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原理及实验方法

合集下载

代谢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代谢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微粒体 稳定性
测定用 缓冲液
血浆 pH缓冲液
体液
药物发现过程中多种稳定性的体外评估
CONFIDENTIAL© 2014 ChemPartner
代谢稳定性
药物代谢反应通常被分为一相反应(phase I)和二相反应(phase II) 一相反应 是对化合物分子结构本身的修饰,如氧化或去烷基,最常见的是 脂肪族和芳香族碳原子的羟基化, 是将极性基团结合到分子结构中。
代谢稳定性的数据的应用
指导结构修饰以提高稳定性 选择最佳化合物进行体内PK或活性测试 前瞻性预测体内PK行为 回顾性诊断体内PK差的根本原因 CYP表型分析:进行体外试验,研究化合物由哪种CYP同工酶代谢
CYP同工酶的底物特征
CYP 3A4 2D6 2C9 1A2 logP范围 0.97~7.54 0.75~5.04 0.89~5.18 0.08~3.61 其他特征 较大分子 碱性分子(离子化) 酸性分子(非离子化) 平面胺或酰胺 代表性底物 硝苯地平 普萘洛尔 萘普生 咖啡因
Biorad 二相代谢
代谢物稳定性
ADMENSA
Inparmatica 肝细胞
代谢物稳定性 ,代谢物结构
500/week
Meteor
代谢物/week
CONFIDENTIAL© 2014 ChemPartner
用于代谢稳定性研究材料
肝组织
匀浆化 过滤,离心(500 g, 10 min) 核,细胞
8
针对一相代谢稳定性的结构修饰
在对结构进行修饰以提高稳定性前,推测代谢特定位点是有必要的,对此研 发人员开发了代谢物结构推测的高通量方法。 一相代谢的结构修饰的关键特征:1)化合物和代谢酶的结合; 2)化合物 分子中特定部位的反应性,这些部位可接近CYP酶的反应性亚铁血红素或其 他酶的活性位点。 减弱这些化合物结合部位的活性都可增加代谢稳定性。但是由于存在代谢切 换,这些策略并不是100%成功。 改善一相代谢稳定性的结构修饰策略: 引入氟、氯、腈基封闭代谢位点:反应活性低于同一位点的氢,氟对分 子大小影响最小。 引入其他基团封闭代谢位点:引入较大的脂肪族取代基 去除易代谢的官能团:去除易去烷基化的基团。 环化:在易代谢位点引入环结构 该变环的大小: 改变手性 降低亲脂性 替换不稳定基团

腰痹通胶囊中主要成分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物谱及稳定性研究

腰痹通胶囊中主要成分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物谱及稳定性研究

腰痹通胶囊中主要成分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物谱及稳定
性研究
刘茫茫;高霞;陈夏霖;戴翠红;李旭;何小莲;王振中
【期刊名称】《生物化工》
【年(卷),期】2024(10)1
【摘要】本研究旨在应用肝微粒体孵育技术研究腰痹通胶囊中主要成分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人、食蟹猴、比格犬、大鼠和小鼠)中I相代谢物谱及稳定性差异。

采用UPLC-Q-TOF技术寻找腰痹通胶囊孵育样品中可能的代谢产物,采用UPLC-TQ 技术测定腰痹通胶囊孵育样品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腰痹通胶囊中蛇床子素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中的I相代谢物谱和代谢稳定性均有明显差异,而其他主要成分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代谢较稳定,代谢差异不明显。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刘茫茫;高霞;陈夏霖;戴翠红;李旭;何小莲;王振中
【作者单位】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UFLC-MS/MS研究胡椒碱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和代谢表型
2.Foretinib衍生物LWK-126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研究
3.治疗黑色素瘤的新型二芳基衍生物04022a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稳定性及代谢产物分
析4.诃子酸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和代谢酶表型研究5.芦西丁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和肝S9中Ⅰ相代谢及Ⅱ相磺酸化代谢的稳定性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代谢稳定性——精选推荐

