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辅导学案三

合集下载

国庆语文学案三答案

国庆语文学案三答案

国庆语文学案三(10月3日)一、语言文字运用1.B(A.jiàn/jiān zhuǎ/zhǎo nìng; B.zhēng/zhâng zēng/cãng lòng/nòng ;C.sāi bào/páo lù/lòu;D.lěi/lâi mò qiǎng/qiáng)2.B(A.由“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造成偷换主语,应去掉“的”;C.句式杂糅,去掉“只属于”或者“才会有”。

D.不合逻辑,应该为“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有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金融问题”。

)3.(4分)冷漠道德法律价值观(每点1分)4.(5分)(1)北宋沈括(2分)(2)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研讨会,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情况交换彼此的看法。

希望我们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产生新的认识。

(意思对即可。

注意表达得体,得体地就“欢迎”回答1分,得体地就“合作研讨”回答2分。

)二、文言文译文:附文言文翻译:简肃薛公明奎,字宿艺。

姓薛,是绛州正平人。

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

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父亲带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

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父亲四下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楣,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科举仕进之业,而致力于在乡里发放借货,说:“我有了个好儿子,以后还担心什么呢?”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时名臣,就像他说的一样。

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王严而名列第二,因此乡里都称赞他。

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

(不久)遭逢太夫人去世,服丧期满后,因为别人的推荐被任命为大理寺丞、兴化军莆田知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感激他。

等到他到蜀地做官,又有很多好的政治举措。

三维设计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散文阅读no.3备考怎么学学案3

三维设计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散文阅读no.3备考怎么学学案3
(节选自《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束
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2 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属于深层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 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 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解说庄子精神的关键的词 语来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 (1 分)不屈从权势的精神。(1 分)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束
2014年天津高考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2014年安徽高考 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014年山东高考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其他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束
[常见设问方式]
2014年湖南高考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
2013年浙江高考 么特别用意? 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
2010年四川高考 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辨析。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 结束
[例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 “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2 分)

新教材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项脊轩志

新教材高中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三单元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开卷有益摇曳的枇杷树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像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

中国人的情与西方人轰轰烈烈的炽热不同,是一种细致入微的长情。

细致入微的情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无意间,猛敲人的心灵,扣动人的心弦!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常识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古文家,是“唐宋派”的代表(另有唐顺之、茅坤),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著有《震川文集》。

散文佳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清人王锡爵曾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写作背景《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

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

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项脊轩中的细节描写,言仅一分,后甚深沉,甚是巧妙。

相关知识(一)前后七子自明初以来,“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虚饰萎弱的文风盛行,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到了弘治、正德年间和后来的嘉靖、隆庆年间相继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和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目的在于挽救“正统文学”的危机,由于他们盲目复古,一味模拟,结果使文学的发展陷入了更严重的危机。

这种现象在当时就遭到归有光等唐宋派的反对,后来“公安派”兴起,批判复古运动,才使长期统治文坛的复古现象被纠正。

(二)唐宋派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文从字顺的唐宋散文,故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

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8促织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8促织

课文8促织一、基础夯实(第1段)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尚()②故()③进()④才() ⑤责() ⑥假()⑦科敛() ⑧丁口() ⑨辄()答案①崇尚,喜好②原来,本来③进奉④有才能。

这里指勇猛善斗⑤责令⑥凭借,利用⑦摊派,征收⑧人口⑨总是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城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着它们,抬高它们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得分点:昂、直、居),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第2段)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操()②售()③迂讷()④会() ⑤敛() ⑥户口()⑦败堵() ⑧探() ⑨靡()⑩迄() ⑪济() ⑫款()⑬股() ⑭流离()答案①从事②卖出。

这里指考取秀才③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④恰巧,正好⑤征敛⑥百姓⑦残破的墙垣⑧摸取⑨无⑩最终⑪成功⑫规格⑬大腿⑭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成名的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7与妻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7与妻书

课文7 与妻书一、基础夯实(第1段)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如晤( ) ②竟( )答案 ①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②完成(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彀( ) ②充( ) 答案 ①同“够” ②扩充 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惦念的人,也应该以牺牲我和你的幸福为乐,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

你一定不要悲伤!(得分点:体、福、利、其)(第3段)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4.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与使()②无宁()③禁()答案①与其②不如③承受得住,经得起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既()②寸管()答案①已经②指笔6.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第()②抑()③肖()④后日()答案①只是②还是③像④今后的日子7.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就是我敢于任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得分点:钟情、率性)(第6段)吾今与汝无言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1 《沁园春·雪》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3.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折()腰成吉思汗()稍逊()风骚()还看今朝()2.了解作者。

毛泽东,字(),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词标注停顿与重音,并尝试有感情诵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望见了怎样的雪景?用一个词概括,并说出理由。

