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讲义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复习讲义

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
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
类”。他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重视道德教育,特
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至
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孟子主张“性本
善” ,提倡“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秋水》《逍遥游》 庄子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请依据上述文段内容,解释“尚贤”的含义。(2分)
(2)你赞同墨子“尚贤”的观点吗?为什么?(3分)
(1)“尚贤”是指治理国家的人崇尚、尊重、 任用贤能的人。
(2)赞同。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是 其发展的根本,国家要想富强,离不开人才 的支撑,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发现 人才,抓好对人才的培养任用,关乎国家的 兴衰成败。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 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 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 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 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答案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白居易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白居易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D、较强的功利性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ABCD )A、以人为本B、强大的延续力C、以和为贵D、重道德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ABCD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ABCD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ABD )A、实用功利性B、辨证整体性C、科学实践性D、经验直观性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ABCD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ABCD )A、天台宗B、唯识宗C、华严宗D、净土宗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ABCD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ABCD )A、求实精神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ABC )A、人君受命于天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效法天道,德刑并用D、经世致用13、四谛包括(ABCD )A、苦B、集C、灭D、道14、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ACD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15、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ACD )A、史著数量大为增加B、史学发展成熟期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史著种类繁多16、属于明代小说的是(BCD )A、蒲松龄《聊斋志异》B、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C、吴承恩《西游记》D、施耐庵《水浒传》17、《阳关三叠》是(ABCD )A、是唐代歌曲,歌词取自唐代诗人五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B、因诗中有"阳关"一词,又称"阳关曲",又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阳关三叠》C、《阳关三叠》使原诗中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深挚、强烈,富于感染力D、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诗赞道:“最忆阳关道,珍珠一串歌。

《西方文化经典选读》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

《西方文化经典选读》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

《西方文化经典选读》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一、考试题型(开卷考试;英文试卷,用英文答题):1、作者——作品连线(20*1’=20分)2、填空题(20*1’=20分)3、简答题(4*10’=40分)(每题约需100词)4、论述题(1*20’=20分)(约200词)二、复习要点1.Homer●The titles and plots of his two epics●The theme of Iliad2.Socrates●How does Socrates prove the oracle that he is the wisest among the Greeks?●The mission of a philosopher and what it means that he is like a gadfly to the nation●His attitude towards death3.Plato●Facts about Plato’s life and works●His allegory of the cave and the essence of his idea of education●The qualities of a Ruler●How to understand “Better to be the poor servant of a poor master”4.Marcus Aurelius●The duty or responsibility of man5.The Holy Bible●Facts about The Holy Bible●Creation of the world●The fall of man●The birth of Jesus6.Nicolo Machiavelli●Machiavellianism●How should princes keep faith? Your comments?●Machiavelli’s idea of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a popular ruler7.Immanuel Kant●Facts of his life and works●The essence of enlightenment●Public use of one’s reason and private use of one’s reason8.Jean-Jacques Rousseau●Natural man and social man●The essence of education9.Adam Smith●Reasons for the division of labor●The invisible hand10.Friedrich Nietzsche●Facts of his life and works●His attitude towards morality and Christian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ollonian spirit and Dionysian spirit11.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12.Sigmund Freud●Facts of his life and works●His theory of consciousness●His theory of personality●Functions of dreams13.Simone de Beauvoir●“Women as Other”●“Otherness is a fundamental category of human thought.”●“Man is not a natural species but a historical idea, while woman is not a completedreadity but rather a becoming.”14.Jean-Paul Sartre●“Essence precedes existence”●“Man is nothing else but what he makes of himself”●“Existentialism is optimistic”15.Fredric Jameson●Modernist Culture vs. Postmodernist Culture16.Michel Foucault●Madnes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vilization。

中国文化经典晋灵公不君复习

中国文化经典晋灵公不君复习

15、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16、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 请以遗之 17、既而与为公介 18、宣子未出山而复。 19、“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20、《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21、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二、指出下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晋灵公不君 2、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 而患之。 3、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弥明死之 5、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晋灵公不君
复习
一、解释下面的词语 1、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 4、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5、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6、《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8、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9、犹不改。宣子骤谏 10、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11、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12、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13、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 14、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
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 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5、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6、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7、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8、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9、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ppt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ppt课件

