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弦脉主湿痰饮文献及病例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某(六一)高年卫阳式微。
寒邪外侵。
引动饮邪。
上逆咳嗽。
形寒。
仲景云。
治饮不治咳。
当以温药通和之。
(外寒引动宿饮上逆)杏仁(三钱)粗桂枝(一钱)淡干姜(一钱半)茯苓(三钱)苡仁(三钱)炙草(四分)周向有耳聋鸣响。
是水亏木火蒙窍。
冬阳不潜。
亦属下元之虚。
但今咳聋。
喉下有痰音。
胁痛。
卧着气冲。
乃冲阳升而痰饮泛。
脉浮。
当此骤冷。
恐有外寒引动内饮。
议开太阳以肃上。
云茯苓粗桂枝干姜五味(同姜打)白芍炙草当午时服。
某(二一)新凉外束。
肺受寒冷。
气馁不降。
宿饮上干。
而病发矣。
法当暧护背心。
宿病可却。
淡生姜粉半夏蛤蜊粉茯苓桂枝木苡仁煎汤。
某(五十)背寒咳逆。
此属饮象。
先当辛通饮邪。
以降肺气。
(饮上逆肺气不降)鲜枇杷叶杏仁茯苓橘红生姜半夏某(五二)脉右大弦。
气喘。
咳唾浊沫。
不能着枕。
喜饮汤水。
遇寒病发。
此属饮邪留于肺卫。
如见咳。
投以清润。
愈投愈剧矣。
葶苈子山东大枣徐(氏)痰饮上吐。
喘不得卧。
乃温邪阻蔽肺气。
气不下降。
壅滞不能着右。
议用宣通。
开气分方法。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白糖炒石膏。
沈(妪)冬温。
阳不潜伏。
伏饮上泛。
仲景云。
脉沉属饮。
面色鲜明为饮。
饮家咳甚。
当治其饮。
不当治咳。
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
因温暖气泄。
不主收藏。
饮邪上扰乘肺。
肺气不降。
一身之气交阻。
熏灼不休。
络血上沸。
经云。
不得卧。
卧则喘甚痹塞。
乃肺气之逆乱也。
若以见病图病。
昧于色诊候气。
必致由咳变幻。
腹肿胀满。
渐不可挽。
明眼医者。
勿得忽为泛泛可也。
兹就管见。
略述大意。
议开太阳。
以使饮浊下趋。
仍无碍于冬温。
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茯苓苡仁炒半夏桂枝木石膏白芍炙草方(氏)冷暖失和。
饮泛气逆。
为浮肿喘咳。
腹胀。
卧则冲呛。
议用越婢方。
石膏杏仁桂枝炒半夏茯苓炙草施(四七)劳烦太甚胃阳受伤。
外卫单薄。
怯寒畏冷。
食物少运痰饮内起。
气阻浊凝胸背皆痛。
辛甘理阳已效。
当此长夏。
脾胃主令。
崇其生气。
体旺病可全好。
(脾胃阳虚)六君子加益智木香。
黄(三四)身居沿海。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这章主要讲的是痰饮咳嗽病,咳嗽原由很多了,主要讲的痰饮。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病,痰饮是个概括的说法,那么细分可以分四类,这四类饮是什么意思?"何谓也",问这个名称了,世人都说痰饮有四,指什么说的呢?答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说饮有四啊,有这么几种,一种叫痰饮,一种叫悬饮,一种叫溢饮,一种叫支饮,有这么四种之分。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底下又问,名字虽然知道了,但是这个四饮有什么不同呢?又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他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可瘦了,人身上这个胖瘦主要在水分之多少,现在都清楚,人体重水分占百分之七十几。
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力从形体。
咱们人身上这种形体里头水分多的很,中医里中都叫津液,这个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这个人瘦,形体上组织里水分很少,原来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这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
第一答的,人啊喝这个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
这水跑哪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就是痰饮的一种症侯,这种饮就叫做痰饮。
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开,粘稠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代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这个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呢?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啊,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嗽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这样谓之悬饮。
