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化系统生化病理重点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生物中考知识点解析人体消化系统

生物中考知识点解析人体消化系统

生物中考知识点解析人体消化系统人体消化系统是我们身体内重要的一个系统,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和排除体外的过程。

本文将对人体消化系统的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和肝脏。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1. 口腔的功能: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点,主要功能有摄取食物、咀嚼、混合食物和分泌唾液。

唾液的分泌中含有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糖类。

2. 食管的功能:食管将口腔中咀嚼好的食物向胃部输送,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推送至胃。

3. 胃的功能: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有储存食物、分解蛋白质、杀菌和调节食物的通行速度。

胃酸的分泌可杀灭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

4. 小肠的功能: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它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在小肠内,食物会与胃液、胆汁和胰液混合,在细胞层面上进行吸收。

5. 大肠和直肠的功能:大肠是将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进行浓缩和水分吸收的地方。

在大肠内,大部分水分会被吸收,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

直肠则是存储粪便的地方,当粪便达到一定量时,会引发排便反射。

6. 消化腺的功能:消化腺是指唾液腺、胃腺、胰腺和肝脏。

唾液腺主要分泌唾液,涵盖淀粉酶等酶类。

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这些消化液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肝脏则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类。

三、消化过程的调节人体消化过程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食物入口处的咀嚼、吞咽等动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内分泌系统则通过促胃液分泌、胃肠收缩等机制来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肠道的蠕动。

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壁或十二指肠溃疡,常由细菌感染、应激、吸烟等因素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饭后痛、恶心等,需积极治疗,如抗生素杀菌、药物减酸等。

2. 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炎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

中考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点回顾

中考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点回顾

中考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点回顾人体消化系统是指人体内负责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和排除废物的一组器官和组织。

在中考生物考试中,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点占据了重要比重。

本文将对中考生物人体消化系统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口腔:主要功能是进行机械消化和部分化学消化。

其中,机械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咀嚼使食物颗粒变小,化学消化是指唾液中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

3.食道:将口腔中咀嚼后的食物通过蠕动的运动传送到胃中。

4.胃: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继续消化以及杀菌。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质。

5.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主要功能有消化和吸收。

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小肠液中的消化酶可以分解各种营养物质。

6.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二、消化过程的具体步骤1.机械消化:包括咀嚼、胃蠕动和肠蠕动等。

通过机械消化,食物颗粒变小,有利于消化酶的进一步作用。

2.化学消化:包括口腔中的淀粉酶、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小肠液中的消化酶等。

这些消化酶能够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分子,以便被吸收。

3.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中,通过大量细胞上的绒毛以及吸收表面积的增大,使得细胞可以吸收消化产物和其它营养物质。

4.排泄:人体通过大肠将未被吸收和排泄物聚集起来形成粪便,最终从肛门排出。

排泄过程是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步。

三、消化系统的相关疾病和保健措施1.胃炎和胃溃疡:胃炎主要是胃黏膜受到损害引起,胃溃疡则是胃黏膜溃疡的结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生活作息可以预防这两种疾病的发生。

2.胆结石:由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物质浓度过高,形成胆结石。

多吃蔬菜、均衡饮食、合理减重有助于预防胆结石。

3.肠胃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

预防肠胃感染的关键是保持个人卫生,饮食要注意烹饪和食品的安全。

4.消化不良:常见的症状有胃胀、腹痛、食欲不振等。

消化系统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学知识点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它负责将食物在体内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

了解消化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维持身体健康和科学饮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消化器官、消化过程以及一些相关疾病。

一、消化器官1.胃:胃位于人体腹腔的中上部,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分解食物以及消杀细菌等。

胃内有许多褶皱和胃腺,通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等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成较小的颗粒。

2.肠道:肠道主要分为小肠和大肠。

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消化食物并将其分解成更小的单位,以方便吸收。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

3.肝脏: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内,具有重要的代谢功能。

它通过产生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并分解和清除一些有害物质。

此外,肝脏还参与蛋白质和糖的代谢。

4.胆囊:胆囊是肝脏的附属器官,位于肝脏的下方。

它主要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

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会收缩,将胆汁释放到小肠中,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二、消化过程1.摄食:摄食是指人体通过进食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口腔,经过咀嚼、混合唾液等步骤,进入食管。

2.吞咽和运动:食物通过吞咽动作进入食管,然后通过食管运动进入胃。

食管的肌肉运动是有规律的波状收缩,将食物顺利推进。

3.胃部消化:在胃内,食物通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开始被分解。

同时,胃壁的肌肉运动将食物搅动,形成混合物。

4.小肠消化和吸收:食物从胃进入小肠后,将与胆汁和胰液混合,进一步消化。

在小肠内,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并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5.大肠吸收和排泄: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

