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组织胚胎学课程教案(样例)

合集下载

《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

《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

《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组织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组织胚胎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1.2 组织的定义和分类解释组织的概念和特征介绍基本组织和特殊组织的类型及功能第二章:细胞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2 细胞的代谢与分裂理解细胞代谢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第三章:组织形成与发育3.1 组织的形成探讨细胞分化的机制和过程了解细胞凋亡在组织形成中的作用3.2 组织的发育学习组织发育的基本过程和调控机制第四章:基本组织类型4.1 上皮组织掌握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4.2 结缔组织了解结缔组织的种类和功能4.3 肌肉组织学习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4.4 神经组织掌握神经组织的特点和功能第五章:器官与系统5.1 器官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器官的概念和组成介绍不同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2 器官发育与疾病探讨器官发育的过程和调控机制了解器官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影响因素《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第六章:上皮组织6.1 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详细介绍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探讨上皮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机制6.2 常见上皮组织类型学习不同类型的上皮组织,如鳞状上皮、柱状上皮、立方上皮等第七章:结缔组织7.1 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结缔组织的分类和特征探讨结缔组织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7.2 主要结缔组织类型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结缔组织,如骨骼组织、血液、脂肪组织等第八章:肌肉组织8.1 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学习肌肉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探讨肌肉组织的功能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8.2 肌肉组织的发育与调控了解肌肉组织的发育过程掌握肌肉组织生长的调控机制第九章:神经组织9.1 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详细介绍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探讨神经组织的发育和再生机制9.2 神经冲动的传导与调节学习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第十章:器官与系统10.1 器官与系统的关系探讨器官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10.2 器官与系统疾病学习器官与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内分泌组织与器官11.1 内分泌组织与器官的概念解释内分泌组织与器官的概念和特征探讨内分泌组织与器官在机体中的作用11.2 主要内分泌腺体学习主要的内分泌腺体,如甲状腺、垂体、胰岛等的结构和功能第十二章:生殖系统12.1 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详细介绍生殖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探讨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生殖过程12.2 生殖系统疾病学习生殖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三章:消化系统13.1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掌握消化系统的功能及其在营养吸收中的作用13.2 消化系统疾病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四章:呼吸系统14.1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探讨呼吸系统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14.2 呼吸系统疾病学习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与血液15.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详细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探讨心血管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15.2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探讨血液疾病的分类和影响因素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掌握各类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器官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组织与胚胎学 教案

组织与胚胎学 教案

组织与胚胎学教案教案标题:组织与胚胎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细胞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各个发育阶段的特征。

3. 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细胞组织类型以及胚胎发育的主要事件。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是如何组织成组织的。

2. 提出问题:你知道组织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什么作用?主体:3. 介绍细胞组织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4. 分别介绍每种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分布情况,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辨认。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以及它们在维持身体正常功能中的重要性。

6. 介绍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和各个发育阶段的特征,包括受精、分裂、胚胎层的形成和器官的发育等。

7. 利用图表或动画展示胚胎发育的过程,并解释其中的关键事件和机制。

8. 引导学生思考胚胎发育与细胞组织的关系,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总结:9. 总结细胞组织和胚胎发育的重要概念和关键知识点。

10.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身体和周围环境,进一步探索和了解细胞组织和胚胎发育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组织的结构和特点。

2. 图表或动画展示胚胎发育的过程。

3. 相关教科书或参考资料。

教学评估: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观察项目,来研究细胞组织或胚胎发育的某个方面。

2. 课堂小测:出示一些细胞组织或胚胎发育的图片,要求学生进行辨认和描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细胞组织和胚胎发育的前沿领域和相关研究成果。

2. 提供更多实验和观察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细胞组织或胚胎发育的实践探究。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鼓励他们提问和思考。

