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质疑(反问)

合集下载

反问设问疑问的差别

反问设问疑问的差别

反问设问疑问的差别
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侧重点不同、引证解释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疑问
指有怀疑或不理解的问题。

2、反问
反过来问提问的人。

3、设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二、侧重点不同
1、疑问
质疑,询问。

2、反问
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3、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三、引证解释不同
1、疑问
叶圣陶《未厌集·夜》:“现在这字条将诉说他们的一切,解答她的种种疑问,使她与他们心心相通。


2、反问
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你或者要说:这几万万人差不
多都不读书。

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你看没看见小茶馆里有人在听书?”
3、设问
鲁迅《生命的路》:“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

沟通技巧中的技巧性反问话术

沟通技巧中的技巧性反问话术

沟通技巧中的技巧性反问话术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沟通的效果往往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好坏。

在实际的沟通中,技巧性反问话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观点、理解对方的想法,以及解决沟通中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技巧性反问话术,希望能对读者在日常的沟通中有所帮助。

首先,技巧性反问话术可以用来表达观点。

当我们想要强调某一观点或提出质疑时,可以使用反问句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并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当你认为某个决策不明智时,可以说:“这个决策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通过这样的反问,你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质疑,还可以引导对方去思考相应的问题。

其次,技巧性反问话术可以用来理解对方的观点。

在沟通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时候反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

例如,当你不明白对方的观点时,可以说:“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这样的反问既可以表达你的好奇,也可以促使对方解释自己的观点,以便你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

此外,技巧性反问话术还可以用来解决沟通中的难题。

当沟通遇到困难或者对方的态度不明确时,反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当面对矛盾或争论时,你可以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达成共识呢?”通过这样的反问,你可以引导对方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达成双方的共识。

不过,在使用技巧性反问话术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反问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挑衅的。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反问来促进沟通,而不是为了求胜或者批评对方。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语气和措辞,以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其次,反问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

我们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让对方猜测我们的意图。

因此,在使用反问时,我们应该注意言之有物,避免含糊不清或者引起误解的问题。

最后,反问应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休止的。

我们应该把握适度,避免过多地使用反问,以免反问失去效果,甚至产生反效果。

如何应对客户的各种反问与质疑

如何应对客户的各种反问与质疑

如何应对客户的各种反问与质疑在商业活动中,与客户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客户的反问和质疑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关心自己所购买或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值得信赖。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如何应对这些反问和质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将影响到客户是否选择购买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对客户反问和质疑的有效方法。

首先,要理解客户反问和质疑的本质。

客户提出反问和质疑,既是对产品或服务的怀疑,也是对销售人员的考验。

因此,销售人员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并将其视为机会展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要多加练习,提前准备好可能的问题和对应的回答,这样在实际销售中就能更加自信地解答客户的质疑。

其次,要倾听客户的反问和质疑,并主动回应。

当客户提出问题时,应耐心倾听,不要急于给出回答。

通过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同时,要主动回应客户的疑虑,展示自己对产品或服务的了解和专业能力。

如果确实无法立即给出明确答复,也要及时向客户承诺回答,并确保在承诺的时间内提供准确的答复。

第三,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反问和质疑采取不同的策略。

根据客户的反问和质疑的具体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回策略。

例如,如果客户质疑产品的质量或性能,销售人员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或案例,以证明产品的优势和价值。

如果客户对产品的价格有疑虑,销售人员可以解释产品的附加价值或提供灵活的付款方式,以提升客户的购买意愿。

对于客户对服务的质疑,销售人员可以提供保障措施或承诺,以增加客户的信任。

此外,在回答质疑时,要注意语言和态度。

要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的观点和情感。

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回答客户的问题,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复杂的表达方式。

同时,要保持积极、友好的态度,不要对客户的质疑感到焦虑或生气。

当客户感受到你的耐心和诚意时,更容易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最后,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与客户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销售人员应持续学习产品或服务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销售技巧和沟通能力。

反问句的例子20个

反问句的例子20个

反问句的例子20个反问句是在日常交流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使用反问句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引起对方的注意力或者向对方提出质疑。

在下面的文档中,我将向大家介绍20个常见的反问句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1. “难道你不同意吗?” 这是一种常见的反问句,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让对方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这个计划不是非常明智吗?难道你不同意吗?”2. “你不是说过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提醒对方之前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情。