有痰饮病的患者,多右手脉偏弦

有痰饮病的患者,多右手脉偏弦中医书友会第250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金匮·痰饮病篇》说:“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
偏弦者,饮也。
”但是没说是哪只手脉弦是饮。
本文作者分享了两例己椒苈黄丸的医案,总结辨证经验是右手脉偏弦(痰饮),和肠鸣音亢进(痰饮的位置在肠间)。
巧合的是,'痰饮病者,多右手脉偏弦',宋老师讲课也是这么说的!(编辑/王超)己椒苈黄丸加味治痰饮作者/马德孚“己椒苈黄丸”方出《金匮要略·痰饮篇》“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昔读时对“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不得要领,今于临症之中方才领悟仲师形容腹中鸣响之状,即今之肠鸣音亢进是也。
仲景之书历经二千年而不衰,正是他重实践,轻妄谈,治学上求实的结果。
故而教诲,活人之著作是产生于实践而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
如丁姓患者,42岁,1982年元月来诊。
据诉,胃内嘈杂闷胀,饮食无味、量少,形体干瘦,腹部时鸣,大便硬,夜寐不宁,口干不多饮,从1959年起病二十余年,断断续续按慢性胃炎治疗。
急性发作时吐黄绿色胆汁,颜面晦黄呈慢性病容,形体干瘦,苔薄黄而滑,右脉弦滑而大,左濡滑。
诊为痰饮。
治以己椒苈黄合四君子加薏苡仁、法半夏、鸡内金、山楂。
共进五剂,患者二十余年之病霍然而愈。
再如患者赵某,1982年5月就诊。
自述从1981年夏天开始经常左腹(降结肠上段)疼痛,腹内作响,大便稀,日二次。
某医院诊为慢性肠炎。
脉弦滑右大于左,苔净舌尖红,诊为痰饮,治以己椒苈黄合导赤散化裁。
患者服第二剂药后才开始腹泻,泻出脓样黏液。
复诊继进三剂,左腹疼痛消失,大便仅日一次,成形。
以上二例除有“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之主证外,都是右手脉弦大于左。
《金匮·痰饮篇》“……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偏弦者欲也。
”余在临症之中常体验到痰饮病者脉多右手偏弦,故脉症都恰合仲师明训。
中基论文---痰饮

中基论文---痰饮摘要:《金匮要略方论》中张仲景首次提出“痰饮”病名。
通过文献考证对痰饮病从病名、病因、治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总结痰饮病的发病特点,致病规律,使痰饮理论日趋完善,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研究。
关键词:痰饮;病因病机;温药和之Abstract:ZhangZhongjingputsforward‘Tanyinfluidretention disease’inSynopsisofGoldenChamberforfirsttime.Itmakesitsdisc ussionfromthreepoints:name,etiology,therapy.Tanyinfluidretenti ondiseasetreatmentshouldfollowthetreatmentprinciple,whichwa swarmdrugstotreatdiseasesofTanyinfluidretentiondisease.Carryf orward,inordertobetter,moreeffectivelyguidetheclinicalstudyoftr 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words:Tanyinfluidretentiondisease;Theetiologyandpatho genesis;Harmonizingwithdrugsofwarminnature1.痰饮的概念“痰饮”的概念首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
痰饮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一般将质地较稠浊、流动性小的称为“痰”,质地清稀、流动性大的称为“饮”。
清·徐镛《医学举要》中云:“痰与饮同源面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
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