2.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

《组织胚胎学教案》课件

《组织胚胎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组织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组织胚胎学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1.2 组织胚胎学的历史发展回顾组织胚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组织胚胎学的重要发现和突破1.3 组织胚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组织胚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组织胚胎学的实验流程和操作技巧第二章:细胞学基础2.1 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2 细胞增殖与分化了解细胞增殖的方式和周期掌握细胞分化的机制和过程2.3 细胞信号传导了解细胞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细胞信号传导的途径和作用机制第三章:组织的结构与功能3.1 上皮组织了解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上皮组织的分类和特点3.2 结缔组织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结缔组织的分类和特点3.3 肌肉组织了解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肌肉组织的分类和特点3.4 神经组织了解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神经组织的分类和特点第四章:胚胎发育与胚层形成4.1 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了解胚胎发育的阶段和特点掌握胚胎发育的过程和机制4.2 胚层形成与器官发生了解胚层形成的过程和特点掌握器官发生的机制和规律4.3 胚胎干细胞了解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和特点掌握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和前景第五章:组织胚胎学实验技术5.1 显微镜技术了解显微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显微镜观察组织和细胞的方法和技巧5.2 组织切片技术了解组织切片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掌握不同类型的组织切片制作方法5.3 胚胎染色技术了解胚胎染色原理和常用染色方法掌握胚胎染色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组织胚胎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上皮组织6.1 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详细介绍上皮组织的种类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探讨上皮组织的功能及其在维持身体稳态中的作用6.2 常见上皮组织的形态特征通过图片展示几种典型的上皮组织结构分析不同上皮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性6.3 上皮组织的与更新讲解上皮组织的过程探讨上皮组织的更新机制第七章:结缔组织7.1 结缔组织的种类与功能介绍结缔组织的分类及其特点探讨结缔组织在人体中的功能7.2 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详细解析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组成分析结缔组织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7.3 结缔组织的生物学功能讲解结缔组织在人体中的生物学功能探讨结缔组织在疾病中的作用第八章:肌肉组织8.1 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介绍肌肉组织的分类及其特点探讨肌肉组织在人体运动中的功能8.2 肌肉组织的生理特性讲解肌肉组织的生理特性及其机制分析肌肉组织生理特性在运动中的作用8.3 肌肉组织的与发育讲解肌肉组织的过程探讨肌肉组织的发育机制第九章:神经组织9.1 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神经组织的结构及其特点探讨神经组织在信息传递中的功能9.2 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详细解析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分析神经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9.3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讲解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探讨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第十章:组织胚胎学实验实践10.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介绍组织胚胎学实验所需的材料与设备分析实验材料与设备的选择标准10.2 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讲解组织胚胎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探讨实验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10.3 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介绍实验结果的观察方法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目的的关系《组织胚胎学教案》PPT课件第十一章:内分泌组织11.1 内分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内分泌组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内分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机制11.2 内分泌腺体介绍主要的内分泌腺体及其分布探讨内分泌腺体的分泌调节和激素作用11.3 内分泌组织的临床意义分析内分泌组织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内分泌组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二章:淋巴组织12.1 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淋巴组织的定义和组成掌握淋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机制12.2 淋巴器官介绍淋巴器官的种类及其功能探讨淋巴器官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12.3 淋巴组织的临床意义分析淋巴组织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淋巴组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三章:血液组织13.1 血液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液组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血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机制13.2 血细胞的发生与成熟介绍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和分化探讨血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13.3 血液疾病的临床意义分析血液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四章:生殖组织14.1 生殖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生殖组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生殖组织的功能和作用机制14.2 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介绍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和成熟探讨生殖器官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14.3 生殖组织疾病的临床意义分析生殖组织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生殖组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第十五章:组织胚胎学实验操作与分析15.1 实验操作流程讲解组织胚胎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步骤探讨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15.2 实验结果分析介绍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结缔组织的种类与功能、肌肉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是组织胚胎学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掌握。

《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组织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与思政目标《组织胚胎学》作为生命医学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蕴含着深厚的思政元素、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其思政内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医德、扎实专业基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学人才。

思政教学目标包括: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培养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以及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二、详细案例案例名称:从胚胎形成到医学伦理的探讨授课章节:胚胎发育过程及医学伦理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授课教师:张老师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组织集体备课,明确授课思路,挖掘思政元素。

