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西方三大流派简介

西方心理学三大流派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神分析是在学院心理学之外产生的,其研究目的、对象、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
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主要以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所关心的是感觉、知觉、学习等意识现象。
而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无意识、情欲、动机等。
精神分析着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析治疗,并对心理和人格作出理论解释。
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技术,又是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一、代表人物1.弗洛伊德(1)潜意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
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前意识是无意识中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分。
前意识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潜意识则是由原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构成。
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快感,不独指生殖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意识过程是无意识过程的衍生物。
因此,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无意识,而非传统学院心理学所说的意识。
他说:“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因此,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动力所在。
(2)精神分析方法精神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定义的一些了解潜意识的方法。
因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力,而潜意识本身是难于直接认识和理解的,但这些潜意识的欲望可以通过这种种伪装和改扮,逃过稽查作用达到意识而不为意识所识别。
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乔装改扮成各种变态结构和常态结构,前者包括各种神经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态现象如遗忘、口误、笔误等;后者包括梦、神话、艺术创作等。
审美心理学流派

审美心理学流派審美心理學流派壹、審美心理學的五大流派,1.心理分析學派2.格式塔學派3.行為主義學派4.信息論學派5.人本心理學派一、心理分析學派,佛洛依德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和藝術創造的動力均存在于無意識領域之中。
隱藏在人的無意識裡的本能欲望,亦稱力必多,開始時僅指性欲,後期又將其含義擴大,,表現為種種意圖和願望,但實質上卻是一種動力性因素,它的活動模式和形態就要遵循一般的自然運動規律,向著平衡狀態或和諧狀態發展,伴隨著平衡狀態或和諧狀態的出現,身體也就從不愉快和不滿足狀態進入愉快和滿足狀態,這就是“力必多”所遵循的愉快原則。
文明的形成,不允許“力必多”自由地和無節制地活動,它不時地對其加以限制、約束和壓抑,使它不至于危害他人和社會,使它把節餘下來的精力用于其1他一些改造自然和社會活動。
這是“力必多”必須遵循的另一個原則,即現實原則。
這些本能欲望受到壓抑之後,當這種壓抑足夠強大時,它們便潛入到心底深層,成為潛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識被壓抑之後,便會自動調節,轉變方向,在其他地方尋找出路,使受阻的能量在新的活動中得到放鬆,佛洛依德稱為“力必多”轉移,夜夢、晝夢和想像等便是“力必多”轉移所造成的結果。
藝術想像,是一種特殊的轉移方式,被佛洛依德稱為升華。
所謂升華,乃是本能衝動向社會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或得到社會承認理解和贙許的思想、理想和活動的自行轉變。
藝術想像,是以社會所允許的形式顯示出來,使自己在現實世界中未得到滿足的欲望得到替代性的滿足,而這也就是藝術欣賞和審美經驗的本質所在觀賞和創造藝術品的滿足和愉快方式,基本上不與周圍的真實世界發生關係,而是與自己的心靈所產生出的幻想的王國發生關係。
藝術家創造的形式,只不過是那些在現實中不能滿足的欲望的無意識的轉換,欣賞者之所以從中得到的愉快,是透過這些釣餌和符號見到的那些個人的情感和欲望,它過去隱藏在藝術家意識的最深層,現在又經過改頭換面,隱藏在藝術形式裡。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八个: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派及其主要观点。
㈠构造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堪称是科学心理学派的第一学派,其奠基人是冯特。
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包含感觉.意象.情感三种状态。
感觉是知觉的要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
研究方法上,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的方法,强调实验内省法。
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的意识经验是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立的。
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的描述,因而该学派有被称为“元素主义”。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简称行为主义。
其根本的特点是排斥意识,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研究主观的意识行为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间断:(1)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
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映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接学习,环境决定论。
(2)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映之间的中介变量,用语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义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结实中介变量。
(3)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认为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看作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㈢皮亚杰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
他从生物角度出发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
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应该以来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的逻辑它勾画了一副完整的而动的认知发展蓝图,对而动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
(依靠被试自我观察)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
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
是20世纪(60)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深刻影响当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教学实践。
简单的说,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将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单元分成许多小步。
现代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观点,代表作

