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基础配筋计算
建筑工程钢筋算量

建筑工程钢筋算量
建筑工程钢筋算量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成本等方面。
钢筋算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在进行钢筋算量时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
钢筋算量的基本步骤有:
1. 熟悉相关图纸和设计文件:在进行钢筋算量前,首先要对相关图纸和设计文件进行仔细研究和理解。
了解结构的布置、尺寸和钢筋的种类、直径等信息。
2. 建立钢筋算量表:根据图纸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立钢筋算量表。
将结构中每个构件的钢筋需求进行分类,并列出详细的钢筋种类、直径、长度、数量等信息。
3. 钢筋数量计算:根据算量表中的信息,结合相关计算公式,计算每个构件所需的钢筋数量。
这包括计算主筋、箍筋、连续柱、梁的钢筋等。
4. 统计和汇总:记录每个构件的钢筋数量,并进行统计和汇总。
对于大型工程,可能需要进行分部分项和总量的统计。
5. 校核和审查:对算量结果进行校核和审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可以与设计人员、技术负责人等进行讨论和确认。
总之,钢筋算量是建筑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准确性和
细致性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详细、系统的工作,才能保证钢筋使用的准确和合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A)1-4次形成性考核题目及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A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第十一章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设计)一、判断题1. 对于的板,可按单向板进行设计,是由于单向板上的荷载主要沿板的短边方向传到相应的支承梁上,所以只需沿板的短跨方向布置受力筋,而沿板的长跨方向不必布置任何钢筋。
( × )2.按弹性理论计算主梁支座截面的配筋时,其内力设计值应以支座边缘截面为准,即。
( √ )3. 不论静定和超静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随外载的增大,均存在截面应力重分布的现象,而塑性内力重分布只存在于超静定结构内,静定结构中不存在塑性内力重分布。
( × )4. 肋形楼盖荷载传递的途径都是板→次梁→主梁→柱或墙→基础→地基。
( √ )5.直接承受动荷载作用的结构构件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法计算结构内力。
( √ )6. 根据设计经验,经济的柱网尺寸为5~8m ,次梁的经济跨度为4~6m ,单向板的经济跨度则是1.7~2.5m ,荷载较大时取较小值,一般不宜超过3m 。
( √ )7. 对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板,可沿板长跨方向取出1m 宽的板带作为计算单元,代表整个板的受力状态。
( × )8. 由于无梁楼盖是高级超静定结构,而其内力的大小是按其刚度的大小进行分配,故柱上板带的弯矩值比跨中板带的弯矩的绝对值大。
( √ )9. 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同时两侧每隔两跨布置活荷载。
( × )10. 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破坏”的标志不是某个截面的“屈服”(出现塑性铰),而是形成几何可变体系。
( √ )二、选择题1.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普通铰的区别是( D )。
A .塑性铰可任意转动,普通铰只能单向转动B .塑性铰转动幅度受限制,但可任意转动C .塑性铰转动幅度受限制,其塑性区域为无限大D .塑性铰只能单向转动,且能承受定值的弯矩2.按弹性理论计算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次梁内力时,采用折算荷载的原因是( A )。
A .简化计算,修正忽略抗扭刚度的误差B .考虑在计算简图中取支座中点间距为跨长C .考虑板和次梁荷载的随机性D .考虑板和次梁施工尺寸的误差3.如图所示的四种受弯构件的正截面,( A )种截面的塑性转动能力最大。
第十一章电杆的计算举例

234第十一章 钢筋混凝土电杆计算举例设计一种杆型的程序,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线路的电压和使用的导线型号确定电杆的结构型式;2.按第八章的相关规定计算设计荷载并绘制荷载图;3.计算电杆的设计弯矩和钢筋配置;4.计算横担、吊杆、抱箍等铁附件;5.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卡盘、底盘、拉线盘等基础。
部份例子中的最大风速相当于新规范距地15m 的基本风速。