粪便经过大肠的蠕动运动,最终排出体外。

三、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不适症状,如胃胀、恶心、腹胀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压力过大和肠道菌群失调等。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

消化系统知识点整理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系统之一,它负责摄取、消化、吸收和排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废物,为身体提供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分。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在这里食物被咀嚼和初步消化。

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食管是连接咽和胃的管道,食物通过食管的蠕动被输送到胃中。

胃是一个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具有很强的收缩和分泌功能。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这里被进一步分解,并吸收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如胃腺和肠腺。

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借助导管将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道。

二、消化系统的功能1、摄取食物通过口腔摄入食物,这是消化过程的第一步。

2、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便身体能够吸收和利用。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主要通过口腔的咀嚼、胃的蠕动和小肠的分节运动等实现。

化学性消化则依靠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唾液中的淀粉酶、胃液中的蛋白酶和盐酸、胰液中的多种酶等,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3、吸收营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供细胞代谢和利用。

4、排泄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三、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吞咽、辅助发音等功能。

牙齿是咀嚼的主要工具,人的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切牙用于切断食物,尖牙用于撕裂食物,磨牙用于磨碎食物。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够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四、咽和食管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气管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消化系统病理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病理学知识点

消化系统病理学知识点1. 概述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器官。

本文将介绍一些消化系统病理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治要点。

2. 口腔病理学- 口腔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口腔感染可导致牙周炎、龋齿和口腔黏膜溃疡等问题。

- 口腔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舌癌、唇癌和颊癌等。

3. 食管病理学- 食管炎:可由食管反流、感染或化学损伤引起。

常见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

- 食管肿瘤:恶性肿瘤主要为食管鳞癌,常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

4. 胃病理学- 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

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 胃溃疡:常见症状为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5. 小肠病理学-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和便血。

- 肠梗阻:可由肠套叠、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

常见症状为腹痛和呕吐。

6. 大肠病理学- 大肠炎:常见炎症性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和缺血性结肠炎等。

- 结肠肿瘤: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逐年增加。

可表现为血便、腹痛和腹泻等。

7. 肝病理学- 脂肪肝:主要由饮食因素、肥胖和酗酒引起。

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 肝硬化:多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晚期表现。

可出现黄疸、腹水和肝性脑病等症状。

8. 胆囊和胰腺病理学- 胆囊结石:高胆固醇血症、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与胆囊结石形成有关。

可引起胆囊炎和胆囊穿孔等并发症。

- 胰腺炎:常见的病因为胆囊结石和酒精性胰腺炎等。

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而慢性胰腺炎则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消化不良。

结论本文概述了消化系统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涵盖了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囊和胰腺等常见疾病及其特点。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以提供能量和养分供给全身各个器官。

下面将对消化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口腔是食物的入口,具有咀嚼和化学消化的功能。

食道将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

胃是一个筒状的器官,负责储存和混合食物,并分泌胃酸和消化酶。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并将其排出体外。

2.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淀粉酶和抗菌物质。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胃酸和消化酶。

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酶和碳酸氢盐。

二、消化过程1. 摄食:人们通过食物摄入口腔,开始消化过程。

2. 咀嚼和混合: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细化成小颗粒。

唾液的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

3. 咽喉运动:食物通过咽喉进入食道。

4. 运动和分泌:食物在胃中被搅拌和混合。

胃酸和胃液帮助消化蛋白质。

5. 小肠吸收:小肠内壁有绒毛,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

6. 大肠吸收和排泄:大肠吸收水分,将残余食物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7. 脂肪消化:胆汁和胰液分解脂肪,使其能够被小肠吸收。

三、消化酶和激素1. 消化酶是消化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可以分为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

- 蛋白酶用于消化蛋白质,包括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

- 淀粉酶用于消化淀粉,包括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

- 脂肪酶用于消化脂肪,包括胆囊脂肪酶和胰脂肪酶。

2. 激素在消化过程中起到调节、协调作用。

- 胃酸和胰酶的分泌受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影响。

- 胃激素如胃动素和胃抑素参与胃的分泌和动力调节。

-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水平和胰液分泌。

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 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

2. 肝病:包括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等。

3. 胰腺炎:胰腺的炎症,常常由酒精滥用或胆石症引起。

消化整合医学知识点归纳

消化整合医学知识点归纳

消化整合医学知识点归纳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消化整合医学是以整体观念来看待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医学学科,涉及了消化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1. 消化系统的构成消化系统由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肝胆系统等组成。