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
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认知心理学》
《发生认识论导论》,《生物学与认知》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和罗杰斯
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认知学派
奈瑟,皮亚杰
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简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自从心理学的诞生以来,不同的学派和流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介绍几个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正式研究方法,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万特创立。
他认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其构成元素,并通过对感觉、知觉和意识进行实验研究来揭示其结构和性质。
结构主义注重研究人类意识的组成和构造,但在实验方法上受到了限制,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主义逐渐衰落。
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20世纪早期出现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即外在的反应和刺激,而不是内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刺激-反应的关系。
尽管行为主义受到一些批评,但它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强调人类思维、知觉和问题解决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主义的先驱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乌尔里克·诺伊斯和赫伯特·西蒙。
他们认为思维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运作。
认知主义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对人类智力和学习的理解,并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人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和阿伦·马斯洛主张应将个体视为完全发展和实现潜力的主体。
他们反对简化人类行为的机械模型,强调重视个人的价值、意义和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治疗和辅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人的整体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结论:西方心理学主要的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不同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对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心理学的流派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结构恰如一座冰山。冰山 分为三层,最上层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只占冰山的 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是无意识 ;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层是前意识,意识与前 意识属于同一系统,而无意识与前意识属不同系统, 无意识的东西由于受检查作用的压抑不能进入意识领 域。也就是说,无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更深的层 次,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真实最本质的部分。
(三)行为主义
S R
华生的名言: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并在我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 那么,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 能、爱好、性格和神经类型等种种因 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 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 术家、商人,乃至乞丐和盗贼。” 华生恐惧实验
华生
著名的小艾尔伯特实验: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自我”表现为人的“意识”和观念,是公开的,表面的;“ 本我”形成的“潜意识”处于最深部位,而“超我”是意识观念 的半成品,弗洛伊德将其命名为“前意识”。这样人的心理活动 或人格的冰山就可以以图示范了。一个人的“前意识”,甚至是 深藏的“潜意识”,即“超我”甚至“本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 部分暴露的。中国人说“酒后吐真言”,“梦话言心声”就是一 种深层次内心活动的暴露方式。另外到了某种特定的气候,进入 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或碰到了某件偶发事件,深层的“本我”和 “潜意识”就会突然爆发出来,令人觉得突如其来,无法接受。
著名的小艾尔伯特实验 02:
现在我们就可以检验艾尔伯特的恐惧情绪是不是条件反射的结 果了。真正的条件反射检测是在艾尔伯特11个月大时进行的。 因为研究者曾对通过实验引起儿童恐惧反应的做法感到犹豫, 但最后他们决定继续进行 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 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 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 恐,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一周以后,重复同样的过程。在白鼠 与声音的配对呈现7次后,不出现声音,单独向艾尔伯特呈现白 鼠时,你可能已经猜到,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 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他爬得 飞快,以致研究者不能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的边缘掉 下来。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 间。
论述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述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
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现代西方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一)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的创立及其代表人物“心理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
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
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人所共知的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布洛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审美的心理距离首先要求审美主体超脱对审美客体的的实际需要与功利目的。
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不能太近,距离太近和没有心理距离,就不能产生不同于实用态度的审美观照、审美欣赏。
审美的心理距离同时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切身”的关系,这种关系中包含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浓厚感情。
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能太远,如果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没有切身关系,客观事物引不起审美主体的注意、情感,也不能产生美感。
3、对“心理距离说”的分析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审美的某些规律,尤其是关于审美态度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之处,具有实用价值。
但是,由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因而具有明显的缺陷。
第一,脱离社会、生活实践来观察审美现象,认为审美距离是形成美感的唯一源泉,一切美和美感都建立在“距离”基础上,是以偏概全,舍本逐末。
第二,布洛片面强调了美感超脱功利的绝对性,没有看到美感的潜藏功利性,也是片面的。
(三)直觉说(表现说)1、“直觉说”的产生及其历史影响“直觉说”也称“表现说”。
这一审美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
克罗齐是一位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
在克罗齐之后,又有一些人发展了他的理论,如科林伍德等。
克罗齐把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推向了极端,把美学发展为表现主义美学,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尤其到20世纪初叶,在西方取代了在西方美学界占据了几乎两千年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并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2、“直觉说”的主要观点克罗齐的“直觉说”的基本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
即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只有对事物形式的直觉感受,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
3、“直觉说”的合理因素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尤其是他的“直觉”和“表现”学说,在西方美学和艺术界至今还有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不乏合理因素。
如他提出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并强调了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虽不全面,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再如,他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想,对普及艺术具有积极意义。
(四)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
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
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
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
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
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
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
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4、完形的两大原则(1)简化。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
简化的实质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而整个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
如剪影艺术、绘画中的素描,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形式,简化到突出形象的最突出特征。
简化的特征是表现“力的样式”。
(2)张力。
张力就是力处于最有表现性时的一种样式。
张力体现在运动状态中,是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刹那的状态,最具有表现性和运动性。
所以,简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简化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样式。
5、完形审美心理学派的理论核心——表现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完形的目的是表现。
表现就是人们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某种经验,这种表现得以实现,是因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同形同构”关系。
即审美欣赏的目的,是借助审美对象与人的同形同构关系使自己的情感愿望得以表现。
他们认为,表现是人的知觉样式固有的特征。
比如杨丽萍的孔雀舞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不是因为舞蹈中对孔雀的形态、动态的表演,使人联想美丽的孔雀而感到美,而是因为表演中体现的孔雀的“力的样式”传达给人脑皮层,受“同形同构”的影响产生快乐的知觉共鸣。
再如柳树被动下垂的样子会引起人的悲哀情感,也是由于柳树的样子与人的“悲哀情感的力”具有“同形同构”的关系。
所以柳树这一形象可以表现人的悲哀情感。
总而言之,外在世界的力与人的内在的力具有同形同构性,同形同构引起的共鸣产生人的美感。
6、对“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简要分析评价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形的整体性、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但它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解释事物和情感的力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心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具有片面性。
(五)心理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分析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初发端于奥地利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派。
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美学家,但是他所创立的心理学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
与美学关系最大的是“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
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形成创伤造成的。
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受到激发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
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无意识”的心理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
前期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无意识是盲目的,却是广阔和有力的。
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
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特别是性的本能。
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一种可以被回想起来,被召唤到清楚意识中的无意识。
如果把人的整个心理比作一座岛屿的话,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体。
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的学说。
第一层“本我”(又被译为“伊德”),相当于早期提出的“无意识”。
它处于心灵的最底层,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它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只知道按“享乐原则”活动。
第二层叫“自然”,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解自己行为的意识。
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能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
第三层叫“超我”,也就是良心、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
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
这三者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之中。
在这三个层次中,“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弗洛伊德都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决定作用。
在无意识中,他又极力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
他认为人一出生后,性欲本能就构成了人的基本心理能源,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性欲本能便被压抑在“本我”中。
他把这种被压抑的性本能称之为“力必多”,“力必多”在潜意识中逐渐结成“情结”。
他认为,从本性上来说,所有男孩都有恋母忌父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而得名);所有的女孩都有恋父妒母情结(即埃勒克特拉情结,因为希腊神话中的埃勒克特拉怂恿其兄为父报仇而杀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