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关于地质构造及其分布的理论。
它最初由美国地质学家威廉杰克逊于1960年代提出,后来被英国地质学家克拉克证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根据该理论,地表地质构造物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板块相互组合而成,其中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特征,包括岩石层、地层、地壳层、晶壳层等,因此属于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时代。
根据该理论,地表构造物是由地幔和地壳构成的,由于地幔比地壳温度高,因此可以把地表构造物归类为不同的板块,它们的组成由岩石结构、矿物质组成、构造模式等组成,而且这些板块之间有着相互作用,当其中一个板块移动时,其它板块随着它一起移动,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岩石圈的概念,即地壳下部有一个由岩石质和液态物质组成的圈,这个圈对于地质构造及陆地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板块构造学说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包括太平洋板块的概念、板块交界的概念以及板块活动的概念。
在太平洋板块概念中,提出了一条赤道线,沿着这条线地壳及晶壳处于不断活动状态,从而造成板块活动,从而形成了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
在板块交界概念中,提出了各板块之间的碰撞、滑移、结合及分裂等活动的概念,认为这些活动是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最后,在板块活动概念中,提出了板块碰撞、滑动、结合等活动,将这些活动归类为板块交界类型,并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形成地质构造物及其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但是它已经被证明可以用来解释地质构造及其分布,从而为研究地质构造和探索地壳深处的构造提供了量化、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同时也为解决地质构造研究中遇到的深度、大尺度和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证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已经深刻影响了地质构造学研究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释放了一股新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球及其内部构造,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准确的基础数据,便于能够预测未来的地质构造变化情况,并为地质构造研究者提供了前沿的研究方法及重要信息,使其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岩石和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大陆演变及其后续等。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 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板块之间通过板块边界相互连接。
2.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分别是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边界;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边界。
3.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分别是构造运动、转换运动和扩张运动。
构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运动;转换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运动;扩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运动。
4.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质活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等。
5. 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研究板块构造对于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6. 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边界和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和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然而他们提出的证据未能使地学界相信大陆漂移的真实性。
60年代初H.Hess 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以及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支持。
三种不同的现象:熔岩序列中磁极性转向的年代;深海岩心中剩余磁化转向的深度,以及平行于海洋中脊的线状磁异常的宽度,都以同样的比率变化着,都是由于扩张海底的地壳从洋中脊迁移而造成的。
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象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
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中国板块运动演化历史的复原再造 洪汉净 马宗晋 程国良 刘培洵 陶 玮岩石圈包括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岩石固相线之上的部分。
从力学观点看,它是能承受长期应力的地球表壳。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想必您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感兴趣,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和分析。
一、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主张大陆漂移是地球上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并在近期得到了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
这一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由一系列移动的板块组成。
大陆漂移是这些板块相对移动所引起的。
大陆漂移论者提出了一些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大陆间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
南美洲的东岸和非洲的西岸有明显的形状对应,可以看出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化石和古生物的分布。
同一种化石在不同大陆间的地层中被发现,表明它们曾经是连通的。
岩石和地球的磁场也提供了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
二、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与大陆漂移论者相对立的是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
他们认为,板块构造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地质学过程,特别是海底扩张。
该理论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哈利·哈马奇于1960年代提出,并在此后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海洋地质学论者认为,海底地壳在中位脊处不断形成并向两侧扩张,导致板块运动。
他们提出的主要证据是海底磁异常带和地震分布。
海底磁异常带是指海底地壳上呈现出的正负交替的磁化特征。
这些磁异常区域的分布与中位脊的形态和海底地壳的扩张速率密切相关。
海底地震带的分布也支持海洋地质学论者的观点。
三、坚定的变形构造论者变形构造论者认为,板块构造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力学变形过程。
这一观点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表以下的应力和地壳变形所引起的。
变形构造论者强调地壳变形的重要性,特别是造山作用和断裂带的形成。
造山作用是指地球上山脉的形成过程,它与板块碰撞和挤压有关。
变形构造论者认为,在板块碰撞和挤压的作用下,地壳会发生变形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
地壳中的断裂带也被认为是板块运动的证据。
通过研究断裂带的形态和性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变形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
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1]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以下是其三大观点:
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许多大型的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系统之一。