上传预习资料至学习平台,包括胚胎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医学伦理案例。

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学委汇总后提交给教师。

2.课中实施:引入阶段:播放一段关于生命起源的短片,从《易经》、《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命起源的描述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奥秘和伟大。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受精卵的形成、胚胎发育过程,强调生命从单细胞到复杂多细胞生物体的奇妙旅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引入“受精卵到健康胚胎的形成”案例,说明这一过程中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引导学生感恩赋予生命的父母,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

思政融入:通过“万婴之母”林巧稚医生的医者仁心案例,讲述其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高尚情操。

讨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分析该事件逾越科研和医学伦理道德底线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和伦理观,明白医学发展应以人类福祉为出发点。

结合当前新冠疫情背景,讲述医务工作者知重负重、勇毅前行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就医学伦理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

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讲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增强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总结提升:教师梳理本节课重点难点,答疑解惑。

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结缔组织
3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间充质的概念、间充质细胞的分化 能力、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 种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基质的成分和功能,熟悉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了解 3 种致密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脂肪组织的基本结构、黄色和棕色脂肪组织 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网状组织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光 镜与电镜结构及其功能,难点是分子筛、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部分: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3、浆细胞 4、肥大细胞 5、脂肪细胞 6、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 7、白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 3、网状纤维 (三)基质 1、蛋白聚糖 2、纤维粘连蛋白 3、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3、弹性组织 三、脂肪组织 1、黄色脂肪组织 2、棕色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 实验部分: 一、观察标本 (一)疏松结缔组织 1、肉眼观察 2、低倍镜观察 3、高倍镜观察 4、高倍镜下绘图 (二)疏松结缔组织铺片 1、低倍镜观察
基础医学院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组织学与胚胎学 课程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号:X710535 学时:46 学分:2.0 适用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小四号黑体) 课程的地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有密切内在联系的学科,为医学基础学
1
织培养技术。 【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部分: 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二、组织学发展简史和当代组织学 1、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与细胞、组织概念的提出 2、细胞学说的提出和组织学的建立 3、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超微结构的发现 4、当代组织学 三、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对组织学内容的审视角度 2、注意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3、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四、组织学技术简介 (一)光镜技术 (二)电镜技术 1、透射电镜术 2、扫描电镜术 (三)组织化学技术 1、一般组织化学术 2、免疫组织化学术 3、原位杂交术 (四)图像分析技术 (五)细胞培养技术和组织工程 实验部分: 一、学生实验守则 二、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观察显微镜标本的注意事项 四、镜下绘图要求 五、石蜡切片和 HE 染色标本制作方法简介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组织胚胎学教案设计

第1章绪论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2、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与分类2、被覆上皮的分类原则与各类上皮的结构授课内容第1章绪论一、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

二、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技术: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的基本原理。

苏木精-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将细胞核染成蓝色,这种结构称嗜碱性;伊红为酸性染料,可将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这种结构称嗜酸性,与两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的结构称中性。

有些组织结构可直接使硝酸银还原而显色,称亲银性,有些结构需加入还原剂后才能显色,称嗜银性。

有些组织成分用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不显蓝色而呈紫红色,这种现象称异染性。

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原理。

分析透射电镜图象时电子密度高与电子密度低的含义:被重金属盐染色的部位,荧光屏上图像暗,称为电子密度高;反之,称为电子密度低。

组织化学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核酸分子杂交、放射自显影等技术的基本原理。

组织培养方法概要。

PAS阳性的含义。

观察组织切片时,结构的立体形态与其不同断面形态的关系。

镜下常用长度单位:镜下观察常用的计量单位为微米(µm)、纳米(nm),1微米=1000纳米(nm)。

第2章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一、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大都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细胞有极性;无血管,神经末梢多。

二上皮组织的分类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三类,即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1、被覆上皮的分类根据构成上皮的细胞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在单层上皮中,又可根据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扁平、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和假复层纤毛柱状四种;在复层上皮中,又可根据其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复层扁平、复层柱状和变移三种。