食物从口腔进入食管,然后经过胃酸和胃酶的作用,在胃内进行消化。

随后,经过小肠的吸收和分解,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残余物质进入大肠,水分被吸收,形成粪便。

同时,肝脏和胆囊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

2. 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消化系统疾病可以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两大类。

器质性疾病是指消化系统的结构或器官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如胃溃疡、胆石症等。

功能性疾病则是指消化系统的功能异常,而没有明显的结构变化,如胃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尽管功能性疾病的病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对于病患的影响却十分显著。

3. 消化整合医学的原则消化整合医学的治疗原则有三个核心,即治疗原因、症状缓解和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要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以解决疾病的根本问题。

其次,通过采取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减少疼痛和不适感。

最后,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4.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内窥镜检查、超声波检查和组织活检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5. 饮食与消化系统健康饮食在消化系统健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促进消化吸收,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同时,一些特定食物也对消化系统疾病具有保护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如膳食纤维对便秘的改善和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等。

6. 心理因素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人们过分紧张、焦虑和压力过大,都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消化系统考点总结

消化系统考点总结

消化系统考点知识总结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1.上消化道大出血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大于1000m l或占循环血容量的20%。

2.8.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措施:内镜检查;一般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

9.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时,首要的治疗措施是立即补充血容量。

10.持续放置三(四)腔管24小时后应放气数分钟,再注气加压,以免食管胃底黏膜受压过久而致黏膜糜烂、缺血性坏死。

间断应用气囊压迫一般以3~4天为限,继续出血者可适当延长。

慢性便秘患者的护理1.常见的便秘原因:肠易激综合征。

2.排便次数<3次/周为便秘,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

3.功能性便秘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主要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常由于生活规律改变、情绪抑郁、饮食因素、排便习惯不良、药物作用等所致。

4.补充膳食纤维是功能性便秘首选的治疗方法。

急腹症患者的护理1.内脏痛特点为疼痛定位不准确,对切、刺、割、灼等刺激不敏感。

2.急腹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

3.诊断尚未明确的急腹症患者,禁用吗啡、哌替啶等麻醉性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4.急腹症患者“四禁”指禁食、禁用镇痛药、禁服泻药、禁止灌肠。

5..最常见的腹膜炎是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

6..继发性腹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腹水呈淡黄色,有粪臭味。

7.内脏痛:①疼痛特点:痛觉迟钝,对刺、割、灼等刺激不敏感;②疼痛过程:缓慢、持续;③痛感弥散,定位不准确。

8.外科腹痛一般先有腹痛,后出现发热等伴随症状。

9.内科腹痛一般先发热或先呕吐,后发生腹痛。

10.内脏破裂出血:突发性上腹部剧痛,腹腔穿刺液为不凝固的血液。

腹外疝患者的护理1.腹外疝的主要病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

2.疝内容物以小肠最为多见,大网膜次之。

3.最常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斜疝。

4.腹股沟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5.脐疝多属于易复性疝,极少嵌顿和绞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与病理  Page  1-肝胆生化Page16-病理 第六章 肝胆生化与肝功能衰竭一、掌握1.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及代谢异常后的肝功能改变。

(1)* 肝脏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特点(组织学老师在肝细胞超微结构也画了星星。

不知道是不是商量好的。

)a. 双重血液供应(肝动脉、门静脉), 丰富的血窦-保证活跃的代谢功能b. 两条输出通路(肝V、胆道)-物质交换,分泌排泄c. 丰富的酶类(尿素、酮体、生物转化)d. 丰富的细胞器(线粒体-提供足够能量,内质网-合成蛋白质、酶类)(2)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由于生化已经讲过,故这部分不再是重点,理解就行,不会考):糖、蛋白质、脂、维生素、激素、能量代谢Ø 糖代谢:1)肝脏为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提供物质基础,是调节血糖平衡的最主要组织器官,机制包括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糖异生。

2)进食后肝糖原合成增加,血糖浓度降低;空腹时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浓度升高;剧烈运动和饥饿时糖异生增加。

(糖原合酶、糖原磷酸化酶只在肝脏存在,所以肌糖原对血糖没有影响;) 3)肝功能受损时,酶的活性下降,容易饥饿和低血糖。

糖耐量降低。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糖耐量:由于机体存在精确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正常人一次食入大量Glc后,血糖水平波动不大(<10mM), 其中便有肝脏通过糖原合成产生的调节作用。