”[1]2.痰饮的形成2.1.先天禀赋饮邪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脉浮而细滑,伤饮。
(19)本条与下条很难解释,陈慎吾先生:“以脉测证,疑非经文”,胡希恕先生认为这两条都有问题。
我认为这两条都是勉强可以解释的,这条我遵循陈慎吾先生的看法。
脉浮,有外感,差不多是肺饮的脉相,是水饮的初期。
“脉沉者,有留饮”这是水饮的后期。
如果水饮不重,肺饮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外感的症状也会减轻,但是人体的水饮去不了,水往身体里面去了,人也有些虚了,因此脉细滑,所以说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20)腹满寒疝宿食篇有“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脉,说有寒饮,同时有郁热,解释的通。
因为寒热错杂,单用寒与热药都不行,冬夏受节气寒热的影响,所以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1)悬饮,差不多胸膜炎而有胸水之类的疾病。
脉沉主水,弦主饮主痛。
这条是讲悬饮的脉像是沉弦。
症状是痛,其他水饮一般不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22)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
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悬饮主要的治疗方剂是十枣汤,用甘遂、大戟、芫花逐水,从大便排出,用大枣扶正。
后世有用控涎丹治疗,缓和安全了很多。
因为在十八反中,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所以甘草是不能用的。
因为本方过于峻烈,因此剂量不够没有达到泻下效果的情况下,不能再用,需等到第二天通过加剂量的方式使用,不能采用频服的方式。
一旦泻下,因为水液损失很大,需要采用喝粥的方式补充身体养分与水液。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苓桂朮甘汤,它有这个目眩、头晕,这在肾气丸上很少;肾气丸没有朮,朮治胃停水的,所以它绝对不治胃停水,为什么呢?肾气丸里头有大量生地,要是胃有停水吃这个不行。
这两个方剂详细分,应用的并不是一样,就利小便去微饮的作用来说相同,但该用哪个方子,得用哪个方子才有效,用错了,不但没效,就有害,哪个方剂都如此的。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病者脉伏,咱们说脉沉为有水,这个伏比沉更厉害,所以这个水更重。
古人说这个脉伏,你得推动这个脉管才能摸到,足见他沉的更厉害,这个脉不但沉而且也微细,这个饮最重了。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这个人希望泻下来点好,而利反快,虽然下利,反到感觉畅快,不苦于下利,也就是说这个人脉伏、下利,但下利他高兴,一下利他感觉舒服。
利反快,一下利的时候感觉心中畅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虽然他老这么下利,可是「心下续坚满」,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还是像石头那么硬,一般来说,经常下利,胃里头的停水应该就少,按起来也就不那么硬满,可是尽管不停下利,心下按之依然硬满,所以他说「虽利,心下续坚满」。
「此为留饮欲去故也」,为什么继续坚满呢,他说这是里头的留饮要去的关系,当然不是留饮自己要去,是身体起了反应想要把水排出去,但是限于自然良能还达不到将它排出去的地步,因此组织起了这个心下坚满反应,所以水要真结了,更硬的很,它不是水的本身,它是那块组织起了这种的症候。
这就是水要出去,所以生理上反应也有这个,它下利,利反快,但虽然下利,心下续坚,还是坚、还是满,一点都不减轻。
这就是留饮不去,在哪不去?就是在心下不去。
「欲去故也」,这块有留饮不去,所以这个病的机转上看出这个问题,在人的身体的本能上打算把他驱逐出去,所以下利,但是自然良能他达不到,虽然下利了还是那个满法,就是欲去而不能自去,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说得挺好的,所以怎么样呢?所以干脆用下水的法子,他用这个甘遂半夏汤主之。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二十二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二十二章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论一首脉二十一条方十八首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讲解:痰饮为一概称,细分可分四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讲解:此条以水之处所、形状言四饮不同。
