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
《意象意境》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意象意境》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诗歌中的意象1.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的定义和作用1.2 讲解:详细解释诗歌中的意象概念,举例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1.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首古代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1.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写一篇短文第二章:意象与意境的关系2.1 导入: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联系和区别2.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举例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2.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词,注重运用意象来表达意境2.4 作业:让学生创作一首诗词,注重运用意象表达意境,写一篇短文第三章:意象的创造与运用3.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创造和运用意象3.2 讲解:讲解如何创造独特的意象,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意境3.3 实践:让学生进行意象创造练习,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3.4 作业:让学生运用自己创造的意象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第四章:诗歌中的意境之美4.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之美4.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境之美,举例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境表达4.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首意境优美的诗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其中的意境之美4.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意境之美的诗词的赏析文章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意境表达5.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创作诗歌并表达意境5.2 讲解: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意境5.3 实践: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注重表达意境5.4 作业:让学生完成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写一篇关于诗歌创作过程和意境表达的文章第六章: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类型6.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类型6.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意象、人物意象、事物意象等类型,举例分析各类型的运用6.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首诗词,分析其中的意象类型,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6.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意象类型,写一篇关于这种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和意义的短文第七章:意象与情感的关系7.1 导入:引导学生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联7.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举例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7.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词,运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7.4 作业:让学生运用意象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第八章: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艺术8.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境艺术8.2 讲解:详细讲解古典诗词中意境的艺术特点,如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等,举例分析诗词中的意境艺术表达8.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首具有意境艺术的诗词,分析其中的意境艺术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8.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典诗词意境艺术的赏析文章第九章: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转化9.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转化现象9.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转化的概念和作用,举例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转化9.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词,运用意象转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9.4 作业:让学生运用意象转化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第十章: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实践10.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鉴赏古典诗词及如何进行创作实践10.2 讲解: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创作实践的要点10.3 实践:让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练习,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10.4 作业:让学生完成一首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并写一篇关于诗词创作过程和鉴赏体验的文章第十一章: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11.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新发展11.2 讲解:详细讲解现代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举例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11.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首现代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11.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现代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赏析文章第十二章:跨文化视角下的意象与意境12.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意象与意境在跨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12.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与意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理解差异,举例分析跨文化中的意象与意境12.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首具有跨文化意象与意境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12.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跨文化视角下意象与意境的赏析文章第十三章:意象与意境在散文中的运用13.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意象与意境在散文中的运用13.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与意境在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举例分析散文中的意象与意境13.