例如,“你不是说过你会帮我买些东西吗?”3. “难道你不在乎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表示自己的担忧、失望或愤怒,并试图让对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例如,“你不在乎我们的公司的形象吗?难道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会对公司造成影响吗?”4. “你难道不会做吗?” 这种反问句通常用于表达轻蔑或挑战,并试图激励对方进行更好的表现。

例如,“这道数学题太简单了吧?你难道不会做吗?”5. “这难道不是你的职责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提醒对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试图激发对方的责任心。

例如,“这件事情不是你的职责吗?难道你不应该处理一下吗?”6. “这难道不是公平的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公,试图让对方认识到不公平的问题。

例如,“这个结论难道不是很明显吗?为什么你还要反驳呢?”7. “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并试图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

例如,“你每周工作40小时,难道不应该得到加班费吗?”8. “你不觉得这很熟悉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引起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关注某个问题或情况。

例如,“这种情况难道不让你想起了上次的经历吗?”9. “你难道不明白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时。

例如,“你难道不明白这个项目的截止日期吗?为什么你还要拖延时间呢?”10. “难道你没有想到吗?” 这种反问句用于讽刺对方的疏忽和无知,并试图刺激对方的思考。

反问式开头的例子有哪些三年级

反问式开头的例子有哪些三年级

反问式开头的例子有哪些三年级反问句是一种强调语言,通常用于表达对某个观点或事物的质疑、否认或反驳。

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文体中都有用到反问句的例子。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反问开头的例子,供三年级的同学参考。

一、句型“难道……不是吗?”这个句型的意思是问对方是否认同或了解某个事物或观点。

例如:1、“难道保护环境不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吗?”2、“难道爱一个人只是看外表而不是内心吗?”3、“难道运动不是健康的源泉吗?”二、句型“难道……就不……吗?”这个句型的意思是问对方是否认为某件事情只能有一种解决方法或结果。

例如:1、“难道考试只有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吗?”2、“难道唯一解决学习难题的方法就是请家教吗?”3、“难道游戏世界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吗?”三、句型“……难道不……吗?”这个句型的意思是质疑对方的观点或说法。

例如:1、“我们爱好不同难道就不能做朋友吗?”2、“只有优秀的学生才需要奖励难道其他人就没有付出吗?”3、“难道只有做慈善才是有爱心的表现吗?”四、句型“……为什么不……呢?”这个句型的意思是询问对方为何不采取某种行动或做某件事情。

例如:1、“为什么不试试新的学科或兴趣爱好呢?”2、“为什么不和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呢?”3、“为什么不尝试和其他人相处,增长见识呢?”五、句型“……不是说……吗?”这个句型的意思是针对对方表达的观点或说法提出质疑。

例如:1、“你不是说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什么现在又退缩了呢?”2、“你不是说不相信这个行业,那你又为什么在这里呢?”3、“你不是说不需要朋友才能快乐,那你又为什么常常一个人呢?”六、句型“……难道……难道不……?”这个句型的意思是强调一个观点,同时用反问的方式说出另外一种看法。

例如:1、“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成绩,难道我们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吗?”2、“每个人都应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难道我们不应该尊重他人的想法吗?”3、“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难道我们不应该关注它对未来的影响吗?”以上就是常见的反问开头句型。

反问的作用及概念

反问的作用及概念

反问的作用及概念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交流中进行反思、引起对话、突出问题等目的。

反问在语言中的具体应用有很多种形式,包括反问句、反问语气、反问修饰等,它们都通过对一个问题进行追问或表达出一种强调、讽刺、否定等情绪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首先,反问的作用之一是引起对话、激发思考。

通过反问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可以让听者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从而开启对话的模式。

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个观点表示怀疑时,他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来引起讨论,让其他人也思考是否存在问题或漏洞。

其次,反问也可以用于强调某些观点或事实。

当通过反问形式来表达某种立场或观点时,往往会给人一种强调的效果。

通过反问的方式,可以将某个观点进行再确认,使其更加显著。

比如,某个演讲者在阐述一个观点时会使用反问句来强调自己的立场,创造出一种令人难忘的效果。

此外,反问也可以用于讽刺、质疑等情感表达。

当有人对某些观点或现象持有不满、质疑态度时,他们常常会使用反问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讽刺。

比如,当某人对某件社会现象表示不满时,他可能会说:“这难道是我们向往的社会吗?”通过使用反问语气,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人们对这种观点或现象感到不解或思考。

