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的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思路_以上海为例_汪胜洋

合集下载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 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 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 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 系。
•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大对城乡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 重点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大病医疗、工伤问题, 然后再逐步推进到养老、生育等其他项目,才能实现“城 乡居民人人平等享受社会保障”。
4.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 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 战略举措。
•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 力解决好我国的 “三农 ”问题 。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 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伟大任务,也才能建立全体人 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 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 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 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 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 备、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 的突破口。
•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 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 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 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 统筹城乡制度改革。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 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 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 制度获得稳定收益。

关于上海新一轮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上海新一轮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上海新一轮改革的若干思考
汪胜洋
【期刊名称】《科学发展》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当前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对改革的重点、方式、任务、动力以及实施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必须根据当前改革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顶层设计的改革推进思路,着力围绕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在民生改善、服务经济、内外开放、政府改革和改革机制完善等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以带动上海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持续深化。

【总页数】13页(P26-38)
【作者】汪胜洋
【作者单位】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 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8
【相关文献】
1.关于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思考——从我国新一轮数学课改说开去 [J], 郑毓信
2.新增长周期,新宏观抉择:关于上海急取新一轮发展主动权的若干思考 [J], 浦再明
3.关于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J], 陈永光
4.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J], 郭永福
5.对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方向的若干思考 [J], 李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施城乡统筹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城乡统筹的调查与思考

实施城乡统筹的调查与思考城乡统筹是指在城乡发展中,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管理和调控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统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乡统筹需要做好基础调查。

通过对城乡发展现状的全面了解,能更好地把握城乡关系的特点和问题。

在调查中,需要重点了解城乡发展差异,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

同时,还要了解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共享的情况,从而为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其次,城乡统筹需要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不尽相同。

一方面,一些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低,缺乏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农民收入较高。

因此,城乡统筹需要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等措施,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再次,城乡统筹需要注重发挥农村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

在城乡统筹中,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也需要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

最后,城乡统筹需要建立健全城乡发展协调机制。

在城乡统筹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确保各相关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同时,还需要建立权责明确、政策协同的城乡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城乡统筹政策的有效实施。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城乡统筹政策的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政策实施中的不足和偏差。

总之,实施城乡统筹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基础调查,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发挥农村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城乡发展协调机制,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乡统筹的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思路——以上海为例

城乡统筹的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思路——以上海为例
乡区位关 系 、 城 乡产业 关 系 、 城 乡居 民关 系 三个 方面 并 细分 为 2 3个 指 标 ; 林毅夫 、 刘 明 兴 指 出发 展 战 略
察城 镇化 问题 , 试 图从 城 乡 互 动 的 角 度来 探 求 城 乡
统筹 问题 。本文 试 图从上 海城 市 发展 的角 度 以及上 海 城乡 互动 的角 度 来 研 究 城 乡统 筹 发 展 , 在 上海 城 镇 化进 入成 熟期 , 继 续推 进农 村城 镇化 发 展 的同时 ,
“ 半城 镇 化 ” 严重 阻碍城镇 化进程 , 影 响 城 镇 化 质
城乡 统筹 发展 的指 标 体 系 、 资 源 配 置 与 城 乡 统 筹 发 展 的关系 、 经 济发 展战 略 、 劳 动 生产率 与 城 乡统筹 关
系、 城 乡公 共 服务 、 产业 结 构 与 城 市 化 等 角 度 研 究 , 试 图破解 影 响城 乡差 距 的 因素 , 找 到缩 小 城 乡 差 距
第3 2卷 第 2期
2 01 3年 4月
江 汉 学 术
J i a n g h a n A c a d e m i c
V0I J 3 2 NO. 2 Ap r, 2 01 3
城 乡统 筹 的 阶 段 特 征 与 发 展
汪 胜 洋
量川 ; 佘颖 慧认 为应 该 通 过 实 现城 乡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等 化解 决 我 国城 镇 化 进 程 中 出现 的 “ 半城镇化 ” 问题 , 从 地 区变迁 和 人 口变 迁 的 角 度更 深 入 地 考
的方 法 ¨ 。其 中李 岳 云 把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归 纳 为 城
和 禀赋 结构 严重 影 响城 乡差 距 ; 方杰 认 为统 筹 城 乡生产 要素 资源 配 置 , 促 进 城 乡 要 素 市 场一 体 化 是 城 乡统 筹发 展 , 实现 城 乡一 体 化 的 关 键 ; 张建武 、