代谢稳定性——精选推荐
• 无效 – 酶丢失 • CYP2D6, CYP2C19, CYP2A6
• 氨基酸取代– 引起酶动力学的差异 • 野生型酶 (或常见等位基因) 为*1 (CYP2C9*1) • 突变等位基因: CYP2C9*2 or *3 • 多态性可以是针对特定的药物
• 扩大 – 基因多次复制 • CYP2D6 (多达14次)
Metabolite
OH
To Body
I相酶---CYP同工素酶的重要性
CYP酶的代谢重要性
CYP2E1
CYP1A2
肝脏中各酶系的比重
CYP2C
CYP3A
CYP2D6
CYP1A2
?
CYP2E1
CYP2C
CYP3A
CYP450 Isoform % of Hepatic P450
Drug Substrates
8
实验方法
• 在代谢活性物存在时,检测药物分子丢失的量 • 代谢活性物:
• 肝微粒体LM(或S9) + NADPH (+UDPGA) • 肝细胞 • 低药物浓度 • 接近体内情况 • 更有预估意义 • 通过LC-MS/MS检测用药后代谢残留 • 计算半衰期,以此类推至体内参数和肝流模型
Key Products: Metabolism Qualified Hepatocytes, UltraPool HLM 150, animal liver microsomes
• 1相:产生或表达功能性极性基团
• 氧化 (P450 或 FMO) • 大部分典型反应是产生-OH或暴露-OH (去烷化反应)
• 2相:常利用I相反应的功能基团 ,结合体内小分子底物 • UGT酶,结合葡萄糖醛酸基团
• 最终结果 (Phase 1 + 2):增加药物极性和溶水性,促进药物清除 • 依据药物的属性,分别选用不同的类型,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生物学中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生物学中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生物学中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稳定性分析是指研究系统在各种扰动下,其稳定性的变化规律。

在生物学中,稳定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态系统、代谢网络等生物系统中的稳定性问题。

本文将从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 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1. 稳定性定义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某种扰动后,能够自我调节,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分析在生物学中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代谢网络等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2. 稳定性分析方法稳定性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线性稳定性分析是使用微积分的技术对模型的导数进行分析,通过求出系统的特征方程来研究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稳定性。

当系统的特征方程中所有的特征根都有负实部时,该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则是对非线性模型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系统的相图、吸引子以及极限环等结构来描述系统的稳定性。

3. 稳定性分析的应用领域稳定性分析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代谢网络等生物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是生物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稳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预测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和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为生态保护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代谢网络中的稳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探求生物代谢系统中的控制机理,如酶的调节网络,能够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 稳定性分析在代谢网络中的应用代谢网络是指由多种分子(如酶、代谢产物、营养素等)构成的反应网络,它是维持生物体代谢正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代谢网络中,稳定性分析可以应用于代谢网络的控制机理研究、新药研发以及加速代谢网络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1. 代谢网络中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代谢网络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稳定性分析来研究其稳定性。

其中,非线性稳定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的代谢网络中。

2. 代谢网络中的控制机理研究对于代谢网络的控制机理研究,主要是研究代谢物和酶的调控机制。

生物体内代谢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生物体内代谢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生物体内代谢物的检测与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生化分子被发现存在于生物体内,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代谢网络。

代谢物是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分子,也是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如何检测和分析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代谢物检测的主要方法代谢物检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色谱技术、质谱技术和电化学分析技术。

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两种。

气相色谱主要用于分析挥发性、热稳定的化合物。

液相色谱主要用于分析水溶性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

色谱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代谢物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质谱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检测不同化合物的质量谱特征来进行分析,可以检测出微量的代谢产物。

质谱技术可分为气相质谱和液相质谱两种。

质谱技术在代谢物动力学分析、代谢产物鉴定、组织成分分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技术: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电化学分析技术常用的方法有电化学计量、电化学传感和电化学检测。

二、代谢物分析的应用代谢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以下是一些代谢物分析的应用:1.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体系中的所有代谢物的组成、分布、变化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全面性方法。

该方法通过高通量分析代谢物,发现因代谢物的缺乏或过量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

代谢组学研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毒理学研究:代谢物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代谢途径,发现毒物作用的机制和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

3.药物研发:代谢物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新药的筛选和药效评价,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4.营养学研究:代谢物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探究人体代谢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的变化规律,为营养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研究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学问,包括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

生物系统稳定性指的是生物系统在受到外界扰动后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动力学特性则是指生物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规律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生物系统稳定性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一、生物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1、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一种较为常用的生物系统稳定性研究方法。

