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doc2

合集下载

04270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doc

04270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doc

04270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doc《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现代心理学派别课程代码:042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与特点西方心理学史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心理学入门课。

掌握西方心理学的各个派别及其代表的理论观点对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的理论水平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西方心理学史,要求熟悉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掌握主要心理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能正确评价、介绍心理学史上的主要人物,主要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基本理论水平。

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西方心理学史在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它要求学生具备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课程是之后所有心理学的课程的准备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什么是西方心理学,掌握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及心理学史研究的一般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与体系,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次重点)识记:1.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存在于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和加拿大与美国的国家中作为主流心理学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2.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官能心理学阶段和意识经验心理学阶段;理解:1.现代西方心理学包括的派别:意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2.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二)西方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重点)识记:时代精神说和伟人说;内在说与外在说;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理解:1.厚古说:主张“为过去而理解过去”,偏重过去而排斥现代;2.厚今说:强调心理学的短期历史,主张“为现在而理解过去”。

(三)西方心理学史的方法论原则(一般)识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方心理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时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理解其中关键人物的理论观点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所起的作用。

外国心理学流派介绍

外国心理学流派介绍

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续思想薪火,集流派大成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评介彭运石 冯永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 外国心理学流派大系 丛书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流派选择全面性;(2)流派介绍系统性;(3)流派梳理的清晰性;(4)流派评价的公允性。

以上特征保证了本套丛书在当前国内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心理学流派 科学主义心理学 人文主义心理学诞生虽晚但永远最受欢迎,所有奥林匹斯神都为之逊色 (济慈, 灵之颂 )。

在经历一个漫长过去之后,21世纪的心理学作为一门 显学 正驶入属于它的快车道时代。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也以 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 的精神面貌不断追赶世界心理学同行的步伐。

然而心理学毕竟属于19世纪末西学东渐运动的 舶来 学科,其根植土壤可以上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而自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迄今又愈130年!对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而言,眼前呈现的往往是国外心理学广泛的研究领域、分化的研究内容、繁多的思想流派和庞杂的理论体系。

我们常常为当前某位心理学大师获得重大研究突破的灵感来源感到惊诧,又为当前心理学研究中某个主题的忽然风靡而感到迷惑。

当前国内有关国外心理学流派的介绍均隐匿于心理学史专著和其他心理学教材中,以至流派本身的发展史成为了心理学史的 副产品 。

然而,一部西方心理学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各个理论学派之间不断论战、相互吸收并共同推进心理学进步的历史。

那些进入被称之为心理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构成了由重要人物、立场、理论组成的庞大的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但它们都经过了加工,或是被打磨掉了本来极具理论锋芒的 棱角 ,或是被做了 截头去尾 的处理。

因此,大师们的不少原创性思想在筛选进教材的过程中被省略掉了。

对于以心理学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他学过一部流行很广的心理学教科书,仍然有可能无从应对如下问题:那些支撑当代心理学大厦的关键理论和概念是在何种情形下被提出来的?为什么要被提出来?又如何被后人所推进和发展的?这些理论、立场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在现代心理学的演进中有何重要意义?又对当前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事实上,在心理学中不管是思想系统抑或研究主题均存在源头和延续问题,而了解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以流派作为切入点。

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认知心理学:奈瑟附:冯特的简介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

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

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

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

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

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

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

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

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学业成绩也特别差。

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

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

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

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

西方心理学史流派梳理

西方心理学史流派梳理

1 科学观: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纯客观的实验分支。 2 对象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和反应是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刺激-反应(S-R)公式 。 3 方法学: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 4 本能论:承认本能、否认本能、环境决定论、活动流 5 情绪论:由刺激引起的内脏和内分泌反应模式,以及有关的外显反应模式;恐惧、愤怒 和爱;条件反射。 6 思维论:不出声的言语;思维的器官是喉头软骨。 7 人格论:人格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发现的活动之总和。提出 了具体的人格研究方法;人格改变。 8 行为治疗观 9 其他的古典行为主义包括生物社会行为主义、非正统的行为主义、人类行为学、大脑机制 论 1 逻辑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提出刺激痕迹、运动神经冲动 。 2 认知行为主义:研究克分子行为或整体行为。托尔曼提出关于强化观的S-S理论和学习的 符号-格式塔理论。 3 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
芝 加 哥 学 派 机能心理学 哥 伦 比 亚 学 派
19世纪末
约翰·杜威
19世纪末
詹姆斯·卡特尔
古 典 行 为 主 义
20世纪初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行为主义 新 行 为 主 义
20世纪30年代-60 年代
克拉克·伦纳德·赫尔
新 的 新 行 为 主 义
20世纪40年代
艾伯特·班杜拉
皮亚杰学派
20世纪20年代
1 人文科学观:强调要对人的经验,特别是对那些能体现人类真正本性的特殊领域进行研 究,强调问题中心,反对方法中心。 2 对象论:通过对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的研究,来揭示和开发人类所具有的本性、潜能和 价值等。 3 方法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原则、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具体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现 象学) 4 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自然主义的价值观 5 罗杰斯自我心理学:自我论、来访者中心治疗、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1 对象论:意识状态和超越经验、最高潜能和终极价值 2 方法论:对象中心的研究原则、多学科的研究原则、跨文化的研究原则 3 意识理论:转换的意识状态、维尔伯的意识谱、阿萨鸠里的精神综合理论 4 心理治疗理论:沃菡提出的三个基本概念包括环境、内容、过程(认同、、解除认同、自 行超越)、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身体中心的超个人学派、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沉思、 致幻剂)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