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02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城 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
03
主要内容
包括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 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
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上海郊区城市化建设
背景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01 02
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这 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农民就业渠道有限,收入增长乏力。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上海市启动 了郊区城市化建设。
做法
通过土地置换、农民安置、资金筹措等措施,推 动郊区城市化建设。
实践案例分析
成效
Hale Waihona Puke 01显著提高了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拉动了经济增长,
改善了人民生活。
案例二
02
成都“五朵金花”美丽乡村建设
背景
03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成都市在郊区打造了五个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统筹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均 衡发展。
生态环境统筹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可持续发 展。
实施措施探讨
政策引导
资金投入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资源向农村 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技术支持
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支持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公共 服务等。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初探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初探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初探转载日期:2012-7-18 22:40:00 来源:人民网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更是我省“十二五”期间的一场攻坚战。

目前,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影响最深远、最值得关注和最需要突破的,是传统体制的瓶颈制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由于我国意识形态和政策法规有着鲜明的统一性,而各地实际情况又有相当大的区域差异。

在谋划陕西统筹城乡发展时,研究总结省内外成功经验并加以借鉴和推广应用,将有利于少走弯路,从而缩短在实践中重新摸索规律的时间,加快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

本文重点考察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制度创新的前沿动态,以及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实践中的典型经验、教训与启示,希望能为决策者、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三大“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进展1、上海浦东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勇于改革创新,积极突破深层次的制度瓶颈。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浦东新区在开发开放20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新思路,他们强调要从当前企业、产业发展转型中的实际问题、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改革的突破口,追求具体问题的逐个突破,积小胜为大胜,用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促进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成都、重庆试验区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主要是:通过“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体制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三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三提速”(城乡发展、农民转移和土地流转提速)和“两提高”(土地效率和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客观效果。

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
(五)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统筹发展来解决
1、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阻挡
2014年7月1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 部正式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4年修订版》报告。到 2025年,地球上的人口总数从现在的73亿将达到81亿;到 2050年,上升到96亿。同时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 2014年更新版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再增加25亿, 达到64亿。目前世界54%的人口(39亿)居住在城市。中国 城市化: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开始快速发展, 1993年;总人口118517万人,城镇33173万人; 2000年:总人口129533万人,城镇45594万人;每年进城 1774万人 2015年:总人口137462万人,城镇77116万人;每年进城 2101万人

304.89 349.76 556.93 697.54 918.56 1529.5
蒸汽机发明
10%
20%
1776-1783 独立战争 1789 法国大革命
1812 二次美英战争
5%
10%
工业革命
1803-1815 拿破仑战争
10%
1762-1796 卡捷琳娜女皇
满清康乾时代
1840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1 第一届世博会 51%
1894 工业占世界 1/3
1861-1865 南北战争 20%(1860)
: 政策供给 2、3亿农民进了城,但是农村居民点却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 人少了,土地多给了
十五年里农民减少了3亿人口,农村居民点却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上海(不含崇明)!
1568个县城、20515个镇总共3.1亿人使用3.7万平方公里土地。

上海大都市周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上海大都市周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上海大都市周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崔园园(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200032 )摘要:未来上海大都市周边乡村发展应按照“产业引领、品质提升、载体先行、特色示范、多元投入”的总体思路,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为立足点,以村镇开辟新空间为突破 口,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黏合剂,优化“主城区一新城一新市镇一乡村”中的村镇体系,高效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样板,推动形成城乡人口、资源等各方面要素无障 碍双向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布局、城乡风貌相得益彰、城乡文明双向开放的城 乡融合新体系。

关键词: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国际化大都市中图分类号:F303. 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21)05-0069-010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乡村地区是未来大都市空间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上海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