第一节 拔梢单杆一、设计条件1.杆型如图11-1所示,35kV 拔梢上字型直线杆,固定横担。
2.导线为LGJ-70,地线为GJ-25。
设计水平档距200m ,垂直档距300m 。
3.电杆采用C40混凝土,钢筋A3。
4.地基为可塑亚粘土,地下5m 范围无地下水。
5.气象条件如表11-1所列。
二、各种情况下的设计荷载如表11-2所示。
三、主杆计算 (一)已知数据主杆为梢径φ190mm ,锥度1/75,杆高18m (上段10m ,下段8m )的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电杆,环厚50mm ;断导线时地线的应力为320N/mm²,地线金具串长为170mm ;(二)正常最大风情况主杆弯矩及纵向钢筋的配置 图11-1 35kV 拔梢直线杆 经比较杆顶纵向钢筋受构造最小配筋控制,其它受最大风情况控制。
最大风时,电杆的弯矩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如表11-3所列。
01.15 1.15[]x qx i i M M Ph PZ M ==∑++ 根据正常最大风情况的弯矩计算结果,并结合电杆构造配筋的要求,初选配筋如图11-2所示。
根据初选配筋,按下式计算得出各截面的设计抗弯矩如表11-4所示。
u ssin sin sin t cm y s sM f Ar f A r παπαπαππ+=+2.5y scm y sf A f A f A α=+ 1 1.5t αα=-根据表11-3、11-4的计算结果,比较电杆弯矩图11-3,可见电杆的设计弯矩均大于最大风荷载产生的弯矩M df ,故在最大风情况下,电杆的强度满足要求。
第十一章 混凝土结构

第十一章混凝土结构第一节混凝土结构材料一、混凝土结构概述(一)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普通混凝土是由一定比例的水泥、砂、石和水经拌和、浇注、振捣、养护,逐步凝固硬化形成的人工石材,简称“砼”。
(a) 素混凝土基础(b) 钢筋混凝土梁(c)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d) 钢骨混凝土柱(e) 钢管混凝土柱图11-1 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形式图11-1 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形式受压区受拉区受压区受拉钢筋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图11-2 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压钢筋图11-3 钢筋混凝土柱图11-2 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图11-3 钢筋混凝土柱1.楼板(楼层板、屋面板)2.梁(主梁、次梁)3.柱4.墙5.基础上柱边梁下柱基础楼板主梁次梁(二)混凝土结构的组成图11-4 混凝土结构组成示意二、混凝土(一)混凝土的强度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混凝土按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的大小划分为14个强度等级,分别为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和C80。
2.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fc3.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ft(二)混凝土的变形表11-1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项次符号混凝土强度等级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1fc,k10.013.416.720.123.426.829.632.435.538.541.544.547.552.52ft,k1.27 1.54 1.782.01 2.20 2.40 2.51 2.65 2.74 2.85 2.933.00 3.05 3.10三、钢筋(一)钢筋的种类AAD DDA-ADD钢绞线刻痕钢丝螺旋肋钢丝图11-5 钢绞线与钢丝图11-5 钢绞线与钢丝(二)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1.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作用2.保证钢筋和混凝土间粘结的措施(1)基本锚固长度(2)钢筋的弯钩(3)钢筋的连接1)绑扎搭接连接2)机械连接接头3)焊接接头5d135°DD=4d(HRB335)5d(HRB400 RRB400)5dddd5dd(a) 末端带弯钩的机械锚固端(b) 末端双面贴焊钢筋的机械锚固端(c) 末端与方形钢板穿孔塞焊的机械锚固端图11-6 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图11-6 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a) 手工弯标准钩(b) 机械弯标准钩≥2.5d6.25dd≥2.5dd图11-7 光面钢筋弯钩3d≥1.3l 1≥0.3l 1图11-8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l 