它将生物系统中各种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看做节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看做边,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通过计算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和拓扑结构,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特征。

2、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是通过分析生物系统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出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状况。

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扩展Liapunov方法和传统的Lyapunov 方法等。

扩展Liapunov方法可以用于分析非线性生物系统的稳定性,而传统Lyapunov方法适用于线性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状态空间分析状态空间分析指的是将生物系统的状态抽象成一个状态空间中的点,通过对状态空间的分析,可以了解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状态空间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或计算工具进行求解。

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方法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了解生物系统动力学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模型的建立需要依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常用的生物系统数学模型包括跨学科的ODE(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和基于图论的生物网络模型等。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生物系统的多个因素,如各种生物分子的浓度、反应速率和动力学特性等。

2、仿真实验仿真实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生物系统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模拟实验的设计,可以探究生物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规律和动力学变化。

仿真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减少实验成本和时间,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生物系统的了解。

3、关键节点分析关键节点分析是通过对生物系统中重要节点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揭示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研究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研究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研究在药物研发领域,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药物的分子稳定性直接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因此对于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物分子的稳定性研究的方法和相关领域的进展。

一、什么是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药物分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能力。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温度、湿度、pH值、氧化剂和还原剂等。

不同的药物分子对这些因素的稳定性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稳定性研究是个体化的过程。

二、稳定性研究的方法1. 物理稳定性研究物理稳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药物分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状态变化来评估其稳定性。

常见的物理稳定性研究方法包括热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优化反射光谱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分子的晶型、相变行为和晶格结构等特征,从而推测其稳定性。

2. 化学稳定性研究化学稳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药物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来评估其稳定性。

常见的化学稳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和辐射反应等。

这些方法可以揭示药物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为稳定性评估提供依据。

3.制剂稳定性研究制剂稳定性研究是指在药物生产过程中研究药物分子与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分子与药剂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分子的降解和失效,因此制剂稳定性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方法包括溶解度测定、粒度分析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等。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1.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药效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药效密切相关。

稳定性差的药物分子容易发生变性和降解,从而导致药效下降或失效。

因此,研究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对于提高药物疗效至关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合成、改性药物分子的方法来提高其稳定性,以实现更好的临床疗效。

2.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也与其安全性密切相关。

稳定性差的药物分子可能产生毒性降解产物,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

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

附件2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修订)一、概述原料药或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稳定性研究是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照射等)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稳定性研究始于药品研发的初期,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

本指导原则为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其主要适用于新原料药、新制剂及仿制原料药、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NDA/ANDA,New Drug Application/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其他如创新药(NCE,New Chemical Entity)的临床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Application)、上市后变更申请(Variation Application)等的稳定性研究,应遵循药物研发的规律,参照创新药不同临床阶段质量控制研究、上市后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具体要求进行。

本指导原则是基于目前认知的考虑,其他方法如经证明合理也可采用。

二、稳定性研究的基本思路(一)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及试验设计稳定性研究是原料药或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试验来揭示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特征。

稳定性试验通常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等。

影响因素试验主要是考察原料药和制剂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稳定性,了解其对光、湿、热、酸、碱、氧化等的敏感性,主要的降解途径及降解产物,并据此为进一步验证所用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确定加速试验的放置条件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提供参考。

加速试验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在高于长期贮藏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处方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藏条件其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中间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及确定长期试验的放置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原理及实验方法1概述1.1药物代谢研究简介药物代谢研究是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决定了创新药物制剂研发的成败,而且与创新药物研发的速度和质量有密切关系。

因而,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工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对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至关重要。

药物代谢研究的方法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

体内代谢法因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较广,加上代谢转化的器官和酶系的多样性,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浓度比较低,代谢产物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困难。

体外代谢法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大量的代谢产物,且代谢条件可控,代谢体系比较“干净”,代谢物易于分离、提取,有利于代谢途径研究及代谢产物结果的确定等,因而,体外代谢法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由于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体外代谢模型多以肝脏为基础。

目前,研究体外代谢方法主要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重组P450酶体外温孵法、肝细胞体外温孵法、肝脏离体灌流法和肝切片法。