Ø 脂代谢1.消化、吸收:胆固醇-胆汁酸-胆汁肝功能受损:“脂肪泻”2.合成、运输:n⏹合成:TG、Ch/ChE、PL、酮体n⏹运输: VLDL、HDL肝功能受损:VLDL合成减少,脂类运输减少,导致脂肪肝;HDL合成障碍,回收肝外Ch减少,血Ch增加3. 分解:FA (FA-酮体)4. 利用:甘油 (主要器官)Ø 蛋白质代谢①蛋白质合成ü✓合成:①自身结构蛋白、酶 ② 血浆蛋白:白蛋白(12g/天)、各种凝血因子等ü✓肝功能受损:白蛋白减少-A/G 减少,导致水肿凝血因子减少,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导致凝血障碍急性反应蛋白减少,导致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注:急性反应蛋白o来源:应激原 (感染、烧伤、大手术及严重创伤等)刺激后产生 o功能:抗感染、清除坏死组织及抗损伤等 o临床价值:常用C 反应蛋白作为炎症类疾病活动性指标② 氨基酸代谢 ü✓ 由于肝脏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故可进行:* 转氨基、脱氨基、脱羧基。

具体机制包括联合脱氨基作用。

ü✓ 肝细胞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GPT)活性较高,在其作用下:ü✓ Glu + 丙酮酸 α-酮戊二酸 + Alaü✓ 肝细胞损伤时,其内的酶释放,血液中ALT 浓度增加。

*解除氨毒(是肝脏特有的功能)肝功能受损时血氨浓度升高,是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 芳香族氨基酸代谢:o芳香族氨基酸主要在肝内代谢,直链氨基酸主要在肝外代谢,血液中芳/支=1/3, o肝功能受损时,芳/支的比值增加,因而芳香/支链比值是衡量肝功能是否衰竭的重要指标 ③ 合成含氮化合物:嘌呤、嘧啶、肌酸、丝氨酸-乙醇胺-胆碱Ø维生素代谢1. 吸收:胆汁酸-促进脂溶性Vit吸收(ADEK)肝胆疾病(肝硬化、胆道阻塞):Vitk 吸收减少,出血倾向增加。

注:VitK 的生理功能:作为*γ-谷氨酸羧化酶的辅酶2. 合成辅酶(含B 族Vit):B1-TPP ;B3-NAD,NADP; B6-磷酸吡多醛;泛酸-CoA3. 转化维生素:维生素D 3 25-OH-D 3,肝功能受损: VitD 3羟化障碍,导致肝性佝偻病Ø 激素代谢*灭活激素(是调节激素作用时间和强度的方式),而肝脏是灭活激素的主要场所。

肝功能受损: 高胰岛素血症 (低血糖)、皮肤蜘蛛痣、肝掌、面部色素沉着。

Ø 能量代谢(1) 调节能量物质的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肠道-门静脉-肝胆汁酸(肝合成,分泌),促进脂肪消化吸收(2) 调节能量物质代谢:糖代谢: 合成,分解,异生 -调节血糖浓度Ø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重肝功能不全会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肝性水肿:早期-腹水形成,加重-尿量减少,下肢水肿机制:肝功能不全→门V 压力↑→毛细血管压力↑→通透性↑→水、电解质及蛋白质渗入腹腔 三个因素加剧了腹水形成:1)白蛋白↓→胶体渗透压↓2)醛固酮、抗利尿激素↑3)长期肝病易肾功能损害,出现肝肾综合症 → 水肿加剧2.在肝脏中进行的生物转化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从现在开始的内容比较重要了。

)一、概念:(1)概念:机体将一些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营养性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水溶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泄,这种体内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2)类型: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直接改变物质的基团或使之分解。

第二相反应:有的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充分代谢或迅速排出体外,但有许多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的改变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氨基酸等)结合,增加了溶解度,或者甲基化、乙酰化等改变了反应性,才最终排出。

(3)举例:例一,乙酰胆碱是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神经递质,因此正常人体内要不断合成和降解,其降解就是在胆碱酯酶作用下加水分解的转化过程,反应生成的乙酸和胆碱可被机体进一步利用,无需进行第二相转化反应。

例二,解热镇痛药非那西汀是一种中性脂溶性化合物,它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需要连续地进行一相和二相反应。

首先在肝微粒体酶系作用下氧化脱乙基生成乙酰氨基苯酚(即扑热息痛),在后者的苯环上出现了一个羟基,增加了极性,但仅是pKa 为10的弱酸,pH7.4的血浆中仅0.25%呈解离状态,不易排出。

所以,乙酰氨基苯酚需再与极性很强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乙酰氨基苯β-葡萄糖醛酸苷,其羧基的pKa 为3.5,在血液中有99%以上解离成离子状态,又具有多个羟基,所以水溶性大,易随尿排出。

