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_图文(精)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李蔷,王运生,蒋发森【摘要】摘要:该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灾害最为严重的河段之一。

基于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成果,分析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崩塌发育斜坡物质组成、高程、坡高、坡度、坡形和失稳部位及崩塌形成机理,揭示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

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方向效应,岩质边坡崩塌最为发育,且多发育于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等硬岩斜坡中,崩塌破坏模式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期刊名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年(卷),期】2014(025)001【总页数】6【关键词】岷江;震后崩塌;分布规律;背坡面效应;方向效应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31°00′N,103°24′E),震源深度约14 km。

地震导致四川、陕西、甘肃等省50多个县( 市) 严重受灾,受灾面积达40多万km2,重灾区面积占13万多km2;地震共计造成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1万7千多人失踪,其中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约占地震总死亡和失踪人数的1/3;直接经济损失达8千多亿元人民币。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主震过后, 余震接连不断,不仅对灾区各种设施造成了强烈地、反复地、持续不断地破坏, 同时还加剧斜坡岩土体的变形破坏, 持续诱发新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最为突出的崩塌灾害问题包括地震力作用下的崩塌灾害以及地震导致的大量“震裂山体”震后长期存在的崩塌落石灾害问题[1]。

关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很多,汶川地震灾害也已展开深入研究。

国外已从地震引发崩塌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2-4];国内许多学者也对震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5-13]。

黄润秋等[14〗利用GIS 技术研究11 308 处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发现: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多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灾点多发育于20°~50°斜坡上部转折部位;软岩中易形成滑坡,而崩塌多发育于硬岩中。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期刊名称】《山地学报》【年(卷),期】2011(29)4【摘要】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内,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GIS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 000~2 000 m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55°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Due to the high magnitude, long duration of vibration,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of the disastrous area, "5. 12" Wenchuan earthquake triggered a large number of landslides. A spatial database, which included 1 073 landslides, was developed and analyzed using ALOS satellite imagery and GIS within the Mianyuan River basin. These landslides covered the area of 48. 5 km2, of which shallow falls andslides occupied the widest area and the largest number. The strong seismic wave caused the occurrence of many deep, rapid and long-runout landslide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numerous barrier lakes. The second largest landslide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Wen-jiagou Landslide was located within this area and it had the farthest sliding distance. After the earthquake, a large number of debris accumulated in the gullies or on the slopes, many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the river basin. It was indicated in the GIS statistic analysis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triggering landslides was dominated by the seismogenic fault. Owing to the duel effect of Yingxiu-Beichuan Fault and Jiangyou-Guanxian Fault, the landslid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wo faults; the lithology of stratum determineed the type of landslides. Shallow falls and slides were mainly formed in the hard rocks such as magmatic rocks and dolomites, while large landslides were likely to occur in the strata with hard upper layer and soft lower layer. Most landslides occurred within the elevation range from 1 000 to 2 000 m above sea level. Gradient was one of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ndslide distribution, for most landslides occurred in the gradient range from 25 to 55 degrees; slope direction also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The slopes opposing the direction of seismic source ( co-seismic fault)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landslides than the slopes facing the direction seismic source (co-seismic fault).【总页数】10页(P483-492)【作者】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相关文献】1.汶川地震区绵远河流域泥石流形成区的崩塌滑坡特征 [J], 常鸣;唐川;李为乐;赵学宏;黄翔超2.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J], 陈晓利;邓俭良;冉洪流3.汶川地震绵远河流域地质灾害遥感提取与分布特征研究 [J], 李凌婧;姚鑫;张永双;陈剑4.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体几何特征信息遥感定量提取与分析 [J], 范建容;李秀珍;张怀珍;郭芬芬;郭祥5.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J], 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触发平溪村滑坡特征及成因