病人以前丰腴,今反瘦弱,因其津液不化,无以布散,则形体瘦弱,所饮之水,不待变化为津便由胃至肠,沥沥有声,此为痰饮,黏稠者为痰,稀薄者为饮,概言之则是痰饮;饮后水未至肠间,流于胁下如悬,咳唾之时,牵引胁下疼痛,甚至胸胁皆痛,此为悬饮;饮水流行至四肢体表,水在体表应从汗解,当汗出而不得汗出,身体疼重,此为溢饮,溢者,溢于外也;水饮由下及上,波及肺,则咳嗽上逆、短气,倚坐喘息,不得平卧,卧则水饮压迫横隔膜,喘咳更剧,倚坐时水饮就下,则稍觉平稳,其身亦肿,此为支饮,支者,由下支于上也。
3.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讲解:本条以五脏言饮之不同,水在心,非心脏中有水,而是在水饮病影响下出现心脏症状之意,不可死于句下。
筑者,跳动也,水在心,则心下胃部坚硬跳动,胃中有水则短气,恶水而不欲饮,后人言因心属火,最畏恶水,故有此种症状,亦可。
水在肺,咳吐涎沫,涎沫多则津伤,而欲饮水,即言支饮。
里有水,碍及中气则少气,水流四肢则身重,脾主四肢,故言水在脾。
胁下为肝之部位,故悬饮胁下支满,嚏而痛,名之水在肝。
水在肾,当发为脐下悸动,“心下悸”当为误。
4.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
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讲解:心下即胃有水饮留而不去,水性寒,背当胃之后,自觉寒冷如手掌大小。
痰病的脉症与对应方药

痰病的脉症与对应方药痰病的脉症与对应方药来源:《医灯续焰》作者:潘楫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一、痰病脉证: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滑为水物兼有之象。
主多痰者,以痰为饮结成形故也。
弦则弦直而敛,不能抑扬鼓荡,是阳运之力薄,故饮留焉。
(宜和剂倍术丸、苓桂术甘汤之类。
)以饮较痰,尚未结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有物形也。
大约气机鼓动属热,滑数是已。
敛束属寒,弦紧是已。
鼓动浮越,风之象也,故浮滑者兼风。
(宜青州白丸子、法制半夏、清心牛黄丸、沉香堕痰丸、清气化痰丸之类。
)动疾沉下,气之郁也,故动滑者兼气。
停食于中,则气为食碍,不能透达,脉为之短。
短则气遏于内,势反成疾。
短疾之脉,与滑近似,故滑亦主食也。
(宜丹溪保和丸之类。
)湿为阴邪,留必缓渗,非若阳邪之变动迅疾,故脉亦濡细耳。
(宜仲景泽泻汤之类。
)二、痰病脉证附方:1、和剂倍术丸:治五饮。
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
二曰饮,水在两胁。
三曰痰饮,水在胃中。
四曰溢饮,水溢在膈。
五曰流饮,水在胁间,沥沥有声。
皆由饮水过多,或饮冷酒所致。
白术(二两)桂心干姜(各一两)上为末,蜜丸。
每二十丸,温米饮下。
加至三十丸。
食前服。
2、仲景苓桂术甘汤:《伤寒论》云∶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服此汤。
又治停痰寒饮,中虚冷泻等证。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3、和剂青州白丸子:治男妇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妇人血风。
半夏(生七两,水浸洗)南星(生三两)白附子(生二两)川乌(生半两,去皮脐)上为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
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
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
置瓷盆中,日晒夜露。
至晓撇去旧水,别用井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法。
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便 稠数 色如 泔 。 ” 《 濒湖脉学》 日: “ 沉 潜水 蓄 阴经 病 ,
数热 迟寒 滑有 痰 , 无 力 而 沉虚 与 气 , 沉 而有 力 积 并 寒 。 寸沉 痰郁 水停 胸 , 关 主 中寒痛 不 通 , 尺 部 浊诸 并 泄 痢 ,
寸沉 短气 , 胸痛引胁 , 或 为 痰饮 。或 水 与 血 。关 主 中 寒, 因而 痛结 ; 或为满 闷, 吞 酸 筋 急 。尺 主 背 痛 , 亦 主
腰膝; 阴下湿痒 , 淋 浊痢 泄 。 ”