1图11-7 光面钢筋弯钩图11-8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搭接处箍筋间距s≤5d且≤100mm图11-9 受拉钢筋搭接处箍筋设置图11-9 受拉钢筋搭接处箍筋设置第二节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及其受力特点一、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一)受弯构件的定义和类型混凝土压坏混凝土压坏(a) 正截面破坏(b) 斜截面破坏PPPP图11-10 受弯构件的破坏形式受压区中和轴受拉区受拉钢筋受压区受拉区受拉钢筋中和轴受压钢筋中和轴受拉钢筋图11-11 梁和板的横截面(a)(b) (c)图11-11 梁和板的横截面(二)受弯构件的截面形式及尺寸(b) T形梁图11-12 梁的截面形式受拉钢筋(a) 单筋矩形梁中和轴受压区(c) 工字梁受拉钢筋中和轴受压区中和轴受拉钢筋受压钢筋受压区(d) 十字梁 受拉钢筋中和轴受压区受拉钢筋受压区中和轴中和轴受压区受拉钢筋(e) 花篮梁 (f) 倒T形梁图11-12 梁的截面形式1.梁的截面形式及尺寸2.板的截面形式及板的厚度受压区受拉钢筋受压区受压区受拉钢筋(a) 矩形板 (b) 空心板(c) 槽形板图11-13 板的截面形式受拉钢筋图11-13 板的截面形式3.梁、板的支承长度(三)受弯构件的钢筋1.梁中钢筋124343213421图11-14 梁中钢筋骨架及配筋图箍筋架立钢筋弯起钢筋受力钢筋图11-14 梁中钢筋骨架及配筋图(1)纵向受力钢筋≥30≥1.5d保护层厚度≥25≥d≥25≥d≥25≥d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厚度图11-15 受力钢筋的排列图11-15 受力钢筋的排列表11-5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C25~C50≥C45≤C20C25~C45≥C50≤C20C25~C45≥C50一201515302525303030二a-2020-3030-3030 b-2520-3530-3530三-3025-4035-4035(2)弯起钢筋≥50≤s max≥50≤s max ≤s max≤s max图11-16 弯起钢筋的布置图11-16 弯起钢筋的布置(3)箍筋(a) 单肢箍筋 (b) 双肢箍筋 (d) 复合箍筋 (d) 开口式箍筋图11-17 箍筋的形式和肢数图11-17 箍筋的形式和肢数≥50≤s max≥50≤s max≥50≤s max≥50≤s maxs≤10d 图11-18 箍筋的布置图11-18 箍筋的布置(4)架立钢筋(5)梁侧构造钢筋≤200≤200≤200≤200h w ≥450拉筋或纵向构造钢筋图11-19 腰筋和拉筋图11-19 腰筋和拉筋2.板中的钢筋受力钢筋分布钢筋分布钢筋受力钢筋图11-20 板的配筋图11-20 板的配筋(2)板的分布钢筋(1)板的受力钢筋二、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图11-21 受压构件的分类(c) 双向偏心受压(b) 单向偏心受压(a) 轴心受压图11-21 受压构件的分类(一)受压的概念(二)受压构件的截面形式及尺寸(三)材料强度要求(四)柱中钢筋1.纵筋箍筋复合箍筋350350b <400350拉筋b <400h<600b <400600<h<1000600<h<10001000<h<1500复合箍筋2.箍筋不应采用内折角不应采用内折角图11-23 复杂截面的箍筋形式图11-23 复杂截面箍筋形式三、钢筋混凝土受扭构件(一)受扭的概念(二)受扭构件的钢筋PPHHMPM柱边梁楼面梁图11-24 受扭构件示例(a) 吊车梁(b) 框架边梁图11-24 受扭构件示例135°45°10d图11-25 受扭构件的配筋图11-25 受扭构件的配筋四、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概述(一)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N NPPPPNN(b) 荷载作用(a) 预应力作用 (c) 预应力与荷载共同作用图11-26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情况图11-26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情况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1.自重轻,节约工程材料2.改善结构的耐久性3.提高结构的抗疲劳性能4.增强结构或构件的抗剪能力(二)预应力的施加方法1.先张法横梁固定端台座伸长张拉临时固定钢筋压缩压缩图11-27 先张法主要工序示意图图11-27 先张法主要工序示意图2.后张法锚固钢筋伸长混凝土压缩灌浆孔灌浆孔图11-28 后张法主要工序示意图图11-28 后张法主要工序示意图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一、概述(一)钢筋混凝土楼盖的类型(二)现浇楼盖的类型图11-29 肋梁楼盖图11-30 无梁楼盖板次梁主梁柱板主梁柱密肋板梁梁图11-31 井字楼盖图11-32 密肋楼盖二、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构造(一)结构平面布置及梁、板截面尺寸(二)板的配筋构造1.