组织学与胚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讲义教案完整版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一次课)3学时(理论)一、教学内容1、绪论2、上皮组织二、重点与难点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和分类三、具体内容1、绪论1.1、组织的概念1.2、组织学与胚胎学发展简史1.3、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1.3.1、固定组织的观察石腊切片法的一般程序H、E染色1.3.2、活细胞观察1.3.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1.3.4、胞和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1.4、样学习组织学胚胎学理论和实验相结合2、皮组织2.1、组织的一般特征及分类特征:①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质少②呈明显极性分布③无血管分布,神经未销丰富④具有多种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觉等功能。

分类:被覆上皮上皮组织腺上皮感觉上皮2.2、被覆上皮2.2.1、单层扁平上皮①特征②内皮和间皮两概念③功能与形态的联系2.2.2、单层立方上皮①形态②功能2.2.3、单层柱状上皮①形态②功能③杯状细胞的形态和功能2.2.4、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①形态②三种细胞柱状细胞基底细胞梭形细胞③功能2.2.5、复层扁平上皮①形态:注意基底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的特点②分布③功能2.2.6、变移上皮①膀胱变移上皮的特征②表面细胞,深层细胞和中层细胞各自特征③分布2.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2.3.1、上皮细胞游离面①细胞衣a、电镜形态:茸样物质b、主要化学成分:糖糙、粘蛋白多糖c、功能②微绒毛a、电镜形态:指状突起。

b、立镜形态:纹状缘、刷状缘c、微细结构d、功能e、终囊网的概念③纤毛a、形态b、功能2.3.2、上皮细胞侧面主要是四种连接①紧密连接②中间连接③桥粒闭锁堤和连接复合体概念④缝隙连接以上四种连接的各自特征及功能2.3.3、基底面①基膜:a、概念b、功能c、电镜结构基板网板②细胞膜内③半桥粒2.4、腺上皮腺上皮的概念腺体或腺的概念腺上皮的功能2.4.1、外分泌腺2.4.1.1、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分泌部:腺泡、腺腔导管部电镜结构2.4.1.2、外分泌腺的分类(参考)2.4.2、内分泌腺(参考)2.5、感觉上皮(参考)2.6、上皮的再生和修复(参考)四、参考用图谱P6 图:单层柱状上皮不同方位切面图P15 图:32~36P16 图:37、38P17 图:43、44、45P18 图:46、47、48P19 图:49、50、51、52、53、54 P20 图:20P21 整页图(第二次上课)3学时(理论)一、教学内容固有结缔组织轻骨组织骨组织二、重点及难点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纤维及细胞骨组织的结构三、具体内容3.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和分类①结缔组织的概念②一般特征a、形式多样:游走、固定等均有。

组织胚胎学教案

组织胚胎学教案

1. 甲状腺属 A.单细胞腺 B.外分泌腺 C.粘液腺 D.内分泌腺2. 杯状细胞属 A.多细胞腺 B.浆液腺 C.单细胞腺D.内分泌腺3. 上皮组织中没有 A.细胞 B.细胞间质 C.神经末梢D.血管4. 微绒毛的结构中没有 A.细胞膜 B.细胞质 C.微管 D.微丝5. 纤毛的结构中没有 A.微管 B.细胞质 C.细胞膜 D.微丝6. 细胞衣的化学成份是 A.蛋白质 B.脂肪 C.核酸 D.寡糖链 7 •微绒毛和纤毛位于上皮细胞的 A.基底而 B.游离而 C •侧而 D.细胞质 8. 在上皮细胞的侧而没有 A.桥粒 B.半桥粒 C ・缝隙连接D.中间连接 9. 在基膜的结构中不包括 A.透明板 B.细胞膜 C.基板 D.网板 10. 基膜产生于 A.结缔组织 B.上皮组织 C.基板和网板D.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11. 不影响腺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分泌方式是 A.全浆分泌 B.顶浆分泌 C.局浆分泌D.内分泌 (三)问答题 1 •试述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 试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和0类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3. 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常有哪些特殊结构? 4. 上皮细胞的侧而常有哪些特殊结构?试述这些特姝结构的结构和功能。

5.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常哪些特殊结构? 6. 腺体是如何分类的? 作业答案 名词解释 1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些绒毛状突 起,直径约lOOnmo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的表而包绕一层细胞膜,内有胞质, 胞质内有若干纵行微丝,微线的远端游离于微绒毛顶部,近端连于终末网。