3.在词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请找出关键词品读。

4.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怎样的人呢?【拓展延伸】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学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悟?编教语级册导学册【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 g mǎn g分fèn外妖娆ráo 数shǔ风流人物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 稍逊xùn 风骚sāo 还看今朝zh āo2.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课堂探究】1.停顿与重音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6谏逐客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下册(三)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6谏逐客书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私”“却”“说”“书”“即”“涕”“造”“归”“既”“何”及次常用字“拔”“择”“身”“发”。

2.背诵《谏逐客书》,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词类活用中使动用法的特点及辨析方法。

[课文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谏逐客书奏疏李斯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1.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富有文采2.正反对比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与妻书书信林觉民作者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1.情线贯穿,行文流畅2.情理交融:情中有理,理中有情3.语言雅致,饱含深情促织小说蒲松龄通过促织得失这一线索,讲述成名一家的悲喜遭遇,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1.巧设线索,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2.想象力丰富,充满浪漫色彩3.成功运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课文6 谏逐客书一、基础夯实(第1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高中语文人教版三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高中语文人教版三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第10课过秦论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一、文本名句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贾谊的名句1.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2.修养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3.时难得而易失也。

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⑤威振.四海:(2)一词多义①制错误!②亡错误!③固错误!④利错误!⑤遗错误!⑥度错误!(3)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义:今义:③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④流血漂橹.古义:今义:⑤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⑦皆明智..而忠信古义:今义:⑧国家..无事古义:今义:⑨才能不及中人..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①之错误!②而错误!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外连衡而斗.诸侯:(4)会盟而谋弱.秦:(5)流血漂.橹:(6)以弱.天下之民:(7)序八州而朝.同列:(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9)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0)过.秦论:(11)追亡.逐北:(1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3.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3)陈利兵而谁何:(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5)聚之咸阳:4.语句翻译(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辅导学案三一、武汉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几种题型及答题技巧第8题、文言实词得理解答题技巧、(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瞧白居易得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得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得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就是我们要寻找得钥匙。

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得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得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可以推出“躬"就是“亲自”得意思。

方法阐释:中考所考查得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得原则,也就就是说给我们得文段就是课外得,但就是考察得知识点却就是课内得,其意义与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得实词词义、(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得结构中,很有可能与“才"得意义就是一致得,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得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得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得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得解释。

(4)成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

与此类似得还有“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得”可以联系“有得放矢”,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得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这样得成语还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殃及池鱼、缘木求鱼、不以为然、亡羊补牢、黔驴技穷、怒发冲冠、走马观花等。

方法阐释:成语就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得、简洁精辟得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以及一些常见得词语得含义未因时间得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5)邻词推断法:就就是根据旁边得词来推断这个词得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与“尘"来解释“笥”与“坌"。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就是仍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就是同义复词或就是偏义复词,表达得意义往往就是相同或就是相对得,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得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得意义。

例一、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得解释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B、及见之及:等到C。

趋焚之趋:追逐D。

长必好之好:喜欢例二、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得解释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上从之从:听从B、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C、何足为异足:值得D、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第9题、文言虚词得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1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与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就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以1。

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得工具、方法及其她,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等。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得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表示动作、行为得对象,可译为“与”“跟"。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与。

(《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

表示目得关系,“以”后得动作行为,往往就是前一动作行为得目得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3.复音虚词“以就是"“就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得结果。

例如:就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复音虚词“所以"。

“所”与“以"连用,表示原因得,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与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就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就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得几种用法。

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得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得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三) 表示动作、行为得目得、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四)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得就是动作行为得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

例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于“于”就是介词,总就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得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中)2。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得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就是”,用法与现代汉语得“于就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得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相同。

于就是见公输盘。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就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得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就是,吾父死于就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或作指示代词。

例如: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

用在定语与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得”,有得可不译。

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宾语前置得标志。

用在被提前得宾语之后,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得作用,可不译。

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得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得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3、动词到如:吾欲之南海其1.用作代词:例如其一贫,其一富2.用作副词。

表示测度、反诘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等,或省去。

例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放在句首,或表假设,译为“如果";或表选择,译为“还就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她人之故哉?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可译为“就"“便”。

例如: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二)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假使”“如果”“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表示并列关系、两个以上得“则"连用,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2。

用作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与确认作用,可译作“就是”“就就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不”“呢”、如吾欲之南海,可乎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焉①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形容词、副词词尾。

……得样子。

如:于我心有戚戚焉、⑤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三、下列语句中加点得“之"与例句中得“之”用法相同得一项就是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A、吾欲之南海B、属予作文以记之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公与之乘例四、下列语句中加点得“以"与“以悦婴儿”中得“以”用法相同得一项就是A、何以战 B。

以就是人多以书假余 C。

皆以美于徐公D。

以光先帝遗德第10题、文章得理解例五、下列对文本内容得理解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她守边得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得戍卒。

C、李及得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得做法只就是在履行主将得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就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得规模例六、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元结家得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得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得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

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得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她断交、第11题、翻译句子1、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

文言文翻译得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得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得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得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

意译有一定得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得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得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得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