例三,皮质醇是肾上腺皮质生成的类固醇激素,不断地进行合成与降解,降解过程就是生物转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连续还原反应和结合反应。

皮质醇先在还原酶催化下,由NADPH+H +供氢,先后生成二氢皮质醇和四氢皮质醇,生成的四氢皮质醇虽然原有的生物活性基本丧失,极性有所增强,但还不易排泄,因此需再与葡萄糖醛酸(以UDPGa 形式参与反应)结合生成四氢皮质醇葡萄糖醛酸酯,后者呈水溶性,是皮质醇通过肾脏排泄的主要降解产物。

补充:酒精性肝中毒-人类摄入的乙醇30%由胃,70%经肠上段迅速被吸收,80%-90%在肝脏进行代谢,这是由于肝细胞内含有非常活跃的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 约2%-10%通过肾和肺排出体外。

人类血中乙醇的清除率约为100-200mg/h .×kg 体重。

大量饮酒除经ADH 氧化外,还可诱导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icrosomal ethanol oxidizing system,MEOS), MEOS 是乙醇-p 450.加单氧酶,其催化的产物是乙醛。

只有血液中乙醇浓度很高时,该系统才发挥催化作用。

乙醇的持续摄入或慢性乙醇中*是指不能构成细胞原料,不供能,有毒性的物质毒时,可诱导MEOS 活性增加50%-100%,乙醇总量的50%可由此系统代谢。

但是,乙醇诱导MEOS活性不但不能使乙醇氧化产生ATP,反而增加对氧和NADPH的消耗, 造成肝细胞能量的耗竭,肝脏受损。

3.胆红素的生成及在血中的运输方式、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胆红素在肠腔内的变化、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及尿中胆素原的排出。

胆色素(bile ligments): 铁卟啉化合物(Hb,Mb,Cytc等)在体内,分解代谢时所产生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胆红素(bilirubin)、胆绿素(biliverdin)、胆素原族(bilinogens)和胆素族(bilins)。

(1)胆红素的生成体内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d,衰老的红细胞由于细胞膜的变化而被肝、脾、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并吞噬。

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每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4个血红素分子。

血红蛋白的分解,珠蛋白部分被分解为氨基酸,再被利用;血红素则在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催化下,生成CO、铁和胆绿素,此步反应需O和NADPH的参与。

22)结合作用 肝细胞中存在着Y蛋白和Z蛋白这两种能与胆红素结合的蛋白质,又称为配体蛋白(ligandin)。

Y蛋白是一种碱性蛋白,在肝细胞内含量丰富,胆红素对Y蛋白的亲和力大于Z蛋白,所以是转运胆红素的主要蛋白质。

胆红素由Y或Z蛋白结合运输至滑面内质网上,经胆红素UDP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使胆红素与配体蛋白分离,而与葡萄糖醛酸(GA)以酯键结合,生成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bilirubin glucuroride)。

因胆红素有两个自由羧基,故可和2分子GA 结合,主要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二酯及少量葡萄糖醛酸一酯。

胆红素与GA 的这种结合反应也可发生在肾及小肠黏膜中,除可与Ga 结合外,少量的胆红素还可与硫酸相结合。

这些经肝细胞转化,侧链丙酸基与GA 或硫酸相结合的胆红素称之为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婴儿在出生7周后,体内Y蛋白的水平才能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故可发生生理性新生儿黄疸。

许血红素中的铁进入体内铁代谢池,可供机体再利用或以铁蛋白形式储存,一部分CO 从呼吸道排出体外。

胆绿素进一步在胞液中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还原生成胆红素。

由于该酶活性较高,反应迅速,故正常人无胆绿素堆积。

(2)胆红素在血中的转运由网状内皮系统生成的胆红素透出细胞,进入血液后即与血浆白蛋白或α1球蛋白(以清蛋白为主)结合成复合物,增加溶解度,有利运输,同时限制了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使其不致对细胞发生毒性作用。

未经肝脏转化故称游离胆红素或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白蛋白足以结合全部胆红素,只有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或与白蛋白结合量下降,如某些有机阴离子如磺胺药、脂肪酸、水杨酸、胆汁酸等可与胆红素竞争与白蛋白分子上的高亲和力结合部位结合干扰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或改变白蛋白的构象从而导致胆红素游离,在新生儿中容易进入脑组织而出现中毒症状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因此对有黄疸倾向的病人或新生儿应该避免使用上述药物以免发生核黄疸而对大脑产生不可逆性损伤。

(3)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比较重要)胆红素的进一步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摄取、结合、排泄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