汶川地震触发平溪村滑坡特征及成因

第3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11·
岩, 岩体破碎, 裂隙发育 。 坡表为碎石土层, 灰黑色, 中 密;基岩为结晶灰岩, 灰色, 坚硬 、 结构致密 。
根据滑坡滑体的 溃 滑 机 制 和 运 动 过 程, 堆积区又 分为 Ⅱ - 1 区和 Ⅱ - 2 区 。 Ⅱ - 1 堆 积 区 长 约 80m , 面
Panorama sketch of the Pingxi landslide
“5. 12 ” 地震中, 斜坡受 到 强 大 的 地 震 力 作 用 发 生 变 形 被震裂的岩体呈“散 粒 体 ” 状堆积在前缘平 失稳破坏, 坦地面上( 图 3b ) 。
4 2 , 积约 0. 9 ˑ 10 m , 整 体 呈 上 细 下 粗 的“倒 石 锥 ” 估算 4 3 体积 4 ˑ 10 m 。 物质来源主 要 是 后 缘 、 侧缘强震震裂
损伤岩体的 崩 塌 物, 上部是粒径为 1
2m 块 碎 石 夹
3 下部是滚 落 而 下 的 巨 石, 体 积 最 大 的 达 86m 。 Ⅱ 土,
特大地震触发的滑坡不同于重力环境地质条件下 地震滑坡的特征如超强的动力特 的一般常规性滑坡, 性、 滑体的高速溃滑甚至是整体抛射 、 大量岩体的震裂 堆积等都 与 重 力 作 用 下 的 滑 坡 特 征 不 同
[1]
。绵阳市
平武县平溪村的平溪村滑坡属于汶川地震触发的一高 速岩质滑坡 。 滑坡发生后, 被 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裂 的 岩 体 呈“散 粒 体 ” 状沿着贯通的溃裂面高速下滑, 瞬间掩埋了 2 户居民 、 4 间仓库 、 10 间教室, 覆盖 了 2. 7 ha 耕 地, 所幸地震发 生时村民与学生均跑出房间, 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 滑体下滑冲过 S105 省道, 堵 塞 了 平 溪 河 道, 并 于 2008 年 9 月 23 日暴雨后形成了堰塞湖淹没了村庄 。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特征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特征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特征
王丽
【期刊名称】《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地震触发滑坡,会造成房屋被毁,道路中断,阻塞河流并形成可能溃坝的堰塞湖。

本文以茂县为例,震后调查茂县因地震共产生滑坡和滑坡隐患点共191处,经调查分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滑坡和滑坡隐患点主要沿主干公路和岷江及支流分布,数量达90余处;(2)受主震影响,破坏严重,地质灾害以地表开裂(潜在滑坡)、滑坡和崩滑为主;(3)具有群发性特征,由于区内岩体破碎,风化严重,河流深切,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形成较多的高边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瞬间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和滑坡群;(4)滞后性特征,主震后在多次佘震和持续强降雨影响下,又发生了多处灾害,而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应做好防灾工作。

【总页数】4页(P190-193)
【作者】王丽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16.1
【相关文献】
1."5·12"汶川地震滑坡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
2.汶川地震区绵远河流域泥石流形成区的崩塌滑坡特征
3.汶川地震强震区地震诱发滑坡与后期降雨诱发滑坡控制因子耦合分析
4.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部抛射型滑坡特征及其机制
5.汶川地震触发窝前滑坡特征及失稳机制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分布特征与敏感性对比分析
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12(32)3
【摘要】以汶川地震活动断裂龙门山断裂带穿过的12个县(市)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汶川地震前后崩塌和滑坡空间分布特征,并使用统计学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震前震后的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崩塌和滑坡敏感性变化矩阵,分析了汶川地震后崩塌和滑坡敏感性的空间变化特征。

震前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河谷分布,而震后崩塌和滑坡高敏感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

震前的极高敏感区震后仍表现为极高敏感区,而靠近断裂带的区域,震前的低敏感区转换为高敏感和极高敏感区。

【总页数】4页(P208-210)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和滑坡;敏感性评价
【作者】张建强;范建容;胡凯衡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3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J], 黄润秋;李为乐
2.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J], 陈晓利;邓俭良;冉洪流
3.四川石亭江流域汶川地震滑坡崩塌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J], 邓茜;王运生;魏鹏;江岳安
4.汶川地震灾区崩塌滑坡体几何特征信息遥感定量提取与分析 [J], 范建容;李秀珍;张怀珍;郭芬芬;郭祥
5.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评价--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例 [J],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朱颖彦;刘应辉;裴来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ournal o f E ngineering G 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08/16(6) 0730 12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黄润秋 裴向军 李天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59)摘 要 大光包 红洞子沟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体积达7.42亿m3,堰塞坝高达690m,是我国已知的最大规模地震滑坡和最高的滑坡堰塞坝,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量在5亿m3以上的超大规模滑坡之一,其高达690m的滑坡堰塞坝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滑坡坝。

