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夫小说《音乐》中的“意象”内蕴探讨
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

着 悠久 的传统 的结合规 律
,
恐 伯首先是在语 言音 韵学 的 基 础 上 相 当仔细地研 究 了 词 曲在语 音方面
运用 于 演 唱 和 度 曲方面 的
.
字正 腔 圆
,
.
原则
则是这 一成 就的高度概 括
, ,
从东汉末年翻
.
、
译梵经 遂启反 切 之法 至魏晋齐 梁之时 音韵之学 已 达 到相 当高的水平 直到元 明 晚清 音韵学 和 音杀 实践 的结合 日 愈紧密 在这 一千多年的 时间内 对这 门 科学 的 研 究蔚成风气 著述 不 绝 由诗 韵
一 步地把贡心放在两者相 互 制约
相 互 结合的关系 上
就 显得十分必要而迫 切 了
、
歌 曲中的 词 曲关 系错 综复杂
关系
,
精细入微
概 而言之
,
可见之 于 形式 和 内容两 个方面
,
.
前者 表现为
,
歌词 的语音规 律和结构 规律对 于 音乐 自身规律 的相互关系 而这两者 又 互相 联系
. ,
后者则 表现 为音乐形象 和 文学形 象之间的 组成为纵横
明 确 指 出他们
在分析音 乐 的 特殊性 时只 着眼 于 器乐
,
的理论家们发 出 了
” . ,
“
苦告
,
,
首先是把器乐 的 特殊性看 成为整个音乐 艺 术 的 特殊 性 了
.
为着克服 这种片面 性
,
,
他
认为一方面我们有 权在器 乐 的 基 础 上来判断音 乐 的 特殊性
`
而 另 一 方面我们也 必 须 强调
, ,
彼此 渗透
,
音乐的形象与文学作品的联想与创作

音乐的形象与文学作品的联想与创作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形式艺术,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音乐通过声音的旋律和节奏传达情感,而文学则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两种艺术形式却可以相互联想和创作,互相借鉴,共同丰富人类的艺术体验。
一、音乐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联想与创作音乐作为一种无需语言即可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被引用和联想。
比如,在诗歌中经常使用音乐的比喻来形容美好的感觉。
例如,诗人可以用“轻盈的音符舞蹈在空中”来形容喜悦和愉悦的情绪。
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此外,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作家可以借鉴音乐中的动感和变化,将其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节奏。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的长度和结构,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像音乐一样的起伏和动感。
这种在文学作品中模仿音乐的手法,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文学作品的联想与创作中的音乐元素文学作品中可以描绘音乐的场景,通过文字表达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在小说或者散文中,描述音乐会的描写可以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通过描写音乐的元素,作家可以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让读者在阅读中与音乐产生共鸣。
除了音乐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借用音乐的主题和形式来构建情节和结构。
以音乐剧为例,音乐和文学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音乐旋律配合着剧情的发展,使得观众不仅能够听到激动人心的乐曲,也能够通过歌词和对话体会到剧情中的故事和情感。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也增强了表达的力量和感染力。
三、音乐与文学的创作互补与相互借鉴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差异和互补也为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声音表达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而文学则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当音乐和文学结合在一起时,创作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来丰富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同时,音乐也可以从文学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更加动人的音乐作品。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摘要流行歌曲开始摆脱传统的固有习俗,追求歌词灵性的回归,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表现在流行乐坛就是中国风歌曲的日渐兴盛。