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篇散文,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13.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散文中意象与意境的赏析文章第十四章:意象与意境在小说中的运用14.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意象与意境在小说中的运用14.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与意境在小说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举例分析小说中的意象与意境14.3 实践:让学生挑选一部小说,分析其中的意象与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14.4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小说中意象与意境的赏析文章第十五章:意象与意境在创作中的综合运用15.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意象与意境在创作中的综合运用15.2 讲解:详细讲解意象与意境在各类文学创作中的综合运用,举例分析创作中的意象与意境15.3 实践:让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运用意象与意境的创作练习15.4 作业:让学生完成一次综合运用意象与意境的创作,并写一篇关于创作过程和体验的文章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意象与意境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跨文化中的运用和表达。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导语: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内心世界,同时也富含丰富的意象,通过对小说中意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小说意象分析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第一部分:小说意象分析的定义小说意象分析是指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意象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主题。
意象是作家通过特定的符号、象征或隐喻手法,用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抽象概念,以此丰富作品的内涵和形象化的效果。
小说中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形象、事物、景色,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情感等。
第二部分:小说意象分析的重要性1. 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小说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隐含的意义。
通过对小说意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增加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2. 提高阅读能力:小说中的意象通常是通过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呈现的,要理解其中的含义需求学生有较强的解读能力。
学生通过对小说意象的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解读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思考作品中隐含意义的能力。
3. 提升审美体验:小说意象的运用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美感,通过对小说意象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作家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意图,提升审美体验和欣赏水平。
第三部分:小说意象分析的实施方法1. 观察、描述与解读:学生可以选择小说中的某个意象进行观察、描述,然后通过对其进行解读,揭示其象征的含义和与作品其他部分的联系。
例如,可以观察和描述小说中的动物、色彩、自然景物等意象,解读其象征的含义和情感内涵。
2. 对比与对应:学生可以将小说中的不同意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而进一步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可以对比小说中的黑夜与白日、光明与黑暗等意象,分析其象征的含义和对作品内容的影响。
3. 联系与推理:学生可以通过联系小说中的意象与作品中其他元素(如人物、情节)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前言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表现形式。
语文教学是学生认识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探讨小说意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说意象的概念小说意象是指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形象。
小说意象有形象和抽象之分。
形象意象是指小说中的物品、场景、人物形象等,而抽象意象主要是指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精神等抽象概念。
小说意象是作者通过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使小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
小说意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小说意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想象力,通过小说中的意象,能够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意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小说意象在阅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小说中的形象意象和抽象意象都有很强的象征和隐喻含义,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小说中的形象和抽象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小说中的意象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小说意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学生的写作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教师可以通过小说教学,引导学生从小说中学习和模仿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结论小说意象是小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小说意象,在学生学习和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挪威的森林》中的意象分析

孤独与死亡 始终 是村上 春树文 学作 品中的一个 重要 主
题。他 的代 表作——《 挪威 的森林》 十分巧妙 地创作 出许 多 不容忽略的景色意象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特殊 的含义 , 文 本
漉漉的 , 上面还晃动着 一个个 小小 的光环 , 好像冬 天里 的月 亮。就 在那样 的地方 , 个人 孤零 零一 分一秒 地挣 扎 着死 一
去 。 ”
“ 是村上 春树 最常用 于无底 无涯 内心 世界 的 象征。 井” 直子说 的荒郊野外 的那 口水井。是否实有其井 , 谁都不得而 知直子却 固执地认为它存在着 , 确实实很深。她绘声绘色 确
它正好位于草 地与杂木林的交界处 , 面上豁 然闪 出的 地
人的心底都 有被深深伤 害的裂痕 , 但是一进疗养 院都 轻松起
试图揭开这些象征物神秘的面纱。
嘴 。石砌的井围 , 经过 多年 风吹雨淋 , 现出难 以形 容 的浑 呈
浊 白色 , 而且裂缝 纵横 , 一副摇 摇欲 坠的样子 。绿 色的小 蜥
《 挪威的森林》 自然景物 的描述并不 是作为整 个故 事 对
的背景 , 而是作为一面镜 子, 它折射出主人公 的内心世 界 , 因 而也展 现了一个 自然与心 灵相互 印证 的表象世 界。其实 自 然与外部世界 只是 一个客 观的存在 , 它本 身并无 特别 之处 , 关键是人是否能从 自然中发现其 美好 和独特之处 , 并赋予 自 然以意义 和本质 。较之“ 同直子走过无数遍的东京 街头 , 我”
己, 只是身旁相伴而行的一个漂亮 姑娘 , 只是我与她的关 系 ,
【核心素养目标】10《老人与海》“冰山理论”从意象走入主题整本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

【核心素养目标】10《老人与海》“冰山理论”从意象走入主题整本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冰山理论":从意象走入主题---高中语文《老人与海》整本书教学设计壹·教学构想《老人与海》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
该单元人文主题是“多样的文化”,归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