单元 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
《<
老子
道 >五
最高法则。因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 “无为”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 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的学说体现了 辩证法,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
家章》
(《道德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 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 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 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
法家子《非》韩,_他 于 央_强 政 集__调 治 权__制 ,。定 韩3._了非__主“__张法__改”__革,__和就_,实要“行严以法格法治执为,行教要,”求任。对
战国 “废先王之教”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

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 朴素辩证法,他首先提出矛盾学说,用矛
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横向比较
1.强调“仁”,如“仁者爱人”“克己
复礼为仁”“仁者人也”,“仁”是最基
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
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第一 2.“礼”是“仁”是一种政治主张,礼
单元 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
儒家《语则论十》
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与道
教是有区别的。
横向比较
主张:1. _______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
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
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 韩非 是爱民的表现。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第一讲绪论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与“新文化”相对】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答:文化本义:文,纹理。

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A、时代性一承传与变异8、地域性一差异性「民族性一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一E、同一性一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

8、认知的功能。

「规范的功能。

口、凝聚的功能。

^析,暂略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周易》的哲学观名词解释:《周易》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答:变化观:1、矛盾观2、发展观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

“三易”:变易、简易、不易(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5、“三才”指什么?答:天一人(君子)一地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追利驱物,人之本性。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富贵,而 只是否定“不义而富且贵” 。 3.重义轻利和先利后义的统一。 孔子认为如果不考虑义,不注重义,在 不仁不义的情况下而取得“利”是不应当 的;利可以取、可以得,只不过要“先天 下之义而后个人之利”。
课外作业:
▲完成
(一)两人的生活时代不同
孔子是一个艺术家。他精通音乐,他喜欢诗歌。他认为诗歌 孟子被后人奉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可以“事父事君”。 文化思想。从《孟子》这部书里看到,孟子没有孔子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总结了很多教育经验。现存《论语》 博大,孟子涉猎的知识领域没有孔子宽广。孟子在历 中的教育经验有二十多条(还不算他的学生的语录)。 史、艺术、教育等方面都没有孔子那么多大的造诣。 孔子还是一个政治家。当然,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他太纯 正,他的人品不合当时邪恶的潮流。 但是,孟子也有超过孔子的地方——为政思想、民 没有孔子,中华民族的文化可能会中断许多;没有孔子,中 本思想、性善论等。 华民族可能没有后来逐渐形成的强大的凝聚力。要想真正了解孔 子,就必须下苦工夫研读他和他有关的著作。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后来的恶, 是在社会行为中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他认为,人 性的善良,好比水性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良的 (本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 孟子还深究人之性善之源。认为,性善来源于 人“固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
第三,孟子的战斗性来源于浩然正气。
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不及孟子的地方。孟子认 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 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孟子· 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 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 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跟 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这是积累了正 义才产生大力量,不是凭偶然的正义之举所获取的。看来,孟 子养的气,就是正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
2012福建高考文化经典专题复习 ——《论语》、《孟子》专题
【思想体系简介】
1.倡导“仁”、恢复“礼”、振兴“乐”的“德政”思 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德 想。 去做,都要符合角色的要求和规范。后来汉朝的董仲舒利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提出“三纲五常”,促 ①孔子积极倡导“仁”。其核心为“爱人”,对统 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 治来说,要爱护子民,施行“仁德之政”。 规范,影响深远。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 ★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而达到 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 “近者说,远者来” 的国家“大治”局面。 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 ②孔子主张恢复“礼”。复兴“周礼”,重建等级秩 道还在于別人吗?” 序。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正其位 。 ★他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以礼为先, 国则必治。 ③孔子致力振兴“乐”。要以先王之乐影响世风, 教化人民和美向善。
(2)“信”是《论语》人际交往观的道德准则。 “信”是指讲信用,守诺言。 在孔子眼里,行动重于言行 ; 他教育学生“慎言敏行”,要求学生“言 必行,行必果” 。
