨棒周围填充糊状的MnO2和NH4Cl 作电解质。
(2)原理:锌锰电池是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MnO2+2NH+4+2e-===Mn2O3+2NH3↑+H2O。
(3)缺陷:锌锰干电池电量小,而且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会导致电器设备的腐蚀。
改进措施:①在外壳套上防腐金属筒或塑料筒制成防漏电池;②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进行改进,制成碱性锌锰电池。
2.充电电池(1)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
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可以逆向进行,生成物重新转化为反应物,使充电、放电可在一定时期内循环进行。
充电电池中能量的转化电能。
关系是化学能放电充电(2)常见的充电电池①铅蓄电池常作汽车电瓶,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
负极材料是Pb,正极材料是PbO2,电解质溶液是硫酸溶液。
②镍镉电池以Cd为负极,NiO(OH)为正极,以KOH为电解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但镉是致癌物质,废弃镍镉电池如不回收,会严重污染环境。
③碱金属中的Li是最轻的金属,活动性极强,是制造电池的理想物质。
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
3.燃料电池(1)燃料电池是通过燃料气体与氧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燃料电池与火力发电相比,其燃料的利用率高、能量转化率高。
与干电池或者蓄电池的主要差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由外设装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等。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深化探究
(2018·北京汇文中学月考)已知铷(Rb)是37号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是85.5,与钠同主族, 回答下列问题: (1)铷位于第__五__周期,其原子半径比钠元素的原子半径___大_(填“大”或“小”)。 (2)铷单质性质活泼,写出它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2_R__b_+__C_l_2=_点=_=_燃_=_=_2_R_b_C_l。 铷单质易与水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2_R__b_+__2_H_2_O_=_=_=__2_R_b_+_+__2_O__H_-_+__H__2_↑,实验表 明,铷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____剧_(填烈“剧烈”或“缓慢”)。
很稳定
较稳定
不如HCl稳定 不稳定、易分解
从F2→I2与H2化合越来越难 ,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接近 _2_N__aB__r+__C__l2_=_=_=_B__r2_+__2_N_a_C__l 无色,下层呈____橙__红_ 色
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接近 无色,下层呈_____紫__红色
_2_K__I+__C__l2_=_=_=_2_K__C_l_+__I2_
结论
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接近无 __B_r_2+__2_K__I=__=_=_2_K_B_r_+__I_2_ 色,下层呈______紫_ 红色
从Cl2→I2氧化性逐渐_减__弱__
_R_b_
原子结构示 意图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铯 _C_s_
0.265
碱金属原子结构特点:
2020年2月高2022届高2019级高一高中化学步步高必修2课件学案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电子的能量(1)在多电子原子里, 电子的能量不同。
(2)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低, 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2. 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 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 称作电子层。
(2)不同电子层的表示及能量关系各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字母代号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由近到远能量高低由低到高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4. 微粒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内数字表示该层中的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①当主族中的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变为离子时, 电子层数减少一层, 形成与上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形成简单离子时, 形成和同周期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1)电子的能量越低、运动区域离核越远(×)(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就是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3)原子核外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4)当M层是最外层时, 最多可排8个电子, 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 最多可排18个电子(√)(5)35号元素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 下列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吗?如有错误, 请改正。
(1)磷原子正确;(2)碳原子不正确;(3)钾原子不正确;(4)氟离子正确。
(5)镁离子正确。
2. 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有H、Li、Na;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
(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Be、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3倍、4倍的原子分别是C、O、Ne。
(3)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Si。
(4)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检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 每小题3分, 共5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2018·厦门双十中学期中)达康书记又追问环保局长:“那么垃圾处理中, 能随便焚烧吗?焚烧垃圾会降低GDP的。
”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A. 吸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B. 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C. 放热的非氧化还原反应D. 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D解析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因此垃圾处理中不能随便焚烧, 在焚烧垃圾过程中发生了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选D。
2. 化学反应中必然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浓硫酸溶于水共价键断裂并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该过程是放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一定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C. 上图可表示放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D. 焰色反应有能量变化, 所以焰色反应是化学反应答案 C解析浓硫酸溶于水共价键断裂并放出大量的热, 没有产生新物质, 不是化学变化, 不能称为放热反应, A项错误;吸热反应不一定要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 例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之间的反应, B项错误;图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因此可表示放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项正确;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D项错误。
3. 如图是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铜片为负极, 其附近的溶液变蓝, 溶液中有Cu2+产生B. 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 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将改变C. 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D. 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 LED灯将不会发光答案 C解析锌片作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 铜片作正极, 发生还原反应,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故A错误;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 铁片依然作负极, 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故B错误;其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化学能→电能→光能”, 故C正确;如果将稀硫酸换成柠檬汁, 由于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 溶液呈酸性, LED灯也会发光, 故D错误。