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对推动(板块边缘相互拉近或推离)、边界相互滑动或剪切、边界相互碰撞或俯冲。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2.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底部存在一个名为海底扩张带的区域,这是地球地幔中的炽热岩浆上涌至地壳,形成新的海洋地壳的地方。
在海底扩张带上,岩浆通过断裂缝隙喷出,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中洋脊,是地球地壳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3. 构造地貌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和断层)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
板块运动还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和剪切等变形,造成地壳中的断层和台阶。
这些构造地貌的形成对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有重要影响,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嘿,朋友!你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表面可不是一整块儿铁板哦!它就像一个超级大拼图,由好多好多的板块拼起来的。
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啦!啥是板块构造学说呢?简单来说,地球的岩石圈被分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板块,它们可不是乖乖待着不动的,而是一直在“活动”着呢!就好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不停地跑来跑去。
这些板块有的大,有的小。
大的板块能有好几千万平方公里,小的呢,也有几百万平方公里。
想象一下,咱们把地球表面当成一个大西瓜,然后用刀切成了好几块儿,这一块块儿的就是板块啦!板块之间的边界可有意思了!有的边界两边的板块会相互挤压,就像两个人在挤公交车,拼命地往一块儿凑。
这种边界叫做“汇聚型边界”。
在这种边界上,经常会发生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因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挤压而“长”起来的,这难道不神奇吗?还有一种边界,两边的板块会相互背离,就像两个闹别扭的小伙伴,一个往这边走,一个往那边走。
这种边界叫做“离散型边界”。
在这种边界上,会有新的岩石圈产生,就好像是地球在给自己“添新衣服”。
大西洋中间的那条大裂缝就是这种边界,新的海底在那里不断地形成。
另外还有一种边界,两边的板块会相互错动,就像两个人在跳滑步舞,滑来滑去。
这种边界叫做“转换型边界”。
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就是这样的边界。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这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拔河比赛!地球内部的热量会产生对流,就像锅里的热水在翻滚,推动着板块动起来。
而且,板块自身的重量也会让它们有移动的趋势,就好像一个大胖子坐在滑梯上,不由自主地就往下滑啦!板块构造学说可重要啦!它能解释好多地球上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会有地震?为什么会有火山?为什么有的地方山脉高高耸立,有的地方却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不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嘛!你想想,如果没有板块构造学说,我们怎么能明白地球内部的这些奇妙变化呢?怎么能知道为什么有些地方风景如画,有些地方却充满了危险呢?所以说,板块构造学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地球的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
地中海 红 海 大 西 洋 海 岭
欧
板
阿留申群岛
块
日本群岛 海沟
喜马拉雅山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印 度 洋 海 岭
美拉尼西亚
洋
太 平 洋 海 岭
海沟
北岛 南岛
海沟
块
观察
裂谷
板块边界类型及其作用特点
大陆板块 分裂
大洋板块 板块张裂 张裂 陆陆
海洋 巨大 山脉
海沟 岛弧
板块碰撞 陆洋
*剪切 错动
海岸山脉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
1 2 3 4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一张地图引发的科学革命„
大陆漂移学说:
①漂移方式:大陆地壳漂浮在大洋地壳上进行移动 ②漂移过程:泛大陆于中生代起,逐渐分裂、漂移
③漂移动力:驱动力来自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学说?
定的破碎带
(洋壳诞生处)
海沟
(洋壳消亡处)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科学研究永无止尽!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成果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摩根 勒皮雄 麦肯齐
观察
全球岩石圈可以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红色的生长界与绿色的消亡界分别穿越了哪些地形?
魏格纳(1880-1930)
大陆漂移主要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路 还 在 继 续 …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魏格纳(1880-1930)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新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
新知识:内、外力作用
什么是内力作用?
什么是外力作用?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课文寻找答案。
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比较内外力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 响 使地表 变得高 低起伏 相互关系
地球内部的 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等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讲教师:陈琦
知识点回顾
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 软流 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 地壳 , 主要由的 岩石 组成。
沉积岩和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 变质岩三大类。
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岩
重 熔 再 生
岩浆
沉积岩
岩浆 岩石
变
质
作
用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来自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 示意动画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的 动力来源 地幔物质对流
(软流圈)
两侧 推移
海底 扩张
大洋地壳 俯冲
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扩张; 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 大陆地壳 洋壳 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岩石圈最不稳 新←——— 洋壳年龄 ———→老 海岭
老 。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_____
大洋 地壳向下俯冲而形成 (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撞,_____ ______ 海沟 。
同时进行,
朝相反方 向改变地 表,
地球外部的太 阳辐射能,以 及地球重力能 等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削高填低, 以内力作 用为主 使地表起 伏状况趋 于平坦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 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 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 洋生物的化石。
板块运动的探索任务
非洲之角——未来的“第八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想一想
用板块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练一练
用板块运动知识解释下列地形的成因
冰岛
阿尔卑斯山脉
东 非 大 裂 谷
菲律宾群岛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安 第 斯 山 脉
练一练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C B
D A E
海沟 ,是洋壳的消亡处。 (1)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______ C(填字母)是___________ 海岭(洋脊) (2)新大洋的诞生处位于__ , 岩石最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