其中,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与其他体外代谢方法相比,酶制备简单,代谢过程快,重现性好,易大量操作,同时可用于药物代谢酶的抑制及体外清除等方面的研究,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

1.2药物代谢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药物经过体内吸收、分布之后,在药酶的作用下经历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分为Ⅰ相代谢反应和Ⅱ相代谢反应。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是机体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含有参与药物代谢Ⅰ相代谢和Ⅱ相代谢的各种酶。

在肝脏中,参与药物代谢的Ⅰ相和Ⅱ相代谢酶中以P450酶最为重要,它是一种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

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其中以种属差异表现最为明显,不同种属的P450同工酶的组成不同,因此药物在不同种属的动物和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是不同的。

1.3药物的Ⅰ相代谢药物在Ⅰ相代谢反应中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和水解的反应,经过Ⅰ相代谢反应,药物可能带有一些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

氧化反应是最多见的第Ⅰ相反应,单加氧酶系是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单加氧酶主要存在于滑面内质网的微粒体中,能催化烷烃、烯烃、芳烃和类固醇等多种物质进行氧化。

由细胞色素P450、NADPH+H+、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以FAD为辅基的黄酶),催化基本反应为:RH+O2+NADPH+H+→ROH+NADP++H2O单加氧酶能直接激活氧分子,使其中一个氧原子直接加入底物分子中形成羟化物或环氧化物,另一个氧原子则被NADPH还原为水。

由于一个氧分子发挥了两种功能,故单加氧酶系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又因底物的氧化产物是羟化物,所以又称为羟化酶。

加单氧酶的反应见图1:图1加单氧酶的反应肝细胞微粒体内存在的还原酶主要有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是第Ⅰ相反应的主要还原酶,能使硝基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还原生成胺类(见图2)。

图2硝基苯和偶氮苯的还原反应肝微粒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如酯酶、酰胺酶、糖苷酶等,可分别催化酯类、酰胺类、糖苷类化合物的水解(见图3),以降低或消除其生物活性。

图3乙酰水杨酸的水解反应2Ⅰ相代谢稳定性实验原理肝药酶CYP即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450),属于单加氧酶(momooxygenase),也称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多位于内质网和线粒体内壁上,参与药物、致癌物、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等多种内、外源性物质代谢。

肝药酶CYP氧化还原酶(POR)是所有肝微粒体酶的唯一电子供体,通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将电子传递给CYP450酶,CYP450酶得到电子后再与底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发挥代谢活性。

肝微粒体中包含了大部分Ⅰ相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CYP450为主要成分的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在用肝微粒体进行研究时,如加入相应的辅助因子NADPH,则可重组体外代谢体系,从而通过体外温孵法进行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

3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实验方法描述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是采用肝微粒体,辅以NADPH再生系统,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条件进行代谢反应,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采用HPLC、HPLC-MC和HPLC-MC/MC测定温孵液中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并对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鉴定的方法。

3.1肝微粒体制备微粒体是指在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过程中获得的由破碎的内质网自我融合形成的近似球形的膜囊泡状结构,是异质性的集合体。

它包含内质网膜和核糖体两种基本成分,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糖基化和脂类合成等内质网的基本功能。

目前,制备肝微粒体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具体制备流程见下图(图4):处死动物,取出肝脏组织匀浆4℃,9000g,离心30min弃沉淀,留上清(肝S9)4℃,100000g,离心1h弃上清,留沉淀(肝微粒体)重悬沉淀于储存液中蛋白浓度测定分装,-70℃保存图4肝微粒体制备流程图3.2体外孵育体系的建立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的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是由制备的肝微粒体辅以氧化还原型辅酶,在模拟生理温度及生理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的体系。

推荐使用的孵育体系为:每个孵育体系总体积为200µL,体系包括0.1M PH7.4的磷酸缓冲液,NADPH发生系统(1mM NADP,5mM的6-磷酸葡萄糖,1U/mL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3mM的氯化镁);0.5mg/mL的肝微粒体蛋白;合适浓度的待测物,于37°C水浴孵育,每个样品平行3次,以不包含NADPH发生系统的样品作为阴性对照。