4. (2019·南昌一中月考)如图所示, 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 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 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 一段时间后, 下列有关杠杆的偏向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 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A. 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 均为A端高B端低B. 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 均为A端低B端高C. 当杠杆为导体时, A端高B端低;杠杆为绝缘体时, A端低B端高D. 当杠杆为导体时, A端低B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 A端高B端低答案 D解析若杠杆是导体, 则滴入硫酸铜后, 装置构成原电池, 铁是负极, 失去电子, 被氧化, 铜是正极, 溶液中的铜离子得到电子, 析出铜, 附着在铜电极表面, 所以A端低, B端高;若杠杆是绝缘体, 不能构成原电池, 此时铁直接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生成的铜附着在铁表面, 质量增加, 因此A端高, B端低, 故D正确。
5.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 分别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 然后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 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 则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用图像表示如图, 其中正确的是()答案 D解析a和b中, 均有反应Zn+2H+===Zn2++H2↑, Zn的质量相等, 都是H2SO4过量。
但a 中还发生Zn+Cu2+===Zn2++Cu, 消耗了一部分Zn, 故生成H2的体积小, 生成的Cu和剩余的Zn在稀硫酸中形成了原电池, 故生成H2的速率大。
6. 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2NO(g)+2CO(g)N2(g)+2CO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B.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C. 反应达到平衡后, 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D. 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 反应达到平衡答案 A解析升温, 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A项错误;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提高v正、v逆, B项正确;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是“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保持不变, C项正确;单位时间内消耗CO(代表v正)和CO2(代表v逆)的物质的量相等, 再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实质反映了同一物质的v正=v逆, 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D项正确。
7. (2018·铜陵市期中)根据如图所示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C(s)+H2O(g)===CO(g)+H2(g), 能量增加(b-a) kJ·mol-1B. 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C. 1 mol C(s)和1 mol H2O(l)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D. 1 mol C(s)、2 mol H、1 mol O转变成1 mol CO(g)和1 mol H2(g)放出的热量为a kJ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s)+H2O(g)===CO(g)+H2(g)ΔH=(b-a) kJ·mol-1, A项正确;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 B项正确;根据图像可知1 mol C(s)和1 mol H2O(g)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吸收的热量为131.3 kJ, 而1 mol H2O(l)变为1 mol H2O(g)时要吸收热量, 因此1 mol C(s)和1 mol H2O(l)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g)吸收的热量大于131.3 kJ, C项错误;由图可知, 1 mol C(s)、2 mol H 、1 mol O 转变成1 mol CO(g)和1 mol H 2(g)放出的热量为a kJ, D 项正确。
8. 根据下面的信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H 2(g )1 mol H 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436 kJ 能量2H (g )12O 2(g )12 mol O 2的共价键断裂吸收249 kJ 能量O (g )形成1 mol H 2O 的共价键释放930 kJ 能量H 2O(g) A. 2 mol H 2(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O(g)吸收能量为490 kJB.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C. 1 mol H 2(g)与0.5 mol O 2(g)反应生成1 mol H 2O(l)释放能量为245 kJD. 2 mol H 2O(g)的能量比2 mol H 2(g)与1 mol O 2(g)的能量之和低答案 D解析 2 mol H 2(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O(g)放出的能量为490 kJ, A 项不正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成正比, B 项不正确;1 mol H 2(g)与 0.5 mol O 2(g)反应生成1 mol H 2O(g)释放能量为245 kJ, C 项不正确;2 mol H 2(g)与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O(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2 mol H 2O(g)的能量比2 mol H 2(g)与1 mol O 2(g)的能量之和低, D 项正确。
9. 纽扣电池可作计算器、电子表等的电源。
有一种纽扣电池, 其电极分别为Zn 和Ag 2O, 用KOH 溶液作电解质溶液, 电池的总反应为Zn +Ag 2O===2Ag +ZnO 。
关于该电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Ag 2O +2e -+H 2O===2Ag +2OH -B. Zn 极发生氧化反应, Ag 2O 极发生还原反应C. 使用时电子由Zn 极经外电路流向Ag 2O 极, Zn 是负极D. 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是由Ag 2O 极流向Zn 极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 纽扣电池的总反应为Zn +Ag 2O===2Ag +ZnO, 故Zn 为负极、Ag 2O 为正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为Ag 2O +2e -+H 2O===2Ag +2OH -, A 项正确;Zn 极发生氧化反应, Ag 2O 极发生还原反应, B 项正确;使用时Zn 是负极, 电子由Zn 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C 项正确;使用时溶液中电流的方向(即内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即Zn 极流向Ag 2O 极, 溶液中是由离子导电的, D 项不正确。
10. 据最近媒体报道, 化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可充电锌空气电池, 这种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 溶液, 储电量是锂电池的五倍, 而且更安全、更环保, 其反应原理为2Zn +O 2+4KOH +2H 2O 放电充电2K 2Zn(OH)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 负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2↓B. 放电时, 电路中通过4 mol电子, 消耗22.4 L氧气C. 充电时, 电解质溶液中OH-浓度逐渐增大D. 放电时, 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 C解析放电时, 负极反应式为Zn+4OH--2e-===Zn(OH)2-4, 选项A错误;放电时, 电路中通过4 mol电子, 则消耗标况下22.4 L氧气, 选项B错误;充电时, 电解池阴极反应为Zn(OH)2-4+2e-===Zn+4OH-, 电解质溶液中c(OH-)逐渐增大, 选项C正确。
11. 某兴趣小组学生设计水果电池: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好, 然后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新鲜西红柿中, 再在导线中接一个灵敏电流表, 指针发生偏转, 将西红柿换成橘子后重新做实验, 发现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
下列针对该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通过对比实验说明西红柿汁是电解质溶液而橘子汁是非电解质溶液B. 通过对比实验得出西红柿汁:pH<7, 橘子汁:pH>7C. 用橘子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不可能获得成功D. 通过对比实验说明构成原电池条件之一是两极要和电解质溶液接触并形成闭合回路答案 D解析将西红柿换成橘子后重新做实验, 电流表指针没有发生偏转, 说明没有形成原电池,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不能说明西红柿汁是电解质溶液而橘子汁是非电解质溶液, A项错误;通过对比实验不能得出西红柿汁:pH<7, 橘子汁:pH>7, B项错误;用橘子也可以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C项错误;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现象说明构成原电池条件之一是两极要和电解质溶液接触并形成闭合回路, 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