寒、 热、 痰饮、 水湿、 食积、 气滞、 瘀血、 瘕瘕 等存 在 于 体 内的邪气 都能 导 致沉 脉 , 中医证 候 的诊 断单 一 的 沉 脉很难 准确 鉴别 到底 是哪种 病 因所致 。 弦 脉主气 郁 、 痰饮、 疼 痛 。《 景岳全书》 记载 : “ 弦 脉 为 阳中伏 阴 , 为血 气 不 和 , 为气 逆 , 为邪 胜 , 为肝强 ,
《 脉决》 记载 : “ 沉 者 阴也 。沉 主气 胀 两 胁 , 手足时冷。
寸 脉沉兮 胸有 痰 , 当关 气 短痛 难 堪 , 若 在 尺 中腰 脚 重 ,
停, 但单 一 的双关 弦 脉也 很 难 武断 主 饮 邪 。而 临 床 中
更 多 出现 的是 兼 脉 , 沉 弦 相兼 主湿 痰饮 在 文 献 中早 有
《 脉经 》 记载 : “ 沉 而 弦者 , 悬 饮 内痛 。 ” 《 四言 举 要 》
记载 : “ … …沉 弦饮 痛 …… 。 ” 《 医宗必读 》 记载 : “ 沉 迟 虚寒 , 沉数热 伏 , ……沉 弱 阴亏 , 沉 细 虚湿 , 沉 弦饮 痛 ,
沉 滑食 滞 , …… , 有 力痰 食 , 无 力 气郁 。 ” 《 医宗 金 鉴 》 记
为脾 弱 , 为寒 热 , 为痰饮 , 为宿食 , 为积聚 , 为胀 满 , 为
脉诊 , 笔者 在跟 诊过 程 中搜 集 了 部分 临 床 治愈 的病 例
供 大 家共 同探讨 。
1 在 文献 资料 中沉 脉 、 弦脉都 有主湿 痰饮 的记 载 沉脉 主 里 、 主寒 , 实邪主要有寒、 热、 痰饮 、 水湿、
虫西 医结合研究 2 0 1 4 笙 旦
鲞笫 6 期 R e s e a r c h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 2 0 1 4 D e c e m b e r V o 1 . 6 N o . 6
.3 2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6 1 6 . 2 0 1 4 . 0 6 . 0 2 0
沉 弦 脉 主湿 痰 饮 文 献 及 病 例分 析
权 国 晓 石 强
江西 中 医药大 学 2 0 1 1 级 研 究生 , 南昌 3 3 0 0 0 4
1799906253qqcom沉弦脉主湿痰饮文献及病例分析权国晓1石强2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南昌330006沉脉是临床常见脉象病邪的压抑使沉脉常以相兼脉的形式出现致病邪气的压抑使沉脉常与其他脉象相兼出现沉弦是常见的一类病脉而判断疾病预后往往沉脉见起脉象的脉位变浅
弦脉大 多主 肝胆病 , 尽管 两 关 皆 弦 主腹 中寒 饮 内
脉 主里 , 主 寒 主 积 。有 力 痰 食 , 无力 气郁 。 ” 《 景 岳 全
书》 云: “ 沉脉 为阴, … … 为 阳郁 之 候 。为 寒 , 为水 , 为 气, 为郁 , 为停饮 , 为瘕瘕 , 为胀实 , 为厥逆, 为洞 泄。 ”
载: “ 沉 大里 实 , 沉小里虚 ; 沉迟里冷 , 沉缓里湿 ; 沉 紧
痰食 , 沉 涩气 郁 , 沉 弱寒 热 , 沉 缓寒 湿 , 沉 紧冷 痛” _ 2 ] 。
《 三 因方 》 记载: “ 沉 为在 里 , 为 实 为水 , 为寒 为喘 ,
冷痛 , 沉数 热极 ; 沉涩 脾 气 , 沉 滑痰 食 ; 沉 伏 闭郁 , 沉 弦 饮疾。 ” 《 脉 学 阐微 》 记载 : “ 沉滑痰食, 沉 实 内有 积 滞 ,
肾虚腰及 下无 恫 。 ”
邪气 压 抑 身 体 , 脉 象 大 多 沉 。沉 而 有 力 主 里 实 ,
沉 而无力 主里 虚或 气 郁 。痰饮 与 湿 皆为 阴邪 , 易 阻遏
气机, 损 伤 阳气 , 痰 饮 为有 形 之邪 , 其性类 水, 故 其 和 湿 邪一 样 , 皆 为 阴 邪 。凡 阴邪 为 病 , 易 伤 阳气 ] 。沉 脉 有“ 有 力里 实 , 无力里虚 , 沉迟痼冷 , 沉数内热, 沉 滑
食积 、 气滞 、 瘀血 、 瘕 瘕 等 。崔 氏 的《 四言 举 要 》 云: “ 沉
虚劳, 为 疼痛 , 为拘急 , 为疟 痢, 为疝 痹 , 为胸胁 痛。 ” 《 脉经》 记载 : “ 偏弦为饮 , 双 弦则 胁 下 拘 急 而 痛 , 其 人 啬啬 恶寒 。 ” 《 脉诀 汇辨 》 记载 : “ 单 弦则 止 为饮 癖 , 双 弦 已具 纯 阴之象 , 若不 能食 , 为木 来克 土 。 ”
江西 中 医药大 学姚 荷 生研 究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南昌 3 3 0 0 0 6
沉 脉是 临床 常见 脉 象 , 病邪 的压 抑使 沉 脉 常 以相 兼 脉 的形式 出现 , 致 病邪 气 的压 抑 使 沉脉 常 与 其 他 脉
象 相 兼 出现 , 沉 弦是 常 见 的 一 类 病 脉 , 而 判 断 疾 病 预 后 往 往沉脉 见起 , 脉 象 的脉位 变 浅 。姚 梅龄 医师 善 于
沉数 内热 , 沉紧阴寒 , 沉 弦痰 饮 壅 闭 …… 。 ” 而 李 梃 在
为 瘕瘕 。 ” 《 诊家 枢要 》 记载 : “ 沉 为 阴逆 阳 郁 之 候 , 为
寒, 为实 , 为气 , 为水 , 为停饮 , 为癜 瘕, 为胁胀 , 为 厥
《 医学 入 门》 中提 到 : “ 痰 饮 脉 皆弦 而兼 微 沉 滑 , 若 双 弦 者, 乃 寒饮也 。 ”