除了以上的作用之外,反问还可以用于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和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比如,在陈述时添加一个反问修饰句,可以使陈述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引起听者的兴趣。

此外,反问也可以用于修饰一些单词、短语或句子,使其更有表现力和情感。

总的来说,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对话的引发、观点的强调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它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交流中,反问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表达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气、语态和词汇,以使反问更加生动、有力,并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二年级反问句的例子10个

二年级反问句的例子10个

二年级反问句的例子10个二年级反问句的例子10个反问句是英语语言中的常见语法结构,在口语中它常常用于加强语气和调节语气,在文学作品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二年级语言学习中,引入反问句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精炼口语表达,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下面我们列举十个二年级反问句的例子。

1. Do you really think that's a good idea?你真的认为那是个好主意吗?这句话使用了反问句的形式,用来表示质疑和怀疑。

它强调提问者的不信任和反感,可以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异议。

2. You're not really going to eat that, are you?你真的要吃那个吗?这句话也使用了反问句的结构,询问别人是否真的要做某件事情。

它可以用来表达惊讶、不解或者反对,帮助孩子在交流中更加生动形象。

3. You don't like ice cream, do you?你不喜欢冰淇淋,对不对?这句话使用反问句来表示疑问和确认,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加强话语的效果和连贯性。

4. You're not going to eat all that pie by yourself, are you?你不打算一个人吃掉那么多馅饼吧?这句话同样使用反问句的形式,用来表示疑问和不满。

它可以帮助孩子在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给予对方提醒和警告。

5. You don't really believe that, do you?你真的相信那个吗?这句话使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质疑和批评。

它可以用来针对别人的观点或行为提出异议,加强语气和表达意义。

6. You can't be serious, can you?你不会当真吧?这句话同样使用反问句的形式,用来表达惊讶和不解。

它强调了提问者的态度和情感,帮助孩子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反问句的例子有哪些

反问句的例子有哪些

反问句的例子有哪些反问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用一个带有疑问的句子来表示说话者的质疑、不满或反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使用这种句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反问句例子。

1. “你是想让我们都输吗?”这是一种表达不满或反讽的反问句,常被用来指责某人或某件事情。

2. “你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是一种表达质疑的反问句,常被用来提出问题或暗示可能存在的困难。

3. “你觉得我不会成为下一个总统吗?”这是一种表达自信或讽刺的反问句,常被用来强调自己的能力或嘲讽别人不相信自己。

4. “你会反对错误吗?”这是一种表达反讽或讥笑的反问句,常被用来嘲弄别人说的话或行为。

5. “你真的认为我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吗?”这是一种表达疑虑或警示的反问句,常被用来提醒别人注意自己的行为或表现。

6. “你是说我这么做会让所有人都高兴?”这是一种表达质疑或对话的反问句,常被用来引导对话或质疑别人的观点。

7. “你以为我会放过你吗?”这是一种表达威胁或警告的反问句,常被用来表现对别人的不满或不满意。

8. “你不想跟我一起去旅行吗?”这是一种表达邀请或热情的反问句,常被用来邀请别人一起参与活动或分享体验。

9. “你能告诉我你在做什么吗?”这是一种表达好奇或探究的反问句,常被用来询问别人的情况或了解某件事情的细节。

10. “这么漂亮的礼物,你肯定不会拒绝吧?”这是一种表达热情或示好的反问句,常被用来友好地邀约或表达善意。

总之,反问句是一种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能够在语言交流中表达出不同的语境、情感或意图。

熟练运用这种句式,不仅可以使沟通更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也能在表达中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那么我想问对方辩手,和安乐死一样饱受争议的色情业一能增加税收和促进GDP增长;二能有效预防艾滋等疾病;三能解决就业率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四能减少强奸案等等刑事案件发生,那么我们中国为何不像荷兰日本一样实行色情业合法化呢?说到底就是国家性质不同,公民理念不同。

2.你说安乐死是人权的体现,那么在2013年央视直播湄公河惨案主犯糯康注射安乐死实行死刑全过程,纵然他是死刑犯,你认为直播安乐死死刑是人权的体现?这种行为恐怕比安乐死痛苦的多吧。