中国风歌曲借助古典诗词的手法获得全新的艺术感受,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选取传统文化元素塑造了歌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的总特点。
歌词是歌曲更高层次的追求,探讨它也许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为歌词研究带来新的提示和方向。
雁、燕、柳、桥、楼、窗、琴、月等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风歌曲中,因此研究具体意象对中国风歌曲歌词意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风歌词传统文化意象目录引言 (3)1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 (3)1.1流行中的“中国风”现象 (3)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 (4)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4)1.2.2中国风歌词的特点 (4)2 解析中国风歌词中的意象 (5)2.1歌词与意象 (5)2.2具体意象研究 (6)2.2.1“燕”意象 (6)2.2.2“雁”意象 (7)2.2.3“柳”意象 (8)2.2.4“桥”意象 (9)2.2.5“楼”意象 (10)2.2.6“窗”意象 (11)2.2.7“琴”意象 (12)2.2.8“月”意象 (13)3小结 (14)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世纪以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以及VCD、MP3、MP4、手机等硬件设施的出现,使流行音乐的传播更为迅速、信息反馈更为及时,流行歌曲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王祥夫小说的艺术力量

作家作品论作家作品论王祥夫小说的艺术力量87王祥夫小说的艺术力量李秀龙读多了王祥夫小说作品会突出感到,走过四十年 创作道路的作家王祥夫,可以说是当代文坛中作品艺 术力量最具持续性的小说家之一。
当然我知道,艺术 力量来源于作品的艺术性,但有时你就是会忘掉艺术 性,感到的就是一种内在的强劲力量,总是能被一种 深沉的力量乃至冲击性的力量所震动、摇撼。
而之后,你再用艺术眼光重新审视作品,你又会被其精微的艺 术追求所折服。
这是读者阅读时的一点“矛盾”感受。
作家王祥夫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其中_些重要体会,实际上也是有点“矛盾”的。
比如,对于短篇小说,一方面他尤其重视其艺术性,认为短篇更重要的并不 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手头技术是一个大问题,你 可以在冰场上滑冰滑得很好,但你很难在桌面那么一 大块冰上舞姿百态。
”另一方面,他又突出强调’‘玩弄 技巧的小说都不会是什么好东西”“离开精神,技术什 么都不是”"如果作家是一把刀的话,它一定要在三块 石头上轮番打磨。
面对众生,这三块石头分别是同情、正义和斗争。
”显然,在作家的艺术追求中,作家面对世间众生多艰的生存、多困的心灵,那种率情、勇敢精 神的重要性并不低于技艺。
而正是这种表面的“矛盾”凝筑成了其小说的艺术力量之源,成就了作家王祥夫。
具体而言,王祥夫小说的艺术力量又可以说显现为 冲击性、沉重性、隽永性。
一、“非艺术性”:冲击性力量之源小说本身自然是一种艺术,小说家当然知道自己 正在完成的是艺术创造,但读王祥夫小说时,我有时又会自然生出一个自造的、矛盾的蹩脚词汇:"非艺术 性”,我感到仿佛有一种“非艺术性”充实、支撑着王祥 夫小说的艺术品位。
这种“非艺术性”,实际就是指一个作家,面对世间众生与万物,又时常会忘掉自己是一 个作家,忘掉自己要对作为艺术家的情感和审视方式 有所调适,忘掉要保持一定的艺术距离;并非首先力求 把更多率真、鲜活的直感沉淀,而是更多地葆有着一个 普通有良知者蓬勃的情感"冲动”。
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3篇

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3篇第一篇一、结构布局这首乐曲是复三部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乐曲(简称A部分)为单二部结构。
乐曲开始由两小节的引子引入,单二部第一部分a(简称a)共有五个乐句(20个小节)构成;第二部分(简称b)由三个乐句(12小节)构成;中部(简称B)共有四个乐句(19小节)构成;再现部(简称A’共20小节)是对A的不完全再现;最后用8小节作为全曲尾声。
在下文中,作者将以复三部第一部分为重点,分析艺术歌曲《向何方》的艺术特色。
二、钢琴伴奏克劳迪奥•阿劳•莱昂说过:“每个作曲家所需要的音质都不相同。
艺术家对每个作曲家所要求的音质要处理得正确。
……声音是为解释曲子服务的。
”作曲家舒伯特在其艺术歌曲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已经超脱于“伴奏乐器”这一定位,舒伯特打破了固有形式,将钢琴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从而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取得了更好的音乐效果,让听众有了更为“美妙”的音乐感受。
