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高中语文 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管仲列传【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管仲列传【2】

管仲列传教学目标及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

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

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1疏通文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1(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导引:1学生演示:“()之交”2揭示课题《史记管仲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二、阅读全文,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朗读默读)三、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讲解法)词类活用1.富国强兵使动:使……富使……强2.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3.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4.然孔子小之:意动以……为小,轻视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意动以……为羞耻意动以……为耻6.贵轻重:以……为贵特殊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一篇: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4——10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课文1——10段。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币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币”,是指丰厚的礼物,“币”,礼物。

“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

“委”,呈献;“质”通“蛰”,但作信物解。

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生明确:“以”。

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

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汉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是介词,凭借;“用事者”。

“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

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管仲传记》教课设计江阴一中范丽花教课目的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评性思想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课过程:一、导入批评性思想是理性、反省性的思想,其思想质量包含求真、公正、反省、理性、正确、清楚、建设以及详细、深刻、全面地思虑,还要勇敢地怀疑,当心的求证。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类思想方式来解读《管仲传记》。

在解读以前要先正确地理解文义。

——翻开教案讲义和课本——.互相发问,抽测2’.学生怀疑.检测4.牢固文本,读一读,看能否全能够完好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怀疑。

10分钟已经达成的同学能够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虑:——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因素和结论。

——《批评性思想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文本的看法和原由(文本细节)作者、信息根源、发布原地和立场(知人)1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1/8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照。

贤良: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聚集钱财,使国兴盛使兵力富强。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衡量。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擅长转祸为福,把失败变成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谨慎地进行比较。

桓公其实是因为恼恨少姬,南下侵袭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包茅。

桓公其实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以后又想违反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成立了信义,所以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高考语文管仲列传史记选读教案 苏教版选修

高考语文管仲列传史记选读教案 苏教版选修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3、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

在《高祖本纪》中,我们认识了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更是家喻户晓。

而诸葛亮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乐,指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以弱胜强,大败齐军,报仇雪耻。

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成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代政治家的风范。

二、知识介绍: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管仲列传预习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虚词的意思及特殊用法。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了解管仲其人其事。

预习感知一、认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

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境。

3、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颍上()鲍叔牙()匡()仓廪()柯()齐桓公()袭击()少姬()给予()廉耻()好恶()窘境()2、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4)少时常与鲍叔牙游(5)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6)贵轻重,慎权衡3、一词多义既言未既管仲既用见事不目见耳闻肴核既尽项伯即入见沛公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与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慈父见背蹇叔之子与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军无见粮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知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君何以知燕王故论卑而易行其真不知马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之岂管仲之谓也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绝宾客之知下令如流水之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辍耕之垄上4、词类活用(1)齐桓公以霸(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3)贵轻重,慎权衡(4)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5)桓公实北征山戎(6)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7)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虚词。

山西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获奖学案第2课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获奖学案第2课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获奖学案第2课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山西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获奖学案第2课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山西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获奖学案第2课时苏教选修《<史记>选读》教学目标及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

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

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1疏通文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教学案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管仲: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家分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并实行军事编制,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

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

2.文章内容: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谊,叙述了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二、疏通文章梳理结构:
1疏通文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2梳理结构:
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第二段(3-4):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

第三段(5):司马迁的赞词。

3领悟主旨:《管仲列传》叙述了管仲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三、分析重点:
1.课文第二节赏析
这节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明确: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
从这些语句可看出管仲对鲍叔牙怎样的情感?
明确:包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

这节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排比。

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有层次地展现两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小结:这节文字,司马迁较多地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第一节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待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这节文字,内涵丰富,语言优美。

2.课文第五节赏析; 这节有几层意思?明确:两层。

一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一写自己对管仲成功原因的推断。

表现出司马迁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对管仲未能平天下的遗憾。

而管仲任政相齐的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述社会上的成语,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十分精到而又耐人寻味。

四、分析难点:
1.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明确:一是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荐贤;二是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内政外交措施;三是他辅佐齐桓公采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策略,一匡天下,齐桓公因此成就了春秋霸主地位。

2.“鲍叔荐贤”揭示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明确: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咸菜的问题。

管仲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做官被逐,打仗逃跑。

鲍叔牙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合无耻。

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齐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其能。

五、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次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顷襄王怒而迁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是 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所以孔子轻之。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并完成评价手册相关练习
2课后请阅读《管晏列传》全文,并进一步由文本出发进行思考,以“管仲之为人及其现实意义”为题写一篇练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