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合集下载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

博采众长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实际考察的科学作风,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自主
著作
内容
学习 《本草纲目》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天工开物》生对产我技国术古进代行农了业全和面手总工结业;
问题 《农政全书》产全的面先总进结经我验国、古技代术农革业新生; 探究
哥白 尼
提出太阳中心说。
一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长城既是军事防御体系,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又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自主 学习
问题 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小组讨论思考它隐含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探究
核心 素养
长城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 劳勇敢,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基本
1 概况;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知道明朝文

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及其思想特点;


2 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学习科学家们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的品质;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印刷术的进步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
自主 学习
结合教材找一找明朝艺术有哪些新发展?
问题 探究
核心 素养
书法
董其昌
明朝
绘画
徐渭
艺术
戏剧
汤显祖-《牡丹亭》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
教师 指导
问题 探究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机。1840年法国汉学家儒莲将一本中国科技巨著中的造纸章译成法文,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
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欧洲人的造纸原料危机这才得到缓解。这一中国科技巨著应当是
( A)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农政全书》
9.(2022德阳)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D.徐霞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2022龙东)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C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3.(2022大庆)明朝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他有四重,其中被称为紫禁城的是( D)
A.外城 B.内城
C.皇城 D.宫城
误区警示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著作。历史著作相对准确地再现发生过的事实;历史小说是以历 史事件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 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所写的历史小说,而非历史著作。
明代科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时珍像
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 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解释 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而修筑的。②都是当时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 结晶。 (2)不同点:①抵御的少数民族不同:秦朝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明朝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②东西起止点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作品
《天工开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一.明长城和北京城
2.北京城
明朝旳北京城是在元大都旳基础上,经过大规模旳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旳。明朝第 三个皇帝明成祖取得帝位后来,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23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 旳旳营建,历时23年,1423年基本建成,(1423年)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



皇城


宫城







北京城旳建筑特色:整个北 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 种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 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 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友好 旳巨大建筑群。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旳工艺百科全书 末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 末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
雄伟旳军事防御建筑工程,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旳 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
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 后有20多种诸候国和朝代 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 明三个朝代修筑旳长城都 超出了1万里,假如把历 朝历代修筑旳长城加在一 起,总长度超出了10万余 里,大约能够绕地球赤道 一圈多。它已经被列为世 界旳一大奇迹。
旳武装斗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 起义为题材旳长篇 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中期
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旳 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 艰难历程,抒发了人民产 色彩旳长篇神话小说 铲除邪恶势力旳愿望。
《红楼梦》 我国古典小 曹雪芹 说旳高峰
清朝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
是我国古代最优异 旳长篇小说,具有
制度旳罪恶,揭示了封 高度旳思想性和艺
一、科技著作

部编人教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C《水浒传》
D《红楼梦》
《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
体现了什么时代特征?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的出现)
1、姓名:徐光启 2、生活年代:明末 3、身份:科学家 4、代表作:《农政全书》
3.《农政全书》
(1)内 容:
全书分为农本、田制、农事、 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 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2)意 义: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著作
明清时期著名的科技著作有哪些?
1、姓名:李时珍 2、生活年代:明朝 3、身份:医药学家 4、代表作:《本草纲目》
1.《本草纲目》
(1)内 容:
记载了药物1800种; 收录药方11000多个; 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
(2)意 义: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请列举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或药学家:
• 战国时医学家 (四诊法)—— 扁鹊 • 东汉末医学家(麻沸散、五禽戏)—— 华佗 • 汉末著名医学家(《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 唐医学家(千金方)—— 孙思邈 •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 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朝代 作者
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

艺百科全书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 末
共同特点
嘉峪关
临洮
辽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三.小说和艺术 (一)小说
书名
作者
成书 时间
主要内容
价值
《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 叙述东汉末年和
明初
三国时期的政治 和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描写北宋末梁山
元末 泊农民起义,歌 明初 颂农民的斗争精
神。
反映了人民蔑视
明朝 封建统治和敢于
斗争的精神。
一.科技名著 (一)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朝时期著名医学 家和药物学家。 《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按产地、形色、气味、疗效进行分类,是我国古 代药物学成就的总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17世纪起传入日 本、朝鲜,后陆续被译成拉丁文、法、俄、德、英文等文字。
我国第一部以 农民起义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具有浓郁 浪漫主义气息的 长篇神话小说
(二)艺术 1.书画 书法家:董其昌
画家:徐渭
2.戏剧 (1)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明代的汤显祖(1550-1616)江西 临川人,写爱情故事《牡丹亭》 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四.地理著作 明末徐霞客(1587-1641) 江苏江阴人,《徐霞客游记》 ,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 名著。
思考:明朝科技文学艺术繁荣 的原因
思考题 一.连线题 将人物与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施耐庵 罗贯中 吴承恩 二.单选题
《西游记》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农政全书》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1.明长城的起止点( )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授课课件】七年级下册历史

学习任务三
(2)明代小说成就
著作及作者:《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内容: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
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 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们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地位: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学习任务三
李时珍像
学习任务一
(2)《本草纲目》
内容:《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 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药 物进行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 主要疗效。
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作及作者:《水浒传》 施耐庵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内容: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
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 斗争,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 英雄形象。 地位: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 传神。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内容: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 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 大类。
地位: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 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 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学习任务二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修筑长城的目的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学习任务二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明《皇都积胜图》(局部)
学习任务二
(4)紫禁城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北京城最为雄伟 壮丽的建筑,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 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 的皇家建筑群。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居庸关、平型关、雁
门关、嘉峪关等。
居庸关
雁门关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 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 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 民族精神。1987年12月长城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雄伟的北京城
(1)修于—— 明成祖 (2)基础—— 元大都 (3)北京城 (宫城、皇城、内城
和外城)
宫城就是紫禁城(即故宫,是明清两朝24 位皇帝居住的地方)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 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
相 关 史 事:
《天工开物》记载 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 门的生产技术,包括 谷类和棉麻栽培、食 品加工、制盐、制糖、 制陶、榨油、造纸、
冶铸、兵器、舟车制 宋应星像
造和珠玉采琢。
材 料 研 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 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 金玉’之义。”他在书里把谷物类 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这样编排,体现了作者 重农工、重实学的思想。
3、明代农学家_徐__光__启__的 《_农__政__全__书__》
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书60卷,约70万 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 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农政 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云霞雨丝,烟波
画船。面对冷清的园景,更引起丽娘无 限感慨,游兴未尽而归。丽娘思春,悠 然入梦,在梦中与秀才柳梦梅相会在牡 丹亭前。众花神翩翩起舞,赞颂这对纯 真挚诚的青年情投意合的美好爱情。好 梦不长,虽然梦境生灵活现,却寻梦不 见、心头萦绕。隐情无处诉,痴心难轻 抛,丽娘在病中自描春容,题诗其上, 竟饮恨与世长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❶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
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
巨著作者内容地位
《本


目》
李时

全书190多万
字,共记载了药
物1800多种;收
录药方11 000多
个;还附有1 100
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
物学成就,丰富了
我国医药学宝库,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天


物》
宋应

覆盖了当时中国
农业和手工业的
所有生产、加工
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
和手工业生产技术
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
政全
书》
徐光

分为农本、田制、
农事、水利、农
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
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
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
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
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
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
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二)北京城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
天坛》等)朗读课文(80页“明朝北京城……”到
“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
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
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戏剧
1.(多媒体出示明代小说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
完成下列表格
书名作者特点
《三国
演义》
罗贯中
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
传》
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
记》
吴承恩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歌颂
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抗精神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代戏剧的代表)读教材简
短的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

答案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
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
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
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
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
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既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