舒伯特将歌词、旋律、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为诗歌而创作的旋律中处处充满了作曲家对于诗歌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旋律创作中,使得诗歌与旋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此外舒伯特也是第一个将钢琴伴奏的地位提高到与旋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作曲家,在他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不再是简单的辅助作用,而是在辅助旋律的同时兼顾到音乐的可听性,突出地保持了钢琴部分音乐表现的独立性,在旋律、诗歌与钢琴伴奏之间建立了均衡的关系,使钢琴伴奏成为艺术歌曲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同时也正是作曲家这样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得艺术歌曲得以脱颖而出,从而使艺术歌曲区别于其他歌曲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而流传至今。
1.六连音的运用在《向何方》的钢琴伴奏中,舒伯特发展了他在钢琴即兴曲中使用最多的三连音、六连音的节奏,这样的手法体现了舒伯特作品的抒情、流畅的特点,使我们体会到音乐流动的美感。
谱例1《即.90No.3》对艺术歌曲《向何方》的音乐分析文/岑涛舒伯特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几部声乐套曲至今为人们所传唱。
把握音乐作品内涵刍议

把握音乐作品内涵刍议作者:熊贵明来源:《艺海》2008年第05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怒心、喜心、乐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
国外也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情感生活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表现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
并且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虑、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把握一部作品的内涵呢?一、要对作品有具体的经验与表演体验要使一部作品能完美的表达出来,就需要对作品有具体的分析,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表演体验。
如在《与傅聪谈音乐》一书中傅聪谈到自己演奏巴赫的乐曲时说既要在心中体验到巴赫的总的精神,如虔诚、严肃、崇高等,又要体验该乐曲的特殊情感与特殊精神。
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作品情感的基调。
有些人在唱通俗歌曲时很有感觉,因为他能体验到歌曲中写的那种精神世界,所以他能准确地把握住这种感情基调,但如果让他来演唱《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这一类的歌曲,就不一定有像表达通俗歌曲那样的真情流露,这就要求表演者研究、分析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把作曲家的感觉、情感与思维世界变成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体会并表现出作曲家心中的情感意向。
二、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者柏辽兹说,一名缺乏灵魂的歌手会使最杰出的作曲家的作品效果显得呆板,甚至滑稽,也可能把作品唱死。
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一个音乐表演者应该对一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这就要求要整体把握作品、准确地感知作品。
这是演唱(或演奏)者接触作品的第一步,如果一个演唱(或演奏)者对一部作品不能准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作品情感的表现与内容的体现。
音乐与诗意: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分析

音乐与诗意: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分析引言音乐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诗意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探讨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作品主题、情感以及读者体验的影响。
音乐元素在文学中的应用1. 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是音乐和诗歌共同拥有的元素。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押韵、重复、变奏等手法来给予文字以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样做不仅能增强作品整体的美感,还能够引起读者听觉上的享受,使其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2. 音符与旋律有些文学作品会直接引用或描述具体的音符或旋律。
例如,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卡勒德·胡赛尼通过精彩描写风筝比赛的过程,展现了旋律般的起伏和紧张感。
这些描述不仅能够充实作品的细节描写,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其更好地体验故事情节。