3.对方辩手所说荷兰安乐死合法化的现行国家,可殊不知,在荷兰每年有4000人死于所谓“合法化死亡”。

现在有许多老年人担心他们莫名其妙哪天在医院会被医生“杀死”.。

据从医27年之久的凡·沙朗医生估计,目前荷兰仍至少有一半医生秘密为病人实施安乐死。

他分析说,由于报告病例的手续太过繁琐,一些医生宁愿违规操作,在不满足法定前提的情况下为病人实施安乐死。

既然安乐死是针对临近死亡的重症病人所设,那么对于这些年迈无力却依然热爱世界热爱生命的老年病患者而言呢?法律保护了那些少数想安乐死的人,但却增加了大多数这些不想安乐死的人的威胁,这是法律应该有的力量和效应吗?为了谋得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权益你认为这是司法的平等?民主?不是的。

4.我方认为即使能满足法律规定的上述3个条件,考虑到重症患者的神智往往并不清醒,他们的亲属可能会出于减轻病人痛苦的角度,催促医生实施安乐死,从而导致而“非意愿死亡”。

另外,医生也可能给未能救活病人找到“合法解释”。

5.如果安乐死合法化的话,按照这个法律,只要现行技术无力回天,医生就可以劝说重症病人放弃治疗、自动“走上绝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医疗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我方认为:“杀死一个生命并不等于治疗。

”6.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国所有一切现行法律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前提对不对。

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徐景和认为,《宪法》规定公民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有特定含义的。

公民个人有权选择生存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权选择死亡的方式。

而“安乐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在不违背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对生命的特殊处分方式,这种处分是有严格的条件与程序的。

因此,即使安乐死合法化,那“安乐死”也违背宪法,而缺乏基本的构成要件。

7.国家行政学院法学博士宋功德提出,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是,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看,做到这点有点不现实。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也有专家认为:宪法这一条款,仅仅体现了国家有帮助公民延续生命的责任,但这一点既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强制公民延续自己的生命,也不意味着国家不能帮助公民结束自己的生命。

8.我国一些学者在承认安乐死的人道性、正义性的同时,提出我国的社会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道德素质、人道意识水平尚不足以为安乐死提供社会伦理保障;医疗卫生与福利保障体系不足以为安乐死提供可*的社会保障;医界从业人员的道德状况不足以为实施安乐死提供医疗救治上的技术保障;我国的整体社会法制状况不足以为安乐死的正确与适当适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因而,安乐死不应该合法化。

·《人身权法论》作者杨立新:安乐死是变相侵害生命权 : 非法剥夺一个人生命的行为,在侵害个人生命权的同时也侵犯社会秩序与国家利益,是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挑战。

故此,应由公法凭藉国家强制力对侵害生命权的行为作出处罚,以一体保护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利益。

9.我想反问对象辩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刚出生就被发现有畸形,先天性不治之症的婴儿还未体验世间的美好,就被世人所认为的“即使长大也会痛苦”或者“长痛不如短痛”这种错误概念被安乐死。

他们完全符合你们所说的安乐死的任何一项条件,但是他们没有生与死意识,因为残忍的人们没有给他们培养意识的机会,把他们的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那么我想说,这不是你们所说的优死,这是一种杀戮。

10.那么我想反问对方辩友,你们到现在一直所说的安乐死,体现了安乐死却有其合理性的多个层面。

但是,从我们今天主题所说的合法化,我们应该知道,法律是理性的,是无法带有感性色彩的。

即使你们所说的安乐死的合理性再强,它毕竟也只是从人的感性意识出发,与我们法律的基础点相违背。

11.请正反辩友注意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是“安乐死是否合法化”,那么其中的关键词是“安乐死”和“合法化”。

12.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差别较大,对安乐死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

而如果安乐死合法化,必然与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56个民族的生死传统所相悖。

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思想开放有不同生死观的人而建立面向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法律。

13.如果是你徐思聪如此优秀的人生命垂危、意识模糊,苦不堪言,医生要对你进行安乐死,你的亲人会愿意吗?将心比心,只要还有一线生机,谁都不能放弃!坚持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不去坚持就一定不会成功!14.首先,对方一辩为我们描述了种种惨绝人寰的病状,相信不仅我方,在场的评委和同学都一定会为之潸然泪下。

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一切的背后,真的是患者本人的真实意愿吗?不想成为子女的重负,不想成为社会的重负,也许这才是患者选择死亡真正的原因。