滑坡位于发震断层上盘,距发震断裂 映秀 北川断裂不足7k m。

震前斜坡为三面切割的孤立型山脊,相对高差达1500m;斜坡岩层走向与坡面近于垂直,层面延展性极好,构成滑动面形成的基础。

调查和分析表明,斜坡的临空条件和贯通性好的灰岩层面是滑坡产生的基础;而高强度和长持时强震地面运动是导致滑坡产生的根本因素。

滑坡产生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坡体震裂、松弛和解体阶段、高速溃滑阶段、震动堆积阶段、二次抛射和碎屑流堆积阶段。

失稳高速下滑的坡体,形成了沿主滑方向长4.2k m,宽2.2k m的堆积体,高速流动的碎屑流越过下游侧风波岩山脊,沿红洞子沟形成了长1k m的碎屑流堆积区。

关键词 大光包滑坡形成机制溃滑震动堆积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BA SI 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M AT I ON MECHAN IS M OF THE LARGEST S CALE LAND S L IDE AT DAGUNGBAO OCCURRED DUR ING THE W ENCHUAN EARTHQUAKEHUANG Runq i u PE I X iang jun LI T i a nbin(StateK ey Laboratory of Geo-H azard Prevention an d G eo-Environ m e nt Protecti on,Chen gdu Uni versit y of T echnology,Chengdu 610059) Abst ract The landslide atDaguangbao andH ongdongzi g ou site i s the largest a m ong a ll landslides occurred during t h eW enchuan E arthquake.Its vo l u m e is up to742Mm3,and its debris da m hei g ht reaches690m.So it is a lso the m ost largest sca le l a ndsli d e triggered by earthquake a m ong a ll i n vesti g ated landsli d es i n China.Add itionally,it has t h e highest debris da m or i g i n ating fro m l a ndsli d e i n Ch i n a.It is even one of a fe w super large-scale landslides kno w n a ll over t h e world,whose i n d i v idua l vo l u m e is over500Mm3.The debris da m for m ed by th is landslide can be the h i g hest around the w orl d.The landslide i s located on the upper plate of the Causative Faul.t It is nearly7 k m a w ay fro m the tri g geri n g se is m ic fracture o fY i n gx i u-be i c huan fau l.t The sl o pe was an iso lated ridge before the Earthquake.its'the ridge had its3sides cu.t Its he i g ht d ifference reaches1500m.The str i k e o f cli n o then w as al m ost vertical to the sl o pe surface.the cli n othen had perfect ex tensi o n.They co m posed together t h e basic cond itions of sli d i n g surface f o r m ation.Our i n vesti g ati o n and ana l y sis sho w that the free surface conditi o ns o f t h e sl o pe and the surface connectivity of li m estone bedd i n g plane w ere t h e base o f landsli d e f o r m ation.And the ground m ove m ent re su lted fro m the i n tensive quak i n g w ith large i n tensity and long durati o n w as the rad ica l triggering factor o f the land*收稿日期:2008-11-10;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12-10.基金项目:本项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汶川地震灾后调查主任基金资助(编号:40841009).第一作者简介:黄润秋,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 ai:l hrq@cdu sli d e.The m ec han is m and process of the landsli d e cou ld be d i v ided i n to4stages as fo ll o w s:(a)the stage of sl o pe body shatter,re laxation and disi n tegrati o n,(b)the stage of h i g h speed sli d i n g,9c)the stage o f accu m u lati o n w ith shock,and(d)the stage o f the second projectile and debris flo w depositi o n.Because o f destab ilizati o n and high speed sli d i n g do w n,t h e sl o pe m ass co m posed a deposit body a l o ng m ain d irection of sli d i n g,4.2km l o ng and2.2 k m w i d e.H i g h-speed clastic flo w cr ossed do w nstrea m Fengboyan,and for m ed a deposit zone of debris flo w a l o ng H ongdongzi g ou,1km long.K ey w ords D aguangbao large-sca le landslide,For m ation m echan is m,S li d i n g,Accu m uation w ith shock,W en chuan E arthquake,Ddebris da m1引 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震级高达M s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