受力钢筋的布置方式l/7l/10l/6al/5l/10l/7l/6a a l/6l/5≥120≥≥120≥hl b l b ll/10l/7l/6a al/6l/6a l/5(a)(b)l/6l/6l a图11-33 连续板的配(a) 一端弯起(b) 两端弯起al /6al /5l /10aal /6l /5l /7aaaal /5l /7aaaa≥120≥lblbllbla a l /6l /6a l /5(c) 分离式l /6l /6l /5l a图11-33 连续板的配筋方式(b) 两端弯起2.构造钢筋(1)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次梁主梁每米长度中不少于5根直径8mm的钢筋板的受力筋图11-34 板中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l 0/4l 0/4图11-34 板中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2)嵌入砌体墙内板的上部构造钢筋(3)分布钢筋≥≥ln/4ln/7aa≥l n/7a a aa分布筋?6@25l n次梁主梁受力筋双向?8@200图11-35 单向板中的构造钢筋≥?8@2≥1/3跨中受力筋图11-35 单向板中的构造钢筋(三)次梁的配筋构造架立筋兼负筋≥20d5050≥A s /4≥A s /2≥A s /2≥A s /4h1/5l +20d1/3l1/5l +20d 2h 1/3l20d20dl n1l n2图11-36 次梁的钢筋布置l a h 鸭筋1212图11-36 次梁的配筋布置(四)主梁的配筋构造(a) 附加箍筋附加箍筋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图11-37 附加横向钢筋附加吊筋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h 1b s20d20d50(b) 附加吊筋h 150图11-37 附加横向钢筋三、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的构造四、楼梯(一)现浇楼梯的类型和组成(二)现浇楼梯的构造1.板式楼梯(a) 弯起式配筋(b) 分离式配筋l n /6l n /4l n /6l n /4l nl 1/4l 1每步一根分布筋图11-38 板式楼梯的配筋l a楼梯平台2.梁式楼梯l nl n /4l n /4分布筋受力筋受力筋(每步不少于2?6)分布筋(不少于?6@250)cb图11-39 踏步板的配筋图11-39 踏步板的配筋l al a s图11-40 斜梁的配筋图11-40 斜梁的配筋五、雨篷hbl6060l a雨篷梁雨篷板受力筋分布筋图11-41 雨篷的配筋图11-41 雨篷的配筋第四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多层框架结构的类型与布置(一)框架结构的类型(二)框架结构的布置(a) 横向承重框架(c) 双向承重框架图11-42 承重框架布置方案(b) 纵向承重框架(d) 双向承重框架图11-42承重框架布置方案二、无抗震设防要求框架构造(一)梁柱截面的选择1.截面形状2.初选截面尺寸(二)节点的构造要求。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第一步:确定基础尺寸
基础的尺寸是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土壤的承载力、基础的受压和抗剪深度、基础的抗拉深度以及基础的长度等参数确定的。
根据荷载和土壤承载力可以确定基础的面积,然后根据基础的受压和抗剪深度以及抗拉深度可以确定基础的高度。
第二步:计算基础的抗剪承载力
基础的抗剪承载力是指基础在受到剪力作用时能够抵抗剪切破坏的承载力。
根据基础的形状和材料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基础的抗剪承载力。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极限平衡法、弯矩平衡法和内力平衡法等。
第三步:根据基础尺寸计算配筋的截面面积
根据基础的尺寸和基础的抗剪承载力可以确定基础所需的钢筋面积。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截面的形状和数量。
然后根据钢筋的强度和截面的形状可以计算出钢筋的截面面积。
第四步:校核和修改
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和修改。
校核时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
如果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则需要修改基础尺寸和配筋数量,重新进行计算。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每个工程的配筋计算可能会有所不同。
上述步骤是一般的独立基础配筋计算的基本步骤。
在具体的工程中,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震荷载、动力作用
等。
因此,在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设计。
工程造价学习目录

第七章 柱构件
14
第八章 剪力墙构件
14
第九章 梁构件
13
第十章8 11.1 11.2 11.3 11.4 11.5 板构件支座负筋构造及实例计算 板内其他钢筋构造 楼梯的组成 楼梯的类型 楼梯构件识图 楼梯构件钢筋一般构造 楼梯钢筋实例计算
