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知识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一直考察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这一次,我将带领大家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

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

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

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整理学习,帮助自己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结合这个题目,我跟大家分析一下这部分知识相关的考察方法和内容。

(多选题)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是()A.朱熹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答案】BCD。

小先生历史笔记

小先生历史笔记

小先生历史笔记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

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重点知识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重点知识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说, 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四)影响
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缓和阶 级矛盾。
但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世中外的影响。
二、初步发展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一)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
(二)概况
三教之间彼此辩驳、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日益兴盛。 儒教根据时代的特点,逐渐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一些积极合理,逐渐形成所谓“三教合一”
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封建 伦理纲常遭到破坏;而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尖锐,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以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
(三)地位
这些批判思想受到压制和扼杀,因为这些思想严重威胁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并与理学格格不 入;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
(四)影响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 的历史进步性。 但是这些思想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巨变。它们的影响主要在后 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宗法分封制日益崩溃瓦解;诸侯争霸,战乱不 断,政治分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 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一、孔子(前551——前479年)1、“仁”的思想: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

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

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

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

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

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

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清以后)
2、孟子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 翟
特 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 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 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 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 统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荀子和孟子。

这三位思想家通过《论语》、《荀子》和《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其对人性、伦理和政治的思考,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深远。

下面将对孔子、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实现人的修养和道德。

他注重培养个体的德行和素质,提倡“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主张以家庭为基础,通过“君父”、“无用之用”、“敬老尊贤”等伦理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四个伦理关系,强调每个角色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发展。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天赋的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而只有通过教育和礼制的规范,才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主张要约束人性的弊端,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荀子认为天下之治取决于君主的明君政治,他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政策,主张通过合理的政策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德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扩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这种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发展出来。

他提出了“四端论”,主张通过四种德行(仁、义、礼、智)实现人的修养和完善。

孟子强调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主张“养浩然之气”,培养出正直和高尚的品格。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主要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二)概况
面临着政治、经济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仁政、春秋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重民等思想,发展了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服务的理论。
(三)地位
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成为后世的主流思想。 新儒学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
统一的需要。
(四)影响
积极: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从此确 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新儒学具有神权色彩,导致两汉时期迷信思想严重泛滥;儒学独尊局面形成,实际也 是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扼杀聪明才智。
重点知识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一)历史背景
一、产生
第一,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以提高和发展;促使井田制走向瓦 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宗法分封制日益崩溃瓦解;诸侯争霸,战乱不 断,政治分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 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一)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
(二)概况
三教之间彼此辩驳、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日益兴盛。 儒教根据时代的特点,逐渐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一些积极合理,逐渐形成所谓“三教合一”
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封建 伦理纲常遭到破坏;而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尖锐,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以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
从秦始皇始建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统治以后,由于秦朝残暴的统治,很快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不久形成楚汉之 争和各武装势力的割据,汉初的皇权得以削弱,异姓王和同姓王的地方割据统治,长达六十年影响中央王朝的统治。景 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典型表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些诸侯王势力依旧尾大不掉,使汉朝中央 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匈奴不断骚扰边境,汉初的和亲政策已经无济于事。
(三)地位
理学逐步成为宋明时期的统治思想。它理论体系完整缜密,又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影响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一)历史背景第一 第二 第三
政治原因: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封建制度腐朽,君主专制 空前加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社会风尚发生变化,人们 竞相逐利;而封建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儒家思想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本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贯穿其中。
儒家思想始终成为主流的原因
主观: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自我创新,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迎合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客观: 历代统治者大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儒学地位.
第二 在经济上:经济恢复发展,国家相对富强,为“有为”提供了物质基础;土 地兼并严重,对农民强取豪夺,
经济上,由于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缓和社会各种矛盾,长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政策,虽避免了过多的扰民,但 也是使一些不法大臣、大商贾、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对农民强取豪夺,造成社会不安。
第三 在思想文化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儒家学 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三)地位
这些批判思想受到压制和扼杀,因为这些思想严重威胁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并与理学格格不 入;严重威胁了君主专制。
(四)影响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 的历史进步性。 但是这些思想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没有促进中国社会的巨变。它们的影响主要在后 世。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影响主要在后世。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民 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理 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 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 宋代环境: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这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良好的学术文化 环境。
(二)概况
新儒学吸收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考虑,又把它们与传统儒学联系起来,构造了新 的儒学体系。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大流派。主要思考了世界的本原问题、获取的 方法、如何处理封建伦理道德与封建统治等问题。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我国,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封建纲常礼教腐朽 严厉,八股取士,文化专制。
(二)概况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 民为主”。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三、思想上,批判继 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一)历史背景
第一 在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但皇权与相权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矛 盾严重激化,边患严重,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