微丝内含肌动蛋白,终末网的微丝内含肌球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微绒 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而面积。

2.纤毛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岀而形成的指状突起,长约5〜 10um,直径300〜500nm°电镜观察可见:纤毛表而有细胞膜包绕,内有细胞 质,胞质内有2X9+2形成规则排列的微管,根部连于基体,基体的结构与中 心粒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院 基础医学 系 病理学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病理学教师及职称邓红 副教授授课内容炎症学时数6学时授课方式 理论课上课学期07-08学年秋冬学期 授课对象 05级7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和口腔专业)教学目的(教学大纲要求)1. 掌握炎症的概念、局部临床表现、炎症的经过和结局、急性炎症和肉芽肿性炎的病理变化。

2.熟悉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作用、炎症的一般分类原则和一般慢性炎的病理特征。

3.了解炎症的原因和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双语教学用*注明)*炎症的概述*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炎症的经过和结局Σ20分钟Σ 120分钟Σ 100分钟Σ 30分钟重点炎症的概念、各种类型炎症的病理特征及转归,以及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炎性渗出的机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专业词汇要求Inflammation, exudation, inflammatory hyperemia, inflammatory edema, inflammatory hydrops,transudate,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chemotaxis, phagocytosis, inflammatory mediator, serous inflammation, fibrinous inflammation, 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 suppurative /purulent inflammation, 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abscess, hemorrhagic inflammation, inflammatory polyp,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granuloma, epithelioid cells, becteremia, toxemia, septicemia, pyemia教具准备CAI课件复习思考题1.试举例说明常见的以变质为主的炎症、以渗出为主的炎症和以增生为主的炎症各有何特点?2.何谓肉芽肿性炎?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常由哪些原因引起?3.比较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在病理上之区别。

4.试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要求自学内容炎症的原因教材及参考书1.李甘地 主编 来茂德 副主编:病理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供七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 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ed. By Kumar-V, Cotran-R and Robbins-SL, Saunders Press,2003.London.教学网站网址教师授课课件:10.17.121.151/病理学网络学习课件: 10.17.121.151/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备注教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授课详细教案(具体教学过程) 注解第一节 概 述一、炎症的概念炎症(inflammation)是一种极常见又十分重要的病理过程。

当活组织被各种致病因子损伤时,损伤区域及周围组织发生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一系列变化,以便消除和局限病原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的组织,随后过渡到修复。

此种复杂的反应过程称为炎症。

炎症的本质是致炎因子起的机体防御反应,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并不断完善的抗病能力。

临床上炎症反应除局部可以表现为红、肿、热、疼痛和机能障碍外,还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如发热、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及功能增强以及特异性抗体形成等。

严重时能引起实质脏器的改变,如肝、肾等。

正确认识炎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防治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炎症的原因凡能引起机体组织损伤而诱发炎症的因素,统称为致炎因子。

致炎因子有多种,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病原生物因子 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霉菌、螺旋体、寄生虫等。

这是一组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们引起的炎症称为感染(infection)。

2.理化因子 物理性损伤,如高温、低温、放射线、激光、微波以及切割伤、挤压伤等。

化学性损伤,如强酸、强碱等;其它如组织坏死所产生的分解产物,以及在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等。

3.免疫反应 也较常见。

上述致炎因子是引起炎症的重要条件,但是否诱发炎症和引起炎症的程度如何,还取决于机体的内因,即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耐受性、组织特性等。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均有共同的病理变化,即变质、渗出、增生三种基本病变。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各种变性和坏死,统称变质(alteration)。

(一)形态变化炎症局部实质细胞常表现变性(颗粒变性、脂肪变性、水样变性等)以及坏死(凝固性、液化性、干酪性)。

间质常呈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和坏死崩解等。

(二)代谢变化主要表现为分解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

严重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

纤维素渗出若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则会发生机化,引起器官和组织的粘连。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各种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异物和坏死组织碎片。