《西方心理学八大流派》讲义实验心理学为何诞生于德国?1、西方心理学一直在思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的,而德国人擅长思辨的传统;2、德国的实验生理学比较发达,它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基础;3、英法两国尽管科学技术发达,但他们重视量化、轻视无法量化的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即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于1879年创建。

流派一:内容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W . Wundt, 1832---1920 )艾宾浩斯、屈尔佩的无意象思维、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反对派:布伦塔诺2、冯特简介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08.16-1920.08.31),德国心理学家。

他一般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的创建人。

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连的。

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

1856年冯特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医学系。

1858年他成为赫尔曼·冯·赫耳姆霍兹的助手。

在这段时间里他开辟了第一个科学地教授心理学的课程。

在这个课程中他使用来自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

他的讲义被编辑为《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论稿》。

1864年他被提升为助理教授。

1874年他发表了《生理心理学原理》。

在这部书中他发明了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学来研究人的感识: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

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为教授。

1879年他在那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晚年发表了他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3、冯特的心理科学观●(1)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心理学不同于哲学,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着紧密联系,但在研究方法上截然不同;●(3)反对把心理现象一味地还原为生理现象;(但是在实验中他无法贯彻身心平行论,这是冯特理论的重大矛盾)4、冯特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经验(主观唯心主义色彩)a 直接经验是意识b 心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c 结合心理元素的规律:联想:方式包括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统觉:只有通过一个更为积极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地注意,才能够理解这个内容及其意义。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

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

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

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几大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

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

构造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是冯特和铁钦纳。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冯特的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构造心理学只是他的心理学体系的一个方面。

冯特本人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

至于构造心理学这个名称,是1898年铁钦纳在与机能心理学争议的过程中利用詹姆斯的用语提出的。

1884年,詹姆斯为《心灵》杂志撰写一篇文章,题为《论内省心理学的某些忽略》。

在文章的附注中,提到“心理构造”一词,原话是:“纯粹的红色或黄色的感觉元素,及其他心理构造的元素没有存在的根据,因为它们都不是心理的事实”。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简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自从心理学的诞生以来,不同的学派和流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介绍几个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正式研究方法,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万特创立。

他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其构成元素,并通过对感觉、知觉和意识进行实验研究来揭示其结构和性质。

结构主义注重研究人类意识的组成和构造,但在实验方法上受到了限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逐渐衰落。

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20世纪早期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即外在的反应和刺激,而不是内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刺激-反应的关系。

尽管行为主义受到一些批评,但它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强调人类思维、知觉和问题解决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主义的先驱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乌尔里克·诺伊斯和赫伯特·西蒙。

他们认为思维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运作。

认知主义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对人类智力和学习的理解,并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和阿伦·马斯洛主张应将个体视为完全发展和实现潜力的主体。

他们反对简化人类行为的机械模型,强调重视个人的价值、意义和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治疗和辅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的整体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结论:西方心理学主要的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不同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对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

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但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丝毫未能掩饰其严峻的社会问题。

美国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在迅速滋长,空虚、孤独和价值感丧失使现代人表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

美国社会精神危机加重,精神病患者和神经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精神病医生发现,用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已不能解释现代人的心理疾病,用机械的“刺激-反应”模式已不能说明人的内部心理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哲学背景l 人本主义和人性论人本主义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尊重与关怀人、保护个人利益和宣传个人中心的世界观,在当时反对封建神权和宗教世界观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时代,人文主义再次盛行。

伏尔泰、卢梭等极力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解放人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文主义观点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主张把人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内容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显然是对人本主义传统的继承。

在西方传统中,人性指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

大体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自然科学倾向,以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边沁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然生物本性士先天的,提倡用法律和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