汶川地震地表变形特征

汶川地震地表变形特征

层黑土高速逆冲迅速垮落在下盘形成的楔状体堆
积,南西壁能见两组楔状体,反映两次逆冲垮塌过
程。
( 8) 映秀镇
中部北西—南东向山脊上发现横向隆起和节
节下掉的构造景观,共有 9 级,垮落总量约 12 m
图 4 高原村树木震时被 2 级错移( 镜向北)
( 表 1) ,山脊并产生右旋扭错,断裂往北东延伸至
Fig. 4 Trees dislocated 2 pitchs by fault
收稿日期: 2010 - 06 - 12; 修回日期: 2010 - 11 - 24 基金项目: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2008419064) ;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08010302204) 作者简介: 姚大全( 1956 - ) ,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地质、活动构造研究 . E-mail: daquany@ aheq. gov. cn
米地,形成高差 1. 6 m 的北东向陡坎; 通过公路使得路面产生北东向拱起,重达 10 几 t 的水泥块被数米抛
移; 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不仅在北西—南东方向产生推挤,在北东—南西方向也产生缩短,同方向输电线震
后出现大幅下垂,山坡玉米地向北东走向支线水泥路面向北西走向主干公路逆掩冲覆。
在岸坡玉米地开挖探槽,揭示出非常特征的逆掩 - 滑塌递进变形现象,北东南西壁上可见清晰的逆冲面
汶川地震构造模型和地表变形样式基于以上翔实的野外考察资料综合剖析表明沿汶川地震断裂面产生逆右旋推挤形成隆起隆起顶部产生平行隆起轴的一系列纵向裂隙进而推挤前缘冲断垮落形成逆断型崩积楔或貌似张性断裂陡坎假象在逆冲掩行进不均的情况下将会平行推挤方向产生横向裂隙有些情况下将会产生多方向挤压或引张显示同一应力作用下变形组合的复杂性这些均不同程度丰富了现有应力作用理论

“5.12”汶川地震诱发典型滑坡的类型和特征

“5.12”汶川地震诱发典型滑坡的类型和特征

由于不同的 地质地 貌及坡体 结构等条 件对地 震 的动力响应机制 和 响应 方 式有 所不 同, 川 地 震滑 汶 I 坡 表现出 了区别 于一般 滑坡灾 害的独特 性和 多样性 的特征 。正确认 识地 震滑 坡的类型和特 征 是减轻和
为 3种 类 型 : 硬岩类滑坡 、 软岩 或硬 岩表层剥皮型滑 坡 、 散堆 积物滑 坡 , 松 又将硬 岩类滑 坡分 为完整块 状 岩 体和近 水平层状 岩体的 高位 临空抛射 型滑坡和 中 陡倾 角顺 层斜坡 的低位 顺 层 滑 坡 2大类 , 并对每 一
坡和 崩塌 性滑坡 4大类 。 对汶 川 地震 滑坡 , 跃 平 …根 据 典型地 震滑 坡 I 殷
级特 大地 震 , 约触 发 了 1 t 50 0处滑 坡等 山地 灾 害 , 3 估计直接造成 2万 人死 亡 “ 。其 中, 模 大于 1 0 规 0 0
×1 0 m 的滑坡 和掩埋 上百人 的滑坡均 达到数十 余
2 9卷 第 5期 58~ 0 9 6 7页
21 0 1年 9月
【 地 山


V 12 , o 5p 5 8~6 7 o 9 N . p9 . 0
S p., 01 e t 2 1
J URNAL O F MOUNTAt S ENCE O N Cl
文 章 编号 :10 0 8—2 8 7 6一(0 1 5— 9 2 1 ) 5 8—1 O
害提震 滑坡 : 型 : 征 地 类 特
中图分类号 :P4 .2 6 2 2
文献 标识码 :A
20 0 0 8— 5—1 , 国 四 』 省 汶 川 县 发 生 的 80 2我 I I I .
动型滑 坡 (oeeta dl e) ch r ns d s 以及 侧 向扩离和 流动 nl i 型滑坡 (a rl ped n o s 。周本 刚等 根据 1 ea sras df w ) t a l 我 国西南地 区 的地 震滑 坡特 点 , 地 震 滑坡按 其运 将 动方 式划分 为 : 移式 滑坡 、 引式 滑 坡、 推 牵 溜滑 性 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卷第4期483 492页2011年7月文章编号:1008-2786-(2011)4-483-10山地学报JO U R N AL O F M O U N TAIN SCIEN CE Vol. 29,No. 4pp483 492July ,2011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利用地震后ALOS 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2面积48. 5km 。