8
第十一章 楼梯构件
11G系列平法图集诠释及识图算量实 视频精全,良心价,想学就联系52906
章目录 节目录 1.1 认识平法图集 1.2 平法图集学习方法 第一章 平法钢筋基础知 1.3 钢筋的分类及符号 识 1.4 钢筋相关名词解释 1.5 钢筋算量的思路及作用 2.1 了解常见基础类型 2.2 独立基础平法表示方法 2.3 独立基础类型 2.4 独立基础识图 第二章 2.5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常见构造 独立基础 2.6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常见构造实例计算 2.7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长减短10%构造 2.8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长减短10%构造实例计算 2.9 独立基础其他构造 3.1 条形基础平法表示方法 3.2 条形基础类型 3.3 条形基础识图 3.4 条形基础底板直转角钢筋构造 3.5 条形基础底板直转角构造实例计算 第三章 条形基础 3.6 条形基础底板丁字转角钢筋构造 3.7 条形基础底板丁字交接钢筋构造实例计算 3.8 条形基础底板十字交接钢筋构造 3.9 条形基础底板十字交接钢筋构造实例计算 3.10 条形基础其他构造 4.1 筏型基础类型 4.2 基础主次梁平法表示方法 4.3 基础主次梁平法识图 4.4 基础主次梁钢筋骨架 4.5 基础主梁底部贯通筋有、无外伸构造 4.6 基础主梁底部贯通筋有高差构造 4.7 基础主梁顶部贯通筋有、无外伸构造 第四章 4.8 基础主梁顶部贯通筋有高差构造 梁板式筏形基础 4.9 基础主梁底部非贯通筋构造 4.10 基础主梁侧面纵向钢筋及拉筋构造 4.11 基础主梁箍筋构造 4.12 基础次梁钢筋构造 4.13 筏型基础平法表示 4.14 筏型基础底部钢筋构造 4.15 筏型基础顶部钢筋构造 5.1 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法表示及识图 第五章 5.2 平板式筏形基础端部无外伸钢筋构造 平板板式筏形基 5.3 平板式筏形基础端部有外伸钢筋构造 础 5.4 平板式筏形基础有高差钢筋构造 6.1 桩承台平法表示方法 6.2 桩承台基础类型 6.3 桩承台识图 6.4 桩承台的钢筋骨架 第六章 桩承台 节 数 5
第十一章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一章1什么是单双向板?怎样加以区别?其传力路线有和特征?单向板:荷载作用下,只在一个方向或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的板。
双向板:荷载作用下,在两个方向弯曲,且不能忽略任一方向弯曲的板。
(1)对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对于四边支承的板l b≤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l b<<时宜按双向板计算;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2/3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2l b≤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单向板沿短边方向受力,特征个方向弯曲双向板双向受力特征两个方向弯曲2什么叫截面的弯曲刚度?什么叫截面竖向弯曲刚度?截面的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曲率需施加的弯矩值截面竖向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挠度需施加的竖向均布荷载3现浇单向板的设计步骤是什么?(1) 结构平面布置,并拟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2) 确定梁、板得计算简图(3)梁、板的内力分析(4) 截面配筋及构造设施(5) 绘制施工图4单向板肋梁楼盖其板、次梁、主梁的跨度如何确定?工程常用的数值分别是多少?板的跨度:次梁的间距单向板:1.7-2。
5 m荷载大时取较小值,一般≤3m次梁的跨度:主梁的间距ﻩ次梁: 4-—6 m主梁的跨度:柱或墙的间距主梁: 5——8 m5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布置方式都有哪几种?1)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优点:主梁与柱可形成横向框架,横向抗侧移刚度大各榀横向框架间由纵向的次梁相连,房间整体性较好由于外墙处仅设次梁,故窗户高度可开大些,对采光有利(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3)优点:减小了主梁的截面高度,增加了室内净高适用于:横向柱距比纵向柱距大的多的情况3)只布置次梁适用于:有中间走道的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房屋6什么是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计算模型,计算荷载两个方面1)简化假定和计算模型:简化假定1)支座可以自由转动,无竖向位移2)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3)忽略板、次梁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反力4)实际跨数≥5跨时等跨或跨度差≤10%且各跨受荷相同的连续梁按5跨计算 