教材中出现长篇作品节选,其教学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原典",经由节选文字的阅读走进整本书的阅读,故而笔者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角度切入。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理念与价值追求,如“冰山理论"“电报式风格”,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激励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突出了“永不言败"的主题。
笔者整理学生阅读疑问,发现很多同学的疑问集中在意象寓意上,即学生读懂了故事,也感觉到故事背后的丰富意蕴,但对这丰富意蕴难以清晰描述。
笔者认为,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海明威“少即是多”的“冰山原则",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深度理解的背景资料和分析工具,引导学生从自然性的感悟阅读走向鉴赏性的分析阅读。
基于此,笔者以“冰山原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咂摸来分析文中事物的深层象征意,经由象征意的拓展,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积累“冰山理论"、“象征手法”、“迷惘的一代"、“文坛硬汉”等术语;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抓住关键词句、推敲内涵的思维方法;3.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小说选用意象的象征意,尝试读出“冰山"之下的内容;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硬汉形象”,传承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小说选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主题: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导语: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了解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对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意义、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一、主题分析1. 小说主题的定义小说主题是指作品中蕴含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主题直接关联着作品的整体意义和作品传递的价值观。
2. 分析小说主题的步骤(1)仔细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2)明确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3)通过对细节和人物形象的观察,把握作品的主题;(4)总结主题,形成准确的表达。
3. 例子:《红楼梦》(1)故事情节:《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展示封建社会世俗礼教和人性的矛盾冲突为背景。
(2)主题:- 爱情与婚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束缚和爱情的矛盾。
- 人性的多样性:通过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处境和选择。
- 世俗礼教的剥削与压抑:小说通过各种描写和对话,揭示了封建社会世俗礼教的虚伪和剥削性质。
二、艺术特色分析1. 小说艺术特色的含义小说艺术特色是指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效果和文学技巧。
通过艺术特色的运用,小说作品得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达到与读者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2. 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方法(1)审视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文学手法,如描写、对话、独白、借景抒情等;(2)注意小说的结构和风格,如章回体、隐喻、象征等;(3)理解小说中的意象,如空间意象、色彩意象、音乐意象等。
3. 例子:《活着》(1)叙述方式:通过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把读者引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
(2)文学手法:- 动静结合的描写: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细致入微的描写,如主人公身体变化、风雨交加的环境等,使小说更加鲜活生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分析意象分析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意象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本文将从意象的内涵、意象的分类、意象分析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意象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意象的内涵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在古诗词中,意象是指通过特定的景物、事物、人物形象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思想感悟。
二、意象的分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意象分类包括:景物意象、人物意象、事物意象等。
景物意象是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人物意象是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事物意象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
三、意象分析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1.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通过分析意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意象分析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意象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分析不同的意象组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等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如何进行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阅读与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阅读与分析课题:高中语文教学备课教案-小说阅读与分析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高中学生进行小说阅读与分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小说的内涵,分析小说的结构与语言运用,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明确小说阅读的目的与意义;2. 能够分析小说的结构要素和叙事技巧,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3. 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功能,分析人物关系与性格;4. 理解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辨并解读其中的隐喻与象征;5.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形成独立的文学评论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小说结构与叙事技巧的分析;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关系的理解;3. 意象和象征的解读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结构、人物、意象等要素,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精神;2. 阅读导读法:在开始阅读之前,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指导,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文本;3. 批判性思考法: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小说时,积极思考、提出质疑,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与内容第一课时:小说的定义与特点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小说,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和联系,并列举自己所喜爱的小说;2. 教师引导:教师介绍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小说的一些典型特征;3.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小说,并要求他们发现并总结小说中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小说的结构与叙事技巧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结构要素和叙事技巧,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部小说进行结构分析和叙事技巧展示;2. 教师指导:教师对不同小组的结构分析和叙事技巧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3.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部经典小说,分析其中的结构要素和叙事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小说意象分析