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触发崩塌滑坡1073处,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

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

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内,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GIS 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000 2000m 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ʎ 55ʎ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关键词:“5. 12”汶川大地震;绵远河;崩塌滑坡;高速远程;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642. 2文献标识码:A“5. 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构造带。

龙门山构造带由3条近于平行NE 向展布的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组3条主干大断裂分别是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成,(江油-都江堰断裂)、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和后龙门山大断裂(茂-汶断裂、青川-平武断[1]裂)。

汶川Ms 8. 0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出现在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上(图1),在地震发生的短短120s 时间内,形成了一条长约330km 的地表破裂带[2],其中映秀-北川断裂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 ,该带从映秀镇以南开始向NE 方向延伸,经北川县,过平通镇和南坝镇,终止在青川县的石坎乡附近,而江油-都江堰断裂在彭州、绵[3]竹、安县境内产生了一条长约90km 的地表破裂。

由于地震灾区原本地质环境就比较脆弱,加之本次地震震级高,震源浅,持续时间长,因而触发了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

截大量的崩塌滑坡灾害,至2008-09-25,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4],其中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约占地震总死亡和失踪人数的1/3,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过去20a 中国一般性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总和,其中导致100人以上死亡的[5]重大灾难性滑坡就达20余处。

本次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地震烈度大于Ⅶ的山区,分布范围约10ˑ 104km 2[6],戴福初等利用航空相片和遥感影像共圈定了地震滑坡56000处,滑坡面积达811km 2[4]。

近20年来,世界上地震触发大量地质灾害的事收稿日期(Received date ):2010-07-15;改回日期(Accepted ):2010-11-20。

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8CB425801)和地质灾害防治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基金。

[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973program (2008CB425801)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 -hazard Prevention.]作者简介(Biography ):李为乐(1982–),男,安徽太湖人,在读博士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3S 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工作。

[LiWeile (1982-),male ,Taihu Anhui ,Ph.D ,assistant experimentalist ,majoring in “3S ”technologies and geological hazards.]E -mail :whyl-wl01@163.com件主要有:1989年美国加州Loma Prieta 地震(Mw 6. 9),1994年美国加州Northridge 地震(Mw 6. 7),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w7. 5),2004年日本MidNiigta prefecture 地震(MJMA 6. 8),2005年Kashmir 地震(Mw 7. 6)。

各国学者对这些地震地质灾害的[7-13],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充分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形成了许多地震滑坡的统计分布规律。

黄润秋等结合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获取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对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沿地震发震断裂条带状和沿水系线状分布,断层上盘效应显著等认识。

通过对地震灾区遥感影像的仔细分析,发现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几个发震断层附近的流域范围内:岷江流域映秀-茂县段、白沙河流域(彭州、都江堰市境内)、湔江流域(彭州)、金河流域(什邡、绵竹交界)、绵远河流域(绵竹)、茶坪河流域(安县)、干河子流域(安县)、老场口流域(安县)、湔江流域唐家山-陈家坝段(北川县)、洪溪沟流域(平武县)、清水河流域(青川县曲河乡-苏河乡段及马公乡段)等流域内。

本文利用ALOS 选取其中的绵远河流域(图2)为研究区,(10m )影像自动识别提取流域内的地质灾害,重点区域用航空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并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对流域内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14-17]流域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包括花岗岩、震旦系的白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寒武系的砂岩、页岩、磷质灰岩、粉砂岩;志留系的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泥盆系白云岩、石英砂岩、页岩和石炭系的泥晶灰岩夹少量粉砂岩;二叠系石灰岩;三叠系岩屑砂岩、粉砂岩;第四系砂质粘土、泥质砂砾卵石层(图3)。