3. 音乐元素与情感表达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通过运用音乐元素来传递情感。
例如,在诗歌《闻笛》中,杜牧通过优美的韵律、柔和的音调以及悲伤而忧郁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寂寞、凄凉而又动人的境界。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让读者产生共鸣。
音乐对作品主题与读者体验的影响1. 增强作品主题音乐元素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起到突出主题、加强氛围等作用。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琵琶曲《蝶恋花》,为王熙凤一角增加了独特的形象符号,并突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复杂性格。
通过将音乐与文字相结合,作者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诗意,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2. 提升读者体验音乐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将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作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动静结合、情景交织的艺术空间。
当读者沉浸其中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结论音乐与诗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学作品中运用音乐元素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并给予读者更加美妙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音乐评析

《拯救大兵瑞恩》音乐赏析影片简介:【故事梗概】二战期间,瑞恩的三名兄长相继阵亡,为不让其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瑞恩救出战区。
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米勒上尉带领队员去营救士兵瑞恩的故事。
∙【影片主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影片突出表现了战争的悲壮残酷以及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从而激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
∙【影片风格】影片中许多场景都使用了手持摄影的拍摄手法,纪实性很强,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
纪实性与表情性相融合。
∙音响的音质(物理声学概念,指发音体的质料、形状及泛音的数量和强度)很真实,如风吹国旗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海浪拍岸的声音、雨水落在头盔上的声音、枪弹摩擦的声音、坦克开动的声音、各种环境下的脚步声、各种金属碰撞的声音等。
∙通过对音响距离感、空间感、环境感、运动感以及方位感等艺术属性的准确体现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战争氛围,与影片纪实性叙事风格相一致。
∙音响的纪实性和表情性合二为一,不仅营造出激烈的战争环境,同时也刻画了影片主角当下的心理状态,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富有层次感∙音响种类丰富,音响安排极富层次感:既重视画内音响在音量、方位、音质等方面的有序排列,也重视运用画外音响进行转场,同时还重视让画内音响与画外音响巧妙结合、融合。
音响的特点三:富有节奏感∙表现激烈的战争场面,画内音响的剪辑与画面的切换同步,即在画面切换的刹那即安排音响进入,从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震撼心灵的哲理音符——电影《蓝》中的音乐赏析一、影片简介【获奖情况】•199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摄影奖;1993年洛杉矶影评家协会最佳作曲奖。
【导演简介】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法籍波兰导演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的旁观者↓冷静通透悲观↓人类的精神困境、终极价值电影代表作:《疤痕》1976《无止无休》1984《十诫》1988-1989《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1991《蓝》1993 《白》1994《红》1994国旗三色电影三色自由、平等、博爱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西方世界已将自由、平等、博爱这三种观念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付诸实行,但它们对个人层面来说又是完全不同的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祥夫小说《音乐》中的“意象”内蕴探讨
作者:徐小华