计算模型: 连续板或连续梁(2)计算单元及从属面积板计算单元:1m 宽板带次梁荷载范围 :次梁左右各半跨板主梁荷载范围 :主梁左右各半个主梁间距,次梁左右各半个次梁间距(3)弹性理论计算跨度中间跨 0c l l =边跨 板0min 1.025222n n b h b l l l =+++(,) ﻩ梁0min 1.025222n n b a b l l l =+++(,) (4)荷载取值板和次梁的折算荷载为了考虑次梁或主梁的抗扭刚度对内力的影响,采用增大恒载,减小活载的办法板 12g g q '=+ 12q q '= ﻩ次梁 14g g q '=+34q q '=7、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计算假定有哪些?答:⑴、支座可以自由转动,但没有竖向位移;⑵、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⑶、在确定板传给次梁的荷载以及次梁传给主梁的荷载时,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支座竖向反力;⑷、跨数超过5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数相差不超过10%时,可按5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8什么是折算荷载法?为什么采用折算荷载?如何折算?答:折减荷载法:当主梁的线刚度比次梁的线刚度大得多时,主梁变形对次梁内力的影响才比较小。
混凝土结构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11.1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主梁按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1)次梁是板的支座,主梁是次梁的支座,柱或墙是主梁的支座。
(2)支座为铰支座--但应注意:支承在混凝土柱上的主梁,若梁柱线刚度比<3,将按框架梁计算。
板、次梁均按铰接处理。
由此引起的误差在计算荷载和内力时调整。
(3)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
(4)在传力时,可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反力。
(5)大于五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大10%时,可按五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
11.2 计算板传给次梁的荷载时,可按次梁的负荷范围确定,隐含着什么假定?答:假定板、次梁非连续,并且仅短向传力。
11.3 为什么连续梁内力按弹性计算方法与按塑性计算方法时,梁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答:两者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以中间跨为例,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其计算跨度是取塑性铰截面之间的距离,即取净跨度;而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则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作为计算跨度,即取。
11.4 试比较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和理想塑性铰的区别。
答:1)理想铰是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则能承受弯矩(基本为不变的弯矩);2)理想铰集中于一点,而塑性铰有一定长度;3)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能无限转动,而塑性铰只能在弯矩作用方向作一定限度的转动,是有限转动的单向铰。
11.5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连续梁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比按弹性方法设计节省钢筋?答:不是的11.6 试比较内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答:适筋梁的正截面应力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弹性阶段--砼应力为弹性,钢筋应力为弹性;带裂缝工作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弹性;破坏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塑性。
上述钢筋砼由弹性应力转为弹塑性应力分布,称为应力重分布现象。