另一种是社会科学倾向,以柏拉图、康德、卢梭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精神、意识和理性,主张开发人的潜能,运用教育手段来完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

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第二种倾向,但也适当吸收了自然主义观点。

l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存在主义由尼采首先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

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理解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认为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先入之见来理解人。

他们都反对对人类的命运和尊严采取决定论的态度,强调人的真实的或内在的自我,强调意向性在人格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现象学起源于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现象学视为研究主题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

(3)自然科学背景生物科学的发展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形成生物大分子,并进一步发展为生命体系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的受到这种认识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阐明自然界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深受其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主张维护人的心理活动的生态平衡,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反对把人的心理活动肢解。

机体整体学从人的整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出发,强调有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统一整体,有机体与自然和社会始终处于密切的辨证关系之中。

因此,它主张对人类有机体的研究必须把人看作是完整的,是与环境相统一的。

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已渗透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中。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习惯和行为以及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的起源、演进和传播的学科。

它的许多研究内容和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4)心理学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扬弃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德国的机体论、整体主义、格式塔学说和美国的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发展起来的。

2、人本主义心理学(1)研究对象人本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要以心理健康的人或健康人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是对心理不健康的病人,也要努力寻找他们健康的内在本性。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概念作了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即相信人类有自己的基本性质和心理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像对待人体结构那样来研究它;人类也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线,是全人类共有的,还有一些则是具体的个人所独有。

这些需要是善的或中性的,而不是恶的。

(2)完美的心理健康和正常而有益的发展在于实现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在于充分发挥其潜能,在于遵循其轨道逐渐向成熟发展。

这是内在的心理发展,不是外部的行为塑造。

(3)心理病理现象是使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扭曲的结果。

因此凡是有助于实现人的内在本质的就是好的,凡是阻挠或否定这种基本性质,甚至改变自我实现过程的,就是坏的或者是心理变态。

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意识经验能向心理学家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他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了解那些对人类来说最有价值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尝试解决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丧失而引发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2)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强烈反对把人机械化、客观化的静态研究倾向,主张用动态的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实际社会生活的人。

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整体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人的研究必须既考虑行为的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考虑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

弗洛伊德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者只注重第二点。

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的结果便是对人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不赞同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而提倡现象学描述。

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主张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3)基本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本能决定论,它突出了内部动机,尤其是高层次动机的主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人格动机论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把人的本性的价值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

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因此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强调研究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由于社会压抑了人的潜能,使人的价值观严重丧失,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潜能和价值问题的呼吁,唤起社会对人的关注,对改善人际关系和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各自的论著中探讨了许多与社会问题有关的主题,并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预防犯罪、企业管理和社会改造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间接,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对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健康人格心理学。

3、代表人物(1)马斯洛l 需求层次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马斯洛将动机的研究放在基本需要及其层次发展上,以似本能的假设来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

在他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

前者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后者则是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内容依次是:n 生理需要。

指维系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

n 安全需要。

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n 归属和爱的需要。

指个人对友伴、家庭的许奥,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n 尊重的需要。

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n 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上述五层次需要从总体上来看都属于意动的需要,除此之外,马斯洛还讨论了认知、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

前者指人们对理解周围环境、搞清环境重的疑难问题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需求;后者则指人们对美的需求和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求。

马斯洛对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

一般来说,当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能出现。

第二,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l 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本来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在心理学中起源于荣格和戈尔德斯坦。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看作人格发展德最高动力,看作人类独有的一个终极价值。

马斯洛亦将自我实现看作完满人性的实现。

他认为,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后来,当马斯洛进入超个人心理学阶段以后,从两个方面修正了上述观点。

一方面,他提出了自我实现乃是“存在”与“形成”的有机统一的观点。

他认为,自我实现首先是一种“存在”,是人超越了缺失性需要之后所达到的人性潜能充分实现的完满境界,是一种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能相对完成的最终的“事态”。

同时,自我实现又是一种“形成”,是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是沿着需要的阶梯渐次向终极的人的状态演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马斯洛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实现的内涵进行了扩展。

在超个人心理学中,自我实现不再流于与“非我”相异的“小我”的实现,而是扩大了的那种超越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并将非我融于自身的“大我”的实现了。

马斯洛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6种人格特征:n 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之形成更加适宜的关系n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自然表现出更大的认可n 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n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n 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n 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n 能以新奇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验n 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n 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n 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n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n 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n 具有富含哲理、善意的幽默感n 富有创造力n 对文化适应的抵制n 能超越各种二歧式的对立而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马斯洛还通过对婴儿与儿童的行为观察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机制与途径。

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蕴本性中均蕴涵着两种力量:一是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承担成长的风险,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种力量则推动人向前成长,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树立面对世界的信心、勇气并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