因此,上海乡村振兴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大都市区核心的辐射优势和与其融合发展的条件,瞄准大都市的居民需要,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可识别、差异化的城市(高帆,2019)。

上海乡村发展必须置于大都市发展目标框架下走出一条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

上海都市化进程是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都市乡村与中心城市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协调性和融合性。

世界大都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城市对乡村的资源依存度将逐步由功能互补性取代。

上海乡村发展不能复制非城市化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的模式,而是要对标国际大都市,通过逆城市化和城乡功能互补,塑造世界级城市乡村的经济社会形态(顾吾浩,20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2-18作者简介:汪胜洋,男,江苏扬州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城乡统筹的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思路———以上海为例汪胜洋(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200032)摘要:上海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已经进入城镇化进程中的成熟期。

上海的城镇化应当紧紧把握存量调整压力大、质量提升需求迫切的特点,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兼顾解决现实问题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兼顾强化市级统筹能力和强化区县自主发展能力,兼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均衡化,探索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着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探索构建高质量的市级基础设施网络和市级公共服务体系网络,着力在推动实现人口市民化上取得突破;探索赋予农村和郊区更大自主发展权,着力在优化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探索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开发运作模式,着力在郊区新城和重点地区发展体制上取得突破;探索建立强农、惠农、富农的新型经营模式,着力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体制上取得突破;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生态补偿和保护机制,着力在城乡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上取得突破;探索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财政体制,着力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和制度保障上取得突破。

关键词:城镇化;半城镇化;城乡统筹;生态补偿机制;公共服务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3)02-0005-09一、引言城乡统筹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主要有空间统筹理论、产业化筹备理论和要素统筹理论。

国内的研究则历史较短,较为关注从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体系、资源配置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战略、劳动生产率与城乡统筹关系、城乡公共服务、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等角度研究,试图破解影响城乡差距的因素,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方法[1]。

其中李岳云把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为城乡区位关系、城乡产业关系、城乡居民关系三个方面并细分为23个指标;林毅夫、刘明兴指出发展战略和禀赋结构严重影响城乡差距[2];方杰认为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3];张建武、李永杰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说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提高是决定城乡统筹就业的根本条件[4];胡鞍钢指出要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制度,使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平[5];鲁霞等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是相互依托的,城市化应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6]。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乡村发展的角度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半城市化地区”、“半城镇化”等概念,如顾朝林、肖达、刘盛、敬东等指出半城市化地区是处于城市和农村两种状态之间的地区,并且对其形成的机理、特征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半城市化地区是城乡统筹的重点①;高艳指出“半城镇化”严重阻碍城镇化进程,影响城镇化质量[7];佘颖慧认为应该通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半城镇化”问题[8],从地区变迁和人口变迁的角度更深入地考察城镇化问题,试图从城乡互动的角度来探求城乡统筹问题。

本文试图从上海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上海城乡互动的角度来研究城乡统筹发展,在上海城镇化进入成熟期,继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村和农民的自身发展,关注“半城市化”或“半城镇化”地区的发展。

二、上海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特征城镇化战略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

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第32卷第2期江汉学术Vol.32No.22013年4月Jianghan Academic Apr ,2013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结构面临重大变化,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主题。

上海作为先发地区,一方面,属于“大城市、大郊区、小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条件好;另一方面,上海长期积累的城乡二元矛盾也更加集中和突出,而且与全国面上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通过体制创新来探索出一条大都市郊区统筹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上海城乡统筹的阶段性特征。

1.存量调整任务重与当前国内大多数地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城镇建设不同,上海在经历一轮城市快速扩张后,城乡统筹的重心发生转变,从以城镇建设为主的增量推动阶段逐步转向以综合环境改善为主的存量调整阶段,在加快转变郊区农村整体滞后发展面貌的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城市扩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是历史上城镇化过程中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一是上海城镇化速度放缓,增量发展空间正在缩小。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进程一般可分为起步期(城镇化率低于30%)、加速期(城镇化率30%—70%)、成熟期(城镇化率高于70%)三个阶段,总体呈现出缓慢—加速—缓慢的诺瑟姆“S”曲线[9]。