由结构力学知,静定结构的内力仅由平衡条件得,故同截面本身刚度无关,故应力重分布不会引起内力重分布,而对超静定结构,则应力重分布现象可能会导:①截面开裂使刚度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②截面发生转动使结构计算简图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 基础配筋计算§11.1 桩基础的设计及验算§11.1.1. 设计资料表11-1 工程地址资料图11-1 柱网布置图由内力组合表可知,桩基作用到基础顶面处的设计荷载为:M=470.8KN.m N=2392.28KN V=-114.35KN基础梁及底层半墙自重:32.5/[(6 5.4)(60.6)/2]0.24[2(60.6)/2] 4.55/218/G KN m m KN m =⨯-+-+⨯⨯-⨯⨯ 73.312KN =设计值:1.2 1.273.31287.99G KN KN =⨯=实际的内力控制值:M=470.8KN.m N=2392.28+87.99=2480.27 KNV=-114.35KN§11.1.2.确定桩的规格数量及初定承台的尺寸根据《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JGT194-94法):采用干作业钻孔灌注桩,据地质勘探资料,混凝土采用C30, HRB=235,确定第三层为持力层。
具体桩尺寸详见图11.2 , 图 11.3§11.1.3.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 p p p si i R q A q L μ=+∑式中:p q :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查规范得1500p q =p A :桩身的恒截面面积 2/40.4π⨯p μ:桩身的周长 0.4π⨯si q :桩周土的摩擦力标准值i L :按土壤划分的各段桩长215000.40.4(31 5.838 3.9)918.136k p p si i R q A q L KN μππ=+∑=⨯⨯+⨯⨯⨯+⨯=§11.1.4.确定桩的数量不计承台的重量,因偏心荷载受荷,桩数初选:(1.1 1.2)/(1.1 1.2)2480.27/918.136(2.97 3.2)4k n F R n ==⨯== 取桩心距 3d=3×0.4=1.2m§11.1.5.桩承台的设计一. 承台尺寸:设计桩承台尺寸长2400㎜,宽2400㎜因为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的边缘距离不小于150㎜,所以承台的尺寸取2400㎜×2400㎜。
二. 承台及上覆土重,取承台及覆土的平均重度3020/r KN m 。
桩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图11-2 桩位置布置图图11-2 桩的尺寸§11.1.6.单桩承载力的验算承台及上覆土自重:22.4 2.4220/230.4G m m KN m KN =⨯⨯⨯=()/(2480.27230.4)/4667.67918.136N F G n KN =+=+=≤§11.1.7.偏心荷载验算按偏心荷载验算,计算承台四周边缘最不利的受力情况: max max 2min (470.8114.35 1.5)667.670.80.80.84y i M X N F G N n x ++⨯=±=±⨯∑⨯⨯ 878.4 1.2667.67200.73466.940k R <=±=> 在偏心作用下,单桩满足承载力的要求。
§11.2 承台的结构计算§11.2.1. 承台高度验算承台高度h=1500㎜,采用C30混凝土,214.3/c f KN mm =,21.43/t f KN mm =,钢筋采用HRB335,300y f MPa =考虑到桩顶伸入承台的深度为100㎜,故取保护层厚度为: (35+100)=135mm>70㎜承台有效高度为:015001351365h mm =-=§11.2.2. 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02[()()]L o x c o y o y c o x n p tF b a b a f h βββ≤⨯+++ 因冲切锥体内没有桩,故0i N ∑= ,2480.2702480.27L i F F N KN =-∑=-=0500400/23000.2253ox a h =-=>= ,取 300ox a =0500400/23000.2253oy a h =-=>= ,取 300oy a =冲切比:0/300/13650.22ox ox a h λ=== 0/300/13650.22oy oy a h λ=== 冲切系数:0.84/(0.2)0.84/(0.220.2)2ox ox βλ=+=+=0.84/(0.2)0.84/(0.220.2)2oy oy βλ=+=+=()()1.0[20001400/2000800](1.00.9)0.95hp β=---⨯-=所以:02[()()]o x c o y o y c o x h p t b a b a f h βββ+++=2[2(0.60.3)2(0.60.3)]0.951430 1.36513351.342480.27N F KN ⨯⨯++⨯+⨯⨯⨯=>= 柱对承台的冲切满足要求。