作者:王盼
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06期
摘要:意象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盛行的是在诗歌的创作上,但其小说中的运用也较为引人关注。
本文以《白鹿原》为例,着重对小说中的白鹿意象加以分析,揭示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小说意象;典型意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意象可谓是“点睛艺术”,是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为关键的笔墨。
“它的运用,常会使作品拥有更丰富的意蕴,由于主题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①
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常见的意象,如: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但意象却并不单是诗人的专利,国内外许多知名作家也常常在其小说作品中使用意象,如阿来、沈从文、苏童、福克纳、博尔赫斯等都曾在其作品中赋予意象特殊的含义;村上春树善于刻画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意象,并将现实世界与一代人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联系起来;严歌苓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多种意象,小说中设置的意象数量之多,寓意之广,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鲁迅先生的《药》中,就设计了“药”这么一个典型意象。
可见意象已成为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活跃在语文教学的舞台。
那么意象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作家们的笔触呢?我以作品《白鹿原》为例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意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作为贯穿作品始终的中心意象之一,“白鹿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它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经线,穿梭于《白鹿原》这部小说的始终,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民族秘史之象。
在《白鹿原》中,白鹿已不仅仅只是吉祥、长寿、美好及贤明君主的象征,作者还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的含义,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超脱飘逸的白鹿作为小说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
小说中整个故事的发展都若即若离的由这只美丽的白鹿所牵引,可以说,白鹿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意象的象征意味
为了使读者清楚的认识到,白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作者陈忠实在小说的开始就将富含神话色彩的白鹿传奇故事与白鹿原的得名联系在一起,以此加深“白鹿意象”的文化底蕴,并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作者写到“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
”白鹿跑过的地方“麦苗忽的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②
白鹿出现的传说代代相传不容置疑,“人们一代一代津津有味地重复咀嚼着这个白鹿,尤其在战乱灾荒瘟疫和饥馑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里,渴盼白鹿能神奇的再次出现。
”②在这里,纯洁的白鹿已经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
作为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化身,也是命运的化身,神奇的白鹿成为白鹿原上百姓们祖祖辈辈的保护神。
人们渴望借中华文化之神力,使黄土高原的万物复苏,毒虫害兽以及灾难、饥馑等消灭干净。
为了强化白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象征。
作者又相继安排了许多集优秀传统文化于一身的人来作为“白鹿精魂”现身的见证人。
小说中第一个见证“白鹿精魂”现身的人就是仁义道德的代表人物——白嘉轩。
白嘉轩在连续死了六任妻子后,打算去请阴阳先生看风水。
就在他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白鹿精魂”现身了,并且从此改变了白嘉轩的命运。
白家免除了断香火的恐惧,结束了几代单传的恶运,人财两旺起来。
第二个见证“白鹿精魂”现身的是共产党人鹿兆鹏。
兆鹏在率军撤退的路上,也曾一瞬间见到过白鹿精魂。
他也因此避免了被围歼消灭的危险。
第三个见证人是勇敢无畏的白灵,她同样也在白鹿原上看到一只雪白的小鹿在原坡支离破碎的沟壑峁梁上跃闪了一下。
一个又一个德行高尚的人目睹了“白鹿精魂”的现身,这似乎也在告诉人们“白鹿精魂”确实存在,它不仅只出现在神话传说中,而且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它的神奇效应惠及个人,遇到“白鹿精魂”的人大多都会得其眷顾,这也使得百姓们更加相信“白鹿精魂”就守护在他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现实生存空间中腾挪,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跃动。
整个白鹿原的兴衰也都由这只冥冥中的神秘白鹿所主宰,而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象征物的白鹿,其所包含的神奇效力。
三、深化作品悲剧主题
《白鹿原》作为一部悲剧史诗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在《白鹿原》中,白色作为其主色调是美好、纯洁的象征。
而作为其对立面的黑色,则一般象征着灾难、战争和死亡。
国共两党在白鹿原上以暴力手段残酷斗争、共产党内部出现在了非理性的批斗、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这其中的历史教训,既丰富又沉痛,很值得我们加以深刻体会。
“作者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审视着现代革命,洞悉出扑朔迷离的现象背后社会变革的底蕴,揭示出革命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
”③尽管这种审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却依然不能否认其
存在的价值。
陈忠实“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写来关照民族历史的变革,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发展及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焦虑和关怀。
”
由此可见,意象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挖掘作品深层次的主题与内涵,这对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他们的阅读知识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①陈美兰.解读《白鹿原》的中心意象“白鹿”[J].语文三家村,2008,8.
②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③胡焕龙.深邃的“密码之箱”——浅谈《白鹿原》中一组意象的历史内涵[J].淮南师专学报,1993(3):14-16.
参考文献:
[1]文斌.鏊子·白鹿·砖塔——《白鹿原》思想意蕴新论[J].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2):74-78.
[2]王肇亨.历史的困惑——评《白鹿原》[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56-59.
[3]汤玲.《白鹿原》中“白鹿”意象的显与隐[J].船山学刊,2005(3):154-156.
作者简介:
王盼,女,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从教7年,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