2011年,上海城镇化率超过85%,已经处于缓慢阶段,增量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相较于其他地区,上海存量改善的空间反而增大,可以更多关注城镇化质量,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二是郊区农村总体落后的面貌仍未改变,城乡差异存在扩大危险。

上海在前一轮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动重大产业基地等经济资源向郊区转移,同步推进新城镇建设,促使郊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但是新城镇范围以外的传统农村地区的改造没有成为重点,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城乡差距依然明显,社会事业资源布局不均衡、农村公共品供给相对滞后,其中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资源等布局方面的失衡尤显突出(见表1)。

三是地区差距较大,“半城镇化”现象较为突出。

上海地区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的传统建成区与新城区、城镇与乡村、近郊区与远郊区之间,交通便捷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保障程度和保障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中心城区内部也存在差距,如城郊接合部、中环周边地区甚至苏州河以北的部分区域普遍存在公共资源配置不足、配套环境落后等问题,反映出以往城市快速扩张带来的诸多“后遗症”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还反映出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统筹或统筹能力和水平的不足。

表12011年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医疗资源情况对比区县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床位数黄浦区552081.110241150.5徐汇区595554.413480123.1长宁区288541.849.1571.2静安区2960121.55237215.0普陀区247119.0546742.1闸北区212925.4520262.1虹口区319437.5635674.6杨浦区303422.9729655.1宝山区263613.6522127.0闵行区320812.969627.9总计3399270341平均值3399.229.77034.161.5嘉定区201713.4308820.5金山区163521.6387351.0松江区217613.2407724.7青浦区137812.3237621.3奉贤区158014.3456841.4总计878617982平均值1757.214.33596.429.3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12》[10]2.矛盾积累程度深上海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农村外来人口过多、产业发展环境较差、与周边地区农村发展有落差、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等突出矛盾,尤其是上海率先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发展服务经济,注重人自身发展的环境,因而此时的城乡差距更显突出,背后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是外来人口加速导入带来公共服务压力。

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逐年上升,2000年外来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65%,2010年为39.01%,2011年为39.84%(见图1),城区外来常住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密度比约为1ʒ2,而郊区外来常住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密度比约为1ʒ1,且外来常住人口已经略超过本地户籍人口。

近郊和远郊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70.7%,一直以来这些地区公共服务资图12011年上海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及占比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计算江汉学术·“城乡统筹研究”专题总第32卷源就存在配置不足的问题。

外来流动人口在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社区生活、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被排斥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之外,大多数外来农民工缺乏稳定的安居条件[11]。

二是城市功能提升凸显郊区农村环境落后。

从上海的地区经济结构看,2011年,全市各郊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平均占比为63%和35%,第一产业平均占比仅为1.5%,表明上海郊区农村已经成为工业化主导的地区。

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逐步向郊区扩散,推动郊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农业自身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都市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种源农业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对农村发展环境提出了新要求,而郊区新城产业结构、空间距离、交通运行及社会管理服务都不具备集聚中心城区流出人口的吸引力,广大郊区迫切希望在网络通信、市政管线、水务电力、城市绿化、优质社会资源等方面提高配置水平[12]。

三是周边地区加速崛起显示竞争优势不足。

近些年,上海周边地区发展迅速,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城乡统筹推进模式,2011年苏州、嘉兴、舟山、宁波、无锡、绍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超过了上海。

2010年上海青浦区淀山湖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41元,比青浦区平均水平低10.8%,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6%,而同期江苏淀山湖沿岸的周庄镇、锦溪镇和淀山湖镇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00元(参见图2)。

图22011年上海与周边城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资源来源:根据各地官方统计资料整理3.质量提升要求高当前,上海已经进入高水平城镇化的推进期,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镇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也相对较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要求以及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也相对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一是郊区农村服务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实践表明,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

当一个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将从重化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是实现郊区功能城镇化、郊区人口城镇化的基本手段,同时也对城镇化提出相应的要求。

[13]当前,上海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相较于国内其他农村地区,上海郊区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这一方面为上海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对上海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