§11.2.3. 角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1111210[(/2)(/2)]c x y y x hp t N c a c a f h βββ≤+++式中: 1c =0.6m 2c =0.6m1300x a mm = 1300y a mm =角桩冲垮比:110/300/13650.22x x a h mm mm λ=== 110/300/13650.22y y a h mm mm λ=== 角桩冲切系数:110/0.56/(0.20.2) 1.33x x a h β==+= 110/0.56/(0.20.2) 1.33y y a h β==+= 所以代入公式得:1111210[(/2)(/2)]x y y x hp t c a c a f h βββ+++=[1.33(0.60.3/2) 1.33(0.60.3/2)]0.951430 1.3652711.5725KN ⨯++⨯+⨯⨯⨯=max 242480.271470.8114.35 1.5820.79252711.540.84y L i M X F N KN n X +⨯=+=+=<∑⨯ 角桩对承台的冲切满足要求。
§11.2.4承台抗剪承载力验算00hs t V f b h β≤ (11-1) 取 12max() 1.098x y λλλ=+=式中: 1.75/( 1.0) 1.75/(0.22 1.0) 1.43βλ=+=+=114408008000.8751365hs h β⎛⎫⎛⎫=== ⎪ ⎪⎝⎭⎝⎭ 02400b m =代入公式得:000.875 1.431430 2.4 1.2655861.72114.35228.7hs t f b h V KN β=⨯⨯⨯⨯=>=⨯= 承台抗剪承载力满足要求。
§11.3 基础配筋计算§11.3.1承台配筋Ⅰ-Ⅰ截面:max min ()0.45(878.3975466.94)0.45605.4.I I M N N KN m -=+⨯=+⨯=62,605.410./(0.93001365)1772.5S I I A KN m mm -=⨯⨯⨯=Ⅱ-Ⅱ截面:max max ()0.45(878.3975878.3975)0.45790.56.II II M N N KN m -=+⨯=+⨯= 62,790.56.10./(0.93001365)2314.6S II II A KN m KN m mm -=⨯⨯⨯=沿平行于承台Ⅰ-Ⅰ方向布置:8根20Φ 2,2513s I I A mm -=沿平行于承台Ⅱ-Ⅱ方向布置:8根18Φ 2,2036s II II A mm -=配筋如下如图11-3所示:§11.3.2桩身配筋桩身通长配置814φ,由于22min 12300.65% 3.14200200816s A mm A mm ρ=>=⨯⨯⨯=主筋伸入承台的500mm>35d=490mm,其箍筋8@200φ沿桩身通长布置。
§11.4中桩的设计(连体桩基)§11.4.1. 设计资料工程地址资料详见表11.1由内力组合表可知,桩基作用到基础顶面处的设计荷载为:(M=114.89KN.m N=2221.50KN V=92.69KN)基础梁及底层半墙自重:2.5/[(6 5.4)(6 2.40.6)/2]0.24[2(60.6)/2(6 2.40.6)/2]=⨯-++-+⨯⨯-++-G KN m m3⨯⨯=+=4.55/25.5/16.5/19.82/36.32K N m K N m K N m K N设计值: 1.2 1.236.3245.58=⨯=G KN KN实际的内力控制值:M=10.36KN.m N=2221.50+45.58=2267.08 KN V=92.69KN§11.4.2. 确定桩的规格数量及初定承台的尺寸根据《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JGT194-94法):采用干作业钻孔灌注桩,据地质勘探资料,混凝土采用C30, HRB=235,确定第三层为持力层。
桩尺寸详见图11-3,11-4图11-3 桩位置布置图图11-4 桩的尺寸§11.4.3.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 p p p si i R q A q L μ=+∑ (11-2) 式中:p q :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查规范得1500p q =p A :桩身的恒截面面积 2/40.4π⨯p μ:桩身的周长 0.4π⨯si q :桩周土的摩擦力标准值i L :按土壤划分的各段桩长215000.40.4(31 5.838 3.9)918.136k p p si i R q A q L KN μππ=+∑=⨯⨯+⨯⨯⨯+⨯=§11.4.4. 桩的数量不计承台的重量,因偏心荷载受荷,桩数初选:(1.1 1.2)/(1.1 1.2)2267.08 2 /918.136(5.3 5.8)8k n F R n ==⨯⨯== 取桩心距 3d=3×0.4=1.2m§11.4.5. 桩承台的设计一. 承台尺寸:设计桩承台尺寸长2400㎜,宽2400㎜因为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的边缘距离不小于150㎜,所以承台的尺寸取2400㎜×2400㎜。
二. 承台及上覆土重,取承台及覆土的平均重度3020/r KN m =。
§11.4.6. 单桩承载力验算承台及上覆土自重:22.4 2.4220/230.4G m m KN m KN =⨯⨯⨯=()/(4534.16230.4)/8794.09918.136N F G n KN =+=+=≤§11.4.7. 偏心荷载验算按偏心荷载验算,计算承台四周边缘最不利的受力情况:m a x m a x 2m i n (10.3692.691.5)794.090.80.80.84y i M X N F G N n x ++⨯=±=±⨯∑⨯⨯ 840.78 1.2794.0946.69747.40k R <=±=> 在偏心作用下,单桩满足承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