于预设的反应时间点,如0,5,10,15,30,60min后加入等体积预冷的乙腈终止反应。

3.3原型药物或代谢产物的检测采用HPLC、HPLC-MC和HPLC-MC/MC测定温孵液中原型药物和其代谢产物。

图5为采用LC-MS/MS测定药物在人、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情况,从图上可知,药物在三种肝微粒体中均存在明显代谢,但不同种属间又存在显著差异。

图5药物在人,犬,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情况4汇智泰康Ⅰ相代谢稳定性试剂盒简介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药物代谢研究的需要,以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为指导,开发了一款专门用于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的试剂盒,该产品可直接用于药物的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省去了肝微粒体制备和试剂配制的繁琐过程,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且试剂盒各组成成分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符合Ⅰ相代谢稳定性研究试验要求,实验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4.1产品说明本产品提供了药物Ⅰ相代谢研究用到的肝微粒体、NADPH再生系统及其它组分,可直接用于药物Ⅰ相代谢稳定性的研究。

本产品可提供肝微粒体有:人肝微粒体、恒河猴肝微粒体、比格犬肝微粒体、大鼠肝微粒体和小鼠肝微粒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

4.2试剂盒优势便捷——本试剂盒省去了肝微粒体制备和试剂配制时间,可以直接使用,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

准确——本试剂盒各成分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实验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高。

稳定——本试剂盒稳定性强、易于运输和保存。

4.3产品组成50反应/盒,200μL/反应。

产品名称规格数量A液(20×)600μL/支1支B液(100×)120μL/支1支肝微粒体(20mg/mL)300μL/支1支阳性底物(200×)50μL/支1支0.1M PBS缓冲液12mL/瓶1瓶4.4产品使用说明本产品需于-70℃冰箱冷冻保存,切记避免反复冻融。

试验具体操作如下:4.4.1试验组1)冰浴融化试剂盒各组分,置于冰上待用;2)除微粒体外,将孵育体系其它各组分按照配比混合并吹吸混匀,于37℃预孵育5min;例:200μL孵育体系配制:名称加入量(μL)A液(20×)10B液(100×)2肝微粒体(20mg/mL)5受试物(200×)10.1M PBS缓冲液182注:a.体系中有机溶剂加入量不得大于1%。

b.若实际需要n个孵育体系,则需配置n+1个体系。

3)将以上混合液195μL/管分装至1.5mL离心管中,于37℃水浴中保温,5μL/反应加入肝微粒体,吹吸3次混匀于37℃水浴条件下启动代谢反应,使用秒表计时;4)于设定孵育时间点,向孵育体系中加入200μL预冷的乙腈终止反应(预冷乙腈:孵育体系体积=1:1)。

4.4.2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将受试物换为阳性底物;2)阴性对照组:不加A液、B液;3)空白对照组:只包含底物和PBS缓冲液。

4.5运输条件干冰运输。

1)验开始前,请自行准备1.5mL离心管、不同规格枪头、乙腈、37℃水浴锅等。

2)产品仅供科研使用,不能用于人体及动物的治疗或临床诊断。

3)用前,需于冰浴条件下解冻并混合均匀。

4)-70℃冰箱冷冻保存,切勿反复冻融。

5)用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实验需求调整各组分的加入量。

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中美两地的生物医药合同研发机构,整合中美两地的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基于AAALAC、GLP、ISO/IEC17025实验室认证,面向全球企业及研发机构提供分析化学、DMPK、药理药效、生物学、以及毒理安全性评价产品与服务。

主要产品:体外药物代谢产品Ⅰ相代谢稳定性试剂盒Ⅱ相代谢稳定性试剂盒CYP450酶代谢表型研究试剂盒不同种属肝微粒体,肝S9重组酶,标准品,孵育系统等遗传毒性产品Ames试剂盒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试剂盒TK基因突变试验试剂盒HPGRT基因突变试剂盒彗星试验试剂盒诱导大鼠肝S9等空白生物基质空白血清:食蟹猴,恒河猴,比格犬,大鼠,小鼠,猪,兔空白血浆:食蟹猴,恒河猴,比格犬,大鼠,小鼠,猪,兔空白血:食蟹猴,恒河猴,比格犬,大鼠,小鼠,猪,兔空白尿液:食蟹猴,恒河猴,比格犬,大鼠,小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