映秀-北川断裂从流域中部穿过,江油-都江堰断裂从山口位置通过(见图3)。

研究区属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地质构造作用图1Fig. 1汶川地震地震烈度图及研究区位置图Map of seismic intensity and location of studyarea1研究区地质条件概况绵远河流域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境内,属沱江支流,距震中东北方向约80km ,正好位于本次地震2个Ⅺ区的中间位置(见图1),地理位置103ʎ54'46ᵡ104ʎ11'14ᵡE ,31ʎ26'42ᵡ 31ʎ42'03ᵡN (图2)。

研究区东西方向长26km ,南北向长29km ,汇水总面2积约400km ,主河长约40km ,最高海拔4400m ,最低702m ,高差近3700m 。

流域支流众多,呈树枝状分布,河流切割强烈,切割深度一般为500 1000m ,山高谷深。

地震在该流域内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是本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流域范围内有汉旺镇、天池乡、清平乡3个集镇,均损失惨重。

大量的地震崩塌滑坡不仅摧毁了区内的道路,使交通中断3个月之久,还堵塞河道形成了多处堰塞湖,威胁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图2研究区Alos 432影像图(时间:2008-06-04)Fig. 2ALOS 432Image of the study area(date :4th June 2008;copyright :JAXA ,Japan )强烈,断裂发育,岩层多陡倾、直立乃至倒转,裂隙发岩体破碎(图4),为崩塌滑坡的形成与发生提供育,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行解体(或通过与沟岸的碰撞解体),转化为碎屑物呈流态状作长距离运动质,[19]。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高速远程滑坡,典型的高速远程滑坡有安县大光包滑坡、青川东河口滑坡、汶川牛圈沟滑坡等,绵远河内有13处大型滑坡表现出了明显的高速远程的特点,其中清平乡文家沟滑坡是这次地震中运动距离最远的滑坡。

31ʎ33'N 。

滑文家沟滑坡地理位置为104ʎ09'E ,27坡体总长约4km ,总面积2. 9km ,体积约5ˑ 102m 3[18]。

滑源区长1.3km ,宽1. 0km ,面积1. 2km ,2地震崩塌滑坡的基本特征3、2波段组合假利用2008-06-04的ALOS4、彩色影像在ENVI 软件下自动识别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我们获取了流域内1073处崩塌滑坡,平均密22度2. 7个/km,崩塌滑坡总面积48. 5km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 1%。

本文根据厚度将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简单的分为浅层崩滑体和深层崩滑体两大类。

分布最广泛、个数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其特点是崩塌滑坡体高度破碎,坡度较陡,滑坡厚度较小。

此外,流域内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深层崩滑体,这类灾害体坡度一般较缓,厚度十几米至几十米,体积数万方至几千万73[18],方,如文家沟滑坡体积约5ˑ 10m 许多深层高滑坡后缘震前高程2240m ,前缘高程880m ,高差达1360m 。

文家沟滑坡是这次地震触发的第二大滑坡(第一大为安县大光包滑坡)。

文家沟滑坡表现出了明显的高速、远程、临空抛射、碎屑流化的特点。

文家沟滑坡滑源区为石炭系灰岩,下伏砂岩。

地震发生时,山体首先被震裂松动,然后在强大的地顶部物质被临空抛射后,与右侧山体高震力作用下,速撞击,部分解体,改向SW 运动并铲削、裹携坡面及沟道内松散物质呈流体状继续沿沟谷运动约1km ,与右岸突出山体碰撞,进一步解体并向左岸爬高,然后又改向NW 顺主河道方向边运动边堆积,直与本次地震至能量耗尽在沟口停止了运动(图6),诱发的东河口、牛圈沟等高速远程滑坡的启动、运动机制类似。

滑源区为光滑陡峭的岩面,而没有典型碎屑流堆积区粒径具有的滑面和滑带;沿主滑方向,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也是地震区其他高速远程滑坡的共同特点[19]位滑坡还表现出了高速远程的运动特点,部分大型深层滑坡还堵断河道,形成堰塞湖。

2. 1浅层崩滑体流域内绝大多数的崩塌滑坡为浅层崩滑体。

该类型滑坡主要是斜坡表面的松散层在强震作用下,被震裂而顺坡产生溜塌,其厚度一般<3m ,体积数立方米至数千立方米(图5(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