2.人际交往的态度。 (1)重感情,讲原则。孔子重视人性情感的教育,以“情”作 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与本源。 重感情、讲原则是孔子人际交往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 ……其次 ……再次 ……) (2)律己宽人。 “律己”是指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孔子主张多反省,常 思己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宽人”是指对别人要宽容。首先要求不念旧恶,主和解、 重调停、和稀泥,不纠缠过去,避免冤冤相报。其次提倡包 容他人。 (3)礼让谦逊。 (4)尊重别人,平等待人。 (5)与人为善,不求名利。 (6)言行一致,慎言敏行。在孔子的观念里,行动优于语言, 健康的人性应该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
四、伦理思想
1.基本内容。
(1)仁。“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 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 (2)爱人,“爱人”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 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 “爱人”是仁的灵魂和内 核。 (3)孝悌。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并把孝悌看作 “仁”的本源和基础。 (4)忠恕。孔子从“仁”这一根本道德原则出发, 还提出了“忠恕”的道德规范。忠恕的基本要求是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恕还有忠诚、信实、宽恕 、 容人的意思。“忠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 待、宽宏大量、友好相处的愿望和品格。
五、修养观
孔子强调后天修养对人性的作用。 后天修养有六种方法: 1.“学”。 2.思 。 3.行 。 4.修己。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修养的目的,君 主要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 5.内省 。要不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6.忍 。 孔子强调还自我修养是一种长义为根本。
(9)恭。在孔子看来,人要做到端庄和善,而不 巧言令色,就要以“礼”来加以约束。 (10)宽。 “宽”即宽厚、宽容之意。 (11)敏。“敏”即聪敏、勤敏之意。孔子认为, 只有以勤敏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工作,才能有所成 就,否则将一事无成 。 (12)勇。孔子主张“见义勇为”,在关键时刻要 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 醒民众向罪恶的统治作斗争。孟子的这种浩然正气贯 穿他全部行为和言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縢文公下》)这些话多么 具有力量!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将“浩然正气”书成 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自己。
第四, 孟子提出“性善说”。
3.人际交往的技巧与方法。 (1)因人而异,遵循不同的人际交往规范。 (2)因境而异,规定不同的言行方式。 (3)交往的朋友,孔子认为要交“益友”, 莫交“损友”;主张亲君子,远小人;要与 能做事的人交往。 (4)判断交往对象的好坏,孔子反对以言语、 以容貌取人。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加强个人 修养。其次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把 握人际交往中的“中庸”之道。
第二,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 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 认为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是的, 这些东西是什么“君”:他恣意猎食人民的血汗,它 已经成了批着君王外衣的吃人的野兽,人民不打到他, 他就要吃掉人民。孟子说:杀掉暴君安慰百姓,就好 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孟子· 縢文 公下》)据说,历史上有的皇帝,畏惧孟子的这些话, 在新出版《孟子》一书时命令编者将孟子带有战斗性 的话语删去。
三、教育思想
1.教育主张 ——倡导“有教无类” 。 主张不分贫富差别,不论地位高低,不 分长幼,不论个人身世,不区别种族,人 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 教育平等。 他认为学无止境,年长者也可以学,教 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 2.培养目标 ——“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 。 并依靠他们去传播他的“仁爱”思想 。
第五,孟子有很高的辩才。
他的语言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的论辩也很有气 势,很有力量,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无 懈可击,咄咄逼人。 请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 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这是多 么严谨啊!
第一,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他 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 心下》)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 观。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 学的政治思想。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 娄下》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提倡“以民为本”思想。
(5)礼。核心是“正名”,即要求名正言顺。 (6)义。“义”也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道德规范。 一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孔子主张舍 利求义、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7)信。孔子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对待工 作等方面,要做到诚实不欺、讲究信用。 (8)中庸。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中遵循中庸 的道德要求,言行举止要无偏无颇,做到 适得其中,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此外,孟子的辩论很有文采,是一个“雄辩 家”,并善用比喻和例子来阐明思想观点,具有很 强的散文特色。
孔子生活在(前551年~前479年)春秋 后期。当时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 出现“春秋五霸”。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前372年~前 289年)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二)两人的成就
★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是因为孔子是一个 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是因为孔子是一个天才,很伟大, 天才,很伟大,很渊博。孔子的不少观念和思想 很渊博。孔子的不少观念和思想带有永恒的价值。 带有永恒的价值。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 ▲孟子虽然没有孔子博大,但有超过孔子的地方 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3.教学方法。 他提出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 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 等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的精炼概括。 孔子将教学过程精炼地概括为“学、 思、习、行”四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潜心 学习、积极思考、举一反三、操作实践, 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