痛苦的病症令人可以承受,而患者那份选择死亡的包含了所有的辛酸苦辣的爱才是真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与其安乐死遗憾离世,不如团结社会力量捐款,让生命延续!15.其次,根据医学权威克雷米林报告,绝大多数选择安乐死的是心理抑郁的垂危病人而非那些真正病痛缠身的患者。

面对如此的状况,难道我们不应该指引他们重新拾起生命的希望,用微笑温暖他们的心,而是只看表面现象就指给他们一条通往无尽黑暗的路吗?16.再者,对方辩友说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

但“宁为人间一株草,不做天上一颗星”,我们深深地理解,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但我们更深深地知道,生命的可贵。

在安乐死的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高呼,真正的尊重是让病人不放弃每一寸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正视问题,才能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7.有非安乐死不嫁的心态,无视其他积极方法的存在,是不是观点太狭隘了呢?18.对方辩友认为有好处就要立法,那吃饭有好处吗?应该立法吗?是一顿吃1斤1俩,还是2斤3俩呢?19.对方辩友今天只是在谈趋势,谈未来!脱离现实基础的未来恐怕只是空中楼阁吧,未来是多久,一年两年,还是2012年那!20.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开宗明义亦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可见,中国人有着对生命的无上尊重和对死亡的无限悲伤。

相反,以荷兰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基督教有着与生俱来的信仰,在他们眼中,人生来便带有原罪,只有死后灵魂才可以得到解脱,升天堂见上帝,死是理所当然的解脱。

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不能接受的,甚至荒唐可笑。

如果死亡有那么美好,人死后又何必大肆举办葬礼沉重哀悼,还不如直接开一个欢送PARTY,大家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好好庆祝庆祝岂不更好?21.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别忘了,还有7、8亿人口生活在偏远农村,1、5亿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

诚如我方二辩所言,小病情,大危机。

为了多省一点点钱,为了不拖累亲人,最最善良的中国老人和绝症患者选择了用死亡这种软弱和无力的方式去成全,自愿接受安乐死。

难道这样我们就可以打着是他们心甘情愿的这样的幌子来堂而皇之的借医生高明的手迅速的杀害他们而免遭拖累吗?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当我们挚爱的情人,他们的命运渺小到被掌管在医生一竿小小的针管里时,我们的良知和人性也就成为了最可笑的东西。

这样的社会悲剧理应狠狠地刺痛每个人的心扉啊。

22.对方辩友口口声声,理直气壮的再三强调,安乐死的前提是无法救治,濒临死亡。

正是因为濒临死亡,时日不多,每一天每一秒才会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

对于一个大期将至,每一个下一刻都有可能死去的人来说,我想最美好和最幸福的是莫过于还能再顺畅的吸一口新鲜的氧气,还能再次睁开双眼感受明天初生的太阳,还能再奢侈的看一眼亲人那熟悉的脸庞。

为什么你们要那么残忍的连那么仅有的几日时光都吝啬到不肯赏赐呢。

更何况,有哪一个医生有权去判定某病人无法救治,必死无疑?西藏治不好,上海或许能治,你救不活,别人兴许能救。

况且当今世界,科技发张迅猛,医疗技术不断飞越,医学奇迹更是屡见不鲜。

谁敢说当前无法救治的顽症,在一两年内不会被医学界攻破呢?第四,对方辩友还说安乐死能节约医疗资源。

我看到时候受苦的又是贫苦大众,富人依旧大摇大摆的用着昂贵高档的药品。

法律更应该保护弱者,而不应成为让弱者为强者腾出生存空间和资源合法证明啊。

那时,社会公道又在哪里?23.“合法化的好处”之反驳—减少社会负担、节约资源分配等的确,我们的国家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我们各方面都不太完善,有待改进。

我们的国民生产也不是发达国家所能理解。

我们有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我们有大多数的贫困家庭。

当一个面临风吹雨打的家庭遭遇如此巨大的打击,他们受到最大伤害的不是物质上的损害,而是精神上的伤痛啊。

看着自己的亲人那样痛苦地躺在病床上,他们有一些人甚至都愿意用自己的躯体去承受那种苦痛。

这种感情是多么诚挚,多么动人。

然而,这种真挚的事物难道就一定要用“减少社会负担”、“节约资源分配”却衡量吗?正方辩友也说了,我们是人,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

那么,难道我们就可以眼睁睁看着用这些“减少”和“节约”的字眼来和我们对于亲人的情怀套上边吗?这样的坚强拉扯,不是更没有人情味,更不公平吗?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