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9期
在许多经典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意象”运用是小说家们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有的承载了作者的情感,有的具有象征意义,有的借物抒情等等。
王祥夫短篇小说《音乐》中有大量的意象,它们的出现使得小说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一、“音乐”的意象
在小说中作者对“音乐”的描写极少,除了“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嘣”这几个象声词外,几乎没有音乐,甚至“音乐”这个词语在6000多字的文稿中连同题目就只出现了5次,而作者却把“音乐”定为题目,它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
音乐具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特点:既生动、鲜明,又飘渺、抽象;既无需借助诠释、译述而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又往往令人觉得深邃高远、扑朔迷离、难以言状。
这暗示了几米和他父亲之间的感情。
几米和父亲的父子情是温馨而和谐的。
父亲爱儿子爱得深切而又理智。
父亲对为儿子做的事极不放心,一定要亲自去做,因此,他拒绝工人装淋浴器;为了安全,他为儿子的新房的阳台换了防盗门;为了儿子他每天白天“在几米这边的房子里收拾收拾这里,收拾收拾那里”,最感动我们的是,父亲在寒冷的冬夜身穿内衣被冻在阳台外时,心里担心的却是儿子万一被反锁在外面怎么办。
这种深沉的父母爱,我们在王祥夫其他小说里也能看到,如《母爱》中的母亲,《上边》里的刘子瑞的女人等。
而父亲心怀汹涌如涛的父爱却能在现实中理智地表达,“一般都是白天来,晚上他一般不来,他早就知道小陶已经和几米同居”,“ 有时候他还会在这里睡一觉,或者冲一个澡,当然是在几米和小陶绝对不会出现的时间里”。
默默地在背后关爱儿女,通过睡觉、洗澡来悄悄地体味父子情,却从不打搅儿女们。
作为儿子的几米也是爱父亲的,他能一眼就看出父亲的衣服,也能理解父亲不愿以身穿内衣裤的形象示人,他提醒女友别惊醒父亲。
从以上的分析看,几米父子之间的情感就像音乐,无需借助语言表达而能给对方以直接的感受;但他们之间的情感还是扑朔迷离、飘渺、抽象的,正是这种飘渺与迷离酿成了父亲被冻死在阳台上的悲剧。
几米虽然与父亲情感很好,但不能真正了解父亲的爱的需求,就如他搞的音乐,不能得到邻居的理解。
在父亲困守寒夜的阳台上时,他只是认为不打搅父亲是对父亲的爱,而父亲“希望听见儿子几米上楼的声音,他希望听见儿子走过来的声音,他希望儿子几米的脚步声一直上来,一下子停在防盗门这里”,三个希望是父亲对儿子爱的呼唤,也是他们父子情难以真正融合的所在——儿子不能真正理解父亲那种深沉的孤独。
那种音乐般的深沉的爱与孤独是本小说的主旨所在,也是当下社会父母与子女情感的现状。
二、“金属防盗门”的意象
“门”的意象也如“音乐”一样有双重含义:
1.“门”是守住“家”的装置,防盗门更是把安全性提高,金属的防盗门是目前门中最坚固的门,父亲对子女的爱与呵护通过“金属防盗门”达到极致。
几米的父亲对儿子爱得深切,所以他细心地对待儿子的新房中的一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34页)
切,考虑得十分周全,连在最顶层的阳台门也不放过,其实,我们从几米想在阳台上与女友亲热的想象可以看出,他们家在最顶层,完全不必担心有人看到或小偷进来,装防盗门没有必要。
但做父母的就是要为儿女考虑周全,担心的就是万一,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要么是《母爱》中母亲的左右不是,要么是《上边》中的母亲那种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做得太过或近于荒唐——《归来》中死后灵魂寄托在羊身上对三儿频频眷顾的吴婆婆。
几米父亲被关在阳台上,在长久的等待与寒冷的煎熬中,首先想到的是在阳台上安全的地方放上钥匙,以防儿子被反锁在外。
父母为了子女把一切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事都考虑到了,有的事件就是危害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了子女去做。
为了子女的安全,几米父亲坚持装了金属防盗门,而自己最终因为这扇门而丧了性命。
2.“门”在守护的同时也是一种“隔阂”的象征,门隔开了几米和他的父亲,一个在温暖的家中睡觉,一个在寒冷的冬夜煎熬;一个为了不惊醒父亲,轻手轻脚地在楼下活动,一个不想打搅儿子,不愿在深夜拍门。
“门”是几米父子之间的情感不通的表现,他们的爱的交流方式都是单一的,而不是相互的,金属的难以打开的门,说明他们这种单一的爱的表达方式是积久而成的,难以打破。
而要达到真正的父子情感融通,唯一的方法就是打开彼此的心“门”,让对方自由出入。
“金属防盗门”打开了,父亲被冻死的悲剧也可避免了。
三、其他一些意象的内涵
除了上面两个较丰富的意象,小说中还有一些意象,如“内衣裤”与“外衣”。
“ 几米的父亲从来都不会穿着内衣在别人的面前出现。
即使在自己的家里,也从来很少只穿着内衣走来走去”。
“内衣裤”是展示真实自我的象征,“外衣”是面子的象征,是装饰好了留给别人的形象。
几米父亲甚至在自己家里也很少只穿内衣,说明他在家人面前也是不真实表露自己的,这也是造成他与儿子不能深入交流的原因之一。
“镀银烛台”是一切好东西的象征,用他的原话说“一切好东西都是几米的”。
“小棉袄”和“猎户星座、仙后座”这些都是与几米小时候有关的物体,在几米父亲忍受寒冷侵袭的过程中给过他一点温暖与光芒,这是作为父母感受到子女的一点情感的象征,但最终这点点光芒与温暖抵挡不了父母深沉的孤独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