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朝花夕拾》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名著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这幅对联是关于谁的呢?(出示课件2)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挽联,悼念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知识备查,了解名著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预设:(出示课件4、5)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生平简介: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1926年,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1936年,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同年10月病逝上海。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3.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3.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品尝后感觉味道浓郁香醇。
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会有很多收获。
今天,让我们共同阅读《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收获。
二、合作探究1、题目解说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写了十篇散文,相继发表在《莽原》期刊上。
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朝”表示早上的意思,“夕”表示晚上的意思。
《朝花夕拾》书名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鲁迅语)。
是鲁迅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2、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国民党反动文人)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语),只能借文字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托一丝安慰,排解内心苦闷。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这个教案的核心问题:如何让学生从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的阅读中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一、引言(约200字)名著导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概括和重点提炼名著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易读、更的方式来接触经典文学作品。
然而,在使用名著导读教材时,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产生了隔膜,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情感内涵。
本文将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朝花夕拾》这部名著导读教材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二、认识隔膜(约500字)隔膜是指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产生的距离感,他们往往难以从作品中获得真正的阅读和情感体验。
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和对作品的自主阅读等是主要因素。
我们要认识隔膜问题的严峻性和影响,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认识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约500字)《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35篇作品。
这本名著导读教材通过对鲁迅先生作品的提炼和概括,以及注释和导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对于学生而言,《朝花夕拾》是一本较易读的名著导读教材,但他们往往难以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共鸣。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助力他们真正汲取鲁迅先生的思想精髓,是本文的重要目标。
四、培养主动阅读和思考的能力(约1000字)1. 通过导读和注释,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再注重细读,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文章的背景、内涵和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情感、社会背景、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鲁迅先生文章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寻找其中的局限性和价值,帮助他们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五、构建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约1000字)1.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的隔膜(名师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及作品背景。
2. 《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及作品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4.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5. 总结: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阅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总结环节,要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朝花夕拾》及其他鲁迅作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3. 开展鲁迅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阅读心得:收集学生对《朝花夕拾》及其他鲁迅作品的阅读心得,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明确阅读整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学生学会在默读中快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3.通过整本书的导读,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阅读的深层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烦恼,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用默读法阅读《五猖会》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狗·猫·鼠》的阅读中学会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实践体验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预计用时:5分钟,设计目的:明确经典读起来确实有隔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消除。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想先了解了解同学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平时的读书情况。
问题1: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选择以下类型中最喜欢、最愿意去读的一种类型,举手示意。
PPT出示:网络小说:《斗罗大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漫画:《知音漫客》恐怖悬疑:《十宗罪》经典名著:《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2:阅读名著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随意吐槽。
(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3:同学们一般阅读“名著导读”推荐篇目的出发点是什么?(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小结:从我们刚刚的调查可以发现,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上确实存在问题,由于同学们年纪还太小,视野、经历、见识有限,无法和经典深层次地交流,很多因素造成了我们现在一提起读经典,读名著就头大。
但是正因为经典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磨砺,他能给我们的是当下流行的“文化快餐”所不能给予的智慧与力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经典文学作品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听说过《朝花夕拾》吗?它与我们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
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并掌握《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语言特色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运用的讽刺、幽默、抒情等手法,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1.教学方法选择: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朝花夕拾》文本,通过案例研究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和作品主题。
2.教学活动设计: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设计文学鉴赏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和风格。
答案示例: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题型三: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描绘了长妈妈的形象,展现了她的善良、朴实和迷信的一面。
题型四:探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童年的回忆。
答案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认识到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用书配套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习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明历史背景,较深化的探求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化考虑。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还没有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曾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独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走近作品1.先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明确:关于《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暮年时期。
标题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早晨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支出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3.走进《朝花夕拾》。
明确:《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说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理想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在叙说父亲生病长工夫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众人的冷眼而毕竟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君子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绝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目标导学二:联系作品,分析人物《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次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仁慈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仁慈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由于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由于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优质课堂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通过对该书的阅读与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作者鲁迅的介绍、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文言文的阅读、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
2.能够理解并欣赏《朝花夕拾》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3.能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理解并欣赏经典文学作品。
2.难点: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朝花夕拾》的文本、作者鲁迅的生平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等。
2.学生准备:阅读《朝花夕拾》的文本,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朝花夕拾》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对作品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作品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和人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分析和讨论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作品的经典性和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侣俸中学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2.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37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引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2、读经典作品
(1)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2)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3)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连网接轨。
(4)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3、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目录
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
②《狗·猫·鼠》(喜欢小动物)
③《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
《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
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
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
4.怀念亲人师友
①喜欢的人(“无常”、长妈妈……)
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
③同情的人(范爱农)
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
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
②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
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
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
(三)专题探究: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一个淳朴善良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一位关心弱国子民的恩师
范爱农(《范爱农》):一个典型的不得志而不断挣扎在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
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一位让鲁迅曾又困惑又忏悔的爱父。
(四)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五)精彩选篇赏读
1、《五猖会》精彩片段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2、《五猖会》赏析
(1)《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主题思想是什么?
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的无奈和厌烦,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在这之前,写了好几段关于赛会的文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文字极力渲染了“我”对于赛会的喜爱和向往,与下文写在去看五猖会之前父亲突然要“我”背书形成巨大反差,先扬后抑,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文中直接写到父亲的其实没有几句,那么文中是如何突出父亲的形象的?
主要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写众人和“我”的反应,写出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突出父亲作为家长的角色。
(4)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
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六)课堂练习
选择题
1、《朝花夕拾》是一本( A )
A、散文集
B、论文集
C、文学评论集
D、杂文集
2、《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何处连载(A)
A、《莽原》
B、《申报》
C、《奔流》D《晨报副刊》
3、《朝花夕拾》在报上连载时的栏目叫(A)
A、《朝花夕拾》
B、《花边文学》
C、《旧事重提》
D、《伪自由谈》
4、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B)
A、12
B、10
C、14
D、8
5、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A)
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6、“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7、《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8、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
A、本城书塾
B、南京水师学堂
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
D、仙台医专
9、《狗•猫•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C)
A、养狗
B、养猫
C、养隐鼠
D、都不
10、《狗•猫•鼠》开头提到的“名人”“教授”“大脚色”“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是(A)
A、一种人
B、两种人C三种人D四种人
11、《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称“阿长”为(A)
A、长妈妈
B、阿长
C、阿妈
D、长妈
12、《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何种思想的著作(A)
A、封建孝道
B、封建迷信
C、因果报应
D、都不是
13、不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D)
A、老莱娱亲
B、郭巨埋儿
C、黄香扇枕
D、闻鸡起舞
14、下列神话不出自《山海经》的是(D)
A、黄帝战蚩尤
B、夸父追日
C、大禹治水
D、愚公移山
15、《五猖会》写的是一种(A)
A、迎神赛会
B、祭祀活动
C、民间艺术D杂技表演
16、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五猖会”表演节目的是(D)
A、高跷
B、抬阁
C、马头
D、舞狮
17、《五猖会》中作者写急于去看五猖会的情景类似于(A)
A、去看社戏
B、去百草园玩
C、去三味书屋读书
D、去仙台医专求学
18、《五猖会》中作者对东关五猖会的盛况(D)
A、印象深刻
B、印象一般
C、印象模糊
D、完全忘却
19、《无常》中写到的“无常”是(B)
A、一个人
B、一种鬼神
C、一个形容词
D、一种动物
20、“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B )
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老先生
(七)结束语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