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19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19 新人教版必修2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各项中,促进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是( )①冶铁技术的进步②政府的重视和扶植③中外经济的交流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3.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西周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
(“丰”:国名。
“般”:人名。
“作”:制作。
“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
“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
)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 )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符合的是(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B.市场上大宗交易都使用交子C.富商的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5.(2011届广东湛江一中测试)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B.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C.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D.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6.(2010年海南单科)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7.《“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2.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4.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
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5.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6.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
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
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8.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2.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
”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3.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4.明正德、嘉靖年间歙县商人程澧出吴会、尽松江、走淮扬、抵幽蓟,“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
这主要表明()A.明中后期商帮开始出现B.徽州地区有经商的传统C.明清商品经济尤为发达D.程澧具有敏锐的商业眼光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
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6.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直接目的是 ()A.增加国君的收入B.承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C.确立封建制度D.满足新兴地主的政治要求7.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8.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荣D.纸币携带方便,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9.下图中的人物神农氏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荆,以教天下10.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 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一一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控2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是在()A.春秋战国B.秦末汉初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准确回忆基础知识即可。
答案:A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D.沉重的徭役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思路解析:解题关键在于从目的、对象、作用等方面分析我国的古代徭役,例如:征发对象是广大劳动人民,过度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的程度。
答案:C3.战国时期的李冰曾经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龙首渠D.成国渠思路解析:郑国渠是郑国主持开凿的,龙首渠和成国渠是西汉时的水利工程。
答案:A4.下列有关“工官”工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朝廷或政府财政的一大支出B.直接隶属于中央各机构C.专门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D.其经营直接明显地影响了民间的市场思路解析:“工官”工场的产品平民不得使用,对民间市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D5.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思路解析:本题限定只有一个,即是否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答时既可用正选法,即明确记忆“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在唐朝时,明确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而确认答案;也可用排除法,即判断出A、B、D三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则肯定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是正确答案(题目并未要求判断该事件属于何时期,故只需断定其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即可)。
答案:C6.煤炭开始作为我国古代的冶铁燃料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思路解析:解题关键是题干中“开始”一词。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附答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全部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 农业经济的发展B. 统治者的正确决议C. 生产工具的改革D. 社会矛盾的和缓2、察看以下一组相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图片,所能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包含春秋期间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期间的铁制农具(图略)A. 铁制农具出现并宽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明显提升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3、牛耕技术在中国出现和渐渐普及全国分别是在A. 春秋战国、汉朝B.秦代、汉朝C.春秋战国、唐朝D.秦汉期间、宋朝4、《史记·货殖传记》记录“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b5E2RGbCAP①人烟稀罕②耕种技术落伍③商品互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5、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根源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侵占良田C. 政府采纳不抑吞并的政策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别6、土地吞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迫政府财政收入A. ②③④B.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①②③ C. ①②④③阻挡了生产力发展④致使地方盘据D.①③④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应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应了宗教矛盾。
小王以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色,这主假如指p1EanqFDPw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盘剥B.小田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8、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知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联合④带有开放性A. 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自足”即产品富裕B. 带有封建性和落伍性C.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第一是知足自我花费10、某学生收集和研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同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遇到人们的建庙崇敬,则他们父子修建的工程是DXDiTa9E3dA. 郑国渠B.都江堰C. 六辅渠D.灵渠11、战国期间,关中地域农民创建了一种沟渠,到现在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域流行,该渠名为A. 郑国渠B.井渠C.灵渠D.白渠12、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以下哪一项不切合当时相关青铜器的历史状况A. 已宽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 青铜器生产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 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 生产规模相当大13、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向来当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停改革,出现以水利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RTCrpUDGiTA. 春秋战国B. 汉武帝时代C. 东汉初年D. 唐朝14、唐诗名句“夺得千锋翠色来”描述的是A. 我国古代精深的青铜器锻造技术B.唐朝越窑青瓷的漂亮色彩C. 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有名的唐三彩15、 .最早规定商品买卖一定明码标价可追忆到哪一朝代的法律文件A. 秦代法律B. 汉朝法律C. 隋唐法律D.明朝法律16、“凡市,以日敲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1、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2、雍正皇帝采取的抑商政策的理由包括()①“农为天下之本务,工贾皆其末也”②“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③手工业是农耕经济的必要补充④防止“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古时称:()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4、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
两则材料反映了()A. 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 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C.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 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5、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
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
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B.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C.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D.政府放松了对贸易的监管6、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7、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示农具,哪一个是木耒()
A B C D
2.商周时期人们已掌握的农耕技术有()
①开沟排灌②除草培土③沤制绿肥
④治虫灭害⑤铁犁牛耕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实质是()
A.国家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D.土地私有制4.下列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B.土地完全被地主阶级占有
C.地主土地所有制居主导地位D.在中
国延续两千多年
5.左图所示农具发明于()
A.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宋元时期
6.三国时的“屯田”与北魏时的“均田”的相同点有()
①为筹措军粮②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农民要服兵役和徭役④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7.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影响
B.多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C.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D.铁器和牛耕的长期使用
8.中国的炼钢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A.9世纪以前B.宋元时期C.16世纪以前D.清入关后
9.下列制瓷技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瓷②白瓷③青花瓷④五彩瓷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
10.唐代的“柜坊”用来()
A.存放货物B.经营专项商品
C.存放货币和贷款D.托运货物
11.“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种现象出现于()A.西汉B.东汉C.唐代D.宋代12.汉唐两代官府管理长安市场的相同规定有:()
①设有东市和西市②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③按时开市、闭市④东西两市各有220行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我国古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是在()
A.商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唐朝时期D.两宋时期
二、非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种基本模式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藤文公上》
材料二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圆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颜氏家训》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哪种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出现于什么时期?
(2)材料二中描写的是哪种经济模式?为什么说“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形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由
材料一到材料二经济形式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B 5.B 6.B 7.C
8.C 9.B 10.C 11.D 12.C 13.B 二、非选择题
1.(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2)这种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由于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1)①“井田制”。
②周朝。
(2)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因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衣服、果蔬、肉类,以及住房、工具、燃料、照明等物,都是自己劳动经营所得,无需向外所求或到市场交换。
(3)①材料一是土地国有制,材料二是土地私有制。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导致大量私田出现;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相继进行税
制改革,对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
3.(1)特点:店铺可随处开设,早晚都可经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出现专业性和节令性等不同类型的城市;使用纸币“交子”;设置榷场开展边境双边贸易;重视海外贸易。
(2)原因:两宋时期与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战事、赔款等造成财政紧张,需要商税来补充;商业自身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