渗出的白细胞也称为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

白细胞的渗出与液体渗出的机理不同,它们是通过主动运动渗出,包括靠边、附壁、游出、趋化和吞噬过程。

1. 白细胞靠边、附壁和粘着2. 白细胞游出3. 趋化作用4. 吞噬作用白细胞在炎症灶内对病原和崩解的组织碎片进行识别、吞噬、杀灭和分解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相关的步骤如下:⑴ 识别和粘着 ⑵ 包围吞噬 ⑶ 杀灭和降解(四)炎细胞的种类和功能常见的炎细胞有以下几种:1.中性白细胞中性白细胞是化脓性炎或急性炎症中最常见的炎细胞,来自血液,具有活跃的吞噬和杀菌力。

2. 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则转化为巨噬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

异物巨细胞、郎罕巨细胞、类上皮细胞(epithelioid cell)及泡沫细胞均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3.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4.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三、增生炎症时组织增生(proliferation),是指在致炎因子或组织崩解产物等刺激下,病灶内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增生和分化。

综上所述,任何致炎因素引起的炎症都具有变质、渗出和增生三项基本病理变化,只是不同类型的炎症以其中某一项基本病变为主。

变质、渗出、增生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炎症反应过程。

一般说来,变质反映了组织的损伤,而渗出和增生则反映了机体的抗损伤。

但在炎症发展过程中,变质可以促进渗出和增生,渗出又可以加重变质。

过度的增生不仅达不到修复的目的,还可能使疾病长期不愈或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既要积极预防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又要运用病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和区别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及其转化规律,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消除致炎因子,减少组织损伤,促进病变愈复。

第三节 炎症介质一.概念介导炎症发生、发展的化学物质就称为“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二、炎症介质的分类炎症介质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炎症介质又可分为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和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两种。

(一) 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1. 血管活性胺:包括组织胺和5-羟色胺。

2.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包括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两大类产物。

3. 白细胞产物:主要为中性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成分。

4. 细胞因子:主要有激活的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巨噬细胞因子。

在炎症中起重要作用的有:⑴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tic factor,TNF)⑵淋巴因子(lymphokine):如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活化因子、趋化因子(MIF、MAF、MCF),白细胞趋化因子、游走抑制因子(LCF、LIF)等。

(二)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血浆中存在相互关联的四大炎症介质系统:1. 激肽系统2. 补体系统3. 凝血系统4. 纤溶系统三、炎症介质的作用特点第四节 常见的炎症类型根据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和病变特点的不同,常见的炎症可分为如下的几种类型:一、浆液性炎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是以血液中的液体(浆液)渗出为特征的炎症,渗出的液体中含3~5%的小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少量白细胞和纤维素。

浆液性炎主要发生于浆膜、粘膜和疏松结缔组织等处。

浆液性炎组织损伤较小,病因消除后渗出的成分易于吸收消散,由于组织没有明显的破坏,因此愈后一般不留痕迹。

炎症过程中如果渗出过多则可导致严重后果。

二、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是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并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

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

镜下(苏木素染色),纤维素为红染、网片状或细丝状物,夹杂有一定量的中性白细胞。

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常混杂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或伪膜)。

因此,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pseudomembranous inflammtion)。

发生于鳞状上皮的假膜附着力较牢,不易脱落(如:咽白喉),而发生于柱状上皮的假膜附着力较弱,容易脱落(如:气管白喉),气管白喉的假膜脱落后可阻塞支气管而引起窒息。

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胸膜腔和心包腔。

心外膜的纤维素性渗出由于心脏的不停搏动而呈绒毛状,又称“绒毛心”。

纤维素性渗出物一般可通过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溶解吸收,但如果炎症时渗出的纤维素过多或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不足,则渗出的纤维素不能全部被降解吸收,只能通过肉芽组织机化的方式而取代之,因此可造成器官、组织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化脓性炎化脓性炎(suppurative or purulent inflammation):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液化坏死的现象称为“化脓”。

以化脓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引起,也可由某些化学物质引起。

化脓性炎时,炎症灶中的细胞、组织在细菌和中性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发生液化坏死,加上血管的液体渗出,形成肉眼呈黄白色的浓稠的液体状,称为“脓液”(pus),脓液中多含有大量的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